一、提高农户散养鸡免疫密度促进农村养鸡业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成文,黄万伟[1](2015)在《加强疫病防控促进砚山县散养鸡业发展》文中研究说明分析砚山县散养鸡业发展缓慢、疫病危害程度较高等原因,提出建立完善的防疫体系,健全快速准确的动物疫情监测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实施方案,加强科技培训等切合实际的对策和措施,通过加强疫病防控促进散养鸡业的发展。
段建斌[2](2012)在《沁源县农村散养家禽的防疫现状及注意事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喜好散养的健康绿色的土鸡,农村养鸡户也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由于饲养过程中技术力量不足,疾病不断暴发,严重制约着养鸡业的发展,影响经济效益。现介绍沁源县的情况。1家禽饲养及防疫现状
闫大柱[3](2011)在《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建设的研究》文中提出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畜牧业是产业拉动能力强,吸纳劳动力容量大,转化增值层次高的大产业。农业的发达程度与畜牧业的发达程度是成正比的,畜牧业发展水平占农业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总体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完全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要实现畜牧业现代化。吉林省是粮食大省,也是畜牧业大省,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粮变肉”工程的实施,使吉林省畜牧业取得快速发展,己成为吉林省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资源转化的优势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但目前吉林省还处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过程中,传统的畜牧业生产逐渐暴露出畜牧业增长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产业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畜禽产品附加值低,抗御风险能力差,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吉林省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中技术含量,实施生产力到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就是推进吉林省现代畜牧业的建设。本论文以现代畜牧业集约经营理论与现代畜牧业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借鉴已有研究的成果,运用比较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在分析吉林省畜牧业发展历程、现状评价前提下,提出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目标及发展战略,分析影响吉林省现代畜牧业的因素,提出可行的发展路径,进而对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建设进行了全面实证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总体上来看,吉林省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畜产品主要指标排序中位于中上游,但吉林省畜牧业产值逐年增长,在农林牧渔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也基本上是逐年递增,可见畜牧业在吉林省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在逐渐加重。目前吉林省畜牧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但是总体上看,吉林省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应该是处于由传统畜牧业阶段向现代畜牧业建设转变的时期,距离基本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仍有一定的差距。(2)在对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建设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建设的基础和优势包括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较好的资源禀赋和较高的发展平台;制约因素主要有畜产品商品化率较低、劳动生产效率较高,但集约经营不够、科技投入不足,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产业化程度低、畜牧业生产者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互联网普及率不高,信息传输渠道不畅导致信息反馈严重滞后、畜群结构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3)现代畜牧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适用经济学中的“短板法则”,必须基于现代畜牧业的内涵全面考虑现代畜牧业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认为现代畜牧业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政策法规的保障体系、市场需求的拉动机制、社会化的公共服务平台、畜牧业从业者的文化素质和畜牧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4)畜牧生产结构应以市场为导向,科学为先导,以效益为优先,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合理化调整。实施种植业三元结构转化,促进畜牧业生产结构由食粮型向食草型转化,加快名优特绿色畜禽产品生产,采取综合措施,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布局优化应实行专业化生产,农牧结合,着重发展舍饲畜牧业;畜种结构上,在大力发展猪、鸡外,要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发展牛、羊、兔、鹅等草食畜禽,改变片面追求牲畜数量的做法;提高畜群质量,加速畜群周转,提高畜产品的产品率与商品率。(5)畜牧专业合作社是解决制约畜牧业发展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施畜牧现代化、标准化生产的基础。现代畜牧业要求合作经济组织运用经济手段,把畜牧业生产经营活动组织起来,提供兽药、饲料等投入品供应、技术服务以及畜产品销售服务,解决一家一户规模小、资金少、技术薄弱等问题,减少了各种成本,有利于进一步挖掘畜牧业增收潜力,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吉林省畜牧业一体化主要有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市场带动型、集团型一体化等经营等模式。龙头型企业带动型是吉林省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模式之一(6)公共防疫体系建设要保护与发展并重。既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强队伍和机构的建设,同时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应急管理体制与机制,日常要加强检疫监督工作。论文基于现代畜牧业的内涵首次应用因子分析法系统地分析了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现状,运用灰色系统模型分析了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目标及发展战略,提出可行的发展路径,将有助于吉林省制定合理的现代畜牧业经济政策,为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提供一条具有应用价值的发展模式。
董彩梅,赵玉财[4](2008)在《农村散养雏鸡死亡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1种禽原因我市个体孵化场的种蛋来源除今年部分从哈尔滨等地调运的三黄、青脚鸡种蛋外,大部分是从农户手中零星收购的。由于农村散养种鸡未形成规模,日粮单一,营养不全,鸡体营养不平衡,因此这些种蛋
温义强[5](2008)在《农村养鸡集中育雏统一免疫的探讨》文中认为
颜景辰[6](2007)在《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基础更加稳固,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农产品数量更加充裕,种类更加丰富,居民生活更加殷实。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与农村经济出现了必须向纵深发展的内在要求,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村经济发展领域,几乎成为各地和各级政府的现实需求。与此同时,面对农业资源的日益短缺,农业生态环境的日渐恶化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尤其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对生态产品、绿色产品的要求也日趋增强。为此,畜牧业发展尤其是与生态环境关联并协调起来的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便成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要求,也成为实现畜牧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内在必然。本文的研究框架和基本内容主要分为10章。第一章为导言,主要对本文所涉及的基本内容和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二章是将生态畜牧业研究领域所关联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总结,为论文研究的进行和深入提供理论铺垫。第三章是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轨迹及历程进行回顾,以寻找畜牧业发展进程中可能存在的一般规律。第四章则围绕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问题,对其目前的现状和问题进行解析,以客观判断现实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特点与特征表现,为后面的进一步深入分析推广背景信息。第五章则以开放的思维,探究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在对其现存模式进行梳理并对几个典型的国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其中所存在的一般规律和能够对我国形成借鉴价值的有益经验。第六、七、八章则对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情况,依照畜牧业产业特征和地域分类标准分别对农区、草原和城市郊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各自的内在特性和适宜采取的微观操作方案。第九章则是对生态畜牧业产品的贸易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这是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所必须关注的市场导向原则。第十章则对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目标和政策支撑体系进行了全面设计,为今后推进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提供宏观思路和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问题,并赋予了生态畜牧业以新的内涵。本文的研究除关注畜牧业本身外,还十分重视生态畜牧业链条的延伸和功能定位,强调应该依据不同的市场需求、不同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从市场需求、产业化发展和资源利用效率出发,来合理科学地安排产业规模和延伸产业链条,同时还注意到了四种转变,即在经营方式上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在增长方式上由单一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在技术方式上由传统经验型向技术依托型、在利用方式上由资源开发型向生态建设型的转变,以在满足人们对畜产品消费需求不断增长的同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使之能够在产业系统形成的过程中,不仅实现价值的增加,而且能够尽可能地降低对系统外的负效应,使资源利用效率得以有效提高。第二,归纳和总结了世界不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本文在系统总结和全面分析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的基础之上,根据当前世界生态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归纳出集约化生态畜牧业模式、草原生态畜牧业模式和农户小规模生态畜牧业模式,并分别对采用这三种发展模式的典型国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对比,提出了对发展我国生态畜牧业有益的经验和启示。第三,提出并系统分析了我国农区、草原和城郊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本文根据生态畜牧业功能特征和产业优势区域,将畜牧业产业研究与生态经济学紧密结合,系统、深入地研究了我国农区、草原和城郊生态畜牧业的特征、发展现状和模式,并分别提出了其发展对策和措施。特别是在城郊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方面,提出了以农副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为中心的两种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这对我国发展城郊生态畜牧业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借鉴意义。第四,全面设计了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战略重点和技术支撑体系。本文在全面分析世界和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以生产目标、消费目标、贸易目标和生态目标为主体的目标体系,提出了以产品战略、结构战略、市场战略和技术战略为重点的战略思路,构建了以生态饲料生产技术、资源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生产技术、洁净畜牧业生产技术、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和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等为核心的技术支撑体系,这对今后推进我国生态畜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王晓峰,吴荣富,徐李华,曹积生[7](2006)在《激流勇进 逆风飞飏——访山东益生种畜禽有限公司曹积生总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孙义东[8](2005)在《当前蛋鸡生产中疫情的流行与防制对策的研究》文中提出目前,蛋鸡业的发展已进入微利时代。蛋鸡场疫病防制成功与否和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决定饲养蛋鸡亏盈的重要条件。如今,在禽业发达国家,一只褐壳罗曼蛋鸡在一个饲养周期内,其产蛋总量超过21.5Kg,死淘率能控制在5%以下,而国内一个饲养周期产蛋总量为16Kg左右,死淘率超过20%,为什么国外优良品种在国内却发挥不出其优秀的生产性能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疫情不断和饲养管理水平的低下造成的。本文主要是从当前蛋鸡场生产的实际出发,根据蛋鸡的生长发育规律和蛋鸡业的发展现状,尤其是去年周边国家和我国部分地区暴发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背景下,总结蛋鸡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疫情的突出特点,及疫情流行发生原因。正是由于蛋鸡的疫情越来越复杂越严重,给我们提出新的课题──如何降低疫情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确保鸡群和人的安全。研究如何采用得力有效的以预防为主,建立生物安全体系,确保蛋鸡生产的安全对策,旨在找出目前蛋鸡生产中疫情发生的原因,流行的特点,选用科学而有效的控防措施。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广大养鸡户更好地控制疫情的发生与流行,提高经济效益,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蛋鸡生产实际的使禽病控制有效与国际接轨的路子。
高庆军[9](2004)在《四川畜产品质量安全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本课题是关于畜产品安全及对策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现状及管理体制对比研究,借鉴国外畜产品质量管理经验,分析四川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基本情况及表现特征,探讨畜产品安全问题产生原因,提出确保四川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通过总结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国外对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十分重视。欧美等发达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畜产品质量管理的经验和教训,他们逐渐寻找到了一套比较有效的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与方法。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建立一套完善的畜产品质量管理法律体系,用法律手段作为质量管理的基础手段;第二,制定科学规范的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第三;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安全管理的机构体系,欧美等国家根据各自的特点,分别设立有专司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机构;第四,实施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制度,强化生产源头控制和进出口检疫;第五,运用先进的科技和严格的管理提高畜产品质量。 2、四川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以下问题:(1)畜产品残留超标,严重影响城乡居民身体健康。(2)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过程污染较重,至使畜产品市场萎缩,阻碍国内畜产品市场进一步扩大,影响畜产品出口。(3)畜产品掺杂使假十分严重。 3、畜产品质量低下的原因呈多元化趋势。(1)利益动机是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原因。(2)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3)畜产品质量管理机制不完善。(4)生产和质量监管技术落后。(5)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加重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6)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下使畜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4、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应采取综合性措施。(1)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高效、安全的畜牧业必须建立相应法律体系。(2)建立畜产品质量追踪机制。以加快畜产品质量可追踪信息系统建设为核心,完善可追踪制度建设。(3)提高生产和检测技术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畜产品生产和检测各环节技术改造和品种、设备更新力度,以科技促进畜牧业发展。(4)实施畜产品全程监控制度。(5)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机制,防止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6)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突出培育市场主体,完善服务体系,提高规模效益。
周林[10](2004)在《山东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山东在新的世纪提出了提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山东农业也提出了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跃的目标,山东畜牧业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蓬勃发展,已有相当的生产能力和产值水平,但面对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山东农业发展的任务要求,还需要有新的更大的发展。除导论外,本文共分上、下两篇,由9章组成。上篇是对山东畜牧业发展战略问题的“总论”,下篇是对山东的几个代表性畜牧产业发展战略问题的“分论”。在“总论”部分中,作为战略研究的前提,论文首先对山东畜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概括(第二章),主要是回顾了山东畜牧业改革开放20年以来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畜牧业生产的总体水平、畜牧业在山东农业中的地位以及整个畜牧业的内部结构和省内畜牧业区域布局的特点,同时对山东畜牧业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评价。 在第三章,论文分析了山东畜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借此来寻找山东畜牧业的定位。一是对世界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二是对全国畜牧业发展状况及周边地区畜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以便明确山东畜牧业所面对的国际、国内的环境,通过比较,更清楚地看到了山东畜牧业的地位。 在第四章,论文对山东畜牧业的发展条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主要从自然条件、畜牧资源条件、人才和科技条件、管理体制条件、市场条件和产业组织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山东畜牧业的比较优势和不利因素,以便为制定山东畜牧业的发展战略提供研究基础。 在明确了以上因素后,本文的重点是:按照竞争优势理论,提出了山东畜牧业发展战略构想和建议(第五章)。一是畜牧业生产要素升级战略。主要是按照初级生产要素、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的区别,就如何促使生产要素升级提出了结构调整战略、科技推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畜产品市场竞争战略。根据需求条件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了畜牧经济国际化战略,强调畜牧生产要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同时认为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最根本是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畜牧生产标准化战略和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战略。三是畜牧产业组织优化战略。认为畜牧业发展在体制上根本是提高畜牧业组织化程度,扩大经营规模,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等把畜牧企业和农户与市场有机联系起来,提高整个畜牧产业的竞争力。四是畜牧相关产业发展战略。认为畜牧业的发展也需要相关产业发展对它的提升作用,只有发达的相关产业,才可能带动畜牧业更好地发展,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饲料、兽药工业和畜<WP=8>牧装备业。 要发展畜牧业,政府角色也十分重要,在发展战略的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政府在发展畜牧业中的责任是调控、扶持、引导和保护。在宏观调控上,主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进行调节,同时辅之行政手段的调节;在扶持上,主要加强对畜牧业的投入;在引导上,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在保护上,主要通过推行畜牧业保护政策实现。 在“分论”部分中,本文根据畜牧业内部不同畜种的特点,更有针对性地研究了山东养猪业、养禽业、奶牛业、养羊业和养兔业这五个主要畜牧产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分论,对五个养殖业的特点、优势及发展战略做了具体阐述。分论部分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山东养猪业发展(第六章)重点要调整宏观区域性布局,实现农牧结合,合理进行猪场建设,加强地方猪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健全种猪繁育体系与规模化相配套的生产管理技术的开发,实施优质猪肉的标准化生产。山东养禽业发展(第七章)重点要加强疫病综合防制体系和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积极推进养禽业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开拓多元化市场,创造新的出口空间。山东奶牛业发展(第八章)重点是发挥山东奶牛生产的资源科技优势,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积极推进规范化饲养,发展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建立有效的奶牛联合育种体系,不断提高牛群的品质,并向精准化生产的方向发展。山东养羊业发展(第九章)重点是要优化生产结构、形成区域特色,健全良种繁育体系,重视养羊科学研究,提高产品加工技术水平,加强卫生检疫,健全市场和服务体系。山东养兔业的发展(第十章)重点是加快家兔良种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规模化家兔饲养,推进家兔标准化生产,搞好家兔内部结构的调整,加强兔产品加工企业的自身建设,提高养兔业的发展水平。
二、提高农户散养鸡免疫密度促进农村养鸡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农户散养鸡免疫密度促进农村养鸡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加强疫病防控促进砚山县散养鸡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砚山县散养鸡业发展现状 |
2 造成砚山县散养鸡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
3 砚山县散养鸡主要疫病及其危害程度分析 |
3. 1 病毒性疫病 |
3. 2 细菌性疫病 |
3. 3 寄生虫病 |
4 砚山县散养鸡疫病流行原因分析 |
4. 1 群众防疫意识低 |
4. 2 兽医人员少,防疫面积大 |
4. 3 免疫力度不够 |
4. 4 对散养鸡免疫的宣传力度不够 |
4. 5 禽用疫苗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问题 |
5 加强散养鸡重点疫病防控的对策和措施 |
5. 1 建立完善鸡病防疫体系 |
5. 2 制定措施 |
5. 3搞好科技培训,提高广大散养户的科技文化素质 |
5. 4 健全快速准确的动物疫情监测体系 |
(2)沁源县农村散养家禽的防疫现状及注意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1 家禽饲养及防疫现状 |
2 注意事项 |
(3)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建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
第二章 现代畜牧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
2.1 农业现代化与现代畜牧业建设 |
2.2 现代畜牧业与畜牧业现代化 |
2.3 现代畜牧业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现状评价 |
3.1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
3.2 吉林省畜牧业的经济地位 |
3.3 吉林省畜牧业现状评价 |
第四章 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建设的目标和战略 |
4.1 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建设的SWOT分析 |
4.2 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建设的目标 |
4.3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战略 |
第五章 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
5.1 现代畜牧业建设的影响因素 |
5.2 现代畜牧业建设的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
5.3 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发展中主要问题 |
第六章 吉林省畜牧业生产结构与布局 |
6.1 吉林省畜牧业生产结构评价与合理化 |
6.2 吉林省畜牧业生产布局评价与优化 |
第七章 吉林省现代畜牧业产业组织建设 |
7.1 现代畜牧业产业组织结构 |
7.2 吉林省畜牧业合作经济 |
7.3 吉林省畜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 |
第八章 吉林省畜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
8.1 畜牧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功能 |
8.2 公共防疫体系建设 |
8.3 畜牧业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
8.4 畜牧业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基本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3 论文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件1 畜牧业发展信息调查表-1(基本信息)-养殖企业 |
附件2 畜牧业发展调研问卷-2(养猪) |
附件3 畜牧业发展调研问卷-3(家禽) |
附件4 畜牧业发展调研问卷-4(奶牛) |
附件5 畜牧业调发展研问卷-5(肉用牛羊) |
附件6 畜牧业发展信息调查表-1(基本信息)-农户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课题及论文 |
(4)农村散养雏鸡死亡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种禽原因 |
2 种蛋原因 |
3 孵化原因 |
4 饲养管理原因 |
5 疾病因素 |
6 其他原因 |
(5)农村养鸡集中育雏统一免疫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集中育雏 |
1.1 育雏前的准备工作 |
1.1.1 育雏舍的维修及用具的准备和消毒 |
1.1.2 饲料、药品及疫苗的准备 |
1.1.3 预热育雏舍 |
1.2 筛选优质雏鸡 |
1.3 适宜的育雏环境 |
1.3.1 温度 |
1.3.2 湿度 |
1.3.3 光照 |
1.3.4 通风 |
1.3.5 密度 |
1.3.6 全进全出制 |
1.4 育雏的方式 |
1.4.1 地面育雏 |
1.4.2 网上育雏 |
1.5 雏鸡的饲养管理 |
1.5.1 卫生消毒 |
1.5.2 保证清洁饮水 |
1.5.3 饲喂方式 |
1.5.4 及时清除粪 |
1.5.5 疫病预防 |
2 统一防疫 |
3 分散饲养 |
(6)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目的与意义 |
1.1.1 生态型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过程中所追求的更高层次 |
1.1.2 生态畜牧业是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最佳方式 |
1.1.3 生态畜牧业有利于第一性生产与第二性生产的良好衔接 |
1.1.4 生态畜牧业是增强畜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
1.1.5 发展生态畜牧业有利于保护环境和保障居民健康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生态产业研究 |
1.2.2 生态农业经济 |
1.2.3 畜牧业经济研究 |
1.2.4 生态畜牧业研究 |
1.3 研究的指导思想与方法 |
1.3.1 研究的指导思想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4 研究的基本结构与基本内容 |
1.5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
第2章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畜牧业经济一般理论 |
2.2 生态畜牧业的理论基础 |
2.2.1 生态经济理论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3 有机畜牧业理论 |
2.3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经济学原理 |
2.3.1 供需均衡理论 |
2.3.2 循环经济理论 |
2.3.3 环境经济学理论 |
2.4 生态畜牧业的基础理论述评及发展趋势 |
第3章 中国畜牧业发展:轨迹描述与历程分析 |
3.1 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轨迹分析及其基本特征 |
3.1.1 产品总量不断增长 |
3.1.2 人均畜产品占有量大幅度提高 |
3.1.3 产品结构逐步优化 |
3.1.4 集约化的农区畜牧业发展日益明显 |
3.2 畜牧业生产发展的轨迹分析 |
3.2.1 恢复性发展时期(1949-1957) |
3.2.2 曲折发展时期(1958-1978) |
3.2.3 改革开放的大发展时期(1979-1996) |
3.2.4 新阶段的全面发展时期(1996年至今) |
3.3 中国畜牧业技术演变轨迹分析 |
3.3.1 以家庭副业和从属于农业为特征的发展阶段(1979年以前) |
3.3.2 向支柱产业演进的全面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以后) |
3.4 中国畜牧业经营方式演变历程 |
3.4.1 20世纪80年代的商品化、专业户化、企业化发展阶段 |
3.4.2 20世纪90年代的规模化、企业化、产业化发展阶段 |
3.4.3 21世纪初的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阶段 |
第4章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
4.1 中国生态畜牧业形成的基本背景 |
4.1.1 生态农业与生态畜牧业的衍生 |
4.1.2 生态畜牧业提出的基本背景分析 |
4.2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
4.2.1 生态畜牧业的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
4.2.2 生态畜牧业的功能定位与种类划分 |
4.2.3 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 |
4.2.4 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
4.3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1 受计划经济和短缺时代的惯性影响,导致发展的起点相对较低 |
4.3.2 受人们认识上的局限,生态畜牧业发展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 |
4.3.3 自动化和机械化程度较低,导致生态畜牧业发展与养殖规模较小 |
4.3.4 科技进步速度较慢,畜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不高 |
4.4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障碍的技术因素分析与制度透视 |
4.4.1 科技研发与推广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生态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
4.4.2 确保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制度与保障体系尚不完善 |
4.4.3 传统观念的制约 |
第5章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启示 |
5.1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
5.1.1 世界畜牧业生产的基本现状 |
5.1.2 世界主要畜产品贸易现状 |
5.1.3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现状 |
5.1.4 世界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
5.2 以集约化发展为特征的生态畜牧业模式及其启示 |
5.2.1 美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
5.2.2 加拿大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与特点 |
5.3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
5.3.1 澳大利亚的生态畜牧业 |
5.3.2 新西兰生态畜牧业发展 |
5.4 农户小规模饲养的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 |
5.4.1 日本畜牧业的基本概况 |
5.4.2 日本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
5.4.3 日本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措施 |
5.5 世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5.5.1 提高并强化认识,加强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
5.5.2 加快生态畜牧业生产技术体系的完善和普及推广 |
5.5.3 加大培育国内和国际生态畜产品市场 |
第6章 中国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分析 |
6.1 农区生态畜牧业的基本特征与制约因素 |
6.1.1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
6.1.2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
6.2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问题解构 |
6.2.1 我国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
6.2.2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6.3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分析及路径选择 |
6.3.1 农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模式 |
6.3.2 发展农区生态畜牧业的路径选择 |
第7章 中国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分析 |
7.1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及实施条件 |
7.1.1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
7.1.2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与建设的实施条件 |
7.2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问题探究 |
7.2.1 草地退化严重 |
7.2.2 草原畜牧业生产力落后 |
7.2.3 草原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
7.2.4 草原保护制度还不完善 |
7.2.5 产后环节薄弱,产业化经营发育迟缓 |
7.3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典型模式分析 |
7.3.1 季节轮牧模式 |
7.3.2 家庭生态牧场模式 |
7.4 草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
7.4.1 建立完善的科技投入机制,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转化 |
7.4.2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逐步实现草原畜牧业生产结构合理化 |
7.4.3 实施动物保护工程 |
7.4.4 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 |
7.4.5 加快推动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
7.4.6 科学合理地利用草地 |
第8章 中国城郊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分析 |
8.1 城郊生态畜牧业的特点及其发展条件 |
8.1.1 城郊生态畜牧业的特点 |
8.1.2 城郊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
8.2 城郊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模式选择 |
8.2.1 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中心,发展生态畜牧业 |
8.2.2 以旅游为中心,发展生态畜牧业 |
8.3 城郊地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
8.3.1 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 |
8.3.2 做好畜牧企业的布局规划 |
8.3.3 高度重视优良品种 |
8.3.4 广泛应用新技术 |
8.3.5 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计划 |
8.3.6 建立科学的生产体系 |
第9章 中国生态畜产品市场消费与贸易分析 |
9.1 中国畜产品市场消费与贸易现状 |
9.1.1 中国畜产品市场供给与需求情况分析 |
9.1.2 中国畜产品贸易情况分析 |
9.1.3 中国生态畜禽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
9.2 影响中国生态畜产品市场消费与贸易的因素分析 |
9.2.1 中国生态畜产品消费的影响因素分析 |
9.2.2 中国生态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
9.3 促进生态畜产品市场消费和贸易的对策分析 |
9.3.1 国家应加强对生态畜产品相关知识的科学宣传 |
9.3.2 严格绿色畜产品认证、监测制度 |
9.3.3 创新生态畜产品流通模式 |
9.3.4 制定合理的生态畜产品价格 |
9.3.5 建立规范化的技术应用及推广网络 |
9.3.6 建立生态畜产品生产体系 |
第10章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及政策选择 |
10.1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设计与战略重点思考 |
10.1.1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体系设计 |
10.1.2 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
10.2 中国生态畜牧业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 |
10.2.1 生态饲料生产技术体系 |
10.2.2 资源高效转化和循环利用的生产技术 |
10.2.3 研究开发和推广畜牧业洁净生产的技术体系 |
10.2.4 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体系 |
10.2.5 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体系 |
10.3 提升中国生态畜牧业产业水平和效益的对策措施 |
10.3.1 加快生态畜牧业集约化发展 |
10.3.2 加快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
10.3.3 大力发展外向型生态畜牧业 |
10.4 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选择 |
10.4.1 加强生态畜牧业宏观管理体制与法制建设 |
10.4.2 强化优势生态畜牧业区划布局 |
10.4.3 加强生态畜产品生产的质量控制 |
10.4.4 深化和完善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
10.4.5 引导生态畜产品消费,开拓畜产品市场 |
10.4.6 加大对生态畜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 |
致谢 |
(8)当前蛋鸡生产中疫情的流行与防制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
2 蛋鸡生产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2.1 环境污染相当严重 |
2.2 死淘率高 |
2.3 行业门槛低 |
2.4 养鸡环境与蛋鸡生产设备不配套 |
2.5 “小而全”或“大而全”的饲养工艺 |
2.6 小规模分散饲养方式 |
2.7 食品安全问题 |
2.8 人才缺乏问题 |
2.9 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
2.10 当前蛋鸡疫情突出特点 |
3 蛋鸡疫情流行的原因与分析 |
3.1 蛋鸡的疫情控制与国外的差距 |
3.2 兽医机构和防疫队伍的力量相对薄弱 |
3.3 基础设施投入少,防疫意识比较薄弱,使禽病防不胜防 |
3.4 防制对策不利于蛋鸡的健康发展 |
4 蛋鸡疫情防制的具体解决方法及相应对策的研究体会 |
4.1 解决蛋鸡生产中存在问题的具体对策 |
4.2 针对蛋鸡疫情流行的原因采取的防制对策 |
4.3 对蛋鸡新城疫的防制体会 |
4.4 对当前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措施 |
4.5 胶东地区蛋鸡场运用成功的免疫程序 |
4.6 对政府的建议 |
5 结论与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四川畜产品质量安全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总论 |
1.1 问题展示 |
1.2 背景及思路 |
1.3 目的意义 |
1.4 基本方法 |
1.5 数据资料 |
2、中外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比较 |
2.1 中外主要畜产品产销概览 |
2.1.1 全球主要畜产品生产与消费概况 |
2.1.2 中外主要畜产品产销情况的对比 |
2.2 中外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异同 |
2.2.1 中外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现状 |
2.2.2 中外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共性 |
2.2.3 中外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差异 |
2.3 国外畜产品安全管理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
2.3.1 基本的启示与借鉴 |
2.3.2 应吸取的基本教训 |
3、四川地区畜产品生产及质量管理状况 |
3.1 四川地区畜产品生产情况及特征 |
3.1.1 四川地区主要畜产品产量及结构 |
3.1.2 四川地区要畜产品生产的特征 |
3.2 四川地区畜产品消费情况 |
3.2.1 四川地区畜产品消费数量及结构 |
3.2.2 四川畜产品消费习惯及方式 |
3.3 四川畜产品出口情况及特征 |
3.3.1 四川畜产品出口状况 |
3.3.2 四川畜产品出口特征 |
3.4 四川地区畜产品加工及技术情况 |
3.5 四川畜产品质量管理的状况 |
3.5.1 四川畜产品质量管理现状 |
3.5.2 四川畜产品质量管理制度 |
3.5.3 四川畜产品管理机构 |
4、四川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分析 |
4.1 四川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诊断 |
4.1.1 畜产品残留超标较严重 |
4.1.2 畜产品加工过程污染严重 |
4.1.3 畜产品掺杂使假十分突出 |
4.2 四川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影响 |
4.2.1 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 |
4.2.2 对畜产品市场的影响 |
4.2.3 对畜产品出口的影响 |
4.2.4 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
4.3 四川地区畜产品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 |
4.3.1 利益驱使导致质量安全隐患 |
4.3.2 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不健全 |
4.3.3 畜产品质量管理机制不完善 |
4.3.4 畜产品质量管理的投入不足 |
4.3.5 生产和质量监管的技术落后 |
4.3.6 四川地区生态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
4.3.7 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下 |
5、WTO背景下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
5.1 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 |
5.2 建立畜产品质量追踪机制 |
5.3 提高生产和检测技术水平 |
5.4 实施畜产品全程监控制度 |
5.5 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机制 |
5.6 加快畜牧业产业化经营进程 |
6、小结 |
7、参考文献 |
8、致谢 |
(10)山东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方法和内容体系 |
1.5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上篇 总论 |
2 山东畜牧业发展概况 |
2.1 山东畜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 |
2.2 山东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与地位 |
2.3 山东畜牧业的内部结构 |
2.4 山东畜牧业的区域布局 |
3 山东畜牧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
3.1 山东畜牧业发展的国际环境 |
3.2 山东畜牧业发展的国内环境 |
3.3 山东畜牧业发展的国内周边地区环境 |
4 山东畜牧业的发展条件 |
4.1 山东畜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
4.2 山东畜牧业发展的人才与科技条件 |
4.3 山东的畜禽品种资源及良种繁育体系 |
4.4 山东省畜牧业发展的管理体制条件 |
4.5 山东省畜牧业发展的市场条件 |
4.6 山东畜牧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条件 |
5 山东畜牧业发展战略构想与建议 |
5.1 山东畜牧业生产要素升级战略 |
5.2 山东畜产品市场竞争战略 |
5.3 山东畜牧产业组织优化战略 |
5.4 山东畜牧相关产业发展战略 |
5.5 畜牧业发展中的政府角色 |
下篇 分论 |
6 山东养猪业发展战略研究 |
6.1 山东养猪业的基本状况 |
6.2 山东养猪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
6.3 山东养猪业发展的战略 |
7 山东养禽业发展战略研究 |
7.1 山东养禽业基本状况 |
7.2 山东养禽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
7.3 山东养禽业的发展趋势与战略 |
8 山东奶牛业发展战略研究 |
8.1 山东奶牛产业基本状况 |
8.2 山东奶牛生产的主要特点 |
8.3 山东奶牛产业的比较优势 |
8.4 山东奶牛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8.5 山东奶牛产业的发展战略及政策建议 |
9 山东养羊业发展战略研究 |
9.1 山东养羊产业基本现状 |
9.2 山东养羊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
9.3 山东养羊业发展战略和对策 |
10 山东养兔业发展战略研究 |
10.1 山东家兔生产现状 |
10.2 山东家兔生产的优势分析 |
10.3 山东家兔产业的发展战略及政策建议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提高农户散养鸡免疫密度促进农村养鸡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加强疫病防控促进砚山县散养鸡业发展[J]. 张成文,黄万伟. 云南畜牧兽医, 2015(01)
- [2]沁源县农村散养家禽的防疫现状及注意事项[J]. 段建斌. 养殖技术顾问, 2012(05)
- [3]吉林省现代畜牧业建设的研究[D]. 闫大柱. 吉林农业大学, 2011(01)
- [4]农村散养雏鸡死亡原因分析[J]. 董彩梅,赵玉财. 养殖技术顾问, 2008(09)
- [5]农村养鸡集中育雏统一免疫的探讨[J]. 温义强. 广西畜牧兽医, 2008(02)
- [6]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 颜景辰. 华中农业大学, 2007(03)
- [7]激流勇进 逆风飞飏——访山东益生种畜禽有限公司曹积生总裁[J]. 王晓峰,吴荣富,徐李华,曹积生. 中国禽业导刊, 2006(01)
- [8]当前蛋鸡生产中疫情的流行与防制对策的研究[D]. 孙义东. 山东农业大学, 2005(11)
- [9]四川畜产品质量安全及对策研究[D]. 高庆军. 四川农业大学, 2004(01)
- [10]山东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周林. 山东农业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