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发展论文,社会论文,经济论文,系统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6487(2005)03-0029-04
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指在它们各自子系统内部因素协调的条件下,科技、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三个子系统为实现它们的共同目标,相互依存,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的状态和过程。在大科学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对科学、技术的依赖程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学技术系统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并且是社会大系统得以运行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驱动系统,所以,如何衡量技术、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决策人员与公众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建立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并对系统发展协调状态进行测度并作适当的分析与评价。
1 技术、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关联分析
经济社会系统模型把整个经济社会看作一个系统,而技术对社会经济大系统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并为人类经济活动提供手段,以改造自然,发展经济,同时又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和影响。技术-经济-社会系统把技术从经济与社会中独立出来,构成一个开放的系统,是经济-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技术、经济与社会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而且结合日益紧密。
首先,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人类历史上的三次产业革命都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增长又对技术有高度依赖性,经济的发展又为技术进步提供了物质保障,并推动技术创新,促进技术进步。
第二,经济的增长是社会进步的基础,社会发展又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是技术进步的导向。经济的增长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物质保障,只有经济增长了,才有能力发展社会,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社会进步又要求经济的进一步增长。经济的增长方式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只有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走集约化经济发展的道路,提高经济效果,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其三,科技推动社会进步,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本身的全面发展上。科技进步对社会的间接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结构的优化上,通过改进社会生产力结构和社会形态,达到经济增长和社会结构优化的目的。科技促进社会结构不断优化,而且,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管理并且改变人们的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进步为技术变革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技术创新要以社会全面发展为导向,要尽量避免造成对社会的负面影响,比如,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生态的失衡,以及一些技术不当使用对社会所产生的恐慌等等,但同时,技术进步又无疑给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2 技术—经济—社会系统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设计
2.1 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技术—经济—社会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对于复杂系统的测度,需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多指标综合分析的实质是将众多反映不同方面,不同性质的信息,经过数学变换或处理,使之成为具备评价功能的综合量值,该数值大小是对研究对象的量化评价[4]。指标的设计应当遵循科学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全面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简明性原则、代表性原则、目的性原则、超前性原则、协同性原则等等[1][7],以便能够恰当客观准确地反映技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变化特征。
2.2 系统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架构
多维矩阵结构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新思路,例如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DECD)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LINEP)发展起来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概念模型。这类指标体系不仅仅是统计指标罗列,更试图反映各因素间相互作用关系。
指标体系设计的一般原则和多维矩阵结构指标体系的建立思路,为了全面地反映技术、经济与社会的综合发展水平,对于技术—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建立二维指标体系:一维是技、,经济与社会指标,分别用技术综合发展指数A、经济综合发展指数B、社会综合发展指数C来度量[3][4][5],如表1所示。表中原始指标按对系统发展水平的贡献性质分为三类:正指标、适度指标和逆指标。
表1 技术-经济-社会指标体系
指标类别
指标名称
技术综合发展水平A
总量指标专利授权量合计(项)、百万人口专业技术人员(%)、百万人口R&D科工数(人)、课题数(万个)、技术活动机构数(个)、科技
活动经费筹集额(亿元)、成交合同金额(亿元)
结构指标科技经费占GDP比例(%)、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R&D经费/GDP(%)、
质量指标国家科技进步奖(项)、国家发明奖(项)、科技论文(篇)、高技术产品出口(亿美元)、新产品销售占总销售额(%)、出口额占
出口贸易总额比(%)、高新技术出口额(亿元)、
总值指标GDP(亿元)、工业总产值(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第
经济综合发展水平B
三产业总产值增长率(%)
结构指标出口商品工业制成品比重(%)、工业占GDP比重(%)(适中取40%)、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质量指标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元/人)、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万元GDP消耗的能源(吨标煤)
(逆)、人均GDP(元)
总量指标人均居住面积(m[2])、新出版图书(种)、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千座)、消费水平(亿元)
社会综合发展水平C
结构指标万人中大学生(人)、自然增长率(‰)逆、离婚率(%)逆、工业废水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利用量(亿吨)
质量指标恩格尔系数(%)逆、中学生升学率(%)、万人医院病床(张)、万人医生(人)、每百户电视数(台)、就业率(%)、死亡率(‰)逆
3 技术—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度的测度
3.1 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测度
利用多指标对系统进行测度,能从多方面全面地刻画系统的特性,为了避免由于主观因素带来的误差,更合理客观地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于总量、结构与质量指数考虑采用因子分析法(FA)进行测度。因子分析法是一种数据降维和信息浓缩的分析方法,而且能更好地反映系统各指标的结构以及对系统的贡献。其主要原理是利用主成分分析,在多变量中提取少数互不相关的新变量来反映原变量所提供的绝大部分信息。其一般步骤为:(1)原始指标数据标准化;(2)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3)计算相关矩阵R的p个特征根λ[,1]λ[,2]…λ[,p](λ[,i]>0)及相应的p×1维单位特征向量;(4)计算特征根λ[,i](i=1,2…m)的信息贡献率与累计贡献率;(5)给定V<1,累计贡献率达到V值时(一般V取值为大于85%),提取前m个主成分Z[,1],Z[,2]…Z[,m];(6)计算因子得分F[,i];(7)综合评价值scor=λ[,i]×fi/λ[,i],其中,λ[,i]第i个特征根(λ[,i]>1),fai是第i个因子得分,m是所取特征根的个数[7]。
3.2 原始数据处理
本文利用SPSS12.0软件进行因子分析运算,在分析之前必须对数据进行处理。第一、所有货币单位的指标换算为1990年不变价格,以原指标值除以当年累计零售商品价格指数(1990=100);第二、原始指标中逆指标与适度指标进行正向转换,具体方法如下:对于逆指标我们采用式C[,ij]=|X[,j][max]-X[,ij]|/(X[,j][max]-X[,j][min])(i=1,2 …,m;j=1,2…n);适度指标根据给定的适度值X[,0],采用式C[,ij]=|X[,ij]-X[,0]|/(X[,ij][max]-X[,ij][min])(i=1,2…,m;j=1,2…n)进行转换;对于正向指标采用式C[,ij]=|X[,ij]-X[,j][min]|/(X[,j][max]-X[,j][min])(i=1,2…m;j=1,2…n)计算。
3.3 计算技术、经济与社会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指数
调用SPSS12.0的因子分析过程,对技术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计算,计算结果共提取两个因子fa1和fa2,所对应的经旋转后的特征根为λ[,a1],λ[,a2],其数值分别为10.765、4.794,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1.53%,说明其原系统指标中的91.53%的信息被提取出来,因此,可以用所计算出的指标值代表原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其计算公式为:
A=(10.765×fa[,1]+4.794×fa[,2])÷(λa[,1]+λa[,2])(1)
同理,对于经济系统共提取三个因子,分别为fb[,1]、fb[,2]、 fb[,3],所对应的经旋转后的特征根为λb[,1],λb[,2]、,λb[,3],其数值分别为9.408、2.876、2.802,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4.289%,因此,技术综合发展水平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B=(9.408×fb[,1]+2.876×fb[,2]+2.802×fb[,3])÷(λb[,1]+λb[,2]+λb[,3]) (2)
对于社会系统共提取两个因子,分别为fc[,1]、fc[,2],所对应的经旋转后的特征根为λc[,1],λc[,2],其数值分别为13.251、1.270,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0.757%。技术综合发展水平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C=(13.251×fc[,1]+1.270×fc[,2])÷(λc[,1]+λc[,2])(3)
技术、经济、社会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指数计算值和相应的图见表2和图1。
表2 不同年份技术、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指数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0619971998
1999
2000
2001
技术综合指数
-0.870 -0.700 -0.560 -0.380
-0.440 -0.370 -0.170 -0.020 0.200 0.530 1.250 1.540
经济综合指数
-1.585 -0.801 -0.234 -0.140
-0.142 -0.209 -0.151
0.141 0.464 0.581 0.956 1.119
社会综合指数
-1.310 -1.070 -0.780 -0.570
-0.290 -0.240 -0.050
0.120 0.390 0.870 1.250 1.680
图1 技术、经济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图
由图1可见,从1990年迄今,我国技术、经济与社会各子系统都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技术系统除在1993至1995年有些放缓外,从1990年至今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波动性较大,其中,从1990年至1992年发展较快,而1993年至1996年稍微有些下降,从1997年至今稳定增长;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紧密相关的。中国从1990年以后按照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相应的政策调整,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特别是1992年以后,“邓小平南巡讲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确立,特别是1997以来,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加快市场建设,使我国的经济于1997年以后经济得到了稳步发展。社会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波动很小,从1990年至今呈稳、步快速发展的趋势。我国从1990年以来,逐步认识到,进行技术创新,加快经济的增长,最终目的是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杜绝牺牲社会发展的经济增长。
3.3 技术、经济与社会系统静态协调度的测度
协调发展是一个内涵明确而外延不明确的模糊概念,因此,可采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度概念对其进行描述,隶属度变化规律可以通过隶属度函数来反映,建立协调度函数[2],计算公式为:
Us=exp{-(x-x′)[2]/s[2]}(4)
式中,Us为静态协调度;x为实际值(或观察值);x′为协调值,可通过建立回归方程求得;s[2]为方差。
两系统之间的静态协调度计算公式为:
Us(i,j)=[min{Us(i/j),Us(j/i)}]/[max{Us(i/j),Us(j/i)}](5)
式中,Us(i/j)是i系统对j系统的状态静态协调度,是i系统的实际指标值Xi与j系统指标值X[,j]要求的i系统协调值X′[,i]之间的接近程度,将X[,i]、X′[,i]代入式(2)计算可得;反之,Us(j/i)是X[,j]系统对X[,i]系统的状态协调度。
以技术与经济的静态协调度Us(A,B)的计算为例,首先,通过建立回归方程A=f(B),得到A的协调值(预测值)A′,代入公式(2)得到Us(A/B),同样可以得到Us(B/A);然后应用公式(5)计算出Us(A,B)。以3.1节中得到的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综合指数A、B、C,通过计算得到各系统间的协调度,参见表3,并绘制成图2。
表3 不同年份技术、经济、社会静态协调度指数
年份199019911992199319941995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平均
Us(A,B) 0.290
0.713
0.613
0.789
0.719
0.840 1.000
0.962
0.704
0.872
0.317
0.133
0.66
Us(A,C) 0.4542 0.5743 0.8248 0.8636 0.7725 0.831 0.9498 0.9817 0.8845 0.6363 0.3932 0.434
0.72
Us(B,C) 0.641
0.8066 0.5060 0.6819 0.9331 0.9881 0.9587 0.9793 0.7949 0.7308 0.8070 0.3073 0.75
图2 技术、经济与社会静态协调度示意图
3.4 技术—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的协调性评价
(1)一般定义U≥0.95为协调;0.85≤U<0.95为基本协调;0.5≤U<0.85为不协调;U<0.5为极不协调。
由图2可见,从1990后至今的整个时间段内,系统之间的协调度平均为0.70左右,可以说技术—经济—社会系统在整个时期内发展是不协调的,对于技术与经济发展水平,从1995年至1999年发展是基本协调的,96和97年是协调的;技术与社会系统从1992年至1998年是基本协调的,96和97年是协调的;经济和社会系统从1994年至1997年是协调的。1996年和1997年对各系统是协调的,2000年和2001后是最不协调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我国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效果较差,基本上是以引进和模仿为主,自主创新和引进再创新较弱,结果技术的发展并没有正比例的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而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以粗放型的、外延型,以扩大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大量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社会两极分化较重,社会福利较小,统协调状态逐年下降,我国于1994以后加快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转化经济增长方式,以技术创新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并且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1997年协调度达到最高水平。
(2)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水平明显好于技术与经济、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协调水平。经济与社会的平均协调度为0.75,而技术与经济、技术与社会协调度分别为0.72、0.66。
(3)在系统发展过程中,两个系统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波动性,其中,技术与经济系统协调性波动较频繁,而技术与社会波动的周期较长,为5年左右,经济与社会的波动周期次之。而且在波动中趋于上升,以1997年为界,两系统之间的协调性都呈上升的趋势,1997年都有下降的趋势。这与我国的宏观政治、技术发展方式、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存在对应的关系。
3.5 系统发展水平的动态协调度的测度
动态协调度反映两系统间相互协调发展程度的动态协调度(Um(t)),其计算公式为,Um(t)=1/TUs(t-i)其中Us(t-T+1),Us(t-T+2),…,Us(t-1),Us(t)为系统在(t-T)~t这一时段中各个时刻的静态协调度。设t2>t1(任意两不同时刻),若Um(t2)≥Um(t1),则表明系统一直处于协调发展的轨迹上。
根据技术、经济与社会静态协调度可计算动态协调度,见表4生相应的图3。
表4 不同年份技术、经济、社会动态协调度指数
T1 2 3 4 5 6 7 8 9 1011 12
t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Um(A,B) 0.29 0.502 0.539 0.601 0.625 0.661 0.709 0.741 0.737 0.75 0.711 0.663
Um(A,C) 0.454 0.514 0.618 0.679 0.698 0.72 0.753 0.781 0.793 0.777 0.742 0.717
Um(B,C) 0.461 0.634 0.591 0.614 0.678 0.729 0.762 0.789 0.79 0.784 0.786 0.746
图3 技术-经济-社会系统动态协调性图
由图3可知,各系统的发展协调度于1999年以前呈上升的状态,1999年至2001年呈下降的趋势,其中,经济和社会系统协调性于1991年至1992年明显存在下降的趋势。
技术与经济系统动态协调性较差,而经济与社会动态协调性较好。技术与社会的动态协调性次之。
4 结束语
我国自2000年以来,技术、经济与社会在整体水平上取得显著的增长,协调性呈现增长的趋势,说明我国在近几年的建设中更加注重技术投资的有效性与技术进步方式,以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的发展,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由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转为内涵型经济增长,注重经济增长的社会目的导向,增进社会全面进步,是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果。但是,在发展的同时我们应看到,各系统之间的协调性还很差,特别是在1999年以后,各系统协调性有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发展的同时技术经济与社会发展还没有达到协调的稳定状态,这必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障碍。
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原则,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原则。因此,为了促进我国技术、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要有一个发育健全、富有活力的软环境,努力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素质,广大科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家要关心技术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后果和自然后果,对社会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论证科技使用的经济效果。
促进技术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首先要实现科学技术系统内部的协调,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的关系;重点解决好技术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解决好体制政策、社会文化的关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