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崇高论”研究综述论文_李洋

康德“崇高论”研究综述论文_李洋

(安徽师范大学,芜湖 241000)

摘要:康德“崇高论”在历史众多的“崇高论”之中地位突出,不可轻易撼动,本文主要对国内相关的康德“崇高论”研究方式、程度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做简要论述。

关键词:康德;崇高论;研究综述

日本学者安信能成认为,康德哲学犹如一个“蓄水池”,前人的思想都流入到了这个池子里,后世哲学则都是从这个水池中流出去的。 可见康德哲学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而其中康德美学是沟通康德前两大批判的桥梁和媒介,如果没有康德美学,没有康德的第三大批判,康德的哲学将是割裂的、不完整的。康德美学中的“崇高论”又是沟通审美和艺术的桥梁与媒介,领会康德“崇高论”相关学者研究的思路和成果,才能较为全面地把握康德“崇高论”的内涵并探索出“崇高学”的新道路。

一、国内对康德“崇高论”的研究方式

国内对康德“崇高论”的研究方式和策论颇多,大体是分为六个方面,每个方面都见出康德“崇高论”宝藏中的闪光点。一方面是将康德的“崇高论”纳入西方整个“崇高论”史中,与前人和后人进行联。动的剖析,既凸显其地位和意义,又抛出康德“崇高论”中尚未解决的“疑难杂症”。二方面是把康德的“崇高论”放到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推敲出康德“崇高论”的历史必然性。三方面是根据他人对康德思想的影响剖析康德的“崇高论”。康德的美学思想承载着前人思想的精华,众多学者在探究其他的哲学家、美学家对康德“崇高论”的影响时,集中在博克、卢梭二人身上。四方面是将康德的“崇高论”中“崇高”的特点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壮美”、“阳刚”、“雄浑”等范畴进行比较研究。五方面是通过后世不同学派的美学思想中的“崇高论”与康德“崇高论”之比较,见出康德“崇高论”之特点和日后的发展方向。如大众哲学流派、黑格尔主义美学流派、生活美学流派、后康德美学流派和后现代主义的美学流派等,此类研究多举后世代表人物之观与康德“崇高论”进行细分比较。六方面是直接对康德“崇高论”进行优劣分析,得出康德“崇高论”的矛盾或问题。国内不少学者常直接针对康德的“崇高论”进行评述,如王明居、朱志荣、吴家荣等,从崇高与优美的对比关系、崇高审美的主客体关系、崇高感形成的过程和崇高的类型及效果等方面分析康德“崇高论”的特点,进而指出其矛盾或不足之处。

二、国内对康德“崇高论”研究程度及未来走向

国内对康德“崇高论”的研究方式是多维度的,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在每一个方面都给予我们茅塞顿开之感(上文已简要论述各方面,以下是代表性论文),如卢春红《何以是美与崇高?——论康德美与崇高概念的两层内涵及其意义》从经验层面和纯粹层面论述美与崇高两个概念,紧扣康德先验哲学体系,从主体化倾向到普遍性之分析情感能力如何可能,将美学之美和崇高之崇高展现于我们面前。王明居《评康德的崇高论》,王老先生以简洁大方的论述姿态对比康德美学中美与崇高的区别,再通过崇高的类型一一细究康德举例论证时的矛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封孝伦《一个巨大的历史旋涡——从康德、席勒看西方18、19世纪之交的美学思想》,采用丹纳在《艺术哲学》中的观点即任何一个作品都隶属于同时代同作家的艺术流派都隶属于其思想时代,学者封孝伦从将康德与席勒置于18、19世纪之交的美学思潮,着重强调了时代文化的背景,见出康德“崇高论”看到的人是伟大的,而席勒“崇高论”看到的人确是渺小的。盛瑞生《崇高美学意蕴的失落——从康德到尼采》认为崇高在形式上是美学范畴,在内容上具有丰富的伦理,从席勒、黑格尔、叔本华、尼采再到后现代主义“丑”的迅速崛起,崇高的伦理价值迅速贬值,在美学中的地位不断衰落,古典美学的“崇高”在一定意义上被“丑”所替代。徐晓庚《康德崇高美学探析》肯定崇高的过渡作用的重要性,指出卢梭的“自然状态”“人的尊严”对康德的重大影响,展望了未来艺术家如何完成从崇高到艺术这一过程。姚爱玲《康德、叔本华崇高论之比较》,从崇高感中愉快的性质和心意状态、崇高论中的人生基调、崇高感的根源和崇高本质、崇高感对象的品格等方面对比康德与叔本华“崇高论”的异同,对比之下,康德“崇高论”中理性的呼唤、人格力量、主体性等特点皆凸显出来。朱立元、黄文发《康德与黑格尔崇高理论的比较研究》,从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角度,不但细究了康德与黑格尔两位大家有关“崇高论”论述异同,还从传承渊源和哲学内核究其原因,用崇高这条线索呈现出从古典哲学奠基人康德到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变化路线。吴天天《康德崇高美学的后现代状态——利奥塔德、德里达和南希等对康德崇高美学的重构》,指出后现代主义的“对抗总体性、捍卫差异性和见证不可表现之物”三大任务在对康德“崇高论”进行重构时体现为“捍卫差异意味着拥有一种临界体验” ,得出结论“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崇高意味着理性超越于感性并且这种超越总是涉及对感性的否定,而以差异、临界和踪迹等所表示出的后现代崇高则意味着在对感性的肯定中实现超越” 。赵粉《康德崇高范畴与中国古代壮美、阳刚、雄浑范畴的比较》认为中国古代的美学范畴“壮美”“阳刚”“雄浑”并不是与西方的“崇高”完全相对应的,一方面三者本身内涵并不能等同,另一方面三者本身与康德的“崇高论”各有异同之处,但作者通过中西崇高范畴的比较研究发现“无论是康德崇高还是中国古代的壮美、阳刚、雄浑都将人引入一种超凡脱俗、积极正面、卓尔不群的宏大境界中” 。另一方面朱志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一书专门论述了康德美学思想,在探究康德的“崇高论”时,着重提及了康德前批判时期的优美与崇高的对比研究以及宗教运动中中人文主义思潮对康德“崇高论”的影响,同时强调了“崇高论”在先验哲学体系中过渡环节的作用和崇高在合目的性的情况下主体性的特征。

现当代社会的文化融合、流派纷争、物欲横流以及信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神信仰的纯洁性以及稳定性早已大打折扣,崇高学未来的走向如果仍旧被“围困”在先验哲学体系中不得抽身,那么崇高学将丧失它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功能,也将失去对升华人的理性、人的尊严、人的道德等的引领的价值。以笔者之拙见,未来崇高学的发展走向有五:(一)以美学引领伦理学,以崇高学中彰显“大写的人”。(二)以“天人合一”的思想实现各民族美学思想的大交融、大包容与大讨论。(三)刺激心理学和神经学的进一步发展,引领人类本体学和实践美学的持续探究。(四)在人类审美实践中,重建崇高,为人类严峻的生态问题提供一条出路。(五)对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崇高论是否可以再创辉煌?一句话:事在人为!

参考文献

[1]安倍能成,《康德的实践哲学》,于凤悟、王宏文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

[2]吴天天,《康德崇高美学的后现代状态——利奥塔、德里达和南希等对康德崇高美学的重构》,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4卷第1期。

[3]赵粉,《康德崇高范畴与中国古代壮美、阳刚、雄浑范畴的比较》,延安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作者:李洋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8/7

标签:;  ;  ;  ;  ;  ;  ;  ;  

康德“崇高论”研究综述论文_李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