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玮
(昆山市红十字会血站成分室 江苏昆山 215300)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在初次成分献血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站2015年1月至12月初次成分献血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护理组在献血前后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献血者的献血情况。结果:护理组献血反应发生率的5.0%低于对照组的22.5%;满意度和再次献血率为97.5%和45.0%,高于对照组的77.5%和20.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成分献血者心理护理后的服务效果显著提高,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实施。
【关键词】成分献血者;心理护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4-0165-02
目前,无偿献血的宣传十分广泛,献血者对血小板捐献的认识度也有所提高,献血队伍也逐渐壮大起来[1]。但多数初次成分献血者献血前都存在有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不仅影响献血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会挫伤献血者再次献血的积极性和热情。2015年1月至12月,我站尝试在献血过程中应用心理护理对献血者的不良状况进行干预,并在护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有关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12月我站初次成分献血者共80例,均身体健康,体重达标,献血量达200ml。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和护理组献血者各40例。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18~50岁,平均年龄(30.8±6.5)岁;其中大学以上学历32例,占80.0%。护理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20~52岁,平均年龄(31.2±5.9)岁;其中大学以上学历30例,占75.0%。比较献血者的一般资料,对照组和护理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方法进行护理,医护人员根据献血者的基本情况制定简单的指导方案,护理过程中无特定的沟通及宣教,献血完毕后,献血者自行离开即可。观察组:在献血前后加强心理干预措施,为献血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①献血前:制定健康宣教计划,为献血者讲解与献血有关的生理知识及社会意义,使其充分了解献血的作用和功能;加大宣教力度,消除献血者恐惧、担忧等不良心理,并提高其献血的荣誉感;为献血者提供舒适的献血环境,尽可能的满足其合理需求;期间注意观察献血者神情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心理疏导,让献血者的身心保持放松状态。②献血中:采血人员根据献血者的心理需求进行采血,以熟练、高超的采血技巧获取献血者的信任;采血应做到“轻、快、准”,采血期间保持面带微笑,并加强与献血者的沟通和交流,转移其注意力,并消除献血者的顾虑和担忧。③献血后:献血后指导献血者按压穿刺部位,同时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采血后保证充足休息,及时补充水分;向献血者介绍返还血费政策,并告知血站联系方式以及下次献血的时间间隔,让患者在献血的整个过程中感到温暖,以此增强献血者对献血工作的信任和支持。
1.3 观察指标
①献血反应:参照WHO分型[2]记录两组献血者的献血反应,轻度:焦虑、紧张、恶心、头晕等;中度:失去知觉,出现短暂性意识障碍;重度:血压下降、惊厥,大小便失禁。②满意度:献血后向献血者发放自行制定的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两组献血者的满意度进行对比。③再次献血率:记录两组献血者再次献血情况,并对再次献血率进行统计、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χ2进行检验,统计软件SPSS 17.0处理数据,结果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献血反应的对比
对照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22.5%,高于护理组的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献血者在献血期间,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并造成穿刺部位疼痛加剧;心理负面情绪的发生也会引起献血反应,其主要与迷走神经过度紧张有关[3]。上述这些不良现象的发生不仅影响献血者的健康状况,也会挫伤献血者献血的积极性和热情。因此,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护理干预,对增加献血者安全感、促进献血过程顺利实施具有重要作用[4]。我站在鲜血前、献血中以及献血后根据献血者的基本情况,实施心理护理对其进行干预,通过健康宣教、沟通交流、生活指导等多个层面对患者的不良心理进行疏导,使献血者在整个献血过程中能够保持放松心态,从而有助于献血活动的顺利实施及操作;通过心理护理为献血者提供舒适的献血环境,尽可能的满足其生理及心理需求,让献血者充分感受安全与温暖,使得献血者献血的积极性和热情得以维持下来,由此确保了献血者能够再次来血站进行献血[5]。另外,心理护理成功实施的关键是献血者对采血工作人员的信任和支持,要提高献血者对工作人员的信任度和支持度,就要确保采血工作者要具备有熟练的采血技巧、专业的护理水平以及较强的沟通和交流能力[6]。由此借助高水准的专业技巧为献血者提供护理服务,逐渐取得献血者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有效确保献血的顺利进行。本结果显示:护理组的献血反应发生率为5.0%,满意度为97.5%,再次献血率为45.0%,均优于对照组的22.5%、77.5%和20.0%(P<0.05),提示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献血者满意度、再次献血率和献血服务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初次成分献血者心理护理后的服务效果及质量显著提升,因此值得进一步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郭慧军,臧艳,朱燕霞等.浅谈护理心理学在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的作用[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4):411-412.
[2]蔡雪仰.心理护理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5):628-629.
[3]曹以芹.心理护理始终贯穿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护理全程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19):334-334,335.
[4]朱春莲.采血护士实施心理护理在无偿献血招募中的积极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4(25):133-134,135.
[5]高清.探讨在献血过程中献血者的全程护理及应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22(29):555-556.
[6]桓建英,纪云鹏.优质护理在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反应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20(5):120-121.
论文作者:汪玮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
标签:献血者论文; 心理论文; 对照组论文; 成分论文; 两组论文; 满意度论文; 统计学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