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专注 说得流畅——浅谈初中生良好听说习惯的养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说得论文,听得论文,初中生论文,浅谈论文,流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能力发展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本文拟就培养学生良好听说习惯过程中的一些粗浅想法及具体做法作一简单的介绍。
我认为,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树立良好听说习惯的观念外,还要具体地制订出培养学生良好听说习惯的目标要求。省编义务教材“侧听说课文”的《学科指导纲要》要求初中阶段所应达到的听说能力的目标是概述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操作。所以我将这些总目标,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分解为以下三个分年级可以操作的,以养成学生良好听说习惯的具体目标。
[初中一年级]
1.听话训练:①听人说话时,眼睛目视对方,不东张西望,以示礼貌。②听话时留心说话人的语气、表情,从而抓住中心,听懂内容。③听课、听报告一定要作笔记(注意,不是机械抄板书,或记下报告的所有内容,而是记下老师或报告人所讲的要点)。
2.说话训练:①激发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兴趣,鼓励学生口头表达的勇气,从而养成主动表达的习惯。②同学间平时交谈尽量说普通话,课堂发言则一律使用普通话。③杜绝说粗话、脏话,注意运用礼貌语言,且不带口头禅。④说话时语音清晰,声音响亮,语句完整。④叙事力求完整。
[初中二年级]
1.听话训练:①听话时能及时集中注意力。②合理分配听与记的时间,能边听边记。③听课时注意老师的提问,从而把握老师授课的思路。④听读三类文体的一般文章能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抓住中心,领会主要内容。
2.说话训练:①进一步扩大普通话的使用范围,提高使用频率。②运用一定的态势语言,如表情、手势等。③说话时尽量避免重复。④复述时注意不同的人物身份、场合,并适宜地加以变化。⑤朗读诗歌、小说、散文等不同文章时能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朗诵技巧。⑥说话时内容表述力求准确。
[初中三年级]
1.听话训练:①听话时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或者说聚精会神)。②听与思结合,听人说话时能粗略分析讲话人所说内容的正误。③听有选择,有效地吸取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并作简要的记录。④根据说话时的特定环境,推敲其隐含意义(即潜台词)。
2.说话训练:①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详略叙事。②不同场合,不同情境说话时懂得应变。③有即兴完整叙事并发表见解的意识。
在制订具体目标的基础上,就要强化训练,随时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主要做法是:
1.利用“侧听说课文”进行听说训练。
“习惯是从实践中养成的。”省编义务教材非常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它既有听说训练的宣传,如《要说普通话》;也有听说技巧的讲解,如《怎样讲故事》等;更多的当然是训练材料,特别是录音课文等。同时,听说训练材料又兼顾各类文体,更显得全面。只要教师紧扣教学目标,排除随意性,并注意其层次性与渐进性,遵循针对性、实践性、系统性与科学性的原则,按教材要求切实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习惯,提高听说能力,无疑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2.阅读、写作教学中渗透听说训练。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和读是通过语言文字达到理解和吸收,属于理解;说和写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和诉说,属于表达。它们之间是相通的、互相促进的。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前提和基础,说和写又对听和读起着进一步消化和促进作用,四者互为依存,互相渗透,缺一不可。这就为我们在阅读、写作教学中渗透听说训练提供了可能,同时也成为一种必须。那么,如何渗透呢?我的做法是:
(1)阅读教学中的渗透
第一、听课。教师授课,主要是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口头表达出来,学生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必须听懂老师的话,这正是培养学生良好听话习惯的良机。因而,我利用电教手段来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科学、简洁地设计好板书,纠正学生一味抄板书,而忽略听讲的陋习;运用抑扬顿挫的讲课语调,帮助学生把握授课重点;多用启发式提问,使学生能做到听思结合。从而力争使学生进入“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境界。
第二、朗诵。朗诵教学既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良好说话习惯的有效途径。通过一般的课文朗读,如《中国石拱桥》;分角色朗读,如《渔夫的故事》;有表情的诗朗诵,如《沁园春·雪》,逐步让学生明确,好的朗读来自于对课文的理解;反之,又促进这种理解的加深。这样经过长期的训练,以养成学生有感情地说话(表达见解)的良好习惯。
第三、复述。从“片段复述”到“全文复述”,由“原意复述”到“创造复述”,均是一个层进式,适合中学生实际的说话训练过程,引导学生不用背书的口气、语调复述,认识复述是一种融合了自身思想的创造性说话形式,从而养成正确表达自己思想的良好说话习惯。
(2)写作教学中的渗透
写作教学中渗透听说训练的主要形式是口头作文。在这里应注意的是,在形式上,从一开始就需要有较高的起点,它包括说话活动中有关的语音、语调、语句等基本要求,但更主要的是指应杜绝写好书面材料,再读出来的所谓“口头作文”。只能是在最初阶段允许先编提纲后说,随着熟练程度的加深慢慢把先编提纲这一程序取消,成为真正的“口头作文”。另外,让学生在书面作文前说说自己这篇作文的构思过程,或在成文后自己有感情地朗读等,均可作为写作教学中进行听说训练渗透的形式。
3.通过活动强化听说训练。
课堂教学是实施听说训练的主渠道,丰富多彩的课外专项语文活动则是进行听说训练的有益补充,故进行语文活动,强化听说训练是非常必要的。这类活动,主要有:
第一,竞赛活动。
举行绕口令比赛,可以养成学生口齿清楚的说话习惯。通过讲故事比赛,能养成“话表结合”的良好表达习惯。开展演讲比赛,以养成简明正确地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组织朗诵比赛,可养成有表情地朗读的习惯。借助辩论会,则能养成听思结合、明正误、抓要点、辨分歧的习惯。至于长期坚持的课前说话训练(即课前两分钟安排学生轮流上讲话,或介绍,或描述,或演讲;然后用一分钟让学生评析,打分)。自然能综合训练并养成多种良好的听说习惯。
第二、表演活动。
首先是“情景模拟的生活剧表演”。诸如问路、解决邻里矛盾等,让学生在娱乐中懂得应养成“语言文明、得体,且表意清楚”的说话习惯。另外,“学做主持人”,主持班级活动,提高应变能力,养成按语境选择语言的习惯。“试做导游”,完成春游、秋游及参观活动,可以养成“认真观察,准确表达”的说话习惯。还可以让学生过把“记者瘾”,进行一些采访报道。甚至可试着组织“模拟法庭”,于唇枪舌箭中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这些活动既生动活泼,又贴近生活,学生乐于参加。通过活动,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语言运用的良好习惯和能力自然也就养成并提高了。
总之,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进一步体会到:良好的听说习惯一经养成,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就不再把听说训练当作一件苦差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当前的语文学习,而且会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直至终身受益,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