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起点与理论基础论文_王艳秋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起点与理论基础论文_王艳秋

(锦州市委党校,121000)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到要坚持人民立场,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党的十九大又重点论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起点可以追溯到习近平在陕北农村的七年知青岁月,其理论基础则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历史起点;理论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民心”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及的词汇,也是他十分关心的话题。他一再强调:“要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由此可见,人民,在习近平主席的心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起点

一个人思想的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近日读完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上述这些重要思想的提出,与他在陕北七年的知青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他自己曾说过的,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让他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七年知青岁月,正值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他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上与普通农民同甘共苦七年,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有着深切的认识与了解,并且将自己当作了普通农民,他当年曾说过“我现在就是一个普通农民”,正如书中一位受访者所说的,他说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反映出对农民思想感情的变化,他没有自称知青而是自称农民,说明他不是把下乡插队看成是一种临时的过渡,而是将自己完全融入农民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基层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与他这七年的知青岁月密不可分。

习近平总书记自己讲过,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是陕北老乡收留了他,养育了他,教育了他。在梁家河他入了团,入了党,还被推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一年后被推荐上了清华大学。陕北群众对他的这种关心、帮助与爱护,使他对陕北群众有着深深的情感,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回到梁家河时,深情地对当地群众说,我迈出人生第一步就来到梁家河,7年时间里,梁家河父老乡亲给了我无数关爱,使我受益终生。我永远不会忘记梁家河,永远不会忘记父老乡亲,永远不会忘记老区人民。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和当年众多北京知青一样,从大城市来到偏僻落后的农村,正如其中有的受访知青所说的,必须与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处理好关系,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走向社会的第一站,他也在这里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七年的知青生活,使他不但懂得了什么叫群众,更懂得了什么叫联系群众,什么叫群众路线。正因为如此,他担任总书记后中央政治局作出的第一个重大决定,就是“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并随之开展了全党性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梁家河的七年。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发展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特别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突出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可以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历史创造者问题,是一个历史观问题。与“人民创造历史说”相对的是英雄史观。英国的卡莱尔认为:全世界的历史“实际上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伟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质的结果”。德国学者尼采认为,“超人”是历史的主宰者,没有“超人”就没有历史,而人民群众则是“超人”用以实现其意志的工具。中国近代大思想家梁启超也说过:“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没有人民群众,任何历史的画卷都不能翻开;人民群众是历史演进的“剧中人”,又是历史过程的“剧作者”。

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近年来还出现了这样一种观点,即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的,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但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学说,历史归根结底还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这并不是否定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英雄人物确实能创造属于他的时代,但是必须与人民群众密切结合起来。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就在于这一点。可以说,古今中外的历史早已证明,英雄人物造时势,绝不能离开人民。对于英雄人物或领袖人物能否造“时势”,列宁说,主要看他能否带领人民的先锋队来迅速而正确地解决各种复杂的政治问题,从而把革命事业引向胜利;最有威信的领导核心是由群众推选出来的;领袖不能在温室里造就和成长,必须在群众斗争的伟大实践中得到考验和锻炼;既然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真正的英雄”,任何想在历史上有作为的人都要向人民学习。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从各方面讲过,“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向人民学习,紧紧地与人民连在一起,才能谈得上推进党的事业。”

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基本原理,毛泽东多次讲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在近代,毛泽东就是与人民群众结合得最好的一位典型。在中共“七大”上,张闻天这样称赞他:“他的痛苦、欢喜与愤怒,就是人民的痛苦、欢喜与愤怒。他的力量,就是人民的力量。他与人民的结合是如此之密切,因而分不出究竟他是人民,还是人民是他!”这实际上是张闻天从自己的亲身感受道出了中国革命成功的一个哲学命题。

蒋介石也想成功,他曾在日记中说:“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余不愿为时势所造也。”他确实造过“时势”,与中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国民革命,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与中共第二次合作开启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使他在国际上声名鹊起。但是,抗战胜利以后,他不顾全国人民普遍渴望和平建国的愿望,悍然挑起内战,试图一举消灭中国共产党,继续维护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结果,他不但没有造出“时势”,反而为“时势”所淹没,落了个被人民抛弃的下场。这也从反面证明:背离了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必然会落得个失败的下场。只有中国共产党深谙“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发展的本质是人类通过劳动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发展;在生产力诸要素当中,劳动者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人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让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自身价值都得到充分体现,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这是“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显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这样一种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政治经济学。

论文作者:王艳秋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6

标签:;  ;  ;  ;  ;  ;  ;  ;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历史起点与理论基础论文_王艳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