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状分析
1.1建筑教学现实不足之处—脱节。
建筑学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设计课作为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它一直是相关课程综合运用的结果。实际上,在建筑学教育中,学生一直存在“重设计”“轻理论”的现象,学生对于相关理论不知道如何学、如何用,在做设计时完全抛开其它理论课,单独的做“心目中的建筑”,该情况导致的最直接的问题是学生成果差、设计课堂补充知识点多,压力大,学生学习效能低。
1.2建筑设计课堂问题多、类别广,而课堂时间有限。
建筑设计课堂中,老师指导学生数量较多,“一对一”讲解指导有限,针对学生设计成果中的结构、制图、美学等方面的问题无法很详细、有针对性的指导,评图工作也是在学生最终成果提交之后才开始,学生图纸中存在的多种问题,虽然学生明白问题所在,但对于正图修改较大,甚至需要重新再做,学生一般都不了了之,连环反应导致学生的结构、制图、美学方面的问题在设计课程中一直延续下去,到毕业设计时问题也无法很好的解决,作品展现出的建筑素养不够的情况。
2.理念介绍
2.1“ATU”教学模式介绍
“ATU”教学模式是指A(Art)T(Technology)U(use)艺术、技术和使用并行的指导与评价模式,是指在设计课进行过程中,将艺术、技术、使用进行分项指导与评价,即除了本专业的设计老师,再将美学老师、结构老师、制图老师等引入课程组,对学生的中期成果和最终成果进行综合指导评价,并将分项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算作为最终的成绩,整个指导评价过程采用公开答辩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自己的设计成果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知道理论是如何运用在实际项目中的。
2.2 采用“ATU”评价模式能够起到整合、拉通和激活的效应,是解决设计实践课和专业技术理论课脱节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1)整合 :整合多种课程,形成教学合力。通过优化课程配置的途径,将相关课程群“整合”成一个以设计课为核心的综合设计课教学模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将一部分专业理论课授课植入课程设计中,同时引进设计院的工程师解决设计中的主要技术问题以深化设计,形成技术设计教学环节,将单纯知识授课和单纯设计辅导变为讲授与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整合”了专业技术“理论”和设计“实践”教学。学生通过参加建筑、结构及美学专业协同工作,达到同时掌握建筑设计方法、理解结构选型原理、掌握基本美学原理,优化了教学配置,形成教学合力。
(2)激活 :“激活”技术理论课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热情。学生在进行设计时能将技术理论课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方案设计,变被动灌输式教学为主动获取型教学,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
3.工作过程与情景创建
幼儿园建筑设计共计48学时,讲课36学时,实践12学时,课程设计时间为1-8周,课程任务安排是:第1周,讲解任务书、幼儿园建筑设计原理并调研地形。学生在初步了解了设计原理之后,根据任务书要求调研实际地形与查找相关案例和文献,了解当前幼儿园建筑设计的近况,现存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第2周,汇报和点评调研成果并设计一草(构思方案草图,绘制总平面图和一层平面图),学生根据第1周的调研成果进行集中汇报,设计一草。第3周,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一草草图,并逐个点评,修改一草,针对学生对原理理解不到位的情况进行补充讲解,第4和第5周深化一草、设计二草(完成总平面及各层平面、立面、剖面、透视图草案设计,制作简单的模型),第6周和第7周设计正草(完善方案,推敲细部及室内外环境设计、确定细部尺寸),第8周集中周,绘制正图(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全部正式图纸及正式表现模型)。与常规教学模式不同的是,我们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引入了建筑结构老师、建筑制图老师、艺术老师进行指导设计,课程设计第5周时,学生方案平面形态、功能流线、空间尺度等基本明确,但对于建筑结构的思考还属于很模糊的阶段,此刻引结构老师指导设计,结构老师主要从结构选型、受力特点、常用尺寸等方面进行指导。第7周,学生方案已经进入正草阶段,方案设计已基本定型,平面、立面、剖面、造型等技术图纸均有准确的表达,但还未正式排版出图,此刻,建筑制图老师、艺术设计老师正式介入,建筑制图老师从绘图规范考量学生的制图能力,艺术设计老师则从建筑形态、立面效果、建筑配景表达、建筑色彩等方面进行点评和总结。第8周,建筑方案迎来了集中周,学生在本周内将图纸绘制在A1水彩纸上,并对图纸进行版面设计,本周需要美学老师进行指导点评,集中周周五中午交图,下午进行公开答辩,邀请成员有设计组长、其他班级的设计老师、结构老师2名,制图老师2名,艺术设计老师2名,公开答辩与评图,设计老师主要是根据学生创意、特色、技术图纸、功能流线、空间质量、体量、形体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建筑结构老师主要是从结构形式、受力特点、经济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分,制图老师主要根据制图的规范性进行综合评分,艺术设计老师主要针对排版、字体形式、色彩搭配、配景搭配等艺术方面进行综合评定,最终每组老师的成绩取平均值,设计部分、结构部分、制图部分、艺术部分分别按照40%、20%、20%、20%的比例计算最后成绩,并作为课程的专题设计成绩。
4.结语
(1)“ATU”教学模式可以整合多种课程,形成教学活力 ;激活学习热情,构建学生知识体系。它能够有效地解决建筑学教学中设计实践课和专业技术理论课脱节的弊端。
(2)“ATU”能够起到学生走出学校进入设计院实习和工作的衔接作用,能使学生更好地胜任未来的设计院工作。
论文作者:郭立苹,童珊珊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与技术》2019年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5
标签:老师论文; 学生论文; 课程论文; 理论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结构论文; 《科学与技术》2019年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