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我国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_科技论文

科教兴国:我国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_科技论文

要科教兴国先“国兴科教”——我国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教兴国论文,科技发展论文,科教论文,国兴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1998 年进行的世界竞争力排序结果(以下简称洛桑评价)表明,1996年(指排序所用指标为1996年数据)我国在46个国家和地区中的竞争力总排序已由1995年的第27位上升为第24位,其中科学技术排序从第20位跃居第13位。在此之前的1997年(1995年数据)世界竞争力排序中,科学技术排序由第28位(1994年数据)提高为第20位。排序结果反映出我国近年来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洛桑评价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研究活动,其评价对象涉及46个国家,国与国之间千差万别,使得评价指标的可比性面临着考验。在评价指标的选择上,洛桑评价采取了硬指标和软指标相结合,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相结合的方法,从一般的统计方法论上看,本无可挑剔,但从某一具体国家而言,各种指标占比重的多少,会直接影响到排序的先后次序。一般而言,总量指标有利于大国,相对指标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指标和强度指标有利于小国和发达国家。洛桑评价中中国位次的提高,固然有其合理的一面,如软指标反映出的科技大环境有所改善、一些总量指标有所提高等。但从总体上看,位次如此大幅度提高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不符合,我们切不可以此为依据对我国的科技发展状况盲目乐观。相反,如根据一些主要的科技统计指标对我国的科技发展状况进行客观地评价,自“八五”以来,科技领域存在的问题仍十分突出。

科技投入偏低

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科学技术的竞争,而要在科学技术竞争中改变我国落后于人的状况,就必须提高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对科学技术的投入主要表现在财力和人力两个重要方面。在人力投入方面,我国从总量上有明显的优势。洛桑评价在1996年(1994年数据)排序中,共有2个反映人力投入的指标:R&D人员数和企业R&D人员数, 我国分别排在第2位(第1位为俄罗斯)和第4位(第1、2、3位为美国、日本、俄罗斯),1997年R&D人员数又超过俄罗斯位于第1位。 科技人力优势也是我国在洛桑评价中位次提前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从资金投入方面看,科技投入增长速度慢、水平低仍然是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八五”时期及“九五”初期是我国经济平稳而迅速增长的时期。1991—199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7%。在1991—1995年,我国科技经费筹集额年均增长率仅为6.9 %(以上百分比均按可比价格计算),远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从而导致科技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以及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有所下降。

我国科技活动经费的支出可分为消耗性的日常支出和积累性的资产购建两部分。从“八五”及1996年的情况看,资产购建大约占全部经费支出的1/4至1/3,其增长速度大大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30.1%的增长速度。

在科技活动中,研究与发展(R&D)活动处于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位置,R&D经费支出及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是国际通用来衡量科技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1990年以来,虽然我国R&D经费总的呈上升趋势,但其与GDP的比例却逐年递减,从1990年的0.68 %下降到1994年的0.48%。1995、1996年两年虽略有增加,但现在看来,2000年达到1.5%的目标已难以实现。与国外比较,目前我国R&D经费与GDP的比例略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0.45%),低于日本50年代末(0.63%)、韩国70年代末(0.60 %)的投入强度, 只相当于近年来发达国家的1/6至1/4。如与1997年洛桑评价中被我们赶超的8个国家进行比较, 中国位于第8位或第9位(菲律宾缺数据)。

我国科技资金投入不仅增长速度慢,而且投入规模也过小,与我国当前逐渐步入经济大国的态势极不相称。1996年我国R&D 经费支出总额为332亿元,1995年为286亿元,虽然高于新加坡、巴西和印度,但只相当于韩国和意大利的2/7、日本的1/39、美国的1/52。如果与洛桑评价中被我们在1995年赶超的8个国家进行比较,中国排在意大利、 韩国、瑞典、澳大利亚之后居第5位,略高于第6位的丹麦。

高技术不高

近几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10%左右(见表5)。 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在全部制造业增加值中的份额还较小,1995年该指标的值只略高于印度1990年的水平。尤其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许多高技术行业、企业和产品严格地说并不具备真正的高技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技术产业R&D投入强度高的特征不明显。国际上通行的观点认为,高技术产业或行业并非特指某些具体的产业或行业,而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的技术密集度,具有一定R&D投入强度的产业或行业。并且高技术产业或行业的R&D投入强度要明显高于一般的产业或行业。

许多发达国家在80年代中期制造业的R&D投入强度就已经达到2 %左右,高技术产业都在5%以上,有的甚至接近10%。 而我国高技术产业与全部制造业比较却几无差别,在6大技术密集行业中, 只有航空航天制造业和医药品制造业R&D投入强度比较高,分别是制造业的12倍和2.6倍。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甚至低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见表6)。可见,我国高技术行业R&D经费强度的特征并不突出,并不具有明显的高技术优势。

2.高技术产品的竞争力不强。(1 )反映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贸易存在较大逆差。进入90年代,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一直是进口大于出口。1993年起,高技术产品贸易差额超过100亿美元, 1994年达到历史最高点,为142.6亿美元。1994 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只相当于美国的5.2%。(2)高技术产品出口以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方式为主。海关统计的贸易方式包括一般贸易、进料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等18种方式。在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贸易方式主要是以进料加工的方式为主,且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1995年占高技术产品出口额的59.1%,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占的比重则为18.1%,以上两类贸易方式所占的比重为77.2%。而按一般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技术产品所占的比重则有所下降,1994年比1993年下降了4.2个百分点,1995 年又比1994年下降了3.7个百分点,所占的比重为19.7%。 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出口额中,进料加工方式占71.4%,在电子技术类产品出口额中占62.2%。1995年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排在全国第一的广东省(53.4亿美元),以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装配方式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占到92.5%。

3.高技术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显著。高技术应与高效率、高附加值和高效益相联系,但这一特征在我国的高技术产业中表现也不明显。199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2万元/人, 是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7万元/人)的1.3倍。从反映经济效益的资金利税率、产值利税率指标来看(参见表8),仅有医药品制造业略高于全部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的产值利税率最低,只有2.4%。

以企业为主体推进科技进步的机制尚未形成

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强调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已成为世界上一股新的潮流和趋势,企业也逐步代替科研机构而成为科技活动的主体。在洛桑评价指标体系的18个统计指标中,与企业科技活动相关的指标就有5个(2个硬指标、3 个软指标),足以说明企业在科学技术活动中的重要位置。但是,就我国目前情况看,以企业为主体推进科技进步的机制尚未形成。

1.尽管我国企业科技队伍成长迅速,但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比重仍然偏低。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增长较快,1995年比1991年增加了40.5万人, 增长了48.9 %。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比重也由1991 年的38 %提高为1995年的48%。企业R&D人员由1990年的15.4万人年发展到1995年的26万人年,5年间增长了69.2%。企业R&D人员占比重也由1990年的24.9%上升到1995年的39.1%。但即使如此,我国企业R&D人员占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偏低(参见表9)

2.从R&D经费的分布看,企业也未成为R&D活动的主体。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R&D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如韩国1993年全部R &D 经费的83.1%来自企业,美国、日本、德国来自企业的R&D经费则分别占全国R&D经费的59%(1993年)、68.2%(1994年)、60.8%(1993年)。我国R&D经费中50%来自政府,只有30%左右来源于企业。我国的科技进步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推动与扶植,企业的主体地位尚未形成。

3.我国企业R&D经费的规模与企业数规模不相称。在洛桑评价中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指标的排序中,中国排在第16位。与1997年被我国超过的8个国家进行比较,位于韩国、意大利、瑞典、 澳大利亚之后居第5位,仍与第6位的丹麦差别不大。这与我国250万个法人企业、 近3万个大中型企业的规模极不相称。

科技对经济增长方式的促进作用有待加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但是,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科技进步实施不足导致的外延增长的特征还较为明显。

1.投资出现收益递减倾向。由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以要素投入增加的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所以当某些要素投入受到资源赋存量的限制不能增加,而其他要素投入继续增加,技术水平保持不变时,必将发生收益递减。美国1900—1970年间,资本与产出之比一直稳定在3.0 左右,而我国GDP对投资的弹性自80年代以来却呈现降低的趋势。

表1

中国科技经费及其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19911992199319941995

1996

科技经费(亿元) 404.53 512.01 587.45 743.04 884.54 1016.91

科技经费/GDP(%) 2.002.131.871.591.51 1.48

表2中国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财政科技拨款(亿元) 160.69 189.26 225.61 268.25 301.88 345.7

占财政拨款比重(%)4.74

5.06

4.86

4.63

4.42

4.4

表3部分国家R&D经费与GDP比例(1995年)

国 别 R&D/GDP国 别 R&D/GDP

国 别 R&D/GDP

美 国

2.47 法 国

2.34 韩 国

2.68

日 本

2.84 英 国

2.19 巴 西

0.42

德 国

2.28 意大利

1.14 印 度

0.78

加拿大

1.59 新加坡

1.13 俄罗斯

1.11

表4R&D经费支出国际比较(1995年) 单位:亿美元

国 别 R&D/GDP国 别 R&D/GDP

国 别 R&D/GDP

美 国 1791.26法 国

359.39

韩 国

122.40

日 本 1330.21英 国

223.78

巴 西23.33

德 国

550.03意大利

123.83

印 度23.92

加拿大90.06新加坡 6.22

俄罗斯39.77

表5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及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指 标 1993 1994 1995 1996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亿元)

1278.35 1468.50 1690.79 1975.42

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9.95 9.9910.9510.96

占制造业增加值比重(%)13.6211.9614.11

表6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及R&D经费强度

R&D经费(亿元)R&D经费强度(%)

全部制造业

81.51 0.68

高技术产业 23.64 1.40

航空航天制造业6.50 8.19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0.66 0.62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5.48 1.00

医药品制造业 4.66 1.76

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0.76 0.85

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 5.57 0.92

表7部分国家高技术产业的R&D经费强度单位:%

国别

美国

日本

德国

意大利

年份

1987

1985

19861985

全部制造业 2.14

2.03

2.380.73

高技术行业 5.58

6.33

航空航天制造业22.35

4.87 23.00

18.75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16.81

5.03

4.486.27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7.91

5.72

5.10

医药品制造业

2.83

8.34

4.715.53

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 2.92

4.99

2.790.77

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 4.51

7.511.56

英国 加拿大 OECD 成员国

年份 1984 1986 1979 ̄1981 1985 ̄1988

全部制造业 2.15 1.05

高技术行业9.71 7.59 7.7

航空航天制造业 14.20 10.7914.22

2.23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12.70 10.08 9.0

11.88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11.98 16.29 7.49.02

医药品制造业

13.17 3.87 7.57.82

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 2.53 2.55 4.9

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3.68 1.24 3.22.98

表8高技术产业与制造业经济效益比较(1995年)

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全部制造业 1.68

全部高技术产业 2.23

航空航天制造业 1.47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5.57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2.98

医药品制造业

2.26

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 1.27

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

1.94

资金利税率(%) 产值利税率(%)

全部制造业 8.929.84

全部高技术产业 7.336.75

航空航天制造业 3.365.40

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 4.072.42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

8.366.68

医药品制造业

9.559.87

专用科学仪器设备制造业 5.196.68

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

6.986.62

表9部分国家1995年企业研究与发展人员占比重

单位:(%)

美国 日本 英国 法国德国

企业R&D人员占比重83.2 61.1 57.7 51.461.9

表10 部分国家1995年R&D经费支出中企业支出所占的比重 单位:%

中国 美国 日本 德国 法国 新加坡 韩国

企业R&D支出比重 31.9 71.8 66.1 66.1 61.6

62.7

73.1

注:表1、表2资料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表3、表4、 表9、表10资料来源于洛桑评价;表5、表6、表7、表8资料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指标1996》,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

2.生产过程中资源浪费严重。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忽视依靠技术进步,使得我国的能源消耗水平大大高于许多发达国家。根据世界银行《1997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数据,1994 年我国每千克能源产生的GDP为0.7美元,仅相当于日本的11%、美国的27%、韩国的39%, 这不能不说与技术落后有着直接的联系。

结论

我们认为,在当今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人所共知的论断,“科教兴国”也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对于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而言,这样的论断、这样的方针,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当前的问题在于,如何将这样的论断和方针落到实处。落到实处并不仅仅限于将这一认识写入某一文件、写入某一决议,也不仅仅限于增加一个提法、修改一个措词。“科教兴国”不可能依靠振臂一呼而实现,也不可能仅依靠一支世界上最庞大的科技活动人员队伍而实现。问题的关键是,它必须伴随相应的、具有一定力度的资金投入才能得以实现。这也是国际社会一直将R&D投入规模、R&D 投入与GDP的比较强度作为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科学技术状况的最基本的指标的意义。

近年来,为了保证科技投入的力度,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基于国家和地方财力有限的现实,以发达国家企业科技投入占很大比重为依据,积极倡导“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这可以对加大科技投入规模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认识到,中国毕竟有中国的现实国情,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企业,产权未清晰、责任未明确、关系未理顺、利益短期化,特别是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按理说应成为技术进步的主力军,但从现实困境看,自身尚且难保,很难在“科教兴国”上助国家一臂之力。借鉴现在的发达国家在经济起步时的经验,我国现阶段要做到“科教兴国”,首先还是要“国兴科教”。

标签:;  ;  ;  

科教兴国:我国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