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化_发展中国家论文

论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高新技术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44.41;F1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06(2003)02-0009-06

一、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的趋势及衡量指标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有三个阶段性的特征:一是贸易的全球化,主要指市场和出口的不断扩展;二是生产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过FDI的形式将生产活动转移到海外:三是技术创新活动的全球化,即通过国际性的研究与发展(R&D)活动,使技术创新国际化。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高新技术产业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仪器、电子、基础化学、电子机械与汽车工业是全球化水平最高的产业部门[1]。从国别的角度看,发达国家的经济国际化程度一般高于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中,小型开放的经济体如瑞士、荷兰、比利时等的国际化程度高于较大的发达国家,欧洲国家高于美国,美国高于日本,日本在发达国家中国际化程度最低。发展中国家中也存在同样的趋势: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化程度高于传统产业:较为发达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开放度相对也较高;小型开放的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的国际化程度高于其他国家。高科技产业发展较好的主要是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的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化程度相当高。而在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中,电子产业是发展最为迅速和最成熟的产业。因此,本项研究主要选取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中的韩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为代表,并以电子产业为例来考察其高科技产业的国际化程度。

全球化的衡量指标是一个复杂而且存在分歧的体系。Thomas Hatzichronoglou在他的《OECD国家工业的全球化》[1]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指标体系。这一体系主要包括:

1.国际贸易指标包括:出口比例(出口额/生产额);进口率(进口额/本国市场总需求量)或投入品进口比率(投入品进口额/本国市场投入品总需求量);产业内贸易或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比例(进口值与出口值的比率);外国公司的分公司的进出口占东道国进出口总额的比例;本国公司的海外分公司占其他国家的进出口总额的比例;出口的地理集中度。

2.国际投资指标,主要包括:外资在本国工业中的投资比例;本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比例;外国公司的子公司的产量与销量在该产业中的比重;本国公司的子公司在其他国家的生产与销量中的比重等。

3.研发国际化指标,主要包括:外国公司的R&D金额在本国该产业的全部R&D的比例;本国公司的海外分公司的研发投资在东道国该产业的研发总投入中的比例或在母国该产业的研发总投入中的比例等。

上述指标中,有些指标模棱两可,而有些则统计数据不全,本文在衡量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国际化程度时选用的指标主要有:出口比例、进口比例、进出口的地理集中度、国外生产比例、国际市场份额、FDI流入与流出、海外研发、外国在本国的研发投资、国际研发合作等。由于不同的国家的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不同,因此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可能采用不同的指标,还有些则采用了替代性指标。

二、发展中国家高科技产业贸易与竞争的国际化

产业国际化首先是从贸易的国际化开始的,即市场竞争从国内扩展到国外。一国的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上与本国和其他国家的企业进行竞争,而且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其主要的体现便是商品与服务的出口不断增加,商品出口在总产出中的比重不断上升。我们选用体现产业国际化程度指标体系中的产品出口比例、投入品进口比例(或产品进口比例)、产业内贸易指标(进出口之比)和进出口市场分散程度等几项指标来考察台湾、韩国、新加坡电子工业的贸易国际化程度。结果表明,在这一点上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化倾向非常明显。

首先,从产品出口比例来看,上述国家和地区在电子产业方面具有相当高的出口比率。1992年~1995年间,台湾电子产业的产值中出口所占比例分别为82.3%、77.14%、90.11%和86.13%。1975年~1991年,韩国电子工业的产值中出口所占的比重一直在49%到73%之间徘徊。在上述两个经济体的电子工业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电子工业的出口率都在70%左右,这说明大部分产品是为国际市场而生产的。半导体工业作为电子工业的核心,其出口率更高,如1991年~1996年,韩国半导体工业的产品出口比例一直在80%以上,而且有不断攀升的趋势,1995、1996年更分别高达91%和90%[2][3]。

其次,从投入品进口比例或产品出口比例来看,亚洲四小龙及马来西亚的电子工业都具有高度的进口依存度,尤其是投入品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更高。以韩国为例,1994年韩国的半导体产业的产值达到世界的1/4,但是,当年韩国芯片制造商却有80%的设备、74%的元器件和52%的原材料依赖进口。同时,韩国国内半导体市场上,外国产品的市场份额也非常高,如1992年韩国对进口的依赖度高达82%,1996年有68%的市场份额属于外国产品[3]。

再次,从衡量产业内贸易比例的一个近似指标即产品进出口之比来看,上述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内贸易比例也相当高。如台湾电子工业的进口与出口之比1992年~1995年间分别为46:54、55:45、61:39、61:39。在出口的同时,台湾又大量进口国外的电子产品,如台湾的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进口一直占进出口总额的4成左右,而出口占6成左右;半导体产品则相反,进口占进出口总额的6成左右,而出口则占到4成左右。可见,在电子产业内部,台湾的区内市场与世界市场之间的商品流通量非常高。

最后,从进出口市场的分散化程度看,台湾电子产业的进出口在地理分布上也比较分散,而且有进一步分散化的趋势。从集成电路的进出口地理分布来看,集成电路的出口除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外,其他均比较分散。进口对美国与日本的依赖分别为23%和32%左右,但依赖度有不断下降的趋势[2]。

三、发展中国家高科技产业生产与投资的国际化

如果说贸易的国际化主要是最终产品与服务超出国界而在国际间流动与竞争的话,生产的国际化则是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重新配置与组合,以达到全球最优的生产结构与生产效率。生产的国际化主要是通过海外投资的增加以及生产基础的转移来实现的。衡量一个产业生产国际化的主要指标有:本国公司在海外生产的比例、本国产业在世界市场中的比例、外资在本国的投资、本国该产业在海外的投资等。

1.高技术产业在海外生产比例及本国(或地区)该产业在世界中的比例。台湾的电子工业尤其是电脑硬件产品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地位。1994年,其电脑主板与鼠标的世界市场份额高达80%,1995年,扫描仪、监视器、键盘的世界市场份额达到60%以上,其他产品的市场份额也相当高。从生产角度来看,台湾的许多产品的生产已经向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中国大陆、越南等国家或地区转移,海外生产的比例不断提高。如台湾企业生产的监视器的48.7%,电脑主板的37.1%,电源的77.4%,电脑图像卡的47.1%,键盘的86%是海外生产的。而且,随着台湾产业结构的进一步升级,其向海外转移生产基础的趋势还会越来越强,生产的国际化会更加明显[2]。

2.外国跨国公司在本国高技术产业中的份额和地位。在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高科技产业中,外国公司投资和介入的比例相当高。在新加坡的高技术产业中,有62家外国跨国公司进入电子工业,4家进入医药工业,17家进入IT产业。世界上最大的12家半导体生产厂家有5家在新加坡设立了分厂。在新加坡电子工业中,纯粹本地所有权的公司仅占18.9%,而外商独资的企业却占到50%,其余则为合资公司[4]。在马来西亚,1990年~1994年间政府批准的全部制造业项目中,外商独资与合资项目占投资项目总数的比例平均达到76%,最高的1991年甚至接近80%。具体到电子工业,则外商投资项目所占的比例更高。1990年~1994年马来西亚的电子工业中外商独资与合资项目平均比例为88.8%,1990年更高达93%[5]。

3.外商在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比例及本国公司在海外的投资比例。在发展中国家,东南亚和南美是外商投资最为集中的地区,外商投资的比例高,而且增长非常迅速,如马来西亚的电子工业1990年~1994年外资比例平均为80.3%[5]。从对外投资的角度看,韩国与台湾的电子工业的海外投资的发展非常迅速。1994年韩国仅电子工业在海外的投资项目就达到360个,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以及亚洲的其他新兴市场[4]。

四、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研发与创新的国际化

创新与研发的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最高阶段和最新形式。研发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发投资的国际化。近年来,发达国家纷纷在国外建立研发机构,各国在国外的R&D投资不断增长。二是技术供给的国际化。在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在技术上完全独立,不依赖于其他国家的技术以及国际间的技术合作。即使像美国这样的技术强国,其本国的技术供给也只相当于其技术需求的1/4,其余3/4的技术依靠其他国家的科技交流获得。三是国际间的研究与开发的合作日益增强。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不同国家间的合作研究趋势明显。无论是政府间的科技合作、企业间的技术联盟还是个人间的合作研究都迅速增长,如1976年~1986年,两人以上不同国籍的作者合作撰写的科学论文的数量增加了一倍多,从合作论文占发表论文总数的比例看,日本合作论文的比例从3.5%上升到7.5%,德国从9.7%上升到20.9%,美国从5.6%上升到10.2%[7]。

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研发与创新相对于贸易和生产而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大,国际化程度更低。但是,由于政府的大力扶持与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的韩国、以色列、台湾、新加坡等在科技与创新能力方面的提升比较快,研发国际化的程度也相对比较高。

1.发展中国家高科技产业中跨国公司的国际性研发活动。虽然,跨国公司的国际研发活动主要集中于美国、欧洲和日本三个地区。但近年来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科技实力的增强和市场容量的迅速扩张,跨国公司纷纷在发展中国家设立研发中心或研发分支机构并增加其研发投入。在发展中国家中,新加坡是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最多的国家,1999年共有12家美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13个研发分支机构,这些公司和机构主要分布在计算机硬件及设施、软件开发、研盘技术开发、手提电脑的设计与开发、存贮设备开发等产业。中国和印度也由于其广阔的市场以及廉价的科技创新人才而吸引了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进入。在吸引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在发达国家建立研发中心,开展技术活动,如1999年,韩国有15家公司在美国建立了32家研发机构,主要集中于半导体工业(10个研发机构)、计算机工业(6个研发机构)、高清晰度电视工业(5个研发机构)等高技术产业。与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增设研发机构的趋势相适应的是,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投资也不断增加,如1997年,仅美国就在主要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了超过12亿美元的研发投资。巴西、以色列、墨西哥是吸引美国研发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吸引了7.78亿美国的研发投资。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的高科技企业也不断向海外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向国际扩展其研究与创新的能力。在这方面,韩国企业是最积极和主动的。1999年韩国公司在美国的研发经费支出共计3.15亿美元,是1993年的6倍多,位列各国在美国的研发支出量的第10名。

2.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国际技术合作与战略联盟。参与国际性研发与创新合作的数量是产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多年来,韩国一直积极开展多个层面上的国际合作。这些合作对韩国本身技术的提升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1985年~1993年,韩国公司参与的国际研发合作项目有258项。其中与日本的合作项目占26%,与俄罗斯的合作项目占19%,与美国的合作项目占18%,与德国的合作项目占16%,与英法的合作项目占21%。新加坡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国际研发合作不仅多而且参与程度高,合作者的地区分布也比较分散。根据新加坡国家研发局的调查,近年来新加坡参与的1452项国际研发合作项目中,只有53.9%的合作方是新加坡本地的公司或组织。

从公司层面来看,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在国际研发合作方面非常积极主动。韩国三大电子企业三星、LG、现代都与世界著名高技术企业结成了许多大的技术合作与联盟项目,共同开发一些高科技产品,如1995年,仅三星电子一家就与日本、美国等国的11家跨国公司结成国际技术联盟。

3.技术进口与技术来源的多元化。由于技术变化快,技术生命周期短,加上研发费用高,发展中国家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相对而言,其自我开发的成本非常高。而同时,由于国际技术市场的发展与成熟,技术定价的科学性与透明度的不断增强,技术的可获得性也越来越强。这使得发展中国家不需要完全依靠自己的研发来发展高技术产业,而是通过技术转让或进口,或者通过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合作来获取相应的技术。在1985年对台湾的4226家制造业企业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中,有35%的企业表示他们的技术主要来自于海外[2]。韩国是发展中国家中技术发展最快、技术成长最为迅速的一个国家。韩国在经济工业与国际化过程中,一方面积极扶植和培育本国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则积极地从国外获取技术。从技术进口和专利许可权的支付来看,1997年韩国的技术支出总额高达24.15亿美元,其中美国61%,日本21%,可见,韩国对国外技术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的技术依赖非常强。

4.专利申请的国际化。专利申请的数量体现了一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因此,专利申请的国际化体现了一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程度。在发展中国家,专利申请的国际化发展非常迅速,其国际化程度也迅速提高。1992年~1996年间,在美国的IT产业,各国所申请的专利中来自韩国和台湾的专利数量分别位列第4位和第5位,而且韩国的专利申请数目(1629)已经非常接近德国的数目(1712),大有赶超之势。回溯1982年~1986年的情况,台湾和韩国所申请的美国IT产业的专利数目分别为12项和4项。可见两地的科技与创新能力的提高速度之快,以及国际化的发展之迅速。考察国外在韩国等发展中国家申请的专利数可以发现其数目和比例同样是很大的。如1995年韩国颁发的专利权数目共有96557项,其中外国居民申请的数目则达到37308项。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墨西哥、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具有同样的倾向。

5.高科技人才使用的国际化。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化还体现在人力资源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与调配。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还与其在高技术人才方面的国际化分不开。韩国高科技产业的成功与其在聘用国际高科技人才方面的努力密切相关。为了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和发展科技基础设施,韩国科技部和科技研究院制定了聘用国外高科技人才的计划,而韩国政府则为韩国企业聘用国外高技术人才提供包括高于国际薪酬水平在内的相关资金,1995年,这笔资金高达34亿美元。韩国的高科技企业也都有各自吸引海外高科技人才的计划。他们定期在美国硅谷的报刊杂志上刊登大幅广告,并派遣人才招聘队伍到世界各地网罗人才。1994年,仅三星电子一家企业就吸纳了150名海外博士,该公司还建立了拥有1000多名世界高科技专家及工程师的人才库,以备随时调用[8]。

五、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化

我国的高技术产业起步比较晚,但发展速度比较快。相对而言,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也比其他行业高。与其他国家一样,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体现为贸易的国际化、生产的国际化、投资的国际化,以及技术与研发的国际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非常迅速,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增长非常快。从表1、表2可以看出,我国的高技术产品在1990年代初期还是进口远远大于出口,但到1990年代末,则进出口已经逐步接近。而且,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光机电技术产业的出口已经超过了进口。从进出口占产值的比重来看,我国大部分高技术产业的进出口依赖程度要高于美国(表3)。由于计算机、通信及电子元器件是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主导,其国际化水平直接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化程度。应该说,我国的高技术产业贸易的国际化程度是比较高的。

表1 1991~1998中国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1991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进口额 94.38

107.12 159.09 205.95 218.27 224.69 238.93 292.01

出口额 28.77

39.96 46.76 63.42 100.91 126.63 163.10 202.51

表2 199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分行业进出口额 单位:亿美元

进口额  出口额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114.12136.70

生命科学技术10.82 11.61

电子技术77.80 29.39

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 44.48 3.65

航空航天技术34.59 4.36

光电技术5.40 10.19

生物技术0.30 1.13

材料设计技术2.81 0.89

其他技术1.69 4.59

合计292.01202.51

数据来源: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1998年我国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状况与特点分析[J].1999,(14).

表3 中国高技术产业进出口占总产值的比重(%)

中国 美国

出口进口

出口 进口

计算机与办公设备 58.532.5

39.6 64.7

电气工业设备和器具

34.811.4

14.3 22.2

电子元器件

31.860.9

25.0 31.8

其他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

25.228.3

31.9 42.7

通讯,包括广播、电视 5.9 1.21.5 0

计算机和数据处理 3.3 6.81.5

0.2

数据来源:张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构关系及对外开放[A].WTO与中国:走经济全球化发展之路[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以上主要是从贸易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化程度。如果把目光集中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方面可以发现,我国的高技术产业生产的国际化程度也相当高。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这种趋势愈加明显。以电子工业为例,我国的电子工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1990年代的产值增长速度平均为27%左右,而这种高速度的增长与外资的大量进入密不可分。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业普查分析,以工业总产值比重衡量,1995年我国电子产业的5大产业中,有4大部门的生产以“三资企业”占主导。其中,通信设备制造业中外资比例为52.5%,计算机制造业为72.7%,电子元器件为56.7%,日用电子器具(消费类电子)制造业为68.6%。如果再进一步考察电子工业的二级分类产品市场可以发现,外资在生产中的份额同样非常高。如1995年,在我国的集成电路(IC)工业中,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的产值占全部产值的91.3%。当年我国的IC工业共有251家,其中,三资企业137家,国有企业35家,集体及私营企业79家,三者的比例为54.6%,14.0%,31.5%。从产值看,三资企业为78.03亿美元,国有企业为4.7亿美元,集体及私营企业为5.06亿美元,三者的比例为88.9%,5.4%和5.8%。1995年我国IC工业最大的前8家企业中,有6家为三资企业(5家合资和1家独资),2家为国有企业,外方的投资额为4.69亿美元,占总投资额的66%。

投资的国际化是产业国际化的基础,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是与外国直接投资密切相关的。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发展中国家一直都存在一种偏见,认为外国资本看中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因此,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这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成长。基于这一原因,有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对外国直接投资持排斥态度。但事实上,跨国公司进行国际投资的行业取向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也并不是单纯成本取向的。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可能是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开始,但并非局限于此。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如果是市场导向的,则其投资的产品并不一定是劳动密集型的,而可能是与世界同步的高技术产品。事实上,从投资比例来看,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的投资比例往往比传统的产业高,其产品的出口比例、技术的外溢和传播效应更强。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跨国公司投资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倾向近年来十分明显,投资额和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并且日益呈系统化投资。所谓系统化投资是指跨国公司不仅是向单独的企业进行投资,而且是对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各个阶段的产品或相关联的企业、行业进行横向投资,或者是对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纵向或系统的投资。据了解,在北京,具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投资性公司已经达到110多家,这些投资性公司成为跨国公司管理在中国内地及周边国家和地区投资、开拓市场的重要战略据点[9]。从高技术产业投资中国外(包括港澳台)投资的比例来看,我国高技术产业投资的外向度非常明显,在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中,来自海外(包括港澳台)的投资所占比例近年来一直保持在30%左右,外资在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中的比重也大致在30%左右。

从1990年代初期以来,国外跨国公司开始不断增加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和研发中心,而且大多来自于高新技术产业。自1997年我国出台了设立中外合作合资研发中心办法后,外商来华设研发中心的明显增多,目前已设立了100多家研发中心,这一势头还在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部分研发中心已从专门针对中国市场进行研究与开发逐步转向针对全球市场。

从专利的层面看,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化程度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表4显示了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专利申请情况,可以看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专利自给率比较低(一般不超过50%),而且有逐年下降趋势,这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另外,从外国在我国申请专利的国别特征来看,在我国申请专利的国家呈多样化和分散化的倾向,这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供给与技术来源已经相当的国际化。

表4 中国高技术产业专利申请状况(1997年~1998年)

数据来源:《专利工作动态》(国家知识产权局编),1999年12月6日。

收稿日期:2002-02-15

标签:;  ;  ;  ;  

论发展中国家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化_发展中国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