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运行机理及实现路径:实践共同体的视域论文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运行机理及实现路径:实践共同体的视域*

盛 贤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071002)

摘 要: 实践共同体理论提供了一种描述新手如何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被社会化到一个实践共同体中的图景,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通过借鉴实践共同体理论,解析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共同体的构成要素,探讨其运行机理,并提出相应的路径来促进培育工作顺利有效进行。

关键词: 实践共同体;新型职业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8年农业农村部进一步指出,要分层分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从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现实背景中可以看出,农民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体,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根本问题。加快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促进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如何培育一批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一、文献述评

实践共同体(Community of Practice,简称CoP)最早由莱夫和温格在1991年提出,随后研究不断丰富和扩展。“实践共同体是诸多个体的集合,这些个体长时间地共享共同确定的时间、信念和理解,追求一个共同的事业,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着共同的任务、相关的实践资源及共同认可的常识。”[1]研究者将实践共同体与教师专业成长发展联系起来,如Rachelle Curcio等认为实践共同体不仅可以作为教师教育者研究和专业学习的场所,还可以作为成长和建立信心的场所。通过参与实践共同体,教师教育工作者可以为社会带来公正的立场。[2]Keller等将实践共同体运用到幼儿教师的培训中,认为通过培训,教师可以减少孤独感、增加权利以及获得融入学习社区的感觉。[3]Aldana等认为实践共同体为教师、顾问和学校领导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和社区,对于西班牙语教学的学校工作人员、大型综合性高中的新生十分重要。[4]赵珍珍基于实践共同体理论,认为在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中,实践共同体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身份的转变,为教师专业水平发展奠定基础。[5]此外,研究者还将共同体理论与新型职业农民结合进行探讨。何超群等提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建议,即建立共同愿景、完善运行机制和强化外部“软”“硬”保障,为共同体运行保驾护航。[6]张胜军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是现代语境中的一种新型“农民教育共同体”,是一个拥有精神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三重意蕴的有机结合体。[7]综上所述,研究者虽然在实践共同体与培训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目前尚未有研究者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与实践共同体结合,探讨其运行机理及实现路径。可见,实践共同体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师专业发展、员工培训等方面,已获得显著成效,但鲜少出现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面。因此,研究引入实践共同体理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运行机理及实现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可以看出,H的每一行对应生成多项式g(x)的一个根.令向量a=(αm-1,αm-2,…,α,1)T,其中T表示转置.将H中的元素分别与向量a相乘,并把结果中的元素转化为m维二元行向量.如果用(·)2表示这一过程,则与RS码等价的GF(2)上的(mn,mk)线性分组码校验矩阵为

二、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共同体是将新型职业农民汇聚在一起,以共同体为载体,以共同的愿景为导向,以实践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合作与参与、共同分享资源的形式进行实践,以提高农民经济收益为纽带形成的共同体。此类共同体的特点是以实践为核心,以实践问题为基础,以农民发展和农业发展为终极目标。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共同愿景、合作与参与、基于对话的团队学习以及共享的智库。

除了法拉利,还会有哪个汽车厂商会为自己的产品冠以“Superfast”之名?Superfast—这是一个专门为法拉利而设的名字,更是一个只有法拉利才能配得上的名字。然而,这并不是法拉利第一次采用如此高调的命名方式。

(一)共同愿景

农民的实践是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共同体运作的方式,而实践的重要基础就是具备共享的智库。实践共同体的智库包括惯例、词语、工具、处事方式、故事、手势、符号、体裁、行动或概念——共同体在存在的过程中生产或采用了它们,它们已经成为实践的一部分。[15]在实践共同体中,农民通过相互协作、共享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共享、运用、更新、内化知识,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和作用,最大限度发挥知识的价值潜能。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共同体是一种具有积累知识、转化知识、共享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组织形式,知识在共同体内部的流动有利于打破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封闭式壁垒。[16]因此,实践共同体的智库就在知识动态、交互的过程中得到共享。拥有不同知识个体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远高于个体所能达到的组织创新能力;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程度势必会对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产生显著影响。[17]通过共享智库,实践共同体的经验会被不断积累,成为意义协商的资源,不断为实践共同体的有效运行提供保证。

(二)合作与参与

21世纪是一个以创新为主导的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角业已吹响,越来越多有一技之长和创业理想的创客们正融入到这场创新大潮中来。科研众包平台的出现,就像一块磁石一样,释放出强大的人才吸力磁场。而这块磁石的磁核,就是平台为创客们提供的施展个人才智、释放创新动能、实现个人价值的舞台和机会。一方面,科研众包平台为这些有能力、有梦想的创客们提供了实现个人价值的创新创业舞台;另一方面,创客们在平台上实实在在地为企业发展解决了技术难题,他们同高校、科研院所里的科研人员一样,用智慧为这个社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和价值。

维斯西蒙指出,社会学家一致认为在一个共同体中如果没有合作与参与,那么这个共同体将难以维系和存在。[11]合作与参与是一种积极的过程,中国的家族社会使农民在有限的团体生活中养成了合作意识,比如搭套、互助、换工、帮忙等农耕合作习惯,以及“人情信用”和邻里信任。[12]在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共同体中,通过合作与参与,成员间把行动、情感、思考、想法联结在一起,不仅将学习资源对外开放,还引进外部资源,使实践共同体实现资源最大化。在合作与参与的过程中,农民对培育内容、受教育的活动进行交流思考,对同伴进行互助,并且持续不断学习。

(三)基于对话的团队学习

彼得·圣吉认为,团队学习对于个人的学习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有不少惊人的实例显示出,当团体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团队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要快”。[13]团队学习是团队成员通过不断互动使知识在团队内进行流动,进而达到改善行为、优化团队体系,以及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14]新型职业农民在实践共同体中通过对话,彼此分享生活和学习的经验、共享知识、智慧,以达到共同进步、共同学习的作用。通过对话,将个人在学习、实践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转化为一种公共难题,借助团队的智慧解决问题,从而加速了个人智慧学习和团队知识更新的良性循环。新型职业农民在共同体中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变成了整体,其学习活动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合作伙伴的关系。

(四)共享智库

帕克·帕尔默认为,共同体并不只是借着我们个人思想和感觉的力量结合在一起,亦因“伟大事物的魅力”而结合在一起。这种“伟大事物的魅力”就是指共同体成员形成的一种共同目标、共同的精神引领,即共同愿景。[8]沃伦·本尼斯认为:“在人类组织中,愿景是惟一最有力的、最具激励性的因素。它可以把不同的人联结在一起”。[9]共同愿景既是农民学习的出发点,又是最终归宿,是一种特殊的凝聚力,能将实践共同体中的成员联结在一起。[10]随着农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和高效农业经营模式的创新,农民对于提升文化素质、技能水平以及经营能力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他们希望通过参与实践共同体,掌握更多的种植技能、生产知识、科技知识等,最终获得致富的能力。正是因为这样的共同愿景,参与实践的新型职业农民汇聚在一起,凝聚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共同体。同时,正是因为这种共同愿景的凝聚力,使农民获得了参与培育的动机,实践共同体也获得了内部动力,得以持续和发展。

三、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共同体的运行机理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在实践过程中完成,离开了这个过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就无从谈起。实践共同体理论认为,新知识的产生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意义协商、构建知识。农民通过参与实践,“边缘性参与”的知识旁观者转变为“充分参与”的知识实践者。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送教下乡的田间地头实践教学、现场指导以及外出参观考察等实践培育形式,备受农民的欢迎。现场培训教学中,农民深入第一实践现场,在实践过程中向指导教师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在现场对农民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提高农民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学习与实践不断发生,知识随之不断生产与再生产,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构建新知识,使有意义学习通过参与实践得以实现。[19]

政府要保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践共同体的教育科研经费支持,建立科学合理的经费投入制度,为实践共同体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发挥政府资金支持的重要作用,坚持多元化投入原则,引导多方、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参与,积极发动社会化参与、市场化合作。[21]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要落实相关的扶持政策,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与土地流转、产业扶持、人才奖励激励、金融保险等多种扶持政策相衔接。[22]此外,还要建立从上至下和从下至上的双向信息反馈机制,及时对培育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馈,使实践共同体始终处于一个最佳状态。

图1 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共同体运行机理

(一)驱动机理

驱动机理是指政府或者农业院校根据培育目标,对新型职业农民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和方式,提升农民参与培育的热情,激发农民的动机。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共同体中,农民需要适度的动力驱动参与培育,才能保障培育过程的持续稳定发展。传统的农民收入低、挣钱困难、靠天吃饭,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在培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农民参与实践的积极性,使农民把自身的意识转化为需要,进而转化为行为动机。可以通过媒体的宣传,让农民认识到积极加入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共同体,不仅可以增加他们的收入,可以掌握专业种植技术和现代化的经验,还能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实现个人价值。通过培育,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有前景、有发展、有地位和较高经济收入的职业群体。[18]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奖、农业技术奖等,激发农民参与实践共同体的动机,学习农业技术、技能等。还可以通过共同愿景的指引,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根据实践活动的要求,明确前进的方向。

(二)文化创生机理

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共同体不是独立的实体,涉及的部门众多,要素复杂,时间跨度大,要想高效地运转,离不开对各部门工作的评估。评估机理是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共同体良好稳定运行和各要素间协同发展的关键。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实践共同体中的各培训主体应进行定期审核、考核和管理,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督导督查工作。其次,实践共同体中的各培训机构可以通过信息服务平台、热线电话或者与授课教师联系等方式对培育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还可以采取不定时到培育机构抽查的形式对培训进行评估,将培育任务明确到人,对培育师资、培育内容、培育过程等进行考核。此外,在每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期末,对培育结果进行考核验收。验收成果若合格,可以获得下一期的培育补助金;反之,就要进行下一轮的重新培训。

(三)实践机理

机理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各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运行规则和原理。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共同体的运行机理就是指在培育过程中,新型职业农民所要求的综合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活动原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只有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才能生发出最大的功能,使育人效果最大化。遵循运行机理,才能保证实践共同体系统、科学、高效地运作,形成完整的体系。

(四)激励机理

勒波夫认为最伟大的效率原则是奖励。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理中善用激励机理能使参与培育的农民获得一定的资本收益,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激励机理是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共同体建立自适应机理的内在动力,也是使共同体稳定运作的根本动力所在。建立激励机理,首先可以制定多种激励措施,满足不同农民多样化的需求。如对农民给予适用的社会经验奖励,对接他们在培育结束后的生产生活需求。其次,当地政府及职业院校可以组织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各类观摩活动、技能竞赛等,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典型评选活动,对“能人”进行表彰和激励,营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良好氛围。除此之外,还可以对社会声誉好、办学规范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提供优惠政策给予扶持。[20]

(五)评估机理

文化对于共同体来说,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将共同体的各要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牵引着实践共同体成员朝着同一个愿景前进。共同体文化是对共同体内的所有人都起着约束、规范作用的具有丰富情感氛围的环境。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共同体的创生型文化包括:第一,基于共同愿景的合作文化。新型职业农民基于提高经济收入的共同愿景,通力合作,形成了合作的文化。第二,相互配合的合作文化。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共同体的高效运作,需要成员间相互配合、持续发展。农民在培育过程中,是否能够形成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氛围,直接关系到培育的结果,因此形成了相互配合的文化。第三,彼此尊重的协商文化。在培育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难题,需要农民通过协商来解决,将个人的难题借助共同体的智慧解决。通过创生这种新的文化,不仅会增加新型职业农民的归属感,提升凝聚力,促进农民之间的良性互动,还会对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共同体的稳定高效运行起到积极作用。

四、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共同体的实现路径

(一)政府保障,提升运作实效

大气等离子喷涂NiAlW涂层截面的平均显微硬度为341.8 HV,高于GH3536基体的200.2 HV。优良的涂层硬度主要归因于涂层材料的自身性能及较为致密的涂层结构。此外,涂层的硬度波动区间较小,说明涂层的内部结构较为均匀。

通过BIM模型和运维桥梁检测数据接口文件的制定,实现了对桥梁的安全数据监测和无线检测,一旦出现监测数据异常情况,模型会直接发出报警提示,并通过短信等形式通知相关人员,为将来BIM在全生命周期的应用实行了有价值的尝试。

(二)需求导向,确立务实内容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共同体在运行过程中,必须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证明存在的合法性、合理性。由于农民老龄化、受教育程度低的自身特质,使农民对教育的需求区别于在校学生。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中,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并指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实际问题,满足新型职业农民群体多层次、多模式、规范化、周期性的培育需求。[23]

第一,对农民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共同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育项目,满足农民的需求,达到供需平衡。[24]第二,针对农民的不同素质,划分不同层级,进行差别化培育。农民经纪人、农村家庭农场主、农业大户的生产经验和接收新知识的能力要比普通农民高,因此要设立有梯度的培育阶段,每个阶段有衔接性和层次。第三,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共同设置不同的培育内容。在院校设置专业的时候,要考虑到当地的农业生产特性、产业特性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共同选择合适的产业。然后对每个产业中农民急需的专业进行针对性培育,设置产业课程。精准且有时效性的培育内容和务实的实践内容,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农民的信任,也会得到社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三)拓宽渠道,建立实践共同体资源库

在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共同体中,对事业的合作追求为意义协商创造了资源。共享资源库对于实践共同体来说必不可少,是实践共同体不断生发新知识的起点和根基。尤其是针对新型职业农民这一新兴职业来说,共享资源库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培育的水平和农民专业发展的高度。在新型职业农民实践共同体运行中,共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共同体的精神资料库,而实体资料库的建立也不可或缺,[25]例如专家讲座、乡土专家实践教学、销售能人的示范课程等,将资料得以记录和保存,丰富实践知识。此外,通过构建虚拟学习社区,让农民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进行参与、对话、合作来彼此沟通交流、解决实践中的问题,也是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反思、获得实践意义的一种有效渠道。

(四)部门协同,开展深度合作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多方资源的共同参与。实践共同体是一个民主开放的合作机制,不局限于学校这一传统的教学主体。各主体应各司其职,深度合作,明确分工,才能促进实践共同体高效运行。政府要协调各部门的关系,鼓励教育与培训机构、企业、农村社区、社会公益团体等机构参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过程,引领各级部门协同合作。政府还要提供相应的软件和硬件设施,保证培育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培育质量。社会要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整体上提升农民培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院校要针对农民的特点,制定培育方案,规划培育进程,落实培训效果的审核和评价工作。

参考文献

[1] 莱夫,温格.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7.

[2] CRRCIO R,SCHROEDER S.A commitment to socially just teacher preparation:novice teacher educators'reflections on participation in a community of practice[J].SRATE Journal,2017(2):9-16.

[3] KELLER W E.Survey of Washington State early childhood coaches communities of practice[D].Washingt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2017.

[4] ALDANA U S,MATINEZ D C.The development of a community of practice for educators working with newcomer[J].Theory into Practice,2018(2):137-146.

[5] 赵珍珍.基于实践共同体的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6] 何超群,吴锦程.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雏形分析[J].当代继续教育,2017(3):61-68.

[7] 张胜军,李翠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共同体:内涵与意蕴[J].职教论坛,2015(34):56-58.

[8] 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06-110.

[9] 戴维·W·约翰逊,罗杰·W·约翰逊.领导合作型学校[M].唐宗清,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2.

[10]何超群,吴锦程.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共同体雏形分析[J].当代继续教育,2017(3):61-68.

[11]沈佳乐.教师共同体的要素及其情境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15(4):105-109.

[12]薛晓阳.扩大的共同体:乡镇农民的道德教化及共同体想象——兼论滕尼斯乡村共同体理论及其教育遗产[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161-170.

[1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郭进隆,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71-75.

[14]周小兰,张体勤.基于知识分流模型的团队学习三维结构测量与影响因素[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24):125-130.

[15]埃蒂纳·温格.实践共同体:学习、意义和身份[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77-78.

[16]臧志超.农村学校教师实践共同体发展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17]宝贡敏,徐碧祥.国外知识共享理论研究述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3-49.

[18]刘勇,王凌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关键环节、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27-529.

[19]陈娟文,王娜,李金玉.基于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共同体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9):79-84.

[20][24]吕莉敏.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8(10):38-42.

[21]陈景红.现代农业建设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构建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8(2):111-114.

[22]彭舒婷,韩永强.精准扶贫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8(23):166-169.

[23]王仙芝,桑宁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问题与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8(24):169-172.

[25]李兴洲,王丽.职业教育教师实践共同体建设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6(1):16-20.

Cultiva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Perspective on Community of Practice

SHENG Xian
(Hebei University,Baoding 071002,China)

Abstract: The theory of practical community provides a picture of how novice is socialized into a practical community through legitimate marginal participation,and provides a new research paradig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By using the theory of practical community for referen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the new professional farmers’practical community,probes into its operation mechanism,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aths to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work smoothly and effectively.

Key words: community of practice;new professional farmers;professional skill;training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272X(2019)04-0054-05

收稿日期: 2019-05-31

*基金项目: 宁夏高校科研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宁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证研究”(NGY2018-262)。

作者简介: 盛贤,硕士生,研究方向:成人教育基本理论。

标签:;  ;  ;  ;  ;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运行机理及实现路径:实践共同体的视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