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问题对阿拉伯国家的辐射影响_伊朗核问题论文

伊朗核问题对阿拉伯国家的辐射影响_伊朗核问题论文

试论伊朗核问题对阿拉伯国家的辐射效应,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阿拉伯国家论文,试论论文,伊朗核问题论文,效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673-5161(2007)01-0055-06 中图分类号:D371 文献标识码:A

2006年末,伊朗再一次拒绝安理会1737号决议,坚持发展核计划方面采取更强硬立场,这在中东地区已出现了一场核扩散的势头。①此前的11月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副总干事长谷口富裕(Tomihiro Taniguch)对《中东经济文摘》周刊透露: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的报告显示,中东地区已有六个国家在考虑开发核项目,这些国家分别是阿尔及利亚、埃及、摩洛哥、沙特、突尼斯和阿联酋,尤其是后两个国家对研发核项目的兴趣是在别国的带动和影响下产生的。12月10日,在利雅得闭幕的第27届海湾合作委员会(GCC)成员国首脑会议上,海合会秘书长阿蒂亚宣布海湾国家要进行联合核计划研究,并以最后宣言的形式加以确认。这些现象立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反应,各方均担心中东这个热点地区正面临一场核扩散。

各种迹象显示,这些国家的初衷至多是要进行一次模仿伊朗核开发的尝试,以试探国际社会对其进行联合核开发的反应,其目的,一是将这种反应扩至国际社会以便进一步遏制伊朗的铀浓缩进程;二是为自己今后发展核技术进行舆论准备,以建立自己的核“安全屏障”,从而在后冷战时期为确保自身安全而形成一种“区域核均势”。海湾国家这项声明的出台具有较明显的政治背景和战略意图。

一、国际因素对阿拉伯国家政策的影响

国际社会阻止伊朗核计划的努力迟迟不能奏效,反对伊朗铀浓缩的声音趋弱。海湾及中东温和阿拉伯国家担心伊朗会利用当前时机,像当年印度、巴基斯坦和朝鲜一样硬行闯关,造成既成事实,迫使国际社会承认其核地位。[1]据一般估计,伊朗在布什尔(Bushehr)的核反应堆最迟在2007年底即可运转,伊朗则声称核研究计划将于2007年3月21日伊朗新年到来前完成,包括可装配一个有3000台离心机的生产线。俄罗斯和其他西方国家的专家则预测,这些离心机可使伊朗在一年内生产出5~7枚核弹头。一向顾虑伊朗向阿拉伯世界输出伊斯兰革命的海湾富国及其他温和阿拉伯国家担心,届时自身抵抗手段会更加无力。因为,种种迹象表明,以沙特为首的海湾国家深信伊朗早已通过对黎巴嫩真主党、伊拉克什叶派的支持和加强与叙利亚的合作等方式,向阿拉伯地区渗透力量并施加影响。在海合会六国中,逊尼派阿拉伯人占多数,只有在巴林什叶派居多数。

众所周知,美国是反对伊朗实施核计划并坚决主张对伊制裁的国家。但因最近美国内对伊拉克战争及撤军问题争论不休,中期选举后共和党势力受挫,主和派力量上升,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及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博尔顿也辞职下台,标志着新保守主义阵营的地位有所削弱。海合会首脑会议开幕前几天出台的“贝克—汉密尔顿报告”,表明美国传统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得以回归,使“9·11”后操纵和控制布什政府国安机构和白宫决策机制的极端新保守主义强硬派有所收敛。但“贝克报告”中提到的美在中东地区新“外交攻势”(Diplomatic Offensive)中的两个中心,却令海湾国家忧虑重重,深怕为消除因当初错误发动伊战的后遗症而急于从伊拉克脱身的美国,在伊拉克问题上与伊朗及其他激进伊斯兰国家达成交易,进而在伊核问题上有所妥协。因为这两个中心之一是美国将设立一个国际支援架构(International Support Structure)以稳定伊拉克局势,减少区域紧张冲突。但“这个支援架构必须包括所有能避免伊拉克乱局的周边国家,其中两国是伊朗和叙利亚”②。事实证明,美国没有实施2006年初所多次宣称的要绕过安理会单独对伊朗进行制裁的计划。因此,海湾国家担心布什总统在其任期的最后两年内会调整美国中东政策,为一己之利而放弃或削弱对有关国家的抑制,进而使其加大对本地区温和阿拉伯国家的压力。

自2003年2月核问题出现后,伊朗一直用拖延的方式为自己争取铀浓缩的时间:2003年10月,当国际原子能机构准备对伊朗采取强硬措施时,它采取了与德、法、英三国合作的策略。在欧盟三国因外交努力失败将伊朗核问题提交安理会后,伊朗声称不希望安理会插手此事,又转而倾向于接受IAEA总干事巴拉迪此前提出的解决方案,理由是此方案对伊危害相对较小。在伊核问题没有被提交安理会前,伊朗不顾传统盟友的面子,断然拒绝了俄罗斯提出的将伊铀浓缩放在俄境内进行的建议。这种拒绝本身也让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和其近邻海湾国家对伊朗发展核设施的初衷充满了担忧,对伊朗究竟是要和平利用核技术还是要发展核武器充满疑问。2006年7月31日,安理会一致通过了1696号决议,要求伊朗于2006年8月31日前中止一切铀浓缩活动,否则将面临制裁。但伊朗还是不顾安理会的警告和代表欧盟进行斡旋的德、法、英三国的劝阻,于2006年8月5日在伊斯法罕重新开始了铀浓缩活动。[2]2006年12月15日,国际原子能机构三名特使抵达伊朗奉命对其核设施进行例行检查。此时,伊朗仍声称有权坚持自己的核计划,包括铀浓缩活动。

面对伊朗的拖延策略,国际社会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斡旋。2003年6月,欧盟三国力图通过一项宏大的一揽子经济鼓励计划,以换取伊朗签订《核不扩散条约》的“附加条款”、推迟铀浓缩活动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检查。2004年11月,伊朗与欧盟三国签订了《巴黎协议》,分别于2005年1、3和7月举行了三次谈判。2006年6月5日,欧盟秘书长索拉纳抵达德黑兰,向伊政府递交了有关国家此前在维也纳部长级会议上提出的愿与伊朗重启谈判的新建议并希望早日得到答复。但早在一周前,内贾德总统宣布:“欧盟的经济鼓励计划怎能与伊朗的核计划相提并论?你们竟敢让我们的人民用金子去换巧克力?”[3]即便在伊朗政府丝毫不妥协、安理会酝酿对伊制裁的情况下,欧盟三国也仅主张对伊实行与核技术和弹道导弹技术有关的贸易禁运、禁止对部分伊官员发放签证及冻结伊在国外的部分资产。值得指出的是,欧盟与美国在遏制伊朗铀浓缩方面的立场没有原则性区别,但策略和方法却有所不同,正如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哈德利于2005年2月随同布什总统访问欧洲时所说:“布什总统与施罗德总理皆认为,欧美在处理伊朗问题时应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实用原则,问题是谁用胡萝卜、谁持大棒,及两者的内容分量如何。”[4]代表欧盟的德、法、英三国在处理伊核问题时态度不及美国强硬,但在立场上却与俄罗斯有着原则性区别。

俄罗斯和中国曾是伊核计划的合作伙伴,但中国为表明支持核不扩散态度,于1997年终止了为伊朗提供核帮助的大部分协议。1995年,俄罗斯与伊朗签订援建布什尔反应堆协议,曾有数百名俄罗斯工程师和专家在彼工作。2002年7月底,俄杜马又通过决议,批准俄在未来10年继续为伊建造5个新核电站,总价值约20亿美元。克里姆林宫认为,国际社会对伊朗的制裁应仅限于国际原子能机构所关注的范围,即铀浓缩、化学反应、重水反应堆及核弹头的运载工具等。普京总统在接见墨西哥出版发行商马里奥·拉纳时说:“俄罗斯对解决伊朗核问题的立场是:鼓励伊朗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对话,以澄清该机构对伊朗的疑虑并获得国际社会对其和平利用核项目的信任。”③

综上所述,英、法、德三国的协调作用成效甚微,俄罗斯、中国反对对伊朗制裁的态度及美国坚持对伊制裁立场的变化,都使海湾及其他温和阿拉伯国家担心国际社会是否真有遏制伊朗铀浓缩的能力与决心。因此,海合会首脑会议发展核计划的声明,明显具有向国际社会施压以敦促其加强阻止伊朗铀浓缩活动的意图。

二、地区因素对阿拉伯国家政策的影响

2003年,当西方国家因伊朗核计划而深感不安时,海湾及部分阿拉伯国家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是,这些国家从简单的“成本—收益”法则推断,认为公开反对伊核计划无异于将自己推向与该地区大国——伊朗——对抗的前沿,它们希望欧盟与美国出面干预伊朗的核进程;另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些阿拉伯国家认为在以色列核问题没有被澄清前,一味指责伊朗核计划将会带来负面效应,即在地区核问题上采用双重标准。[5]面对伊核计划,国力不强的阿拉伯海湾国家所能采取的抑制或反制措施相当有限。2005年12月中旬,海合会秘书长阿蒂亚建议在迪拜成立“海湾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Gulf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Free Zone),并展开调研,将以色列、伊朗、伊拉克和也门的核计划都包括在内。但第26届海合会首脑会议宣言却对伊朗只字未提,仅对以色列核问题进行了批评,阿盟秘书长穆萨给海合会各国领导人写的信中也仅提到以色列的核问题。这些均显示了海湾国家在地区核问题上缺乏一套成熟的政策机制。

实际上,第27届海合会首脑会议上发表的“海湾国家联合进行核计划开发声明”,已彰显了其敦促国际社会遏制伊朗核计划的真实意图。因为也是在本次会议上,海合会领导人再次强调了中东不应成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区的基本立场。其一,它们担心伊朗坚持铀浓缩的立场会在中东地区引发新一轮武器竞赛,自己会成为伊、以核竞赛的受害国,因而要求伊朗和以色列同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和核查。虽然海合会首脑会议的声明仍坚持是以色列的核武库刺激了温和的阿拉伯国家迈向寻求核计划的道路,海湾国家进行核计划的目的在于重构本地区的军事力量的平衡,但也是一向畏惧伊朗的海湾国家的“投鼠忌器”之举。它们更担心伊朗的核计划;④其二,海湾国家担心伊朗在铀浓缩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会刺激以色列对伊朗发动袭击并引发一场新的中东战争殃及自己,驻扎美军的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尤其如此;其三,海湾国家担心伊朗在布什尔的核反应堆如果出现泄漏会危害自己,而以色列若在近期内对伊核设施进行打击,这种危害随时会由可能变为现实。如科威特总参谋长曾声称科已向北约请求为其准备一项预防伊核泄漏的预案。[5]

以色列各级政治和军队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声明:如果国际社会不能有效阻止伊朗的铀浓缩活动,以色列不排除最终对伊进行打击的可能,因为它决不能允许一个多次扬言要将以从世界地图上抹去、并无视国际社会批评仍召开否认“大屠杀”国际研讨会的国家拥有核武器。“这是我们的底线”,一位以色列外交部的高级官员说。更令人惊奇的是,以色列一改多年来在其核问题上模棱两可、隐晦含糊的一贯立场,亦即既不否认也不承认的“战略模糊”政策,奥尔默特总理于2006年12月12日在访问欧洲接受德国电视台采访时说:“伊朗始终公开宣称要将以色列从世界地图上抹去,但你们难道认为它(的能力)真能与美国、法国、俄罗斯和以色列处于同一个水平吗?”外界立即发现,这是以色列首次对外暗示它可与其他核大国相提并论,承认已拥有自己的核武器。

虽然沙特等国始终反对在阿拉伯各国进行核竞赛和核扩散,它们决定“联合进行的核计划研究”,也仅用于发电、海水淡化等能源替代项目,声称“我们完全公开地进行核项目的开发,绝不保密。我们的目标是和平利用核技术。不多不少,恰如其分”⑤。但问题是,迄今为止,伊朗也一直宣称自己的核项目仅是“和平利用”和“民用”。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始终对此存有疑虑:伊朗的民用核项目是否会成为发展核武器的幌子或前奏?如果有更多国家加入到核开发的行列中来,肯定会对本来制度就不甚健全甚至明文允许民用核开发的《核不扩散条约》产生冲击。正如2006年6月21日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上所指出的,这发出了一个可怕的信号,即对《条约》权威性的尊重日趋薄弱,而且在和平与繁荣的主要威胁这个问题上存在危险的分歧,在遵守条约和对条约的信心方面存在双重危机。如今,拥有核武器国家与国际社会其他国家之间的契约亦即《核不扩散条约》的基础,却受到部分国家的质疑。如果在中东地区形成核泛滥,最终核技术可能会落入极端组织和恐怖组织手中,前景令人担忧。阿拉伯六个国家同时表示要进行核开发的现实使人不能不怀疑,这主要是出自它们对伊朗的一种担忧。

迄今为止,以上只是国际社会对这些国家发展核计划的声明所给予的一种关注和猜测,尚不能以此认定这些国家已下定发展核武器的决心。分析人士推断它们更多是在向外界表明一种姿态,即面对伊朗的核挑战,阿拉伯国家不能再置身事外了。但至今尚没有迹象表明,这些国家,会单独或集体走上与伊朗相同的核发展道路。所以海合会首脑会议上发表的“联合开发核计划的声明”并未在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引起强烈的恐慌和反应,相反,此前及此后,美国对部分阿拉伯国家的核计划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支持态度,其意图耐人寻味。

三、阿拉伯国家获取核技术的可能性

阿拉伯国家获取核技术的可能性主要取决于阿拉伯国家自身的因素。以中东地区最大的阿拉伯国家埃及为例,它可以被列为该地区最有可能进行核扩散的潜在国家,因为它最不能接受伊朗成为核国家的前景。埃及认为,一旦伊朗跨入核国家行列,就会对目前在中东地区经过八次战争所形成的脆弱的平衡格局产生严重冲击,即伊朗凭藉能源大国地位再加上地区核优势会严重削弱埃及在国际和地区政治中以“三环”(阿拉伯世界、伊斯兰世界和非洲大陆)为基础的外交资源和经济利益,并动摇埃及作为世俗阿拉伯国家领导者和中东地区第二大经济受援国的地位。埃及已公开表示对伊朗铀浓缩进程的严重关切,埃及负责核技术的官员在过去几年中所发表的声明皆强调,民用核技术可根据政府的决定随时转向军事用途。2006年9月,穆巴拉克总统宣布将是否建立核电站问题交由埃及民众公决。这当然可以视为埃及向外界显示其核潜力之举,尽管埃及从未提到自己是否已拥有铀浓缩能力,而且它又是中东地区主张核不扩散的关键国家。令外界颇感不解的是,美国在2006年初成立的“全球核能合作机构”(GNEP)鼓励一些国家发展核能项目,2006年11月美国国务院发言人麦克马克更是明确宣布,美国不反对埃及开发核项目。另据路透社2006年11月4日报道,俄罗斯曾表示愿为埃及建设核电站提供帮助。但埃现政府对其核计划迟迟没有实施,其中的顾虑可能是:在美国“大中东民主计划”的诱导下,穆斯林兄弟会时刻准备通过合法选举进入权力机构,埃及的核计划若掌握在一个极端宗教化的政府手中,后果将不堪设想。另外,埃及现政府的高级军政领导人大都参加过历次中东战争,他们对冷战时期埃及被超级大国当作马前卒和交易牺牲品的惨痛经历记忆犹新,深怕大国插手其核计划后最终形成核基地在埃及、核按钮由西方执掌、成为别国打击目标的局面。这或许是埃及对核项目表现出了热情但并无明确实施步骤的原因。

就摩洛哥而言,它对发展核计划也是既有热情又有顾虑,顾虑主要来自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尽管它对获取军事用途的核能力有强烈的愿望。据报道,摩已制定了核开发计划,但多年来,政府却一直坚持与美国合作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而且是北非第一个采取此立场的国家,在其近邻卡扎菲领导下的利比亚于2003年宣布放弃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制,与美国合作打击国际恐怖势力后,摩身处阿以冲突及伊斯兰极端主义运动的波及范围之外,似无实施核计划的紧迫性。

温和阿拉伯国家中,尤其是海湾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虽高,但综合国力仍弱,单独或集体的话语权对本地区强国产生不了足够的威慑力。因此,它们更愿意也只能够通过加强与外界合作的方式来抑制伊朗的核野心。2006年10月29日,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巴林6国海军在巴林附近的国际水域进行了代号为“前沿”的联合军事演习,旨在防止核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相关设备在本地区的扩散,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巴基斯坦和韩国等19国派出了观察员。演习地点就在巴林附近距伊朗海域20海里的区域,这是在向伊朗传达一种明确的信息:它的邻国对伊朗发展核武器不会无动于衷。

四、结语

面对伊朗发展核计划方面咄咄逼人的姿态,阿拉伯国家可能会采取两种不同方式来应对:一是继续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遏制核扩散,确保本地区安全;二是自己努力挤入核俱乐部的大门。目前看来,在国际社会制止伊朗发展核项目努力未能奏效的情况下,海湾国家似乎做好了平行应对的“两条路”策略,虽然目前难以推断它们最终要走哪条路,而且这种不明朗的局面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它们或许愿意与国际社会一道来制止伊朗核计划。

国际社会努力加强武器控制并鼓励地区安全对话可能是促使这些国家选择放弃核计划的关键。第一步是要创建和完善一种机制,在这个机制中这些国家对自身安全的关切能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认可。眼下,国际社会在制止伊朗铀浓缩方面久拖不决的局面已被打破。2006年12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与德国在纽约再次举行会议,就对伊朗实施制裁一事作进一步磋商。12月23日,安理会经过艰难的斡旋和磋商,综合了六国的三种意见,终于出台了1737号对伊制裁决议案。在中东方面,有关国家就共同关心的领域进行合作已达成初步协议并付诸实施,10月29日六国海军在海湾进行的军演即为一例。另外,早在2006年9月,约旦亚喀巴就曾召开了由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以色列安全总局局长迪斯金及约旦、埃及和部分海湾国家的安全局长共同参加的一次地区安全会议。此次会议强调了在地区反恐方面各方应加强合作并互通情报的必要性,约旦还表达了将来能够主办所有旨在推动和平进程和反恐会议的愿望。

引人注目的是,中东地区本次提出发展核计划的竟是那些传统上较为温和并与西方保持密切关系的阿拉伯国家。它们提出各自的核计划,共同的动机是促使国际社会阻止伊朗跨入核门槛,但所强调的发展民用核项目也有经济考虑,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对核计划的制定及其发展也存在差异。与海湾国家不同,埃及、突尼斯和摩洛哥皆为贫油国,近几年居高不下的油价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确实起到了阻碍作用,它们需要更廉价、更安全稳定的替代能源产品以应付经济发展和人口急速增长的需求。埃及在发展核计划方面处于较领先的地位,阿尔及利亚次之,阿联酋和突尼斯还处于始创阶段。身居世界油库之颠和海湾国家首席位置的沙特,短期内当不会考虑核计划的经济因素,它声称发展核计划更多只是一种姿态。

越来越多的国家急用核技术武装自己,而非国家行为体则掌握着实施核恐怖主义的手段。⑥如果国际社会能够建立多种危机应对和处置机制以确保共同安全,就不会促使这些国家谋求发展自己的核技术。

阿拉伯各国都清楚,获得核技术并非一日之功,即使能获得核技术,因本地区各种矛盾而形成的潜在变数也有可能将这种技术变成“潘多拉的盒子”,使阿拉伯各国成为首当其冲的试验品。因此它们更愿意选择多种途径,并营造一种安全机制。中东局势错综复杂,海合会影响力尚有限,该计划有可能不了了之。但部分阿拉伯国家发展核项目的计划及其声明,似应引起国际社会的必要关注。几个世纪来,中东地区的历史经验表明:该地区蕴含和交织着全球各利益集团的战略利益,阿拉伯国家的政策动向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些国家的安全需求。

注释:

①参见2006年11月4日《时代周刊》上发表的核扩散国际战略研究所专家菲茨帕特里克(Mark Fitzpatrick)的文章。

②参见新加坡《联合早报》2006年12月18日。

③参见2006年12月18日Novosti(俄罗斯新闻通讯社)的报道。

④参见阿联酋《商业周刊》(ZAWYA)2006年12月11日。

⑤参见沙特外交大臣费萨尔2006年12月10日在海合会首脑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

⑥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2006年6月21日在日内瓦裁军会议上的讲话。

标签:;  ;  ;  ;  ;  ;  ;  ;  ;  ;  ;  

伊朗核问题对阿拉伯国家的辐射影响_伊朗核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