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大型企业改革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俄罗斯论文,大型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单纯强调分割国有大型企业会产生灾难性后果
近几年,俄罗斯政治经济体制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在经济体制上,俄罗斯强调从行政命令式的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反应灵活的、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以价值规律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体制,使俄罗斯经济尽快汇入世界经济洪流,这种改革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仅仅强调这一点也是不够的,还必须强调,这样一种经济体制应当是有效率的、能够充分发挥本国潜力的、能够带来经济发展和繁荣的体制。世界上的市场经济多种多样,有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有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有日本的“企业市场经济”,有瑞典的“福利市场经济”等等。美国和孟加拉国虽然都实行市场经济,但两者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俄罗斯应当根据本国经济已形成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选择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俄罗斯工业生产的高度集中化、垄断化,国有大型企业和特大型企业的生产在其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在严格的计划体制下建立的这些企业专业分工狭窄、反应不灵活、懒惰无效率,只是消极地等待和执行国家的指令,成了中央计划经济发展呆滞的重要关节点。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工业的高度垄断成了一块难以挪移的绊脚石,刚刚孕育的市场在这些庞然大物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当宣布了价格的自由化以后,俄罗斯经济不再是短缺经济,而是总供给大于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当供给大于需求时,竞争将会迫使物价下降,相应提高消费需求的支付能力,使供求趋于平衡。而俄罗斯却出现了完全相反的情况,自由的价格并未引起竞争和产品价格的下降,各大企业反而利用自己对某一产品的垄断擅自提价,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一方面消费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大大降低,人们在瞬息万变的新价格面前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价格却在猛涨,其根本原因是出现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竞争,它的目标“不是扩大销售市场,而是保持和增加自己的资本在全国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表现为企业利用消费者对物价反应不灵敏之机,抢在别人之前大幅度提高价格”。在这里,价值规律一点也不起作用。
基于上述原因,不少俄罗斯经济改革的推动者将原计划体制下建立的国有大型企业视为改革的障碍,十分强调对国有大型企业的改革,强调分割大型企业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他们特别偏好于中小型企业这样一种私有化形式,极力追求市场经济的“自由”效果,认为大型企业的小型化、分散化才是达到自我调节的市场经济目标模式的必要条件,才能确保生产中和市场上的竞争自由。另外他们还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尤其在向市场经济过渡时,必须有一个强大的小私有者阶层,否则就很难保持社会政治的稳定。而小私有者阶层的产生,必须借助于广大中小企业的建立。此外,他们还看到了中小企业的一系列优点,如垄断能力受到限制,对市场需求反应灵活,能迅速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有助于增加就业机会等等。
俄罗斯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对大型企业采取的限制措施也印证了改革推动者的上述观点。特别是1992—1993年,政府有意减少或停止对国有大型企业的预算拨款,让他们自谋生路,自负赢亏,致使某些企业以现代化设备和工艺去生产煎锅、洁具、旅行帐篷等。政府还利用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机会使大型企业分散化,组建小型企业和公司,也使大型企业的经济和科技潜力受到严重损失。应当指出,俄罗斯改革的推动者之所以采取上述措施,是由于对市场经济的“神奇效果”的想象过于理想化、模式化了。他们对本国经济长期以来形成的特点加以限制,而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则大力扶持,努力发展,这在多大程度上能使俄罗斯经济起死回生、尽快融入世界经济,很值得怀疑。他们看到了国有大型企业的各种弊病,却忽略本国经济的特点和它们在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优势,将洗澡水和孩子一起泼出,扬己之短,避己所长,难免对今后经济的发展产生灾难性后果。
二、企业和公司的大型化代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迅猛,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一个国家向市场经济迈出的每一步,都是走向极其激烈的世界竞争的一步,只有最强者才能生存。因而,对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不仅要看它能否导致市场关系的建立,更重要的还要从增强经济的竞争能力方面考虑,即看它是否能对提高俄罗斯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起积极作用。这样,俄罗斯就有必要给那些最有经济和科技潜力的部门和企业创造最好的发展条件,鼓励企业和公司的大型化。
首先,大型公司经济自补的能力强。俄罗斯一些主张分割大型或特大型企业的人认为,大型企业到处都暴露出其运转笨拙和低效率的特点,这在俄罗斯是一种普遍情况,然而大型企业的低效率并不是因为它的规模,而是因为官僚化的管理方式,与产、供、销相联系的一切均由国家包揽,以及经济效益没有与个人利益挂钩等因素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像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索尼、丰田和西门子公司照样规模巨大,却显示了极大的生机和活力。当然,西方特大公司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有这种发展活力,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千差万别等原因,有的子公司不时地会出现效益下降甚至生产衰退的情景。在这种情况下,大型公司就可以运用自己雄厚的资金优势,进行公司内部的经济自补,所以,即使在经济危机时期,大型公司往往不用国家的巨大援助,也能够在世界经济中生存、运转和“漂浮”。当内部机制出现问题时,大型公司也不是通过将生产部门分割、缩小,而是通过完善经济机制,发挥大型生产部门的职能作用,用有活力的公司取代低效益的公司的办法来解决。
其次,大型公司具有创立、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绝对规模。俄罗斯一些主张分割大型企业的人认为,小企业对最新的科学技术反应敏锐,能够迅速有效地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但他们却忽略了就创立、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的绝对规模来说,优势仍然在大型公司一边。此外,由于包括技术实力在内的经济实力、投资规模、积累能力、科研信息以及与国家机关的密切联系等优势在大型公司一边,占世界25%的基础生产部门也集中在大型公司手中。如果拿高科技领域来说,其生产的压倒优势更加明显。在美国,有1000多家公司从事电子设备的生产,其中14家就占了该商品销售量的56%;有50多家公司生产机器人,其中大型公司的产量就占了总产量的65%;在个人计算机的生产方面,4家公司的产量占了总产量的74%。
最后,在现代世界经济中,小企业的独立性是极其有限的。无论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优势,应当在三者最佳结合的基础上实现生产结构的改造。现代发达国家市场化生产都是建立在大中小企业相互影响的基础上,然而大型企业和特大型企业显然占有优势。在工业生产方面,一般中小企业都进入由特大企业或公司组建的网络中,例如80年代初,日本的加工业有65.5%的中小公司进入这类生产网络。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的独立性是非常有限的。俄罗斯的工业生产86%以上已经集中在大型和特大型企业,考虑到时间因素的重要性,需要顺势利用大型企业和特大型企业所具有的潜力,而不是无条件地将其分割,然后再花费巨资,在技术上装备中小企业。在无情竞争的世界市场上,俄罗斯只有以特大型企业或公司的雄厚实力,才可能与在世界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外国跨国公司进行艰苦奋争。
三、对国有大型企业改造的途径
如果原封不动地以生产部门狭窄,反应迟钝和效益低下的俄罗斯国有大企业参与世界市场的竞争,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必须对这类大企业进行改造,使之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市场上。为此,俄罗斯似应采取如下措施:
1.对大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两方面的优势。
目前,俄罗斯正在进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采用股份制是私有化改造的主要形式。对大型企业也要进行股份制改造,但改造的目的不是为了将其分割缩小,建立中小型企业及创造竞争环境等等,而是为了确保大型企业变成能在世界上进行有效竞争的企业,使它们在现代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运作起来。
在俄罗斯国有经济仍占优势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考虑到历史的因素,改造后的大型企业,一是仍需要国家力量的强大支持,二是需要有像私人资本那样的活动自由,所以股份制大企业或大公司仍应由国家握有控股权,即它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中起决定作用的份额,在法律上属于国家,使其变成国有制股份公司,其他部分股票则转让给该公司的劳动成员,使劳动者的物质利益和收入多寡与公司的效益直接联系起来。这种做法与其说是为了社会公正,毋宁说是为了经济上的合理性。这样的国有制股份公司也许能将私有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最大优势集中于自身,而使大量消极因素减少到最低限度。
2.组建多种经营的大公司,增强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
由于历史的原因,俄罗斯企业仍是单一的结构,按部门原则组建,生产狭窄,而整个工业又偏重于甲类工业,因此,对工业结构的改革势在必行。然而,工业结构的改革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据计算约需80—100万亿卢布。在生产下降、国家财政面临巨大困难的情况下,这种改革方案未必可行。所以,俄罗斯应当利用大型企业在生产中占垄断地位的优势,对其进行改造和重组,使其成为外向型经济的基础,参与市场竞争,用获得的资金收入用于国内工业结构的改造,这不失为一条有效可行的途径。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多种经营的大公司的优势在于,它们依靠在一些景气部门中的巨大利润能够成功地应付其他方面的生产暂时下降,进行经济自补,这样的大公司生存能力很强,不需要国家巨大的资金帮助。俄罗斯也应组建诸如此类的多种经营的大公司,即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将银行、保险公司和数量众多、门类齐全的大中小企业加以合并,国家控股的股份制作为其产权基础,并以国家力量的支持使其面向国际市场。
从世界范围看,大工业结构改革有两种方法,即西方渐进的方法和东方激进的方法。美国、法国、联邦德国完成这一过程大约用了30—50年时间,而东方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等只用了15—20年时间。俄罗斯应当结合东西方的不同经验,并根据本国工业结构的特点,选择一条最佳的结构改革途径。
3.在对国有大型企业进行结构和职能的改革中,应加强国家的干预。
世界经验证明,在正常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作用将会削弱,由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自发而平稳地调节整个社会经济;而在社会经历大动荡的时期,国家对市场的干预程度就会提高,采取各种反危机措施,使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所以在目前情况下,俄罗斯应当加强而不是削弱国家对经济、对工业的干预,无论私有化方针、经济结构改革,还是反危机措施,都应同提高经济效益联系起来。特别是对大型企业进行国有制的股份制改造和大工业结构的改造,没有国家力量的介入是根本不会成功的。
国家能够对大工业结构的改造起什么作用呢?第一,俄罗斯现有大型企业改造为股份制多种经营的大公司需要国家政策的干预,国家要实现对它的控股,要实现目标明确的企业和金融业的合并,旨在将它推向世界市场;第二,在这一过渡期,国家要保证必要的资金投入,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做好大工业结构改造的先期准备;第三,必要时国家应在某种程度上恢复国家订货,充分利用大型企业被闲置的生产、科技潜力,增加市场消费品供应,也使大企业摆脱暂时不适应新体制的窘境;第四,恢复与原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的经济联系,制止因原有合作关系的中断造成的生产下降;第五,保护和利用大型企业的科研实力,提供科技信息,促进科技进步,帮助开发未来的科技产品,并推动出口和转让当今的技术和工艺;第六,国家要制订有关法律和政策,对大工业结构改革予以保护,用价格、税收等调节手段对该部门进行宏观管理。
目前俄罗斯经济面临三大关键性决策,一是私有化改造,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三是大工业结构改革。私有化改造因起初某些政界领导人盲目加快私有化速度,不加区别地一律实行私有化而使私有化方针受挫,私有化进程也明显放慢。经济结构的调整因耗资巨大,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大工业结构的改革实际成了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