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特点及其对现行物理课程教学的启示(一)_课程标准论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特点及对当前物理课程教学的启示(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理论文,义务教育论文,课程标准论文,课程教学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自2002年起使用至今已有十年。众所周知,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是课程标准,物理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而物理教育的重要载体则是学科教材。十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有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的知识内容与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之间存在一些不适应,同时一线教师在落实和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感觉部分“内容标准”与“科学探究”的要素操作性存在一些不足,教学过程中难以将其把握到位,也制约了物理教学评价的准确落实。为此,教育部组织全国知名的物理教育、课程、教研、特级教师等专家围绕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变化,推进素质教育、合理减轻学业负担等方面,进行了多轮调研、座谈,坚持科学、审慎的态度,对课程标准适当调整和修订。教育部于2011年12月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由于物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学科教学、教学质量评估、课程资源开发等工作的重要政策依据,对物理课程改革与一线物理教学发展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本文试图通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比较研究,让一线教师进一步清晰本次课程标准修订的变化特点,并从课程标准的修订变化中探寻国家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教学的要求与人才培养的期望,同时,为一线教师落实课程标准(2011年版),进一步实施物理教学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与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比较看,本次修订坚持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着眼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突出了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兼顾不同学科间的知识衔接,避免内容重复。同时,注意增强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规范性,进一步简洁课程标准的语言叙述方式,尤其是突出了“内容标准”中每个三级主题的可评价性与可操作性,适当增加了科学探究案例的针对性。突出表现在:课程标准的内容结构体系进一步简化;“科学探究”的内容要素适度微调;课程标准内容体系适当优化;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层次进一步清晰;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进一步明确。以下结合实例,对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具体变化特点进行阐述。

一、课程标准的总体结构变化特点

从课程标准的总体内容结构看,总体框架保持稳定,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结构体系比课程标准(实验稿)内容简洁,逻辑体系更为简化清晰,见表1。

从“2011年版”的“前言”文字具体表述看,进一步明确了初中物理的课程性质,删去了与课程目标重叠的内容。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将“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将“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调整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发展”,将“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次序调整为“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

“前言”中的“课程标准设计”调整为“课程设计思路”,将实验稿中原有的课程标准设计框图删去,有关“课程标准设计的几点说明”部分全部融入“课程设计思路”栏目中。从调整后的内容看,进一步对“课程设计思路”进行了简单表述,突出了课程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表述课程目标,对全体学生应掌握的科学内容提出要求,将“科学探究”纳入“标准内容”,并具体阐述了科学探究包含的七个要素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课程设计思路”内容的最后部分指出,为了将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渗透和落实到课程内容中,特增设了“样例与活动建议”,帮助教师把握和理解三级主题的具体含义。为了使用好课程标准,标准依然保持了“实施建议”部分,给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二、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变化特点

从“课程目标”部分看,陈述框架没有变化,依然是“总目标+三维目标”的陈述模式,“2011年版”中将原“实验稿”中5条课程总目标简化为4条目标。但是,三维目标的表述条目减少,语言叙述简洁,要求进一步明确。具体三维课程目标变化如下:

一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由“实验稿”的6条变为5条。将其中知识内容标准要求“初步认识、初步了解”的层次分别调整为“认识”“了解”层次,便于教师理解和把握教学要求;同时,将原知识技能目标中的第5条与第6条合并为一条,这样对实验技能的叙述更为集中明确。

二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实验稿”原为6条调整为5条。“2011年版”主要强调“初步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信息交流能力”的培养,主要变化体现在:将原目标中第1条与第2条合并,集中表述为“具有观察能力与提出问题的能力”。在原“实验稿”第3条目标(现第2条)中增加了“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2011年版”第3条中增加了“经历从信息中分析、归纳规律的过程”,另外将原“实验稿”第6条与第5条整合,增加新的第5条表述,突出强调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学能力,学习物理学家在科学探索中的研究方法,并能在解决问题中尝试应用科学研究方法”。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变化看,主要突出了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验稿”原7条调整简化为5条。主要变化在:第2条中增加了“有团队精神”,第3条增加“能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原第4、5条合并,增加了“勇于创新”;原第6条、7条合并,将原来“初步认识”的目标要求改为“关注”要求。

三、课程标准的科学内容变化特点

从课程内容的“科学内容”看,“2011年版”的科学内容保持“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每个主题又分解为二级或三级主题,三维课程目标有机地融入三级主题内容中。从修订的变化看,“2011年版”一级、二级主题内容保持稳定,主要针对三级主题内容进行了调整、细化或修改。从文字形式上看,还调整科学内容的序号格式形式。从具体条目上看,“实验稿”三级主题内容条目68条,修订后的“2011年版”三级主题内容条目减少到63条,其中“物质”主题内容条目由原来18条减少为14条,“运动与相互作用”主题内容条目由原来22条增加到25条,“能量”主题内容条目由原来28条减少到24条。三大主题中内容条目变化有具体内容条目的增加、删减,也有部分条目位置的移动(比如从“能量”主题移动到“运动与相互作用”主题)。以下就科学内容的具体修订变化进行论述。

1.进一步规范了科学内容目标行为动词的陈述,有利于内容目标的评价与测量

在原课程标准(实验稿)的使用过程中,一线教师普遍感觉有关的科学内容标准过于宽泛难以表述,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深度难以把握,导致教与学的负担难以控制,同时,教学评价也难以进行。从“2011年版”的修订看,“科学内容”的三级主题内容条目着重规范了行为动词的表述,这样便于一线教师理解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条目,有利于根据内容标准进行命题与教学评价。

从原课程标准“附录”行为动词界定看,原“实验稿”中将科学内容的行为动词划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动词”“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两类。知识技能目标动词又分为“知识”与“技能”两个维度,“知识”内容的水平要求划分为“了解、认识和理解”三个层次,技能以“独立操作”来要求。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的水平划分为“经历、反映、领悟”三个层次。而“2011年版”附录中行为动词说明更为清晰和简明,便于教师把握科学内容的教学。具体表现在:本次修订删去了原课标中的“初步”等行为动词说明,整合了行为动词的种类。调整原有表述科学内容的行为动词分类,修订为“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三个类别。

“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的“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由原来“了解、知道、描述、说出”修订增加了“列举、举例说明、说明”3个新行为动词;“认识”水平保持不变,行为动词仍是“认识”;“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由原来“区别、说明、解释、估计、理解、分类、计算”修订调整变为“解释、理解、计算”。从行为动词的修订变化看,“说明”由原来的“理解”水平调整到“了解”水平中,而将行为动词“区别”“估计”“分类”删去了。

“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的内容水平保持“独立操作”不变,行为动词的举例由原来的“测量、会、学会”3个修订增加为“会、会测量、会选用、会使用、会根据……估测、会用……测量”6个。

“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的内容水平由原来的“经历、反应、领悟”三个层次修订调整为“经历、认同、内化”三个层次。并且,三个水平层次的行为动词举例与修订前相比,更加简化。“经历”水平的行为动词删减了“感知、调查、学习、体验”4个,增加了“尝试、能”2个。修订后“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的把原课程标准中“反应”调整为“认同”水平,其行为动词包括“关心、关注、有……意识”;原《课程标准(实验稿)》中“领悟”调整为“内化”水平,其行为动词包括“养成”。“2011年版”行为动词调整案例如下:

●“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调整为“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行为动词由“解释”修订为“说明”。

●“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调整为“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行为动词“区别”修订为“经历”,“描述”调整为“了解”“说明”。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调整为“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行为动词“描述”修订为“通过实验了解”,“尝试”修订为“用……描述”。

●“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调整为“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行为动词“了解”修订为“大致了解”,“知道”修订为“认识、关注”。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调整为“通过实验,理解压强”,行为动词“学习”修订为“理解”。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调整为“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行为动词“理解”修订为“认识”,“表述”修订为“解释”。

●“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适当调整,其中机械功的功率为“知道”(“2011年版”中: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电功率为“理解”(“2011年版”中: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以上内容对功率调整和修订不是统一笼统的要求,而是在机械能、电能中分别提出要求。

●“理解机械效率”调整为“知道机械效率。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行为动词“理解”修订为“知道”,并增加了“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调整为“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行为动词“解释”修订为“说明”。

●“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调整为“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行为动词由“解释”修订为“说明”,内容条目水平属于“了解”层次。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调整为“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行为动词“知道”修订为“了解”“说明”。

●“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调整为“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行为动词“区分”修订为“知道”。

●“初步了解在现实生活中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调整为“知道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行为动词“初步了解”修订为“知道”。

●“能结合实例,说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调整为“列举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行为动词“说出”修订为“列举”。

●“了解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调整为“知道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行为动词“了解”修订为“知道”。

●“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行为动词规范为“理解欧姆定律”,因为“理解”已有计算之意。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规范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因为对该条目不仅要求探究过程而且要求了解探究的结果。

2.进一步细化科学内容的条目,确保一线教师明确和把握教学要求

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些内容条目的表述相对比较含糊,不便于教师进行命题评价。“2011年版”在修订中,对有些主题的三级主题内容条目做了进一步细化,一线教师教学中把握教学要求,也有利于命题评价。具体案例如下: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细化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修订后,进一步明确了对光的反射与光的折射的不同要求,不仅增强了可评价性,而且避免了盲目加深或拓宽教学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细化为“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细化为“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比较笼统的“一些属性”修订为“举出实例”(弹性、磁性、导电性、导热性),并明确应“通过实验”来了解,非常具体,有利于教师理解和把握教学要求。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细化为“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明确要求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而且是通过实验进行。

●“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细化为“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细化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只要求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不要求知道三者的数学关系,避免有关计算题。

●“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细化为“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对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产生感应电流条件需要达到“了解”层次。

●“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细化为“知道动能、势能和机械能。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举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能量的相互转化”。

3.进一步整合、删减部分科学内容的条目,保证科学内容的逻辑体系更为清晰

整合部分条目。如“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了解超导体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合并、整合为“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了解新材料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与原来3个内容条目相比,表述更为简洁、明了,增强了整体性,既降低了难度,又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更多空间。

再比如“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两个条目,“2011年版”中已整合为1个内容条目“知道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了解热量的概念”整合为“3.3.1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使三级主题相关内容条目更精简。

“2011年版”部分内容的修订也删去一些与物理关联不强的条目,适当减少了内容,科学内容条目由“实验稿”的68条减少为63条。删减的三级主题内容条目案例如下:

●删去“能从生活或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删去“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具体要求落实和渗透在“1.2.4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和“3.6.3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中。

●删去“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能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把它的内容体现在二级主题的“2.4电和磁”中。

●删去“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减轻学生负担。

●删去“光的直线传播”,因为小学已学过。

●删去“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中“颜料混合”有关内容。

●删去“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不笼统提出对功率的要求,而是在机械能、电能中分别提出要求,机械功的功率为“知道”(3.2.2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电功率为“理解”(3.4.5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

●删去“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把它整合在2.1.2中(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删去对欧姆定律“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中“能进行简单计算”内容表述,因为理解包括了计算。这样表述更为精炼。

4.进一步优化和拆解科学内容的条目,促进三维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

“2011年版”对部分三级主题内容条目的优化与充实主要表现在“适当增加个别条目,弥补个别遗漏”。具体增加内容条目的案例如下:

●增加“摩擦起电”内容条目“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等静电学内容,单独设为一条。因为此条目在小学科学未明确要求,而此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对后续学习有一定影响。

●增加“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串、并联中仅要求电流、电压,没有对电阻关系提出知识要求,避免繁杂的计算题。

●增加“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落实的条目。

●增加“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增加“通过实验测量物体运动速度”的要求。

●增加“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要求,并把有关流体压强的内容整合为一条(2.2.8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强调科学探究活动的落实。

●增加“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增加“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的要求。

●增加“磁场、地磁场”内容。

●增加“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要求。

●增加“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增加“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要求。

●增加了理解“电功”(原来只有“电功率”)。

●增加“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另外,还将个别内容条目,进行了“拆解”,即将一个条目细化或拆解为两个内容条目以上,使得原有内容条目表述更为清晰,更具有操作性。具体案例如下: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条目过于集中,操作不便。“2011年版”修订中将其优化、拆解为两个具体条目“2.2.3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和“2.2.4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标签:;  ;  ;  ;  ;  ;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特点及其对现行物理课程教学的启示(一)_课程标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