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人格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精神文明建设论文,人格论文,个体论文,作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B82-061
不同学科对个体人格有多种解释。从伦理学角度定义,个体人格指个人的品格、价值和品质的总和。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人物,是实践精神文明建设的榜样,要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他们的事迹和思想,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可以认为,个体人格力量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认知和发挥个体人格的能动作用对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意义。
(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倡导、张扬个体人格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市场经济是以资源配置为中心的经济模式,仅是对客观经济规律的反映,但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效益性、开放性等特点,引起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强化了功利意识、效益意识、自我意识、自立意识、竞争意识等,这是个人阶级性、创造性、主体性发挥的特征,这些观念形式包含不同的价值内涵,具有不同的价值性质,打上了个体道德人格的印记,此情形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表现突出。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占主导地位,但是各种间接的资本主义道德观念也较深刻地影响人们的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阻碍,有的道德价值判断严重破坏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提高个体道德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提高全民族的道德觉悟水平,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导向是关系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向的重大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取决于个体自主自觉的道德选择,个人行为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而实现个体自主自觉的道德选择先决条件是个体道德人格。
(二)
个体人格力量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主要通过个体对群体的客观存在的影响力表现。
个体相对于群体而言,不同学科理解个体存在分歧。从伦理学角度讲,指个性化的作为道德主体一分子的个人,社会学家却认为是把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集合于某一个体而构成的活动单位,本文主要用伦理学概念定义。群体相对于个体而言,对群体的理解分歧更大,狭义的群体仅指各种各样的小型群体(如家庭、生产班组等);广义的群体指一切实际存在的具体的人群及可以归类的人的类别,本文群体概念是相对于个体的所有人的集合体。
个体和群体是不可分离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群体制约个体又驱动个体,既超然于个体之上又蕴涵于个体之中;另一方面,群体处于主动地位,群体运动是第一推动力,但个体不是简单被动地承受,一定条件下又处于主动地位,成为双向运动的第一推动力。
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道德建设看,个体对群体的推动力主要表现为个体道德人格力量对群体的感召作用。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其道德个性只有在具体的社会道德(社会道德常是群体道德的体现,以后同义)环境下才能成立并积极地显示,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与社会道德环境的关系越紧密,越不可分离,其个性才能得到确证,并越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反之,孤独的离群索居的个体道德主体,由于失去了对照个性特征的社会参照系和他人参照物,而无所谓道德个性。但是,个体道德人格并不是被动地适应社会道德,相反,由于个体的能动性和首创精神,个体道德常常领先于社会道德,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
个体人格力量对群体道德的影响主要是因为个体的“自我牺牲精神”产生的巨大震撼力的结果,震撼力对群体道德产生了很大的教育作用,增强了群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并锻炼了群体的道德意志,为群体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习惯的养成提供了依据,推动了群体道德的进步及新的人格的产生和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产生了重要作用。
个体的“自我牺牲精神”之所以对群体人格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基于:个体和组成群体的个体本质上一致,都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个体的“自我牺牲精神”具有先进性,满足了群体的愿望,是人们所追求的道德境界;个体的“自我牺牲精神”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是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高度体现,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代表。
(三)
个体道德人格与群体性精神是相互影响、互相促进的双向互动关系。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决定了个体道德人格的特征、性质及发展方向,个体道德人格却以独特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对群体性精神文明建设有巨大促进作用。
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道德建设需要全国人民的广泛参与,形成良好的道德环境。良好的道德行为主要取决于良好的道德心理(道德情感、情绪、毅力、意志等),良好的道德心理形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主要包括三个阶段:①自发阶段 这是主体道德机制的萌芽阶段,人的道德心理尚处于不自觉的境界和水平,生理素质与环境的作用很大,道德主体往往依社会外部环境的要求或个体自发的精神冲动而实施道德行为。由于人们的道德认识相对模糊,人们此时虽有自我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但受外来价值标准的影响甚大。②自觉阶段 这是主体道德心理机制的形成阶段,由于道德主体不断地知觉自省,从而对道德规范及其客观必然性有了较多和较全面的认识,主体的道德情感逐步成熟,能用道德意志控制不良道德行为。③自由阶段 这是主体道德心理机制发展和完善的阶段,也是道德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道德主体一方面对社会生活道德规范有了明确的自我定义,另一方面主体不依靠意志就能接受道德约束。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道德心理形成需要科学的道德规范和评价标准。但因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一些道德主体认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显得抽象,缺乏规范效果,相反,人们对人格的认识更有趋同性,尤其对受不良社会观念影响而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人,道德规范已成为空文,而个体人格力量却受人心相通的感情因素的影响,人的道德良知。道德规范是人们道德行为的准则,但社会中的英雄人物更富有道德感召力,是道德主体实施道德行为的重要力量源泉和价值评价标准。
1.个体人格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激励作用
现实生活中,人们注重从典型人物和事件受到教育和启迪,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李素丽等英雄人物和先进典型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富有时代精神,他们大多是普通人物,既不是政治家,也不是理论家,他们从小事作起,于平凡中见伟大,使人感到亲切可信,其人格力量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于是出现了一大批“活雷锋”、“孔繁森”、“焦裕禄”式的人物。
2.个体人格对精神文明建设主体的引导作用
先进人物的个体人格具有典型性和先导性,不仅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而且常被人们作为行动的标准。典型人物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理想、意识、行为,对一般群众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常常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实施正确的道德行为,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雷锋同志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当公私利益出现矛盾时,常常会想到雷锋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的共产主义思想,并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遵循社会主义道德,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3.个体人格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潜移默化作用
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是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以良好的道德环境促动人们产生符合社会需要的道德观念。个体人格是社会环境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对人们道德观念的形成具有引导、激励作用,同时其影响力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四)
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方面。历史经验证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际上,改革开放后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远远大于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上虽然违背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发展规律,但精神文明程度滞后于物质文明程度在世界许多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因为经济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和周期,生产力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物质资料的积累呈加速发展趋势,而精神文明属“软”件,尽管人类发展史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但由于新旧冲突、阶级冲突、个性冲突,导致了精神文明滞后于经济建设,尤其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冲突常常成为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是人类历史上的先进代表(由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但是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尤其是共产主义道德提倡的大公无私、先公后私和集体主义、乐于奉献等精神道德原则被许多人以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所代替,一定范围内存在封建的、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明确的战略目标和完善的规范体系,但利用个体人格力量引导、激励群众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仍不够。为此,必须充分发挥个体人格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1.重视个体人格的作用
个体人格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不可忽视,各级部门都应高度重视,并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学先进活动。
2.讲究方法树立典型
利用个体人格的典型示范作用,加强对道德群体的引导,促进社会主义道德的发展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充分发挥个体人格的作用必须加强以下工作:①树立典型不能生搬硬套。典型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典型代表事物的本质和一般,具有大众属性,反映了人的首创精神和自我精神,因此,发挥典型人物的人格力量时,必须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相结合,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不能生搬硬套。②培养和保护典型。典型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其产生一方面是个体主观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所在环境熏陶的产物,因此,应注重培养典型,为典型的产生创造条件,制定保护和激励措施,以帮助典型保持其先进性。③宣传典型。典型的产生主要是自身努力的结果,但要利用其人格力量激励、感召群众则必须宣传,让群众知其先进性,学其先进行为,改变自身价值观,宣传典型时不能言过其实,更不要神化典型,不能走极端。④树立群众典型。个体是群体的一员,来自于群众,因此,典型和群众应紧密相联,脱离群众的典型没有生命力,不但不能激励先进,而且让人感到不可信、不真实,损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个体人格对群体的影响力比空洞说教更能引起社会的共鸣,宣传典型、发挥个体人格力量的感召力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对促进我国人民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的健康发展将产生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