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改革——“充分市场化”与“有限全球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融改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金融改革内容千头万绪,但先要确立大方向、大原则,要有基本秩序。
作为大原则、大方向,涉及国内金融改革的内容,要“充分市场化”,而且越快越好。涉及像汇率、资本账户开放、人民币国际化等涉外金融问题,要“有限全球化”。即在中国资本账户未彻底开放前的过渡期内,要讲有限全球化。
我相信,中国的未来肯定会走向浮动汇率,这一点大家不用担心。我也相信,中国资本账户肯定也会全部开放,西方社会也不用担心。作为崛起中的大国,国际金融市场上主流的东西我们都会参与。但是,不是在“今天”,是在“明天”;不是“现在”,是“未来”。
应根据“充分的市场化,有限的全球化”战略,在国内,从资金价格和市场准入入手。
为什么选利率市场化作为切入点?理由是:
第一,如果利率市场化了(当然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银行竞争加剧了,不搞存款保险会出事的。中国上世纪90年代初利率大战是有教训的。这次如果真正放开利率了,存款保险不干就过不去了。
第二,利率放开,银行利差缩小,银行不转型过不去了。一部分资金肯定“脱媒”于银行体系,这有利于银行改革,也有利于资本市场的发展。
第三,资金价格理顺了,市场透明了,灵敏了,不用靠我们去设计改革秩序,只要放,资源配置会慢慢健全。以后,中央银行调控就不再搞信贷规模控制,也不用搞社会融资总量控制,慢慢就能转到用市场机制去实现有效的调控。
第四,利率价格理顺之后,资金的国内价格与国外价格即汇率,又可以加快速度改革,可以进一步增加汇率弹性,从而对资本账户开放,对人民币国际化又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另外一个切入点是从市场准入入手。我认为中国这么大,在其他体制还没有改到位,金融改革还没有到位的背景之下,政府首先要对银行体系有一个大的布局。大银行、中银行、小银行,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控股比例等等,国家要有想法。
从市场准入入手,第一应放开各种机构准入限制。这不仅仅是同意增资扩股,民营资本进来,而是包括如果新设一个银行可不可以。现在是不可以。如果10个企业家,每个人拿10个亿,100亿再成立一个大商业银行行不行?银监会落实“新非公36条”细则出台后,很多媒体没有从这个角度去评论。从小银行说,村镇银行是否一定要15%入股的牵头大银行?没有大银行股东牵头,按银监会监管规定严格监管,就一定会出风险?这些都可以去研究。
市场准入放开,跨行业投资下金融控股公司运行中的监管矛盾会越来越尖锐,这必然推动上层建筑要改,监管再不改就要出事。还有,充分竞争加剧以后,特别是随着资金价格放开后,产品创新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这当然有利于改善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另外,市场准入放开后,现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一系列矛盾将充分暴露,暴露后如果再不推进“一行三会”协调上的改革是真的过不去了。
涉外金融的改革从哪里入手?“有限全球化”我讲的是到资本项下完全开放之前的一个过渡阶段。切入点以人民币国际化利益为核心诉求,并行推动资本管理与汇率的改革,三者交错推进,互相配合。资本或者汇率改革中的某一项改革先行,必然会互相推动。看看最近人民银行资本账户开放适度加快了,为什么?因为汇率升值了,开始浮动了,上行压力不大了,汇率弹性大了,资本项下开放就可以加快。同时,这又可以加快人民币国际化。如果人民币国际化加快了,进出时用人民币多了,用美元相对少了,自然对再推动汇率、资本账户开放,压力也会少一些。所以这三者是互相推动的。一定要界限非常清楚地先说清谁先谁后,并进行一个严格的数量界定,这是不可能的。
另外,这三者的交错改革,既能倒逼国内各项市场化改革,又能在开放的国际资本流动下和国际资金价格的影响下,倒逼央行货币调控改变工具、手段,有助于推动中国的结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