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乡土民居建筑材料及室内热环境

陕南乡土民居建筑材料及室内热环境

王润山[1]2003年在《陕南乡土民居建筑材料及室内热环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全世界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在我国尤为严峻。陕南的乡土民居具有中国传统民居的典型特征。围护结构采用的当地建筑材料(夯土、松木和泥草复合物等),较少需要生产加工能源,可循环利用,几乎不对外界产生负面影响,是典型的乡土生态建筑。因而,在围护结构的传热、传湿性能上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试图通过实验测试和现场调查挖掘乡土民居原生的生态建筑经验和技术,对当地的建造经验进行合理的量化和科学的诠释。从而用以指导当地居民建造既符合生态环境、传统文化,又符合时代气息的建筑,最终达到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在广泛查阅中国乡土民居研究现状,围护结构传热、传湿特性的最新进展的基础上,完成了以下工作:对当地乡土民居的建筑材料的热物理性能参数和传湿特性进行了测试,并对当地建筑的室内热环境进行现场测试和调查研究。 实验数据为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对于当地独特的夯土材料这是国内首次进行的测试,实验得出的等温平衡含湿量曲线与D.M Burch的结论吻合的很好,证明是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电导率与含湿量曲线用来预测材料的含湿量,这在国内为较新颖的方法。现场的室内热环境测试显示夯土民居冬、夏季的热环境都明显好于当地的简易式砖房。

何文芳, 胡冗冗, 刘加平[2]2011年在《秦岭典型乡土民居冬季热环境研究》文中指出现场调查广大新型乡土民居的热环境状况,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更意在降低其运行能耗,引导乡土民居走节能、低碳的发展道路。该文以商州市商州区的山区民居为例,针对当地1998年出现的二层民居,进行了冬季热环境的测试对比研究。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首先说明墙体材料、房间朝向与楼层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在1~3℃之间;然后指出新型二层民居的热工缺陷;最后提出改善策略。

田瀚元[3]2016年在《重庆地区传统民居室内热环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家对居住建筑室内热环境的关注度也在与日俱增,自然而然,其中极为重要的传统民居也被赋予了新的期待。同时,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对传统民居的保护和改造也被提上日程。受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种类的传统民居,而每种传统民居室内热环境具有一定特殊性,与现代住宅差别较大。笔者通过查阅重庆地区传统民居相关资料,发现在研究中普遍忽视了民居类型的特殊性,且大多仅仅给出了定性的分析,极少涉及定量的评价。因此,本文以实测、调研数据为基础,加入定量的形式,试图对传统民居热环境进行研究。重庆地理位置特殊,受南北方气候和文化影响,在民居围护结构中出现了厚重型和轻薄型两种不同的墙体结构,加之,重庆多山地、丘陵,因此产生了很多适应山地地形的营造技术,这也是重庆传统民居区别于其他地区传统民居的特点。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传统民居研究现状整理归纳,借鉴其研究方法和结论,以期对本文的研究有所帮助。后对重庆地区传统民居进行分类梳理,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夯土民居、石砌民居、编竹夹泥墙民居和木夹壁民居。通过收集资料,制定调研方案,实地调研不同民居类型,了解了居住者对传统民居室内热环境的主观感受、主观适应性和相关的生活习惯,同时对传统民居围护结构现状进行整理归纳。随后,对调研中典型民居室内热环境各项参数进行深入测试分析,计算其APMV值,衡量其室内热舒适度状况。据分析,重庆地区传统民居室内热环境营造技术包括室外环境利用、室内空间分析、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细部构造四个方面。在重庆传统民居中夯土民居室内热环境最好,而厚重型的石砌民居室内热环境较差,而另外两种轻薄型民居编竹夹泥墙民居和木夹壁民居室内热环境状况类似,这说明,室内热环境受周边环境影响较大。传统技术对于解决民居夏季室内热环境有较大作用,厚重型和轻薄型分别采用“堵”和“疏”的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舒适度。但是在冬季,民居室内普遍缺乏热源、围护结构作用有限的情况下,传统技术对于提升室内舒适度作用有限。研究传统民居热环境的意义和目的在于,掌握现存常见传统民居的热环境现状及传统热环境营造技术,希望对传统民居以后的改造和新建提供一些帮助,来提高居住者的热舒适满意度。

刘蓬晨[4]2016年在《秦巴山区乡村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文中指出乡村建筑是居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和改善乡村建筑的人居环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基本出发点。长久以来,乡村建筑一直依靠工匠的经验传承进行房屋自建,虽然保留了其内在的地域适应性属性,但却缺少科学的设计和构造。随着乡村居民经济收入水平的上升,当前乡村建筑的热工性能己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室内热舒适要求。秦巴山区泛指秦岭大巴山一带,其主体位于陕南地区,大部分区域属于夏热冬冷地区,民居建造需同时兼顾冬季保温与夏季防热。目前,秦巴山区大部分乡村建筑热工性能较差,室内热环境质量普遍不佳。本文立足于秦巴山区,以当地现存典型民居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乡村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首先,在对秦巴山区乡村建筑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归纳了当地民居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了当地村民的居住现状、室内热舒适水平、主观热湿感觉及心理预期,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其次,以当地典型的传统生土民居和新型砖混民居为测试对象进行了室内外热环境测试,结果表明:当地民居室内热环境质量较差,冬季湿冷、夏季湿热,室内热舒适水平有待提高;同时发现,该地区虽不属于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但其太阳能资源具有一定利用潜力,如能科学利用可提高冬季的室内采暖水平。再次,在实地调研和测试的基础上,确定以主观温度作为秦巴山区的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提出了冬季室内温度不宜低于12℃,夏季室内温度不宜高于30℃的秦巴山区室内热舒适标准。最后,对秦巴山区乡村建筑的布局方式、外围护结构构造进行了分析,并利用Designbuilder软件进行了模拟研究;同时对被动式太阳能利用、自然通风及建筑遮阳进行了设计策略研究。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秦巴山区气候适应性民居模型,并利用Designbuilder软件及PHOENICS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了最冷月及最热月室内温度模拟、夏季遮阳模拟及自然通风模拟,结果表明:秦巴山区气候适应性民居模型室内热环境质量较好,冬夏季室内热舒适水平均有所提升。本文期望通过对秦巴山区乡村建筑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探寻气候适应性乡村建筑设计策略与手段,为秦巴山区及同类地区的民居建造提供参考,促进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李涛[5]2006年在《浙江安吉农村集中居住区住宅的节能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居者有其屋”——住房,对于中国广大的城镇居民而言,仍是头等大事。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涌现出一股强大的建房热潮,且数量惊人。2004年,政府提出了抓好节能省地型住宅的建设,全国也掀起了一股新农村建设的浪潮。如何在农村建造节能省地型住宅,并为居民营造舒适的室内热环境,是时代向我们建筑工作者提出的一项巨大的挑战。本文从调查入手,按提出问题、限定范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运用建筑专业理论与设计方法,通过走访浙江省安吉县下属的递铺镇、孝丰镇、报福镇、皈山乡和山川乡等地区,并对孝丰镇剑山村生态屋进行了室内热环境测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近五十年以来当地农民的建房分期以及结合传统与现代建造手法建造节能省地型住宅,从而为当地居民营造舒适的室内热环境。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浙江省安吉地区农村住宅的演变,介绍当地背景情况、住宅特点及其演变历史;第二章为第叁代农宅现状——现有农宅室内热环境调查实测分析,通过调查走访、对室内热环境测试与科学分析,了解目前普通农宅的室内热环境状况;第叁章为第四代农宅实验——“安吉生态屋”室内热环境测试,通过全面了解安吉生态屋的背景情况,结合实地对其室内热环境进行现场测试,分析这一试验性农宅的成功与不足,并且通过实践的方式验证了部分生态手法所产生的实际效果;第四章为生态屋与普通农宅的室内热环境比较;第五章为结合传统与现代化,探讨如何才能有效营造新农宅舒适室内热环境的具体技术措施。本文的创新之处就在于挖掘传统建造材料、工艺的优势,扬长避短,结合现代化的节能技术理念,并进行一定的整合优化,使之适应今天的生活需求;同时,探讨现代建材如何与传统建造有效结合;并借助计算机软件模拟分析部分节能技术的使用效果。本文结合气候特征所提出的一系列成本较低、可操作性强,有助于营造舒适室内热环境的具体方法和原则,为浙江安吉地区建造节能省地型住宅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可行性思路。

王世栋[6]2014年在《西北乡村居民冬季行为模式与室内热环境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为了获得西北乡村居民冬季行为轨迹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关系,采用理论分析、现场测试和主观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以下内容:西北乡村居民冬季室内行为轨迹;西北乡村冬季室内热环境现状;西北乡村冬季室内居民期望温度;分析居民行为轨迹与室内热环境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采用主观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西北乡村冬季室内居民行为轨迹进行研究,发现居民冬季主要活动房间为卧室,次要活动房间为客厅,厨房为辅助房间,其活动比例分别为55.0%、32.8%和12.2%。卧室在21:00-23:00时段内居民活动比例最大,占到80.9%;客厅在10:00-21:00时段内居民活动比例最大,占到36.4%;厨房仅在用餐时间段12:00-13:00和18:00-19:00内活动比例较大,其值分别为19.3%和21.6%。(2)采用现场测试的方式对西北乡村冬季室内热环境进行测试分析,发现西北乡村建筑冬季室内热环境普遍较差。卧室内温度小于人体最低容忍温度14.0℃的样本数占总样本的54.5%,平均温度为12.8℃;客厅室内温度小于14.0℃的样本数占总样本的75.1%,平均温度为10.7℃;厨房室内温度小于14.0℃的样本数占总样本的94.6%,平均温度为7.0℃。(3)通过分析西北乡村冬季人员行为轨迹与室内热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现:居民对不同时段各功能房间的室内温度有不同的期望;居民对卧室在10:00-21:00时段内期望温度最高,值为16.5℃,其它时段14.5℃即可满足室内居民热需求;居民对客厅在10:00-21:00时段内期望温度最高,值为14.5℃,其它时段内11.5℃即可满足室内居民热需求;居民对厨房仅在12:00-13:00和18:00-19:00时段内期望温度较高,值为11.0℃,其它时段内9.0℃即可满足室内居民热需求。(4)通过P.O.Fanger热舒适理论分析,获得西北乡村建筑冬季室内居民热中性温度为15.5℃,该值与当地城市居住建筑对应的中性温度相比较低。(5)根据西北乡村冬季居民生活习惯和经济水平等因素,结合上述调查分析,获得卧室冬季居民活动时段采暖室内设计温度宜取16.5℃,非活动时段宜取14.5℃;客厅冬季居民活动时段采暖室内设计温度宜取14.5℃,非活动时段内宜取11.5℃;厨房冬季居民活动时段采暖室内设计温度宜取11.0℃,非活动时段内宜取9.0℃。上述室内设计温度低限取值均低于现有采暖室内设计温度,在保证西北乡村室内热环境的同时降低了建筑采暖能耗。综上结论可见,通过对西北乡村冬季居民行为轨迹与室内热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获得西北乡村主要功能房间内居民可接受温度范围。研究结论将为西北乡村主要功能房间差异化冬季采暖室内设计温度的选取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陕南乡土民居建筑材料及室内热环境[D]. 王润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3

[2]. 秦岭典型乡土民居冬季热环境研究[J]. 何文芳, 胡冗冗, 刘加平. 华中建筑. 2011

[3]. 重庆地区传统民居室内热环境研究[D]. 田瀚元. 重庆大学. 2016

[4]. 秦巴山区乡村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D]. 刘蓬晨. 西安理工大学. 2016

[5]. 浙江安吉农村集中居住区住宅的节能设计研究[D]. 李涛. 东南大学. 2006

[6]. 西北乡村居民冬季行为模式与室内热环境关系研究[D]. 王世栋.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标签:;  ;  ;  ;  ;  

陕南乡土民居建筑材料及室内热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