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艳 钟武 毛世芳 陈妮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科 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小儿贫血常见因素,探讨有效的预防策略。方法 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小儿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贫血常见因素并探讨相关预防措施。结果 多数患儿为轻度贫血,且贫血发病率及程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及减轻。不足4个月的患儿贫血因素主要是先天性造血功能障碍(储铁不足),5个月~6岁的主要是喂养因素。人工喂养贫血发病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P<0.05。结论 小儿贫血常见因素有先天性造血功能障碍及喂养方式等,不同年龄段贫血发病率及程度各异。为此提倡母乳喂养,不同年龄段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小儿贫血 因素 预防
【中图分类号】R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6-0139-02
Common factors of anemia in children and related prevention strategies discussed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mmon factors of anemia in children explore effective prevention strategie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3 were treated 100 cases of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anemi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statistics and explore the common factors of anemia associated preventive measures. Results The majority of children with mild anemia, and anemia incidence and extent of rise with increasing age and reduced. Less than four months of the main factors of anemia in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hematopoietic dysfunction (Iron storage deficiency), 5 months to 6 years old are mainly fed factor. Artificial feeding breastfeed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incidence of anemia, P <0.05. Conclusion The common factors of anemia in children with congenital blood disorders and feeding patterns, the incidence of different ages and varying degrees of anemia. To this end the promotion of breastfeeding, different ages and take appropriate precautions.
【Key words】Pediatric anemia factors prevention
小儿贫血的主要临床症状为纳差、心率异常、头晕等,严重时对心脏功能造成伤害。其发病机制多且杂,如先天造血功能障碍、营养不合理等[1]。患儿皮肤呈腊黄色,呈虚胖或颜面略浮肿。头发细黄、稀疏。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与贫血程度不完全平行。维生素B12缺乏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如反应迟钝,少哭不笑,智力、运动发育落后甚至退步,严重时可出现神经器质性病变,如肢体不规则震颤、踝阵挛。维生素B12和叶酸都是细胞DNA合成所必须的物质,是重要的造血原料,缺乏这两种物质可引起贫血。近年来因小儿贫血引发小儿继发疾病的报道不断,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小儿贫血预防不到位。因此在了解小儿贫血常见因素的基础上,做好相应的早期预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就此回顾性分析小儿贫血常见因素及相关预防策略资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小儿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贫血临床诊断标准。男58例,女42例,年龄在半个月至6岁之间,平均年龄3.2±1.5岁。贫血程度:轻度贫血(血红蛋白<90g/L)68例,中度贫血(血红蛋白<60g/L)27例,重度贫血(血红蛋白<60g/L)5例。其中50例患儿是因母体缺铁遗传,2例是因早产出现的先天性储铁不够。
1.2 小儿贫血诊断标准
小儿贫血标准:新生儿血红蛋白小于145g/L,1至4个月患儿血红蛋白小于90g/L,5至6个月100g/L以下,7个月至6岁小于110g/L,7至14岁120g/L以下。海波每上升1000m,Hb含量相应的增加4%。
贫血程度:轻度贫血—血红蛋白<90g/L,新生儿<120g/L;中度贫血—血红蛋白<60g/L,新生儿<90g/L;重度贫血—血红蛋白<30g/L,新生儿<60g/L。
1.3 方法
对100例小儿贫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重点统计分析小儿贫血常见因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具体来说,要分析不同年龄段患儿的贫血程度、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如先天造血功能障碍、营养结构不合理等。同时还要探讨喂养方式(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对小儿贫血的相关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段患儿贫血情况 本组中患儿年龄小于1个月的6例,2至4个月22例,5至6个月17例,7个月至6岁55例。不同年龄段患者贫血情况具体见表1。患儿贫血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相应的增加,贫血程度有所缓解。
表1 100例小儿贫血患者贫血情况比较
2.3 小儿贫血喂养因素具体情况 34例先天性造血功能障碍中人工喂养25例,母乳喂养9例;46例喂养因素中人工喂养30例,母乳喂养16例;20例其他因素中人工喂养15例,母乳喂养5例。人工喂养贫血概率明显高于母乳喂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小儿贫血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综合征,患儿常出现眩晕、食欲不振、心率异常等症状,不利于患儿的正常发育。虽然多数小儿贫血患者属于轻度贫血,但若早期预防和控制不到位,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继发性疾病,后果不堪设想。在我国社会保体系及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小儿贫血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了解小儿贫血常见因素,并做好早期针对性的预防至关重要。
相关文献表明小儿贫血的相关因素主要有先天铁元素缺乏、维生素K缺乏及喂养不当等[2]。本研究对我院小儿贫血常见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不足4个月的患儿贫血主要原因是先天性造血功能障碍(先天性储铁不足),其次是喂养因素及其他。5个月至6岁患儿贫血的首要原因是喂养因素,其次是先天性造血功能障碍及其他(由表1、表2可知)。此外,母乳喂养贫血发生率明显低于人工喂养,P<0.05。
预防方面主要是做好卫生宣教工作,家长应认识到本病对小儿的危害性及做好预防的重要性。具体措施应包括对孕母的卫生指导,小儿出生后的合理喂养,强调及时添加含铁较多的辅食,尤其是动物类食品,如各种红肉、肝类等,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营养不良及感染性疾病,对早产儿、双胎儿早期给予铁剂预防,对疾病恢复期患儿注意营养素的供给等。为此,我们提倡母乳喂养,适当的添加辅食,为儿童提供充足的铁元素。同时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多食铁元素丰富的食物,保证每天摄入的铁元素充足。对于早产儿来说,要及时的给予铁剂治疗,全面观察新生儿情况,避免出现贫血现象。此外,要及时的进行疾病筛查,如溶血性贫血等,以便提前发现疾病并及时治疗。
总而言之,小儿贫血常见因素有先天性造血功能障碍(先天性储铁不足)、喂养方式等。且不同年龄段贫血发生率及程度不一,为此要根据儿童具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参考文献
[1]郭芳.小儿贫血常见原因研究[J].大家健康(中旬刊),2013(11):25-25.
[2]边宏.124例小儿贫血患者贫血原因调查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2(14):117-117.
论文作者:邓艳 钟武 毛世芳 陈妮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第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2
标签:小儿论文; 因素论文; 患儿论文; 血红蛋白论文; 个月论文; 先天性论文; 常见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第3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