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政治学科的知识点多,涉及面广,跨度大(如哲学常识横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个部分),现实性强。可训练学生从纵、横贯穿知识,形成知识的系统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该学科在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在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着独到的优势。这为培养开拓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政治 课堂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为使笔者们拥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笔者们的政治课堂教学抓起,重视和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创新精神。那么,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通过哪些途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就此笔者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疑是思维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讲述知识的过程中,可通过多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意识。
1.可运用各种媒体,设置直观形象的疑境,诱发学生兴趣。如:在讲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的内容时,笔者分别出示了一瓶矿泉水、一瓶自来水、一瓶井水,引导学生思索:同样是饮用水,都能用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为什么有的要用钱购买,有的不用?为什么同样用钱购买,价钱却有“便宜”、“昂贵”之分?使学生形成一种急欲获得知识的心理,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
2.教师引用成语、谚语、俗语、格言、诗词名句等进行设疑,以增添课堂生动气氛,诱导学生向往思索。如:讲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时,笔者首先引用“欲擒故纵”的成语,让学生解释其意思。这个“引用→解释”的过程,就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的良好开端。然后提出同样是“擒”,为什么有“被擒”、“诱擒”、“智擒”之分?引导学生思索,急于寻找答案。
二、优化课堂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精神
1.深入思维方法。从一个疑点开始,寻找其答案,接着又以其答案为疑点,再寻找答案。如此环环设疑,层层解决,步步深入,最终寻找出问题的实质。如,讲解商品时,一开始不是直接给学生以明确的答案,而是先给他们一组选择组:“商品必须是一个物品”、“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商品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以引起学生思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接着请学生举出市场上形形色色的商品来,然后问学生:“学习成绩、班级荣誉、思想品质等是不是商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从而抽象出“商品必须是一个物品”的结论。接着,再问学生:物品是否都是商品?为什么空气、河水不是商品,而煤气、自来水却是商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从而抽象出“作为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的结论。然后,启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农民生产的粮食,用来供自己食用或者向地主交租,是不是商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商”,即是否有买卖、交换,从而进一步抽象出“商品不但必须是劳动产品,而且要经过交换”的结论。最后让学生看书,明确商品概念。如此环环设疑,旧疑获释,新疑又生,迫使学生不断探索、追求。
2.发散性思维方法。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朝各种可能方向扩散,并引出更多信息,使思考者尽可能作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笔者们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时,不能只从单一角度去考虑,而应多角度、多方位去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说明同一问题的能力。如,在复习哲学常识部分,为什么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时,可按下图角度发散思维。
3.聚合思维方法。指思考中问题的信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单一的、确定的答案。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是贯穿于经济常识的主线,对理解其他知识起到了基础和决定作用。在复习“财政税收和纳税人”的一课时,可按下图角度引导学生进行集中思维。
三、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较丰富的知识,就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形成新的观点,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当代中学生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学生面对的社会发展之快、变动之多、各种观念碰撞之烈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很多章节都是一些现有的结论,外加一段引文材料,学生看了以后容易造成一种思维定势,十分必要通过拓宽知识面,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如:在学习“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内容时,由于学生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此观念不理解的不在少数,个别同学甚至产生这样的观点:“既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东部地区为国家创造税收最多,国家财政投资理应也最多,为何要用巨额财政投资开发中西部地区?”或者“这些地区真落后,笔者长大了可不愿到这些地方去”。
针对此情况,笔者向学生提供了两份材料,一份材料是党中央有关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的方针、政策,另一份材料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通过国家财政投资和东部地区支援,中西部地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数字。引导学生联系地理、历史学科中学到的知识,进行讨论,学生在发言中思维比较开阔,多角度探讨,没有学过哲学的高一学生在发言中闪烁着朴素的辩证法光彩。如:他们能说出中西部的落后是历史遗留的问题(联系的观点),对中西部既要看到其劣势等。在讨论中,有一部分同学以“好男儿志在四方”,表示将来长大了如有可能,愿意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论文作者:葛红庆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8
标签:学生论文; 商品论文; 知识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笔者论文; 都是论文; 《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