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振江[1]2003年在《纤维悬浮流动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纤维悬浮流是指固体纤维粒子悬浮在液体或气体中形成的混合流动,在化工、纺织、造纸、医疗、环保、复合材料生产、食品加工等许多工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纤维悬浮流的研究还涉及多个学科分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运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以及实验的方法,对纤维悬浮流动稳定性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综合应用流体动力稳定性理论、细长体理论以及纤维方向张量工具,对纤维悬浮流进行线性稳定性分析,推导槽流和管流的稳定性方程,并对槽流导出在不同的稳定性分析模式以及不同的方向张量封闭格式下的多种形式方程。数值求解稳定性方程得到悬浮流的稳定性特征,发现纤维参数H值和水动力相互作用系数C_1的增加导致流动临界Re数增大,不稳定扰动的最大增长率降低,扰动失稳范围缩小。扰动速度的分布特征与发展规律也说明纤维的综合作用是抑制扰动增长,提高流动稳定性。 然后采用染色线流动显示技术与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槽流悬浮流的扰动波特性进行定性和定量观测。染色线观测显示H值增大使扰动失稳距离增加,扰动衰减率与波数的关系同空间模式稳定性分析的理论结果定性一致。PIV测量得到流场速度矢量图及流线图,扰动波幅与波形特征说明,Re数一定时流动稳定性随H值增大而提高。验证了空间模式稳定性分析的理论结果。 从涡量的角度分析纤维改变悬浮流动稳定性的机理,利用涡量输运方程与涡能平衡方程分析纤维的作用。另外比较纤维的平面与叁维取向状态、叁种封闭格式对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应力将纤维取向分析同流场涡量分析联系起来。 最后应用稳定性分析结果分析槽流悬浮流失稳阶段的减阻特性。发现当波数大于一定值时流动表现出减阻效应,增大H值可提高减阻率。将结果同部分湍流悬浮流减阻的实验结果进行定性比较。分析减阻机理是流速分布曲线及近壁区速度梯度介于层流与湍流之间,H值增大引起壁面剪应力显着下降。
徐鹏[2]2016年在《裂缝性致密砂岩气层油基钻井液伤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裂缝性致密砂岩储层具有较为特殊的工程地质特征,在钻井中极易受到钻井液侵入的伤害,造成油气藏开发效率低下。围绕储层保护的问题,国内外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细致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形成较为系统的储层保护理论与技术。然而,现有的储层保护理论与技术主要围绕水基钻井液进行的,对于油基钻井液储层保护问题研究的较少,但在油基钻井液应用逐渐增多的大环境下,有必要针对油基钻井液的储层保护问题进行研究。论文以裂缝性致密砂岩气层的地质和入井流体特征为切入点,研究油基钻井液伤害形成机制,揭示油基钻井液单组分伤害特征,开展油基钻井液主控伤害因素研究,明确油基钻井液储层伤害机理,进而形成油基钻井液储层保护技术。首先,以裂缝性致密砂岩气层为研究对象,结合极具代表性的塔里木裂缝性致密砂岩气层地质特征和流体使用情况,从多相流体、岩石强度变化、油基钻井液流变性叁个角度研究油基钻井液对裂缝性致密砂岩气层伤害的形成机制,并明确油基钻井液与水基钻井液在伤害成因、伤害类型等方面的差异。明确了油基钻井液中基油、有机土、乳化剂、降滤失剂、润湿剂、加重剂等的作用机理和伤害特征;开展了固相颗粒作用、乳化效应、润湿性、气水侵入、油相圈闭、压力温度特征、碱性变化等油基钻井液伤害储层主控因素理论与实验研究,明确了颗粒作用、润湿性变化、油相圈闭和温度压力特征变化等为油基钻井液对裂缝性致密砂岩气层伤害的主要因素;利用两种方法综合开展了油基钻井液对储层伤害的评价,结合油基钻井液组分伤害特征与主控因素的研究,形成油基钻井液对裂缝性致密砂岩气层裂缝、基质、缝孔界面的伤害机理;润湿性辅助、毛细管压力、颗粒性伤害作用、敏感性伤害是油基钻井液对基质的主要伤害机理;颗粒性作用及伴生毛管力、乳化效应、压力温度特征变化、润湿性伤害、碱性及流速伤害及可能的气水侵入是油基钻井液对裂缝的主要伤害机理;颗粒性的堵塞、缝孔界面的液相伤害是缝孔界面的主要伤害机理。基于油基钻井液储层保护的特殊性,揭示裂缝特征及材料特征对油基钻井液储层保护的影响,形成油基钻井液储层保护的技术思路,完成裂缝性致密砂岩气层油基钻井液储层保护技术的构建;研究了储层保护材料加量与储层保护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小于10μm裂缝,高目数刚性材料的加入可有效提高储层保护效果,但材料之间的加量关系影响较小;对于10-200μm裂缝,在不酸溶的情况下,纤维和刚性材料的加入对储层保护功能影响较小;但酸溶后纤维骨架对储层伤害较小。基于离散单元法理论,利用颗粒流数值模技术,在颗粒流数值模拟软件上建立油基钻井液在裂缝中颗粒流模型,开展不同颗粒外形、不同裂缝长度、不同级配对油基钻井液裂缝封堵效率的研究。研究表明,基于离散单元法的颗粒流模拟技术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对油基钻井液在裂缝中的物理堆积封堵过程进行有效的模拟;颗粒的外形对于封堵效率的影响主要是基于裂缝与颗粒的不规则性造成的;裂缝长度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在受到外来压力作用导致裂缝延展,致使原本匹配的颗粒不再适用或者导致封堵带距离井筒更远;颗粒级配是影响油基钻井液封堵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合理的级配能够快速高效地封堵、保护储层;开展了研究区块致密砂岩气层裂缝动态宽度有限元方法预测;从体系设计、粒子及加量确定、粒子对钻井液性能影响叁个角度优化了现用油基钻井液,并进行了现场应用。基于环境保护的需要,构建一套白油基油包水型保护储层钻井液。实验和现场应用表明优化后的油基钻井液性能优异,具有良好的储层保护效果。本文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油基钻井液对裂缝性致密砂岩气层的伤害机理,深化了对裂缝性致密砂岩气层油基钻井液储层保护技术的认识,为油基钻井液应用过程中储层保护问题提供了参考。
孙晶[3]2007年在《南瓜复合果蔬汁制作工艺及其悬浮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保温处理制取南瓜汁工艺,优化了莲藕汁酶解工艺参数,对南瓜汁、莲藕汁与苹果汁和菠萝汁按不同比例复合后进行了配方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南瓜复合果蔬汁的悬浮稳定性。研究了保温处理对南瓜汁悬浮稳定性和果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瓜汁悬浮稳定性和果胶含量随保温时间的延长和保温温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保温时间和pH值对南瓜汁悬浮稳定性的交互作用显着。响应面分析得到南瓜制汁最优工艺参数为:保温时间70.9min、温度43.8℃、pH6.4,此时南瓜汁悬浮稳定性具有最大值,并与预测值基本相符。研究了淀粉酶反应温度和作用时间及酶用量对莲藕浆液酶解效果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通用旋转设计和响应面分析莲藕浆液淀粉酶酶解的最优条件。结果表明:用淀粉酶酶解莲藕淀粉时,莲藕浆液中还原糖含量随酶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2h后变化不显着;随反应温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增加酶用量使浆液中还原糖含量上升,但是酶用量大于0.15%时,还原糖含量变化不显着。在反应温度为66.7℃、作用时间为116.4min、加酶量为0.15%时,莲藕浆液经淀粉酶水解后其还原糖含量具有最大值,淀粉含量降低了76.9%。研究了由南瓜汁、莲藕汁、苹果汁和菠萝汁复合的果蔬汁制作工艺。运用Mixture-D-optimal designs软件,以感官评定为响应值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回归方程确定复合果蔬汁最优配方为:南瓜原汁40%、莲藕原汁30%、苹果汁17%和菠萝汁13%,此时感官评定值为6.18,口感易为消费者接受。当南瓜复合果蔬汁中加入0.02%黄原胶和0.06%果胶,40℃时经20MPa压力均质2次后,产品均匀稳定,储藏30天后,产品无分层现象。
万占鸿[4]2006年在《纤维悬浮流场稳定性及纤维取向张量封闭格式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纤维粒子是一类极具代表性的非球形粒子,有明显的方向性。流体中纤维的添加极大地改变了流体的宏观物理特性,而纤维在流体作用下,也在不断地进行平动和转动。所以,纤维悬浮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同时纤维悬浮流也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背景。本文主要对纤维悬浮流的稳定性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纤维的取向张量能有效描述纤维的空间取向状态,但相关的方程存在封闭性问题。本文研究了6种封闭格式对叁维剪切流场的适用性问题,结果发现封闭格式的动态特性高度依赖于纤维相互作用系数和长径比的取值,当纤维相互作用系数大于0.01时,Hinch和Leal第一复合封闭呈现较好的动态和稳态行为。另外,对小长径比半浓相纤维悬浮流进行了实验研究,结合已有的理论和实验数据,考虑纤维长径比和浓度的影响,给出了小长径比情况下悬浮流的修正粘度表达式。 在Taylor-Couette剪切流场中,首先应用流体动力线性稳定性理论、纤维悬浮流的本构关系和纤维取向张量及封闭格式,推导出了稳定性的控制方程和不同方向张量封闭格式下的多种形式。数值结果表明,在轴对称情况下,纤维的添加能抑制流动的不稳定性;内、外筒间的距离减小,也使流动趋于稳定;外筒转动除了刚开始反转时有弱的失稳影响外,总体而言对流动稳定性起增强作用。在非轴对称条件下,增大纤维的长径比和体积浓度,能抑制流动不稳定中高阶模态的出现。在纤维悬浮流中,由纤维引起的负的第一、二法向应力差导致了稳定性的增强,而法向应力和切向应力引起的扰动动能随纤维长径比和体积浓度的增加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机理。同时,使用不同封闭格式会使扰动动能的分配产生差异,从而造成稳定性分析结果的差别。 在槽道纤维悬浮流中,首次运用流体动力弱非线性理论,建立了含全部有限扰动的扰动能量平衡关系式,进而推导出了扰动振幅的控制方程,得到了平均流的修正的速度表达式。数值结果表明,在超临界条件下,对于给定雷诺数和波数的扰动,扰动振幅将随纤维参数的增加而增加,平均流速度剖面的变化也趋向于明显。对平衡状态扰动能量的分析发现,此时,由纤维引起的扰动高阶项所耗散的能量远大于基本取向和扰动速度梯度乘积项的能量。
沈苏华[5]2010年在《纤维悬浮湍流中纤维取向和流变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的纤维悬浮流是一般牛顿流体中含有圆柱状刚性纤维小粒子的混合物的两相流动。纤维悬浮流是多相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复合材料、纺织工业、化学工业、造纸工业等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纤维悬浮流研究领域,纤维悬浮湍流以及纤维与流场的相互耦合作用是研究的难点和要点。本文将描述纤维取向分布的概率分布函数分成平均和脉动两个部分,推导出了湍流中的纤维取向平均概率分布函数。对于平均概率分布函数方程中脉动流场速度与脉动取向概率分布函数的关联项,建立了该项与平均概率分布函数梯度以及扩散系数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数值求解平均概率分布函数方程,得到了槽道纤维悬浮湍流场纤维取向的平均分布,并进一步求解了纤维悬浮流中剪切应力和第一法向应力差。研究结果表明,在稀相和半稀相纤维悬浮流中,纤维的轴向取向趋于与流动方向平行,纤维的取向在0°(即流动方向)的概率最大,在90°(即垂直于流动方向)的概率最小。但相对于层流情况的纤维悬浮流,纤维悬浮湍流中纤维的取向分布又显得比较均匀;沿着槽道宽度方向,纤维的取向分布几乎保持不变。在充分发展的纤维悬浮湍流场中的压降变化对于取向分布也基本没有影响。纤维的取向分布随着纤维长径比的增大,更趋向于流动方向。悬浮流的剪切应力和第一法向应力差的值由壁面到槽道中心逐渐减小直至为0;剪切应力几乎不随长径比和体积分数变化,而第一法向应力差的绝对值随体积分数的增大和增大、随长径比的增大而减小。在稀相和半稀相的槽道纤维悬浮湍流场中,我们通过求解的湍流中纤维取向概率密度分布函数得到了二阶和四阶取向张量,进而得到了纤维附加应力项,将其加入到悬浮流平均动量输运方程中,采用标准κ-ε方法耦合求解。此后我们还将纤维悬浮流动量输运方程中的纤维附加应力项经过相应的变换,加入到湍动能和湍流能量耗散率方程中,再在相同参数下的纤维与流场耦合数值计算,结果较之前未对湍动能方程和湍流能量耗散率方程进行修正时的计算有所改进,更接近于实验结果。在稀相和半稀相的叁维直圆管纤维悬浮湍流场中,通过将湍流中的纤维取向概率密度分布函数直接积分,得到了纤维悬浮湍流中考虑湍流脉动作用的纤维二阶取向张量,并采用正交封闭模式求解四阶取向张量,从而得到纤维附加应力,随后将纤维附加应力项加入到悬浮液动量输运方程中,将纤维和圆管湍流场耦合求解,得到圆管纤维悬浮湍流场中不同雷诺数、纤维体积浓度和长径比情况下的速度分布。对槽道和直圆管中纤维悬浮湍流场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在稀相和半稀相的纤维悬浮湍流场中,速度剖面随着雷诺数的增加而变得平坦,或者随着纤维体积浓度的增加变得陡峭,这符合实验结果。悬浮流场速度剖面还随着纤维长径比的增加变得陡峭。在槽道纤维悬浮湍流中,当纤维体积浓度变大时,悬浮流场的湍动能和湍流能量耗散率也有较明显的增大;随着纤维长径比的增加,湍动能和湍流能量耗散率也随之增大。本文计算的纤维悬浮湍流场随雷诺数和体积浓度的变化规律与实验结果定性一致,但从量的比较上看,还有一定的差距,数值计算得到的流场特性变化比实验结果小。从数值计算的结果看,纤维在流场中的作用相当于增大了悬浮液的粘性,而且随着纤维浓度的增加和纤维长径比的增加,这种粘性增大的特征更为明显,这与相关的实验结果一致。雷诺数的变化对于悬浮流的作用类似于对单相流体的作用,在大雷诺数下,纤维体积浓度小于1%的半稀相纤维悬浮流中,湍流作用也同样重要。本文最后根据数值计算的速度分布结果,在速度对数分布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修正,得到了槽道和直圆管纤维悬浮流场速度分布表达式,由该式可以方便地得到悬浮流场的速度分布,也有助于量化流场雷诺数、纤维体积浓度和长径比对纤维悬浮流速度分布的影响作用。
陈芳萍[6]2010年在《适于硬组织修复钙磷类生物材料的构建与性能调控》文中指出人体硬组织的损伤修复与重建一直是现代医学力求解决的难题。本论文针对目前钙磷类组织修复材料降解速度难以调控、在体内易被冲刷而难以固化,固液两相分层而致悬浮体系失稳等关键问题,以可控降解和微创治疗为切入点,设计构建了叁种适于硬组织修复的钙磷基生物材料,考察了其基本性能,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生物学研究。多孔聚磷酸钙骨修复材料的结构及其性能研究——通过重力二次烧结法制备了多孔、高孔隙率聚磷酸钙(calcium polyphosphate, CPP);从CPP的链结构、晶相结构和聚合基团结构展开,揭示材料合成过程中影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并探讨聚合磷酸钙的聚合磷酸链中的端部基团(Q1)的比例、晶相结构、烧料粒径对CPP材料降解性能的调控作用;通过细胞培养研究其生物学性能。研究表明:具有线性链状结构的CPP中的Q’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而不断下降。采用高温原位XRD并结合DI JADE XRD分析软件技术,揭示了CPP在煅烧过程中的相转变规律。材料的降解速率随烧料粒径的增大、Q1含量增高而加快,同时探讨了CPP的降解机理,将其用作骨组织支架材料显示出较好的细胞亲和性。水相高效抗溃散快速固化可注射钙磷基骨水泥的研究——在确保浆体具有良好可注射性的基础上,制备了高效抗溃散性的可注射钙磷基骨水泥(anti-washout injectable calcium phosphate cement, aw-ICPC),同时研究抗溃散剂的加入对材料可注射性、固化时间、流变性能、抗压强度、物相成分和显微结构等的影响。研究表明:5wt%羟丙基甲基纤维素/8wt%羧甲基纤维素钠、0.8wt%黄原胶和4wt%白糊精的加入均能取得良好的抗溃散效果,其中白糊精抗溃散效果最佳。抗溃散剂不影响体系的水化固化反应,但均在不同程度上延缓了体系的固化时间。通过在固相引入磷酸镁(magnesium phosphate cement, MPC)和调整固液比调控aw-ICPC的固化性能,并对其快速固化机理进行初步探索;通过细胞培养评价材料的体外细胞相容性。研究表明MPC的引入不仅明显缩短了浆体的固化时间,且显着改善了抗溃散性;通过调节MPC在浆体中的比例可调控体系的各项理化性能参数。液固比的增加提高了浆体的可注射性但延缓了固化时间。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动物模型,体内实验表明制备的水相高效抗溃散快速固化可注射钙磷基骨水泥(fast setting and anti-washout injectable calcium phosphate-based cement, fa-ICMB)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生物降解性并能修复股骨缺损。非水相高效悬浮稳定的钙磷基浆体及其在牙根管填充中的应用研究——以与水互溶的非水相溶液为固化液,采用与粉末预先混合法制备出能在注射器中长期稳定保存而在体内快速固化的可注射非水相磷酸钙(non-aqueous injectable calcium-phosphate based cement, n-ICPC)。系统研究了非水相固化液性质、固相颗粒粒径、固液比对糊剂的流变性、固化时间、可注射性和抗压强度等的影响,重点探讨了n-ICPC的固化调控方式。研究表明:采用预混法制备的n-ICPC能在水中自行固化,但固化时间明显延长。以1,2-丙二醇为固化液的体系粘度低、触变性好、固化快且抗压强度高。随着颗粒粒径的减小,n-ICPC的粘固化时间缩短且可注射性、抗压强度提高,但当颗粒粒径≤75μm时,体系粘度不降反升,触变性明显提高,有利于体系的静置稳定。采用浓缩体系全功能稳定分析仪,考察了固相颗粒粒径、气相二氧化硅及其含量对n-ICPC悬浮稳定性的影响,初步探讨了n-ICPC体系悬浮稳定的机理。结果表明:含粒径≤75μm的颗粒的体系透射光和背散射衰减变化幅度均较小,沉降速率为0.27 mm/d。加入1wt%水溶性气相二氧化硅后,体系沉降速率从0.27 mm/d降至0.029mm/d,悬浮稳定性提高10倍。将10 wt% CTSAC加入到n-ICPC中,明显改善了n-ICPC的显影性能和可注射性,并赋予体系对常见致龈菌优异的抑菌性能。CTSAC的添加并不影响n-ICPC原有的固化特性和剪切稀化特性。体外实验结果表明:非水相高效悬浮稳定的钙磷基浆体生物相容性好。将浆体注射到离体牙根管后,发现浆体能固化,与周围牙本质结合紧密,无收缩现象,具有优良的根封性能,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根管填充材料得到应用。
吴金鋆[7]2010年在《复合全豆植物蛋白饮料的稳定性及流变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黄豆、绿豆为原料,通过微细化、均质、稳定剂等物理化学方法降低复合全豆植物蛋白饮料分层的不稳定性问题,并从粒度、流变学原理上探讨复合全豆蛋白饮料内部结构与体系稳定性的关系。1、研究了不同微细化方式对复合全豆植物蛋白饮料的稳定性影响。结果显示,干法磨粉、高压均质工艺制备的复合全豆蛋白饮料在粒径分布中呈现均一的单峰,d50分别为53~55μm、39~45μm,高压均质工艺制备的复合全豆蛋白饮料具有较高整体稳定性,优于其他微细化处理工艺,但机器磨损大。干法磨粉工艺的复合全豆蛋白饮料虽在离心沉淀率上低于均质工艺效果,但其离心稳定系数和离心悬浮比较高,且该法简易可行。2、本文从粒径分布、表观粘度、离心沉淀率、稳定性系数和离心悬浮比等多种指标来分析复合全豆蛋白饮料的体系稳定性,建立检测方法与稳定性相对应关系。3、研究了物理方式如均质压力、干热处理对复合全豆蛋白饮料的稳定性影响,发现均质压力35MPa时,稳定性最高;采取干热预处理样品可以提高体系悬浮力以及稳定性。4、研究了添加剂如乳化剂、稳定剂等对复合全豆蛋白饮料的稳定性影响。以2%蛋白浓度的复合全豆蛋白饮料为例,通过正交试验获优化配方为:黄豆:绿豆=1:1,料水比1:15,乳化剂0.1%(单甘脂:蔗糖酯=8:2),稳定剂0.15%(黄原胶:明胶:MCC=2:4:1),叁聚磷酸钠0.12%,糖8%。5、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复合全豆植物蛋白饮料的稳定性影响以及流变行为。发现使用单一胶体时黄原胶稳定作用效果最佳。复合全豆蛋白饮料符合Herschel-Bulkley模型,具有屈服-假塑性流体的特性。添加不同浓度黄原胶的复合全豆蛋白饮料流变特性曲线与Herschel-Bulkley模型很好拟合。6、复合全豆蛋白饮料的贮存稳定性与其流变特性参数有关。通过研究流变行为发现,可通过适当地提高粘度、屈服应力、触变性增加体系稳定性。离心悬浮比与流变触变性成正相关性。良好的复合全豆蛋白饮料的流变参数应处于一个适当范围,当触变环面积达4~8pa/s时,复合全豆蛋白饮料能保持较高的悬浮稳定性。
徐燕小[8]2012年在《基于纳米流体的微型环路热管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高集成度微电子芯片热控问题设计了一种微型环路热管(LHP)散热系统,并提出以一种新型功能性流体—纳米流体为传热工质。重点研究了Cu-去离子水纳米流体和毛细芯结构对微型环路热管系统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流体能显着提高强化传热效果,并获得了最优吸液芯结构。主要研究内容有:(1)微型环路热管系统结构设计微型LHP系统由蒸发器、冷凝器、蒸汽管道、液体管道及液体工质构成,蒸汽管道和液体管道均采用透明PU管。将强化沸腾表面微结构和强化冷凝翅片结构应用于蒸发器和冷凝器中,以强化系统的蒸发和冷凝效率;选用多孔金属材料作为毛细芯结构。整个系统无外置的驱动部件,无需外界能量供给。(2)纳米流体的制备及其特性表征采用分散法自行制备了Cu-去离子水纳米流体,并对其在孔隙率为80%的铜纤维烧结毡和紫铜片表面的固液接触角进行了测试及分析。与去离子水相比,纳米流体与铜纤维烧结毡和紫铜片的固液接触角均明显降低,尤其是与80%铜纤维烧结毡的固液接触角将直接由疏水性转变为完全浸润。(3)微型环路热管系统性能测试及分析通过搭建微型LHP系统性能测试系统的平台,以纳米流体作为工质,对微型LHP系统的传热性能进行研究,将其结果与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的进行对比分析。并以不同质量浓度纳米流体的微型LHP传热性能为研究对象,发现存在一个最佳的纳米颗粒质量浓度。还对不同加热功率条件下质量浓度为1.5%的纳米流体的微型LHP的重启运行性能进行了研究。另外,对四种多孔铜毛细芯结构的微型LHP系统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铜粉末烧结板表现出最佳传热性能。(4)探析纳米流体应用于环路热管的作用机理对纳米流体和去离子水进行沸腾蒸发实验,并对其回收液体的电导率和体积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纳米流体的沸腾蒸发过程中纳米颗粒不会随着蒸汽进入冷凝管内,表明纳米流体主要对环路热管蒸发器内的沸腾传热性能产生影响;纳米流体沸腾蒸发产生的冷凝回收液体的体积比去离子水的高出30.4%,这说明在去离子水中加入纳米颗粒可以强化液体的沸腾传热特性。
林建忠, 游振江[9]2002年在《纤维悬浮槽流场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在纤维取向张量基础上,建立了纤维悬浮流本构方程,并推导了纤维悬浮流的修正Orr-Sommerfeld稳定性方程。采用谱方法和有限差分法对方程进行了数值求解,对无纤维存在的流场进行计算后,所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较好,且比以往的计算结果有更高的精度,对纤维悬浮流场计算结果表明,纤维的存在减弱了流场的不稳定性,使流场临界Re数提高,扰动增长率降低,不稳定扰动波的存在区域缩小,减弱的程度与纤维的体积分数和长径比成正比。
田金辉[10]2006年在《黑莓果汁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采用果胶酶液化技术制备黑莓混汁,研究了黑莓混汁贮存过程中的稳定性,同时研究了黑莓混汁浓缩汁的加工工艺并探讨了其贮存稳定性机理,并采用复合酶法澄清黑莓汁制备黑莓清汁。经过原料成分分析,黑莓果实中含有大量多酚和花色苷物质,在榨汁过程中很容易被多酚氧化酶降解,因而在黑莓榨汁前采用蒸汽热烫处理2-3min,可以使引起果汁酶促褐变和品质下降的主要内源酶多酚氧化酶失活。为了提高果汁的出汁率和稳定性,采用酶法液化技术处理黑莓果浆,通过对不同果胶酶活力的测定和筛选,确定了果胶酶品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了最佳果胶酶解反应工艺参数,酶反应温度45℃,果胶酶添加量0.007g/dL,酶反应时间90min。不仅提高了出汁率,而且通过部分降解大分子果胶,使混汁具有更好的悬浮稳定性。通过添加酸性羧甲基纤维素(CMC)和亚麻籽胶的复合稳定剂,提高了果汁体系的粘度,改善了黑莓混汁的悬浮稳定性。通过对黑莓混汁在不同贮存条件的研究以及黑莓混汁中花色苷的热降解动力学的研究,发现影响黑莓混汁色泽和悬浮稳定性的最主要因素是温度,在高温下贮存的果汁品质下降显着,低温贮存有利于保持果汁的品质,黑莓混汁中花色苷的热降解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另外,研究了不同浓缩温度对黑莓混汁浓缩汁复原后还原果汁品质的影响,发现在60℃下进行浓缩对黑莓复原汁品质影响最小。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黑莓混汁浓缩汁的静态和动态流变性质,当浓缩汁的浓度达到55°Brix,黑莓浓缩汁表现为触变性流体的特性,并呈现静态屈服应力,而且随着浓度进一步增加屈服应力值也增大,证实了浓度大于55°Brix的黑莓浓缩汁中存在弱的叁维网状结构,因而果汁体系中的一些悬浮颗粒分布在网孔中,防止其进一步聚集长大,探讨了黑莓浓缩汁体系贮存稳定性的机理。文中初步研究了酶法澄清黑莓汁的工艺,将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复合使用澄清黑莓汁,酶反应时间为2小时,温度45℃,果胶酶用量0.007g/dL,液体纤维素酶用量0.25 g/dL,并添加硅藻土精滤,得到的黑莓清汁透光率84%以上,浊度低于2(NTU)。
参考文献:
[1]. 纤维悬浮流动稳定性研究[D]. 游振江. 浙江大学. 2003
[2]. 裂缝性致密砂岩气层油基钻井液伤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研究[D]. 徐鹏. 西南石油大学. 2016
[3]. 南瓜复合果蔬汁制作工艺及其悬浮稳定性研究[D]. 孙晶.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4]. 纤维悬浮流场稳定性及纤维取向张量封闭格式的研究[D]. 万占鸿. 浙江大学. 2006
[5]. 纤维悬浮湍流中纤维取向和流变特性研究[D]. 沈苏华. 浙江大学. 2010
[6]. 适于硬组织修复钙磷类生物材料的构建与性能调控[D]. 陈芳萍. 华东理工大学. 2010
[7]. 复合全豆植物蛋白饮料的稳定性及流变特性研究[D]. 吴金鋆. 华南理工大学. 2010
[8]. 基于纳米流体的微型环路热管设计与性能研究[D]. 徐燕小.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9]. 纤维悬浮槽流场稳定性研究[J]. 林建忠, 游振江. 自然科学进展. 2002
[10]. 黑莓果汁的研制[D]. 田金辉. 江南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