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1-4527(2008)02-0001-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奠定了这一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确理解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一,邓小平理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思想路线以新的涵义,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逻辑起点。

党的思想路线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能否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针对“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提出解放思想,打破思想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于解放思想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①“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②因此,要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和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邓小平阐述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③从而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统一起来,赋予党的思想路线以新的时代内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前提,“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才能顺利发展。”④改革开放30年来,正是由于我们党解放思想,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而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顺利推进,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逻辑起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逻辑起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每一个重大问题的突破和理论上的创新,无不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解放思想贯穿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也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红线,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第二,邓小平理论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确立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主题。

任何理论体系都有其特定的理论主题。邓小平理论形成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历史和现实给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⑤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不仅为新时期党的理论探索指明的基本方向,而且使党的创新理论有了科学的称谓。此后,在长期艰辛的探索中,邓小平多次强调:“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⑥“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⑦并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在新的历史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对这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实质上都是根据新的社会实践,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展开的,是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展开和进一步回答,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第三,邓小平理论确立的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从理论上搞清楚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这不仅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在领导拨乱反正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多次指出:“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讲,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⑨他还说:“各项工作都要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要以是否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是否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衡量做得对或不对的标准。”⑩苏东剧变后,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改革开放的是非得失应该用什么标准来判断的问题,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1)“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不仅把实践标准具体化,而且把实践标准与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统一起来,从而回答了理论上纠缠不休的种种问题,廓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为判断姓“资”还是姓“社”提供了根本尺度。“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确立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根据这一根本标准,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确对待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问题,有效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四,邓小平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程,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

实践是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1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13)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我国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是理论的源泉和发展动力,真正的理论,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14)。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奠定了充满活力的实践基础,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竭的动力源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既立足中国又面向世界,既总结历史又放眼未来,继续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继续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改革开放实践不断发展,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重要成果,是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作出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推进,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不断进行概括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必然会不断充实新的思想内容,从而使其不断得到深化、丰富和发展。

二、邓小平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和基本框架

所谓理论体系就是围绕中心问题或主题形成的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构成的理论整体。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其哲学基础、主体内容和基本框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对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和阐明的理论成果,其理论形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的丰富和框架的构建都做出了贡献。但是,邓小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者,邓小平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和框架构建方面,起着奠基性和关键性的作用。

第一,邓小平理论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一是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6),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的角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方法论,为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哲学基础;二是邓小平理论揭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从而抓住了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敏锐地把握历史机遇,回答了人们思想上的各种疑惑,这是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背景的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国际背景的正确判断,为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依据;三是邓小平理论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指出我国正处于而且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现实依据。这些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石。

第二,邓小平理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从理论形态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而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

社会主义本质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是要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7)这一科学概括,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结合上,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论。邓小平强调,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坚持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应该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1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找到一种新的实现形式。

以上内容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其他思想观点,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新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发展观和群众观,贯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外交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思想内容。

第三,邓小平理论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多次对其框架和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问题的决议》,从主要矛盾、基本国情、精神文明等十个方面,初步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渐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点”(20)。党的十三大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十二个方面的内容,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勾画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党的十四大在总结改革开放十四年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从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概括。党的十五大提出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指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并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从党的重要文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中可以看出,邓小平理论建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体内容。因此,我们党在这一时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称之为邓小平理论。

三、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在坚持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发展阶段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与邓小平理论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的背景是相同的,面临的时代主题、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一致的。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形成背景虽然有着一些阶段性的差异,但都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进行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大背景下展开和形成的;虽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的诸多难题和挑战有所不同,但时代主题都是和平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落后、人口多,资源相对短缺等基本国情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些基本状况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依然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21)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的背景、面临的时代主题、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的一致性,决定了其同属于一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二,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具有内在的联系,其指导思想、理论主题、价值取向以及理论精髓是相同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机械相加,而是根据其内在逻辑的有机整合。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三大理论成果虽然各侧重于探索和解决不同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各具特色,但它们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贯通、一脉相承、与时俱进,都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认识的深化,其理论主题都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各个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三大理论成果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但其价值取向都是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部署,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其目的和归宿都是为了达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求真务实都是对实事求是在不同层面的展开和强调,实事求是是三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一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统一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源泉。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以实践为基础,才能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个伟大的实践也只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才能顺利推向前进。

注释:

①②③④⑧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79、364、143、128、314页。

⑤⑥⑦⑩(11)(16)(17)(19)《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16、29、23、272、291、373页。

(12)《列宁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1页。

(13)(1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大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7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0页。

(2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5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标签:;  ;  ;  ;  ;  ;  ;  ;  ;  ;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