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的伦理意蕴及启示论文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的伦理意蕴及启示论文

政治学研究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的 伦理意蕴及启示

王玉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滨江学院,南京 210044)

[摘 要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的青年观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其主要体现在:提倡以真与善的统一作为青年理想信念的价值目标,以实现道德主体的自觉自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强调自我道德约束对个体发展的精神推动,把发扬奋斗精神作为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源泉、作为当代青年的行动指南。这对当前开展青年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启发意义。“青年梦”应成为青年理想人生的价值共识,德性教化理念应关涉青年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德性教化方法应充分重视青年的价值认同。

[关键词 ]习近平;青年观;伦理意蕴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总书记十分重视青年教育工作并结合时代特征和青年成长规律,以培养有责任、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青年为核心,深刻阐发了一系列关于青年如何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人生价值、道德品格、幸福观念等思想理念,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和道德气度,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于广大青年的道德意义和人文关怀,成为新时代中国的主流青年伦理学。基于伦理视角进一步探讨习近平新时代的青年观,有助于青年正确认识个人价值和人生意义,确立科学的真理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大力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从根本上促进核心价值观的广泛社会认同。

(5)电机结构简单,抗冲击能力强:电动机转子无绕组和永磁体,机械强度高,能够长期耐受强冲击与强振动负载;

一、真与善的统一是青年理想信念的价值目标

2018年5月习近平指出,青年应该“求真学问、练真本领,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更好地为国争光、为民造福”[1]。这体现了真理与价值、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真与善等辩证统一的实践理念,折射出对新时代青年成长的伦理期待。

实践是人类能动性探索未知世界、追求真理的一种客观存在方式,具有一定目的性和向善性,其蕴涵着特定的价值属性和社会意义。实践之所以具有“善”的属性,是源于人的社会性类本质,源于以自由为目标,对掌握客观必然孜孜不倦的实践追求。首先,实践是个体在思维意识指导下的对象化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目的指向性和价值性,实践总是在追求更大程度上实现人的自由为目标。根据辩证唯物史观,实践的终极价值目标就是建立人类自由联合体,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就是人类在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客观规律面前,实现自我的内在力量和本性。求得真知与实现自由是人类实践活动两个方面,互为一体、相辅相成。其次,人类自由建立在对必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基础上,对必然的探寻正是为了更大程度地实现人的自由。斯宾诺莎曾认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2]。自由就是人借助理性认识自然规律,使外在必然性转化为自身的内在必然性的过程。然而斯宾诺莎却狭隘地将自由视为人的被动消极适应必然的过程,使自由消失在必然之中。马克思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克服了这一不足,“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60,并把自由看作是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复归,认为自由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自我价值的实现,人的类存在在于“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4],人是在积极主动地认识、遵从和利用必然中达到自由,使必然成为实现自由的一个环节,进而以全人类的自由发展为终极价值目标,实现了革命性突破,构建了实现自由人联合体和共产主义理想的伟大学说。

青年学习文化知识不只是单纯的真理性实践,其中还蕴涵着具有价值指向性的德性精神。知识与德性和价值紧密联系,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礼记·大学》)。苏格拉底甚至认为“美德即知识”,把无知看作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因此习近平强调,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责任和使命,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是青年人的梦,青年的价值取向是未来社会的风向标,引导青年确立科学的价值观十分必要。青年不仅要勤奋学习,积累广博的知识,更要选择和确立科学的核心价值观以引导自身实践,把真理和价值、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结合起来,做到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5]青年有理想,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二、道德主体的自觉自律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原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使新时代中国的国家精神、民族意志和伦理品质都有了新的内涵和要求,习近平的青年观内涵丰富、涉及面广,是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和伦理解答,是为了更好地引导青年争做新时代有为青年,以积极追求和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为目的。这对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德育工作的不断改善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践行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启发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调查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依据,通过关键词检索,检索时间限定在2009年~2012年之间,检索范围限定刊登在我国大陆公开出版发行期刊上的论文。共检中文献990条,经手工检索排除重复以及简讯、消息之类及与本主题相关性不大的题录,实际检中883条有关文献题录。另外,浏览上述全部摘要并选择其中近百篇文献研读后,就以上有关文献在期刊中的分布、作者概况及研究路向试做讨论。

三、加强自我道德约束是个体发展的精神力量

追求幸福是人生意义的体现,弘扬新时代的奋斗精神是实现幸福生活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源泉。幸福是人在追求意义、实现类本质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对价值和意义的追求是人的社会性本质使然。辩证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始终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创造幸福生活,实践是幸福的源泉,每个人都在努力谋取幸福生活。古有对“我是谁,我为什么活着,我如何才能更好地活着”等追问,许多古代先贤从不同层面表达了自己的幸福观。由于幸福受生产方式、社会制度以及道德观念的影响,在不同的社会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剥削社会制度中的幸福具有明显的狭隘性、阶级性和少数统治阶级专有的特权性。新中国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破天荒地感受到翻身当家作主的巨大幸福,但基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人生意义和幸福内涵又会产生新的认识。我国社会转型以来,受多元价值观和不同文化因子的影响,传统主导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减弱,道德选择容易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干扰而错位,许多人把追名逐利看作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那么,新时代的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获得幸福?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两大困惑。因而重新界定新时代的幸福观,帮助青年在意义世界的重构中树立崇高理想、确立正确的幸福观意义重大。习近平明确指出,“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1]。幸福不会从天而降,要幸福就必须奋斗,奋斗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正如马克思所言,“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能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也是最幸福的人”[11]。幸福是崇高而宏伟的,也是现实而具体的,只有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有机融合,才是人生幸福的最终归宿。习近平的青年幸福观以发扬奋斗精神为核心要义,旨在实现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观的继承和发展。

幸福是伦理学的重要范畴,西方传统伦理学中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功利主义和康德主义都认为,人类道德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幸福”。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创造美好幸福生活成为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使命。马克思曾经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19。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幸福不只是形而上的思辨或笼统的理论表达,它是具有现实价值指向的实践精神。习近平认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对于青年人而言,“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本身就是幸福”。总书记在2018年5月北大师生座谈会上10次使用“奋斗”,这表达对青年树立正确幸福观的殷切期望。他认为,“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1]。因而将幸福从观念形态转变为追求幸福的具体实践,实现了幸福学说从传播学范式向实践范式的有效转变,丰富了青年幸福观的思想内涵,成为当今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念、实现人生幸福的科学指南。

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道德教育,个体道德主体社会道德的学习、选择、改造和发展,是个体根据时代精神和个体内在要求对现存社会道德体系进行积极扬弃,从而形成个体道德素质和道德人格的过程。[5]黑格尔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就是有道德的,只有当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时,他才可以说是有德的。”[6]因此,将道德准则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道德行为,由“知德明德”到“行德守德”,做到知行统一,才能真正体现道德规范作用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新时代广大民众对于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意义无可争议,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在多大程度上唤起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认同,并使其内化为坚定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最终成为实践行为的道德自觉,恰恰是体现其作用力和影响力的关键。

第三,做到实处用力、知行合一。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大谈到,“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1]总书记要求青年在理想与实践、知与行的有机统一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为青年的道德修养提供了总体思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的道德要求更加具体、鲜明、形象和深刻。公德是个人行善立德的基础,是大德和私德中的共有部分,需要多积尺寸之功,以科学的核心价值观为准绳,加强道德约束不做恶多行善,严格自我要求从小事、小节抓起,积善之小流,汇成大善之江海;公德是公众之德,是私德的更高境界,须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在社会关系中遵守公共道德、维护公共秩序,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爱吾爱以及人之爱”;报效祖国、振兴中华、为民造福是为大德,作为对私德和公德的升华,大德是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实现中国梦是新时代青年最大的德和最高道德要求。三德之间是主次分明、相互递进、和谐共生的逻辑关系,三者归一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德”。

第二,做到德帅才、德才兼备。道德在个人成长成才过程中具有规范和统领作用,离开正确的道德取向,即使拥有广博的才学也难以发挥应有的社会价值。宋朝司马光曾在《智伯论》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对于尚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形成阶段的青年人而言,道德的重要作用更为突出。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道德舆论和道德观念是积极、进步和向善的,但随着社会转型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成为许多人的生活重心,人们愈发追求个体精神的自我解放,道德失范现象屡见不鲜。麦金太尔把这种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危机视为实质上的“道德权威危机”[10]。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重新审视青年的道德理想,加强主导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重树道德权威性就非常重要。习近平指出,“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时代国家、社会和个人最大的“德”,广大青年如果能“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1]。唯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青年人的人生之路才不会走歪、走偏。

四、奋斗精神是实现幸福生活的精神引擎

第一,做到以德立身、崇德修身。习近平认为,青年“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以儒家思想为道德核心、以“仁义礼智信”五要素为核心的价值理念和基本道德规范体系,遵循道德规范,成为做人行事的首要前提。翻看《世说新语》,排在第一位的论题便是“德行”,蔡元培也强调德性在个体行为方面居于统摄地位,“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使人类社会更加富有人性,更加文明和谐,因此世界上每个国家都重视建设自身的道德文化和规范体系。同样,马克思主义亦具有鲜明的伦理特征和道德意义,尽管有观点认为马克思本人并没有以道德作为具体研究对象,或直接简单地把马克思归为非道德论者,如伍德在《马克思对正义的批判》中,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中根本不存在有关正义的道德观,马克思的思想是一种与道德无关的非道德论。[7]此类观点回避马克思理论的价值意义和道德理念,肢解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进而无法理解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揭露不人道的阶级关系。事实上,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追求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正义。正如王小锡教授所指出的,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始终坚持以道德及其道德分析方法的视角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问题,并在道德批判中力图寻求人类经济活动与道德精神的结合点。[8]张之沧教授也认为,马克思是一个彻底的人道主义者和道德实践家。[9]

道德是人类特有的本质属性,离开道德,人和人类社会就失去存在的意义。道德之于个人成材、社会和谐、国家昌盛以及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道德文化已成为当前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经济伦理化和市场道德化是当前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经济、科技、文化、道德之间相互博弈日益凸显,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比拼更需要道德因素的支撑与激励。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把“崇德修身”视为青年为人处世的第一要义,倡导青年在实践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及道德约束,既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道德建设之所需,也是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必要环节。

五、启示

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内化,因而道德建设需重视道德自律和自我教育,培养个体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习近平指出,“学习就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1]。“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1]这里所体现的关于思维认识的逻辑,实际上是认识向更高阶段飞跃,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转化的必然路径。“悟道理”“明事理”和“内化于心”,既是认识活动的方法论,也是道德教育之内省或内化的重要法则。因为,掌握现有客观真理或对既有道德规范的绝对承认,都未必意味着主体在实际行动中的知行统一。《说文》曰:“悟,觉也。”悟,有“理解、觉醒、觉悟”之意,所学知识通常需要认真推敲、揣摩或体悟才有可能深得要领。而人们对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常以文化知识、道德意识、价值观念等形态体现出来,起初表现为一般的社会意识,是外部世界样式的体现,这些对于客观世界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马克思说:“真理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6]9然而并非只要掌握真理,就必然能使其发挥影响力,这里必须有一个使社会意识向个体意识转化的过程,那就是通过感悟、自明或内省达到对现有知识的充分认可,再自觉转换成自我意识的一部分。然而这种转化效果容易受到个体本身主观能动性的左右,只有得到实践主体的情感默认和价值认同的知识,才有可能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主体会依据时代趋势、社会环境和内在要求,对现有认知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以及辨别和筛选,有选择性地使所掌握的知识由客观的外在形式内化为个体内在精神和潜意识,进而形成自己的见解、道德素养和人格,使外部世界的内在表象能够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由实践到认知再到实践,认识发展的两大阶段中“悟道”“明理”“内化”的作用无可替代。

第一,“青年梦”应成为青年理想人生的价值共识。近现代以来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道德的差异性代替统一性,理想和道德似乎成为理性的幻觉,人们的生活实践处于多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冲击而分裂的文化危机里,社会伦理和道德实践因此陷入困境。然而,人是否还需要理想且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习近平将“青年梦”融入“中国梦”,立足核心价值观超越以往社会形态“对百姓这一单一主体的、只是重消极的道德约束轻积极的道德理想人格养成的不足”[12],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青年为目标,为青年人生指明了航向,明确了追求理想人格与德性人生对于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福祉的重要意义。一个人只要有了远大的理想,即使在最苦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因为理想指引人生的方向,崇高的理想总能产生巨大的力量。“青年梦”是凝聚青年价值共识的重要平台,也为社会整体的价值观重塑之个性张扬与群体制约关系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理念。

表6数据显示sig=0.000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值为4.92和0.98,说明两组差距显著,使用移动终端软件学习词汇有多种输入方式和方法,据调查,沪江开心词场的APP软件包括了真人发音,英翻汉,汉翻英,选词填空,等多种练习方式,以游戏或者竞赛的方式进行。而传统学习方式完全依靠学生自身的学习方式创造性,而很多练习需要另外一个人配合才能完成,实行起来难度较大。

第二,德性教化理念应关涉青年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人的美好生活是在追求美好生活中度过的生活。德性的追寻将使我们懂得真正关涉美好生活的德性是什么。”[11]6德性教化关注人的精神和生活意义,承载着一种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问,旨在引导人们探寻德性价值、思考人生意义、追求人生价值。而现代社会在发展主义理念的主导之下,教育的工具主义倾向日益明显,把美好生活理解为追求和享受生活,偏离了“培养高贵的灵魂”,把对人的德性培养转为获取更多效益的技能和训练。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重大变化,理想信念在教育宣传中应突出强调现实针对性和对青年的感召力,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的脱节是目前道德教育的一大难题,而传统对理想信念过于政治标语化、宏达叙事式的表达,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青年理想信念和德性教育的需要。普罗泰戈拉指出,“教育如果不是深入到灵魂深处就不能在灵魂中生根成长”。基于此,教育并非是为了打造忠实于一定社会秩序的工具人,教育的核心是引导受教育者追求具有德性的美好生活,应触及灵魂深处、充分关注青年对美好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掌握青年思想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实现个人正当权益与社会担当的有机统一;还应超越教育工具性或道德教育的政治功利性,以人文关怀立场育人,加强青年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其关注崇高精神和意义世界。

三年级学生在校园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黑板上,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像以此表达对学习的爱好,我就鼓励学生写生活小诗歌,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实践证明:积极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在练笔、讨论、批注和推敲中学生乐而不疲,尊师爱校、友爱同学的美好情操得到提升。

截至目前,有关不正当竞争的最重要的条约规定是《巴黎公约》第10条之二,该条规定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和3种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即混淆、商业诋毁和虚假宣传(误导)。本文将首先评析我国法院在新型竞争案件中面临的法律适用挑战与探索努力,然后在比较法层面考察各国反不正当法适用中的共性难题,随后指出相关条约中的反不正当竞争规则的现实重要性,最后再评估条约中的相关规则适用于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知识产权条约对完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制的意义。

第三,德性教化方法应充分重视青年的价值认同。新时代习近平的青年观和价值理念,充分体现了对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德性期待,彰显出“教育旨在培养崇高精神的人” 的理念,为完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方法提供了新契机。传统德性教化的逻辑往往以理论宣传和灌输为主,为了达到预设的社会共同价值目标,要求全社会普遍承认一种既定的价值理念、并在现实中成为一致的信仰。这种教育方法有助于统一人们的思想和巩固社会主导价值观的统摄性地位,但在价值共识尚未充分凝聚之际,价值观多元化和道德差异化削弱了传统道德教育的权威性,单一的理论灌输和政治宣传缺乏足够的感染力和亲和力,也难以唤起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加上社会现实问题的普遍存在,日常教育所宣传的道德榜样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可能被认为是虚伪的,进而使个体在思想和实践中产生道德逆反。德育的目的是为帮助受教育者能更有意义地生活,而不是对现有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的合理性辩护,要从根本上提高青年的价值认同。一方面,必须加强教育方法优化改善,以提升青年的道德觉悟和道德自律为目标,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增加道德感召力,体现生动性、活泼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还应改善和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环境,尽力消除学校、家庭、社会在道德要求环节的脱节甚至对立,形成有效的社会合力至关重要,因为不公正的社会现实极易消解价值体系的合理性以及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

[1]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2] [荷兰]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4.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2.

[5] 易小明,赵静波.道德内化中的主体张扬[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5).

[6] [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70.

[7] Allen W.Wood,The Marxian Critique of Justice[J].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Vol.1,No.3,Spring,1972:244-282.

[8] 王小锡,陈继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经济道德解读[J].伦理学研究,2006,(5).

[9] 张之沧.论马克思的道德实践[J].道德与文明,2007,(3).

[10] [美]麦金太尔.德性之后[M].龚群,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9.

[12] 黄明理,冯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经验启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0).

[中图分类号 ]G641;B8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8284(2019)02-0070-07

[收稿日期 ]2018-12-05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增强‘三个自信’与泛道德化批判哲学思维制约研究”(15BKS014);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工具理性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2015SJB075)

[作者简介 ]王玉萍(1978-),女,江苏泰州人,副教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杜 娟 陈奕诺〕

标签:;  ;  ;  ;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的伦理意蕴及启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