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及其与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及其与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王学峰[1]2001年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及其与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的目的是编制适合我国大学生现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观”问卷,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观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及其与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关系。根据心理测验编制原则,经访谈调查、确定维度、题目编拟、量表预试、题目分析等步骤,编定“大学生心理健康观” 问卷。然后利用自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观”问卷和人格特征语义分析法(SD法)问卷、平衡式情感量表,对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焦作大学、洛阳工学院、洛阳外国语学院五所院校里随机选取的 1067名大学生做为问卷调查对象。被试分布在一至四年级,涉及理、工、文、农、医、外各专业,男、女生比例适当。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经因素分析、多元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得到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1)自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观量表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因素分析表明心理健康观可分为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心理健康保持方法叁个因素,叁个因素综合在一起可反映心理健康观的大致状况。 (1)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们不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而且对心理健康所涉及到的内容也有一定的认识,在影响心理健康因素、保持心理健康方法上也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说明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走进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但也有少部分缺乏相应的心理学知识。 (3)心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观密切相关.其基本趋势是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被试,心理健康观更加完善、正确。 (4)人格特征不同的被试基本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只在外向性特征上不同的学生采取的维护心理健康方法的倾向性不同。

张静[2]2009年在《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道家传统价值观量表、杨国枢的儒家传统价值观问卷、SCL-90自评量表和牛津主观幸福感量表,运用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探索性和结构方程技术,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测量和探讨了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的现状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效应,是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研究的一个尝试。主要结论如下:1、自编的道家传统价值观问卷包含6个因素、19个项目,经探索性因素分析,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2、当今大学生对道家传统价值观和儒家传统价值观总的来说持积极认可态度。女大学生对道家传统价值观的重视程度显着高于男大学生;我国大学生对“家族主义”和“团结和谐”两个因子更为看重。3、大学生群体整体的主观幸福感是中等偏上程度,总体上感到比较幸福。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其儒家传统价值观和道家传统价值观之间基本表现出一种正向关系,即幸福感指数越高,其儒家和道家传统价值观得分也越高。4、总体上,大学生儒家传统价值观念越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在道家传统价值观中,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大学生比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大学生更倾向于知和豁达、顺其自然取向。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儒道传统价值观可以相互影响,互为补充,共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安晓斌[3]2009年在《大学生恋爱观及其与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恋爱观是主体对培养爱情过程中的各基本问题相对稳定的评价和态度倾向。“培养爱情过程中的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恋爱行为中的依恋倾向以及性行为取向等四个方面。恋爱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是在高级社会需要和生理需要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与人的需要、动机、价值观以及气质、性格等人格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探讨人格与恋爱观的相关关系,可以在稳定的人格特征及倾向视野下寻找恋爱乃至爱情的特质原因。目前国内外对大学生恋爱观的相关研究较多,但也存在一些有待深入研究之处。一是概念界定尚未明确、统一;二是缺乏针对恋爱观测量的量表;叁是已有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或教育学角度出发进行的状态性研究,而缺乏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的过程性研究。而且,人格类型与恋爱观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研究尚未找到。本研究采用专家咨询问卷和对学生进行半开半闭式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编制“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根据测量学标准对问卷进行了项目分析与因素分析,最后形成正式问卷,通过对淮南师范学院452名在校大学生人进行测查。分析结果表明:(1)大学生恋爱观由择偶标准、恋爱动机、依恋倾向、恋爱中的性行为取向四个方面组成。(2)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恋爱观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大学生恋爱观的借鉴工具。(3)学生恋爱观在总体状况上与其恋爱经历没有显着性差异;不同性别学生恋爱观总体状况上有显着差异;不同年级学生恋爱观总体状况没有显着差异;在专业类型方面只有文科类与理科类专业学生间的差异刚刚临界显着。(4)在性别方面,除依恋倾向维度上没有显着差异外,其它各维度差异均呈显着。(5)在年级方面,除依恋倾向维度外,二年级与叁年级均呈现显着差异;只有择偶标准维度上二年级与一年级存在显着差异;一年级在各维度上与叁年级均无显着差异。在恋爱行为倾向方面则体现出相当的稳定性。(6)专业类型方面,理科类专业学生与文科类、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择偶标准上差异极显着;文科类专业学生与体育类专业学生在择偶标准上也有显着差异,文科类专业学生与艺术类专业学生在性行为取向上有显着差异。(7)大学生恋爱观现实可能存在的类型有四种:稳重型恋爱观、自主型恋爱观、顺从型恋爱观和天真型恋爱观。这实际上是在稳定的择偶取向、恋爱动机基础上的依恋倾向和性行为取向形成的四种类型。(8) EPQ测得的人格类型“外向不稳定型”与稳重型的恋爱观类型呈高相关:“内向不稳定型”与顺从型的恋爱观类型呈高相关;“外向稳定型”与自主型、天真型两种恋爱观类型呈高相关。本研究系统考察了恋爱观可能的维度类型,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其问卷并与国外相关研究的量表进行结合,尝试编制了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的“大学生恋爱观问卷”。,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恋爱观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工具。研究初步得出了人格类型与大学生恋爱观模式的匹配模型,为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提供了人格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对大学生恋爱观的预测。同时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当前大学生婚恋观现状及其特点进行了较为全面与深入地研究。虽然这些匹配及其分析不一定完全准确,但却可以为以后的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提供一定的借鉴。

尹洋[4]2009年在《大学生组织忠诚观的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支柱和希望,是社会价值观念中具有超前性和先导性的价值群体,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既是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一种敏感的折射,同时,也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国内许多专家都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概念、结构、现状、培养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然而对大学生的组织忠诚观及其与人格的研究比较罕见,国内对价值观、忠诚度的研究明显滞后于国外国家。本研究针对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出了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大学生组织忠诚观调查问卷”,并应用该问卷对重庆高校3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大学生组织忠诚观及其与人格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①大学生的组织忠诚观是二维度结构,主要由组织忠诚目标、组织忠诚手段两个二阶因子和满足生存需要目标、满足交往需要目标、满足成就需要目标、企业认同、人际协调、敬业进取、组织贡献七个一阶因子构成。②大学生在满足交往需要的目标取向上的评分最高,满足生存需要的目标取向评分最低;女大学生在价值目标和价值手段分问卷上的得分都较高于男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组织忠诚手段的组织认同、人际协调取向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文理科的大学生在价值目标的满足交往需要取向和价值手段的组织认同、人际协调取向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学习成绩的大学生在组织忠诚手段的组织认同取向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大学生在组织忠诚价值目标的满足生存需要、满足交往需要、满足成就需要各取向以及在组织忠诚手段的组织认同、人际协调、敬业进取各取向上存在显着性差异。③总体上价值观各个因素与人格各个具体维度来看有一定的相关;人格的勤勉正直性、情绪敏感性、开放性和外向性维度对敬业进取取向因子有极其显着的回归效应,人格的情绪敏感性和外向性维度对满足交往需要目标取向有极其显着的回归效应,人格的情绪敏感性、外向性和勤勉正直性维度对组织认同取向因子有非常显着的回归效应,人格的情绪敏感性和外向性维度对人际协调取向因子有显着的回归效应,人格的外向性、亲和性和勤勉正直性维度对组织贡献取向因子有显着的回归效应,人格的亲和性维度对满足生存需要价值目标取向因子有显着的回归效应,人格的勤勉正直性维度对满足成就需要价值目标取向因子有比较显着的回归效用。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及其与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D]. 王学峰. 西南师范大学. 2001

[2]. 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张静. 吉林大学. 2009

[3]. 大学生恋爱观及其与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D]. 安晓斌. 西南大学. 2009

[4]. 大学生组织忠诚观的实证研究[D]. 尹洋. 重庆大学. 2009

标签:;  ;  ;  ;  ;  ;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及其与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