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的现代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达程度。在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了“现代化”一词。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思想界还曾从中国现代化的内外部条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现代化与政治的关系、现代化中“工业化”与“农业化”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对现代化问题进行过热烈的讨论。但 是,对现代化的真正实践还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我国建国初期,毛泽东曾经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的事实,为尽快改变落后的农业国的面貌,提出了“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 的国家”的设想。[1]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这个设想,宣布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 伟构想。这“四个现代化”包括了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现代化 国防。为了使“四个现代化”尽早在中国得到实现,毛泽东和周恩来对现代化的实现过 程和步骤作了周密的思考。首先,毛泽东对中国实现现代化所需要的时间作了客观的估 计。他认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就要一百年,或者更 多的时间。”[1]之后所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基本证实了毛泽东的估计是正确的 。其次,毛泽东对如何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问题作了论述。他指出:“我们不能走世界 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 ”[1]第三,毛泽东和周恩来还制定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施步骤,即分“两 步走”:第一步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 二步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可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一直是 毛泽东、周恩来的奋斗目标。他们对现代化建设的设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 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要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人民奋发把本国建成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的重要精神支柱。
20世纪50年代,随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并寻求经济上的发展,追求现代化、走现代化道路便成为世界各国实践的热点。到20世纪60年代,对现代化问题的研究已风靡全球。一些西方学者对什么是现代化作了诠释。归纳起来,大体有三种观点:
第一,把现代化看成是西方化。有的西方学者从现代化的起源角度,把现代化看成是一种起源于西方,而后又不断向其他地区扩散的世界性传播现象。他们认为,“就历史的观点而言,现代化就是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向现代类型变迁的过程。它从17世纪至19世纪形成于西欧和北美,而后扩及其他欧洲国家,并在19世纪和20世纪传入南美、亚洲和非洲大陆。”[2]有的西方学者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是一种“他化”的角度,论证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他们认为,现代科学、现代工业或者现代资本主义、现代民主 ,无不产生于西方,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社会内部的制度、结构和文化传统是与现代化相 抵触的,因而必须依靠西方文明的输入才有可能引发现代化的发展。所以现代化就是西 方化。[3]
第二,把现代化看成是工业化。这种观点首先由西方学者提出,随后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学者中。由于在大多数西方国家,工业化是它们现代化起步的首要内容,因而使得一些西方学者极易把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在《不列颠百科全书》所列的条目和阐释的内容中,现代化和工业化是等同的。美国学者赫尔曼·卡恩从社会过渡的角度,把现代化定义为“从前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整个转变过程”,把现代化的程度解释为“一个社会从前工业社会经济走出了多远,而离后工业社会经济还有多大距离”。[4]卡恩所作的定义和解释实际上已隐含了现代化就是工业化的看法。发展中国家在走上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以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学者也认为,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首先必须实现工业化。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论指导思想,发展中国家在寻求现代化的发展之初,基本上走的都是工业化发展道路。
第三,把现代化看成是科技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在实现现代化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从而引发了现代化就是科技化的观点。美国学者西里尔·布莱克认为,现代化就是指这样一个过程,“即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社会已经发生了变化或者正在发生着变化。”[5]显然,布莱克是从科学技术知识在现代社会变革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角度,把科学技术的作用包容在现代化的内涵之中了。
以上三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是西方中心主义;把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和科技化是以点盖面,以偏概全,无法真实地反映现代化的全部内容。只搞工业化,不要农业化;只注重经济增长,不强调社会进步,现代化是实现不了的。这三种对“现代化”的理解,都只是从某个侧面来定义和解释现代化,并未从整体上去把握现代化的内涵和实质,并且也都是只把现代化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来考察,并未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对现代化作出全面而科学的阐释。
但是,西方学者的探讨还是说明了两个重要的问题:一是从世界现代化的进程来看,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变革过程,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革,它不仅改变了社会物质生产的状况,而且也改变了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社会关系。在这种社会变革中,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二是现代化作为人类发展追求的共同目标,给人类带来了现代的新的文明,使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走出了狭隘的视野,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这个新的文明中,整个社会生活、整个世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任何国家实现现代化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变革的过程,也不可能偏离人类发展追求的共同目标。
发展中国家对现代化的追求和西方学者对现代化的探讨,对中国探寻自身的现代化道路产生了强烈震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对我国现代化建设问题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也作了实践上的探索。他把现代化问题与小康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赋予了“现代化”新的涵义。邓小平明确认为,“四个现代化”只是实现现代化的主要方面,并不是说现代化事业要受到这四个方面的限制,在中国实现的现代化应该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它和翻两番、小康社会相联系。“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指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6]“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要达到小康,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分阶段进行,因此,邓小平确立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著名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三步走”的战略步骤是:第一,在20世纪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 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到20世纪末 ,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 国变成小康的中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 000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 力量却有很大增加。第三,在21世纪用30—50年的时间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 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了中等发达的水平。在实现现代化“三步走”发展 战略中,前两步实现了,就是进入了小康社会,也就是说,小康社会只是实现现代化的 一个中间阶段。
由上可见,毛泽东、周恩来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构想和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决心。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展开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邓小平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国情深刻认识的结果,也是把现代化建设具体化为建设小康社会的结果,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进行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在我国已经达到了总体上小康的新的历 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现在中国人所谈论的现代化,已 经是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内容的全面的现代化。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期目标。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从“两步走”战略到“三步走”战略,从总体上的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上说明了中国离建成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越来越近,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对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也日益重要。
二、中国的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进程
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离不开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现代化的实现同样必须以世界现代化进程为背景,也必须融入并赶上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从现代化的变革历史来看,世界规模的大变革大体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第一次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以英国工业革命为开端,向西欧扩散的早期工业化浪潮;第二次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工业化向整个欧洲、北美扩散并取得胜利、对非西方世界产生巨大冲击的浪潮;第三次是20世纪下半叶,发达工业世界向高工业化升级与不发达世界的大批国家卷入工业化的浪潮。(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31-142页)世界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走向现代化时,发达国家已经大体完成了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开始迈向一个新的发展历程。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梯级升进,使得被卷入这一进程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具有边进行理论探讨边进行实践探索的特点。我国作为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农业大国,现代化的实现落后于世界现代化的现实进程,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改变这一状况,脚踏实地地建 设小康社会,以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是融入并赶上世界现代化 进程的一个战略抉择。
关于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探讨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目前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在这个理论体系中,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反映了这个理论演进的过程。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经典现代化理论,与当时的国际经济关系直接联系。一方面,以美国为核心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工业发展的辉煌成果,美国也确立了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中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开始崛起,一大批殖民地国家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开始寻求经济上的发展,以加速工业化。为了论证美国等西方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向发展中国家输入西方的文明,向发展中国家展现“只要向西方学习,就一定会实现现代化”的“美好”前 景,使发展中国家痛痛快快地接受西方的社会制度,痛痛快快地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 系。美国一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推出了一批理论 研究成果,如列维的《现代化和社会结构》(1966年)、布莱克的《现代化的动力:比较 历史研究》(1966年)等。
经典现代化理论能迎合当时的需要,可以从它的思想方法特征上看到。其思想方法特征主要有三个:一是西方中心主义。现代化理论强调,只有西方的文化才是唯一先进的文化,只有西方社会才是现代化的社会,只有西方的文化和社会制度才能产生现代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其社会内部的制度、结构和文化传统是与现代化相抵触的,因而要想实现现代化,只有依靠西方文明的输入,照搬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现代化理论的这一思想方法所要告诉人们的无非是:人类现代化的模式只有一个,即西方社会模式。二是以社会进化论为基础的社会历史观。现代化理论强调,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 进化的有机体,它必然要经过一系列有序的、不可逾越的阶段,并且后一个阶段总是要 比前一个阶段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存在发展方向上的差别,因为进入现代化行列的 国家、民族有先有后、有快有慢。现代化理论的这一思想方法所要告诉人们的无非是: 人类社会发展的路线只有一条,即西方社会路线。三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分为传统社会 阶段和现代社会阶段。现代化理论强调,西方社会已经处于现代社会阶段,发展中国家 还处于传统社会阶段;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实现由传统社会阶段进入现代社会阶段,发展 中国家要想由传统社会阶段进入现代社会阶段,必须遵循西方社会的发展轨迹。现代化 理论的这一思想方法所要告诉人们的无非是:西方化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必然途径, 也是唯一途径。
经典现代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它们在政治上引进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在经济上制定了以增长为指标的发展政策,在文化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发展中国家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中开始了寻求现代化的历程。这一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经典现代化理论,就是因为它很全面、很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还因为它阐释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革命性变化。
用经典现代化理论解释发达国家18世纪工业革命到20世纪中叶的发展过程是贴切的,用它解释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也是贴切的。但是,用它却无法解释发达国家今后的发展问题,无法阐释世界现代化的梯级升进问题。可以肯定地认为,工业社会不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终点。发达国家今后的发展问题和世界现代化的梯级升进问题,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后现代化理论主要研究了发达国家的未来发展。后现代化理论实际诞生于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研究过程中,贝尔于1973年提出的“后工业 社会”思想,实际上萌发于20世纪50年代。直至20世纪70年代以后,后现代化理论才有了较快发展。后现代化理论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的,20世纪 70年代以后发 达国家已经从现代化阶段进入了后现代化阶段;后现代化阶段的核心社会目标,不再是 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显然,后现代化理论试图探讨经典 现代化理论所无法涉及的问题。但是,也很明显,后现代化理论并没有研究发展中国家 的现代化,没有研究知识社会,因而它不具有普适性。
紧随其后出现的现代化理论是“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为,从人类诞生到2100年,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分为工具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时代等四个时代,每一个时代都包括起步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过渡期等四个阶段,人类文明进程包括四个时代16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文明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和加速性,知识时代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而只是一个驿站,将来还会有新的现代化出现。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是一种新的现代化理论。在这一现代化理论中,现代化的涵义主要表现在:(1)第一次现代化是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 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其实,它和经典现代化理论所描述的现代化 具有同样的涵义。(2)第二次现代化是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 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它是一种新的现代化,具有全新的 、更加丰富的内涵,即将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们对新经济、新社会和新文明 等探讨的研究成果,都纳入其中。(3)未来的现代化,也即完成第二次现代化后人类社 会进行的新的现代化。
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作为一种历史的、现实的和未来的开放性理论,不仅解决了经典现代化理论面临的无法解释发达国家未来发展和世界现代化梯级升进的困难,同时也使后现代化理论摆脱了无法解释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和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困境,而且还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全新的解释,预测了人类社会未来的发展。
现代化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表明,我们在从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去探讨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必须认识到现代化在不同的国家,其发展程度、发展进度是不同的,所以应该从各个国家的特殊性、个别性上去认识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步入现代化行列的国家或民族有先有后,有自身的特点。之所以如此,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制度的原因,有地域的原因,有国情的原因。因此各个国家必须分析自身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情况。特别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分析自己的特殊的历史进程、独特的社会经济结构、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要理智地对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走过的现代化道路,要清醒地面对自身的实际。如果视而不见自己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性,势必会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挫折。
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现代化有着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结合在一起。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实现现代化必须立足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没有这个前提,现代化是难以实现的;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事实也表明,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是不成熟的、不够格的,但不可否认是我们仍然要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这就决定我们必须消灭剥削、消 除两极分化,决定我们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使中国人民都能过上好日子。 因此,我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是很清楚的,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 制度的优越性。
二是与工业化、信息化结合在一起。目前,我国正在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一条体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新型工业化有着一些新的特点,首要的就是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互动, 这恰恰是与我国传统的工业化不同的方面,也是与世界工业化的不同的方面,它是实现 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此外,还注重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特点。这些特点也都是我国的工业化与世界工业化的不同主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 的因素。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中国现代化的推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我们国家历史上空前伟大的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实质上基本类似于国际社会所认同的比较富裕的社会,它不仅有经济上的衡量标准如人均GDP至少要达到3000美元,国家在总体上要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恩格尔系数要降到30%左右;而且还必须有诸如经济结构、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衡量标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涉及到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体制的完善、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等方面;它着眼于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它包括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及其共同发展;它强调了社会的和谐与全面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断增强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这一切,在历史上确实未曾有过,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一个崭新的事业,是一项造福中华民族的伟大的系统工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从事的一项空前艰巨的事业。尽管总体上的小康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已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依然存在,特别是农民和部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失业人员增多,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在这样的情况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进程,必然要迎接巨大的挑战,要冷静地审视现实。
首先,从总体上的小康到全面的小康社会,这一过程所反映的是低水平与更高水平、不全面与更全面、发展不均衡与发展比较均衡的矛盾。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惟一途径。而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归根到底就是走现代化道路。当然,对现代化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的现代化上,还必须看到,民族的、人的现代化也是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之一。在“三农”问题中,不仅要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而且更要实现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在整个社会中,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必须协调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必须共同发展,既要有十分富足的物质基础,又要有非常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
其次,从总体上的小康到全面的小康社会,这一过程需要完成的战略性转型任务主要是:由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的社会转向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服务社会,由以政府主导的社会转向以法制主导的社会,由乡村社会转向城市社会。但这三大任务的完成也必须依靠现代化。现代化理论的研究已经清晰地告诉我们,现代化实质上意味着对较为落后的生产方式进行变革,在我国则是如何将小农生产方式改造为现代企业化的生产方式。从目前来说,实现这一变革,就是要通过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效益型的投资模式,杜绝重复建设、盲目发展的现象,扭转一些地方普建“小而全”式、资源消耗型企业的局面,提高城市和地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全面的小康社会。
第三,从总体上的小康到全面的小康社会,这一过程是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尽管 我国目前已经达到了总体上的小康,但是,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主要工 农业产品人均产量仍然处于世界后列;我国生产力发展极不平衡,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广 大经济不发达地区以及贫困地区同时并存,地区的东中西部三元结构突出;我国农村相 对落后,农村中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仍占相当的比重,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还不发达 ,农村中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还很突出,城乡二元结构展 开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们清醒地看到,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农村的发展决定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决定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没有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农村的 发展,就不可能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就不可能有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改变我国 发展不平衡和农村落后的面貌,改变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不协调的状况,不可能一蹴 而就。因此从总体上的小康发展到全面的小康,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四,从总体上的小康到全面的小康社会,这一过程的完成只是意味着现代化中间阶段的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的奋斗目标,而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设想,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只是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驿站,只是我国进入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的标志。要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既要有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强国的志向,更要有脚踏实地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实践。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战略思想指导下,坚持务实创新,在 本世纪头20年作出努力,经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到本世纪中叶就一定能够基本 实现现代化,完成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强国的夙愿。
标签: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 四个现代化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现代化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小康水平论文; 西方世界论文; 全面小康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中国学者论文; 经济学论文; 后现代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