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毛泽东干部管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_毛泽东选集论文

邓小平对毛泽东干部管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_毛泽东选集论文

邓小平对毛泽东干部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思想论文,干部论文,邓小平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同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一样,历史也选择了邓小平。作为两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代表,长期以来从事党和国家的领导工作,在其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干部管理工作经验,并且凝集成了许多有关干部管理的宝贵思想。在当前,认真学习、研究两位伟人的这些光辉思想,无论是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干部管理理论体系,还是对于干部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的干部管理思想,就会发现两人有许多相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一)对干部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是相同的。干部是干部管理活动的客体,又是实现党和国家领导的骨干力量。对此,毛泽东、邓小平都有精辟的论述。

1.“干部决定一切”。毛泽东认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6页。)邓小平亦说:“政治路线确定了,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1页。)两位伟人深刻地告诉我们,一个党的正确领导首先是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但仅此还不够,还必须有能够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的人,即能够把党的政治路线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并决心在实际工作中实现它、捍卫它,能够为它而奋斗的干部。否则,政治路线就可能成为一纸空文。可见,干部在实现党和国家的领导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像斯大林所说的,“干部决定一切。”(注: 《斯大林选集》 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71页。)

2.干部对党的革命事业有决定的影响。毛泽东认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在一个四亿五千万人的中国里面,进行历史上空前的大革命,如果领导者是一个狭隘的小团体是不行的,党内仅有一些委琐不识大体、没有远见、没有能力的领袖和干部也是不行的。”“我们的革命依靠干部。”(注:《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277页。)邓小平也认为:干部工作的好坏, “对于党的事业有决定的影响。”(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50页。)并一再告诫全党,“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认真选好接班人,这是一个战略问题,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22页。)“选拔干部,选拔人才,只要选得好,选得准,我们的事业就大有希望。”(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25页。)

3.干部是党的建设事业的决定性因素。毛泽东指出:“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需要有很大数量的工作干部。这不是几十几百人的事,而是要有几千人几万人,要把他们组织起来,训练起来,送到经济建设的阵地上去。他们是经济战线上的指挥员,而广大群众则是战斗员。”(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25页。)邓小平也指出,“现在我们是搞建设,干部已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09页。)所以,“党必须特别注意培养精通生产技术和其他各种专门业务知识的干部,因为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注:《邓小平文选》第1 卷,第251页。)

从毛泽东、邓小平的上述论述我们不难看出:两位领袖对干部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是相同的;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两位领袖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重视干部队伍建设;也正是由于两位领袖重视干部队伍建设,才使中国革命和建设跨过一个又一个的险滩,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二)干部管理思想的理论渊源是一致的。毛泽东、邓小平的干部管理思想是马列主义干部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是对我国干部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的理性思考与回答;是对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干部管理与建设经验的理论概括。其思想渊源于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征。

1.毛泽东、 邓小平的干部管理思想渊源于他们参加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思想来源于实践。毛泽东、邓小平在组织、领导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的同时,必然要关心、指导并参与党和国家干部管理与建设工作。

毛泽东的干部管理思想贯穿于他从事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始终。早在五四运动期间,毛泽东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文化书社、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出版《湘江评论》,后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造就了蔡和森等一批骨干。中共成立后,为了发展、壮大党组织,实现党的纲领,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自修大学与湘江学校,训练和培养干部。在根据地建设时期,毛泽东把干部队伍建设纳入革命的轨道,先后创立了江西苏维埃干部学校、红军干部学校、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等,毛泽东还亲自编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课本供干部学习之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从造就千百万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强调要按“又红又专”的原则,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管理。

邓小平的干部管理思想也贯穿于他从事革命和建设的始终。邓小平早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就读于莫斯科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回国后在党内军内历任要职,丰富的革命经历,使邓小平在革命战争年代就看到干部在革命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956年以后,担任党中央总书记,主持中央书记处工作的邓小平在《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办好学校,培养干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大批提拔年轻的技术干部》、《执政党的干部问题》等文章中多次提到培养干部、选拔干部和发挥干部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等问题。从80年代开始,邓小平作为我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等文章中,多次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研究和阐述干部问题。

总之,毛泽东、邓小平的干部管理思想是伴随着他们革命和建设历程而产生、形成并成熟的。

2.毛泽东、 邓小平的干部管理思想的共同理论基点是:实事求是。

首先,毛泽东、邓小平认为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干部。毛泽东认为,要选出德才兼备的干部“必须善于识别干部。不但要看干部的一时一事,而且要看干部的全部历史和全部工作,这是识别干部的主要方法”(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7—528页。)。 邓小平也认为“现在我们起用人,要抛弃一切成见……我诚恳地希望,在选人的问题上,要注意社会公论,不能感情用事”,因为“人都有缺点…各有各的缺点,各有各的弱点。当然缺点有大有小,有多有少。没有缺点的人是没有的。 ”(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8页。)他还针对“有些同志担心,年轻人经验不够,不能胜任”这种错误观点明确地指出:“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经验够不够,只是比较而言。”(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4页。)并以老干部和中青年干部的实际情况作比较,证明“现在一些中青年同志的知识,比我们那个时候并不少。经过的斗争考验少一点,领导经验少一点,这是客观条件造成的。”并认为那些“没有受过大专、中专教育的中青年干部有实践经验,缺点是文化知识水平低一点,只要有计划地训练和培养,很多人一定可以成为又红又专的干部。 ”(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5页。)同时肯定地认为“现在大批中青年干部已经成为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同那些高高在上、不深入下层的干部来比,他们更了解群众,更了解实际。”总之“好的中青年干部到处都有。”(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5页。)在此,毛泽东、邓小平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评价干部,就要客观地、全面地、历史地、发展地看待干部。因为只有全部的历史的和全面的工作,才是干部的实际情况,表现着干部的德才的全貌和整个发展过程;只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干部,才能表现着干部德才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识别干部的客观性和辩证性,使组织上对干部的判断和评价符合客观实际。

其次,毛泽东、邓小平指出要从实际出发选拔干部。一是要从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选拔干部。针对“人们常常叹气没有干部”的问题,毛泽东指出:“同志们,真的没有干部吗?从土地斗争、经济斗争、革命战争中锻炼出来的群众,涌现了无数的干部,怎么好说没有干部呢?丢掉错误的观点,干部就站在面前了。”(注: 《毛泽东选集》第1 卷,第125页。)在此,毛泽东认为并不是没有干部,干部是根源于群众中,问题是没有去有意识地发现、选拔他们。所以,毛泽东强调“必须十分注意从本地人民优秀分子中大批地培养本地的工作干部。”(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1091页。) 邓小平也认为“党必须在各个地方注意培养熟悉当地情况,同群众有密切联系的本地干部。”(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51页。)二是强调选拔干部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特点,不能“一刀切”。在少数民族地区,党必须用最大的努力选拔、培养本民族的干部。毛泽东认为,在“青海、甘肃、新疆、宁夏、陕西各省省委及一切有少数民族存在地方的地委,都应开办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或干部训练学校。”并反复强调“要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完全孤立民族反动派,没有大批从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是不可能的。”(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第138页。)因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干部比汉族干部更懂本民族的心理,所以,毛泽东把“训练少数民族自己的干部”(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第129页。)和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并列为少数民族工作中的中心工作。此外,不同的工作对象,要求有适合此工作对象的干部,所以,要做好妇女工作,就必须选拔好妇女干部。“没有一批勇敢而专职的妇女工作干部,要开展妇女运动是不可能的。”(注:《反投降提纲》,1939年6月10日,引自《人民日报》1977年9月22日。)所以,妇女工作的对象和性质,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大批有理论武装的妇女干部,而且要培养大批做实际工作的妇女运动的干部。 ”(注: 《在中国女子大学典礼上的讲话》,1939年7月20日,引自《人民日报》1974年3月17日。)邓小平和毛泽东一样;强调选拔干部要考虑到各部门各地区的具体特点。他指出:“军队有它的特殊性,干部还是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来提,但是也要打破老框框才行。地方和军队不同,企业单位和军队也不同,学校、科研单位和军队更不同,选拔人才可以破格。”(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 第223页。)“在少数民族地区, 党必须用最大的努力培养本民族的干部。”(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51页。)同时“党必须用很大的决心培养和提拔妇女干部。”(注:《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51页。)在此,毛泽东、邓小平看到了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影响到干部选拔问题上,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这充分体现了两位伟人在干部选拔问题上所共有的实践性特点。

再次,毛泽东、邓小平强调要真心诚意地为干部的发展创造条件。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从五个方面作了说明:第一,“指导他们”;第二,“提高他们”;第三,“检查他们”;第四,“对于犯错误的干部”要正确对待;第五,“照顾他们”。并具体解释为:“指导”,就是“让他们放手工作,使他们敢于负责;同时,又适时地给以指示。”“提高”就是“给以学习的机会,教育他们。”“检查”就是“检查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对于犯错误的干部”正确对待的方法是“一般地应采取说服的方法。”“照顾他们”是指“照顾他们的困难”。“干部有疾病、生活、家庭等项困难问题者,必须在可能限度内用心给以照顾。”(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6页。)同时他还指出,“不但要关心党的干部,还要关心非党的干部。……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们,用热烈的同志的态度对待他们。”(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6页。)邓小平和毛泽东一样,重视给干部的发展创造条件,在《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1979年接见海军党委常委会议(扩大)全体同志时的讲话、1980年1 月《目前的形势和任务》和1980年8 月《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中多次指出要为干部的发展创造条件,他认为,干部要发展,首先要让干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还要学习经济学、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不但要从书本中学,还要从实际中学,从自己和别人的经验中学,这是干部发展的首要条件;其次要实行干部交流。这对于转变作风,树立新的气象,都有好处,且也有利于干部的自身的发展。因为干部通过交流,接触面广一些,知识也多一点;再次,要切实加强对干部的考察和监督。让干部的思想和行为沿着健康的轨道行进,正确的方向发展。且特别强调经过一段考察和监督后,对干部要有正确的评价和组织上的处理;最后,要注重干部工作中的制度建设,重点是改革和完善选拔吸收干部的制度,健全干部考核制度和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的终身制等,使干部的选拔、培养,干部的成长发展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在此,毛泽东、邓小平站在理论和实践的制高点而提出的这一整套为干部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观点,既是对我党干部工作经验的高度的理论概括,又是对他们自己干部管理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涉及到干部的工作、思想、生活诸方面,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干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理论基础。

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毛泽东、邓小平的干部管理思想又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既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承继关系,又反映了其干部管理思想的新发展。

(一)从“德才兼备”到“四化”方针——干部素质的新要求。

干部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选拔干部。而要选好干部,就必须明确地规范选拔干部的准则、条件,即干部的素质要求。

毛泽东认为,“德才兼备”是中国共产党干部素质的必备要求,并明确提出要按“德才兼备”的素质要求选拔干部。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等文章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员要领导中国几万万人民进行伟大的革命斗争,就必须有计划地选拔“多数才德兼备的领导干部”(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7页。),否则就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毛泽东提倡的“德”和“才”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要求党的干部要“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注:《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7页。)在社会主义时期,他要求干部要学会搞经济工作,学习文化科学技术,做到“又红又专”。

邓小平作为我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同毛泽东一样,非常重视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并提出了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四化”方针的素质要求建设干部队伍。这既是邓小平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结果,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倡导的按“德才”兼备的素质要求选拔干部的思想的继承、丰富的发展。

1980年8月18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 邓小平对毛泽东倡导的“德才”兼备的干部素质要求进行了新的解释,他说:“我们选干部,要注意德才兼备。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在这个前提下,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6页。)1980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进一步阐述了干部“四化”问题,并强调干部“四化”是一个战略问题。此后又把干部“四化”方针写入了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及有关干部工作文件中。1982年中共十二大把实现干部队伍的“四化”正式写入党章。1992年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中再一次重申“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80页。)在邓小平的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中,“革命化”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政治标准,是对干部的政治、思想和作风素质的要求,主要是指干部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实事求是、公道正派、廉洁奉公的作风。“年轻化”地对干部身体素质和干部班子年轻结构的要求,主要指干部应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能够胜任繁重的工作;根据不同领导机关的工作性质,领导班子年龄结构形成梯次配备,保持正常的新老合作和交替。“知识化”,是对干部的智能要素和知识水平的要求,主要指干部应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其职务相应的理论水平及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专业化”,是对各行各业干部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实际能力,以及学习、工作实绩的要求,是“知识化”的深化。所以,邓小平倡导的干部“四化”方针是干部政治素质、年龄结构、知识水平、专业能力的有机统一,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毛泽东关于按德才兼备素质要求选拔干部的发展和具体化。

(二)从“任人唯贤”到“人民公认”——干部路线的新发展。

“任人唯贤”,是毛泽东倡导和坚持的党的干部路线。1938年10月,他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明确指出:“在这个使用干部的问题上,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7页。)并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干部路线是“任人唯贤”的路线,同时对“贤”的内容作了明确的界定,指出:“应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7页。)也就是提出“德才兼备”的标准。因此,执行“任人唯贤”的路线,首先就要执行德才兼备的标准;其次,要反对“任人唯亲”的路线,“坚持正派的公道的作风,反对不正派的不公道的作风”(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42页。);再次,在干部的选拔和使用上,必须坚持“五湖四海”的原则。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对于共产党以外的人员,不问他们是否有党派关系和属于何种党派,只要是抗日的并且是愿意和共产党合作的,我们便应以合作的态度对待他们。”(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742—743页。)因此“必须教育担任政权工作的党员,克服他们不愿和不惯同党外人士合作的狭隘性,提倡民主作风,遇事先和党外人士商量,取得多数同意,然后去做。”(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并要求全党干部正确处理“局部和全体的关系,个人和党的关系,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的关系,军队干部和地方干部的关系,军队和军队、地方和地方、这一工作部门和那一工作部门之间的关系,老干部和新干部的关系。”(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25页。)

邓小平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倡导的“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并在新的历史时期赋予“任人唯贤”以新的内容——突出强调按“人民公认”原则选拔干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干部是否真抓实干,使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让人们群众得到了实惠,这是人民群众最了解,最能亲身体验得到的。所以按“任人唯贤”的路线选拔干部必须按照“人民公认”原则,不能只靠组织人事部门,或少数领导同志,应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怎样按照“人民公认”的原则选拔干部?首先必须切实贯彻群众路线,广泛发扬民主,以拓宽知“贤”用“贤”的渠道。邓小平指出:“我们有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只要大胆而谨慎地工作,只要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就完全有把握把大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提拔起来,保证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后来居上。”(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6页。)其次,选拔干部“要注意社会公论,不能感情用事”,也“就是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0页。),也就是要选拔人民公认是“贤”的人。再次,就是要坚持让人民群众自己选拔自己认为是“贤”的人为干部。他说,“有些企业和单位,群众自己选出的干部,一些毛遂自荐、自告奋勇担任负责工作的干部,很快就作出了成绩,比单是从上面指定的干部合适得多”,(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5页。)也就是说,群众自己选择干部,就能选出好干部。从上述可以发现,邓小平按“人民公认”原则选拔干部的思想,是新时期毛泽东倡导的“任人唯贤”路线的继承和新发展,这不仅能把优秀的人才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利于干部的成长和发挥作用,而且有助于反对宗派主义,促进党和革命队伍的团结和统一,保证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真正做到“任人唯贤”。

总之,在毛泽东干部管理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为中国革命和建设造就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在邓小平干部管理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养了一大批“四化”干部。毛泽东的干部管理思想是极其伟大的,邓小平对毛泽东干部管理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划时代的。因为邓小平的干部管理思想与实践,是站在毛泽东这位时代伟人的肩膀上,是在对以往历史辩证审视的基础上,是在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的前提下,是在正确总结我党、我国干部管理工作经验的条件下得出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理性结晶。

收稿日期:1998—03—26

标签:;  ;  ;  ;  ;  ;  ;  

邓小平对毛泽东干部管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_毛泽东选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