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清明的来历,解读了杜牧《清明》诗的思想内容,分析了《清明》的写作特色,供读者赏析时参考。
【关键词】清明来历 《清明》赏析 思想内容 写作特色
清明是一个节日,是祭奠逝去亲人的节日,也是踏春赏花的节日。关于清明节,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呢。春秋的时候,晋公子重耳由于受到后母骊姬的排挤而流亡在外,一次因缺乏食物而筋疲力尽,一位名为介之推的臣下雪中送炭端来一碗肉汤,解决了重耳的饥渴,后来才知道介之推把自己的腿肉煮熟给重耳吃,救了重耳一命。重耳成了晋文公之后,他要封赏有功之臣,结果却找不到介之推的踪影。原来介之推认为自己以把晋文公“扶上马”,该是“良弓藏”的时候了。于是跟母亲一块隐居在介山上。有人报告这一消息给晋文公,晋文公采取烧山的办法逼介之推下山,可介之推宁死不肯下山,和母亲抱作一团活活被烧死。从此,火成了晋文公的忌讳。晋文公为了纪念介之推,三天之内禁止生火,吃三天寒食,这就是寒食的来历。有人在介之推被烧死的地方发现树洞里塞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清明”二字,奉劝晋文公要清正廉洁、正大光明。这就是清明节的来历。
晚唐诗人杜牧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清明》,其诗为: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清明前后时常下雨,每每如此,人们就会自然而然想到“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清明时节正是春暖花开、桃红柳绿的时节,但天公往往不作美:雨落纷纷。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后的寒食节,常常有“疾风甚雨”。“清明时节雨纷纷”正是表现清明节的前后阴雨连绵。诗人用“纷纷”一词来形容,形容春雨的意境,也形容雨中行路人的心情。老天在下雨,行人在流泪;老天阴沉的脸,行人忧伤的心。“纷纷”一词用得极为恰切。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中的“行人”,绝非是游山玩水、逛景赏花之人,而是出门在外行旅之人,抑或是漂泊在外的人,或者是专门给死去亲人上坟扫墓祭奠的人,他们思念亲人而伤心而难过而“欲断魂”。可以想象,“路上行人欲断魂”也强烈地感染了多愁善感、感情丰富的诗人,使诗人也愁绪满怀,无法排遣。偏又遇到细雨绵绵不断的烂天气,行路的不便,落汤鸡似的尴尬,触景伤怀,愁绪万千。这就是“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注脚。
第一二句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写出了绵绵细雨天气行路人的忧伤。
那么何以解忧呢?答案是“唯有杜康(杜康酒)”,于是有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句。正因为愁绪满怀,所以需要借酒浇愁,那么什么地方有卖酒人呢?这就需要借一步询问,这是对“借问酒家何处有”的解读。寻个小酒店,一方面躲躲雨,一方面暖暖身,一方面歇歇脚,更主要的是借酒浇浇愁,于是,向人打听“酒家何处有”。
那么打听的对象是谁,诗人没说,但从下一句答话者中可以看出是“牧童”,这叫承前省略,使语言更加简洁、经济。“牧童”既是上一句“借问”的宾语,又是下一句“遥指杏花村”的主语,承接自然。
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中的“遥”,字面意思是“遥远”,但这儿应该理解为“遥而不远”。如果太遥远,用手指也是看不见的。能用“遥指”,说明不是很远,遥不可及那就失去意义了,远水解不了近渴;近在咫尺好像也不大可能,问者无需问就看到了,所以“遥”应该是不远不近刚合适才对。这一“指”,使读者好像隐隐约约看到一个杏花村,那儿有一个小酒馆,飘着酒旗,似乎在招徕雨中行路的客人。“杏花村”后来就成为酒店的代名词。
至于客人到了杏花村,如何地借酒消遣,驱散愁烦;如何地划拳游戏、热闹非凡,诗人给读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这就叫言有尽而意无穷。古人说得好,好的诗歌,能够“状写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语言外。”《清明》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从结构上来看,本诗第一句交代了时令“清明时节”,交代了天气情况“雨纷纷”。第二句写出了在这样不尽人意的天气下“路上行人”的情绪是“欲断魂”。那么,如何改善这“欲断魂”的恶劣心境呢?于是有了第三句“借问酒家何处有”,打听酒家,借酒浇愁。有打听就有指路,于是就有了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诗人思路清晰,布局谋篇周密有致。整首诗内容集中紧凑、联系紧密,一环紧扣一环,富有艺术性。
本诗意境优美,兴味浓烈,历来为读者所喜爱,传诵至今,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杜牧《清明》
2、百度百科
3、周汝昌《浅说一首<清明>绝句》
论文作者:任美玲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27
标签:清明论文; 杏花村论文; 牧童论文; 酒家论文; 诗人论文; 时节论文; 一句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7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