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是初高中阶段一门必修的课程,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历史教学模式随着新课改的要求也会做出相应的改革,要努力构建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历史教学模式,初中学生的思维状态还处于萌芽阶段,历史的讲解不能只是按照课本机械地阅读,而是要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本文主要研究了新课改下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并进一步分析了我国目前初中历史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且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改革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7-062-01
在21世纪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对教育进行了改革,对课程制订了新的标准,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被淘汰,新课改不再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开始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所有的教学活动要围绕着学生展开,这与当前教育的发展形势是相符合的。
一、新课改下对初中历史教学的要求
1.1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
历史这门学科是贯通的,上下册知识点是相互联系的,在学习历史的时候要全面的想问题,单单拿抗战胜利的原因来说,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有共产党的努力,有民众的支持,从全方位分析就要谈到国际局势的变化,法西斯力量瓦解,美国也给予了必要的支持,能从多方面想问题,不是每个学生都擅长的,这是一种自身发散思维的体现,新课改下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全面想问题的能力,发散思维也是提高创新能力所必备的一种思维。
1.2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能否得以真正的展开的关键问题是能够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1]相信每个班级在上课的时候都有说闲话、搞小动作的学生,除了学生没有做到认真听课之外,老师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教师的课堂设计的活动能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一方面让学生自己感受知识的美好,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增进师生感情,提高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所以新课改下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课堂。
1.3初中历史学习以探究问题为方向
问题是学习好研究的基础前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历史学习的真正的意义所在。[2]初中历史就偏向于研究问题,并且希望学生能从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历史经验并且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利用知识解决问题。传统的历史教学偏向于机械背诵课本上的知识,没有细化地分析问题,也不能深刻地对问题进行全面的理解,所以,新课改下要求初中历史以探究问题为学习方向。
二、目前初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2.1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偏低
不仅在教师的思想里认为历史只是背诵就能得高分,在长期传统模式的教导下,学生也认为历史只是背诵的科目,学生本身就不愿意记忆知识,死记硬背知识点,所以就无形中减少了学习历史的热情。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可以用自身经历来说明这一问题,因为一直重视学生的历史成绩的提高,所以上课就划重点,背重点,导致历史学习比较枯燥,去上课讲课下面的学生几乎没有什么回应,试问学生的我积极性怎么提高,自身也意识到要改变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
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一部分年长的教师,因为长期的教学习惯,偏向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内心还是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认为那才是对学生有利的,另外一方面有部分老师对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比如电脑和多媒体不能熟练的操作,所以导致教学手段单一。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所以历史教学中应该跟其他科目一样采用小组讨论的模式,竞赛的方式,多种方式并用来使历史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的学习之中。
三、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
3.1教师思想上的改变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引导,才能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指明方向。[3]以往的教师教学只是注重学生掌握的知识量,用分数来评判学生的能力,针对历史科目,要求学生背诵的知识很多,所以有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上课时只是把重点提出来之后,让学生机械的背诵,认为学生只要背会这些知识点就肯定能考高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实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教师认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用于历史教学中,必须改变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3.2历史教学工具多样化
原来教师凭借一根粉笔和三尺讲台就能完成教学任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高科技应运而生,电脑、扩音器和录音机等设备广泛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利用这些设备使得课堂讲课更加生动化,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史教学就是课本知识的迁移,就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节课来说,初中的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经知道中国已经解放,人民当家作主了,所以教师讲课必须拿出亮点,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课本上有中国解放时的照片,但是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让同学感受那激动人心的时刻,相信学生会对本课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教学工具的多样化无疑为教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有助于教学成绩的提高。
3.3 历史教学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改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学生的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求把学生作为主体,在一个历史事件讲完之后,应该给予学生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不是单纯的记忆死的知识点,教师对于学生不能再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历史其实是比较有趣的学科,它包含着许多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根据课本的具体内容,安排学生写演讲稿或者制作主体板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本比较呆板的知识变得活起来。教师在整个环节中就是起引导作用,设计必备的环节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4历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仅仅是历史发展的主线介绍,但是设计的具体知识点,几本初中历史课本根本不能涵盖全部,现代历史教学模式的改革,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或情景再现等的方法也被应用到历史教学中来,教师让学生扮演角色来上演战争的场景实在是令人难忘,条件允许的地区,教师会领导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让学生在脱离课本之外对历史有更全面的认识,无疑有利于初中学生对历史的学习。
四、结论
历史是学生必学的众多科目之一,学习历史可以使学生了解到朝代的更替,可以借鉴良好的经验,古为今用。学生是一个个拥有思想的独立个体,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有利于个体发展的教学模式,新课改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理念正不断在教学中普及并不断的被教师实践,事实证明,学生多参与课堂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成绩,有利于高效课堂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杨首幸.六步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 .201(10):11-12.
[2]陈培顺.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J]. 新课程(教师版).2013(12):23-24.
[3]周长喜.关于新课改下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讨[M].生活教育.2016(7):5-6.
论文作者:张军
论文发表刊物:《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3
标签:学生论文; 历史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新课改论文; 初中历史论文; 知识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7月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