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续完)——顺应改革 开拓进取——也谈高校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开拓进取论文,经济体制论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适应市场论文,也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在我国要以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的方针,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它将在我国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方面引起巨大变革。面对这一巨变,高校图书馆如何调适自己的工作观念和管理体制以适应当前形势之需,已是亟待研究的课题。下面谈谈看法并介绍我们的一些做法。
一、转变效益观念。市场经济以交换为目的,以需要为出发点,价值规律在其中起支配作用。与计划经济不同的是,商品生产的社会效益已不再是最高原则,还需通过交换环节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才能全面地体现其价值。而所谓讲求经济效益,并非走向“唯利是图”一径,而是要引入竞争机制,以达到市场经济的自身调节和自我完善。比如,一般高校图书馆过去由于追求“大而全”而常感经费拮据,不得不四处求告增拨经费,但都很少考虑所用经费的实际效益,结果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在市场经济大原则的指导下,我们认为高校馆应当从观念上来个大转变,不要耻于谈说经济效益,而要时时处处想到经济效益,注意开源和节流。如结合本校实际需要准确地确定办馆规模及馆藏特色,坚持事前调研并进行成本核算和目标管理,以及事后收集反馈信息,调整经费的投向等;又如面对书刊价格飞涨而图书经费增长缓慢的趋势,为采取工作中的主动,图书馆还应向校内外全方位地开放,办成以服务为目的的文化实体,在以无偿服务为主之外,也搞一些辅助性的有偿服务,通过服务获取一定的收益,以补经费之不足。我们认为这些都是改革的需要,是顺应市场经济规律之举。
二、发展信息产业。如上所言,传统观念认为图书馆事业是公益性事业,其所提供的服务应均是无偿的,而市场经济则强调竞争。由于科技信息、经济信息往往成为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所以近年来以信息为商品的信息产业在我国开始崛起。除专业性的信息中心外,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方面也具有相对的优势,如能将其连同二、三次文献一起作为商品而推向流通领域,构成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定会使其大为增值。可以预料,在图书馆维护自身生存的诸般举措中,发展信息产业一途自将因其最为贴近图书馆的基本职能而有望列为首选。为此,结合地方高校中小型馆的物质条件及我校重点学科的需要,我馆曾提出初步规划,拟于“八·五”期间有目的、有步骤地充实文献资源,争取早日建成向校内外开放的有关化工及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信息中心,和能够向全社会提供服务的咨询中心。
三、试行“多业养文”。在当前书价飞涨及经费匮乏的情况下,为使高校图书馆事业能够较顺利地发展,除向上级采取增拨经费及向社会开明人士争取资助外,我们认为当前可以试行多业并举的办法,即除积极发展信息产业外,同时尝试进行多种经营,提供多项服务。近年来,我馆已经开展的服务项目有图书联合采购、复印、科技咨询和举办音乐茶座等,准备开展的还有彩照扩印、期刊联合采购及高科技代理业务等。与此相应,在管理方面我们也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法,有承包制、经营责任制及集资公营制等,有以充分调动馆内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发挥其专长。由于从事了上述多种经营活动,近年来我馆已具有较稳定的财源,有了经济基础,指挥、调动也更加灵活。我们的体会是:多业并举的目的在于养护主业,而不是简单的“弃图经商”;开辟财源的效果在于稳定队伍和推动改革的进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四、起用新型人才。改革的形势需要一批既精通图书情报业务,又能纵横捭阖于市场之中的开拓型活动家。对此,我们的做法首先是在馆内现有人员中物色,委以重任令其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接受洗礼、磨炼,对他们放权、重奖,并采取多种灵便有效的措施,以解除他们在职称评定及工资调整方面的后顾之忧。近年的实践证明又初步培养出一批上述人才,他们正在我馆“多业并举”的不同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才干。此外,我们还利用校内实行专业人员聘任制的大好时机四出游说纳贤,采取调入高水平的开拓型人才或聘请来馆兼职(包括以优厚待遇聘请退休教授)指导工作,相信他们的到馆定将给我馆的开拓进取带来更多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