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研究·
论矛盾经济现象与矛盾经济学的价值
——矛盾经济学研究之一
李含琳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 甘肃 兰州 730070)
【内容摘要】 从1750 年前后英国的产业革命到现在,世界现代经济的发展历史已经经历了约270 年。这270 年既是经济发展的270 年,也是经济学研究的270 年,当然了,也是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经济政策发展的270 年。在这270 年当中,主流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模式大概一直是“向好思路”、“冲浪模式”和“兄弟向前冲”,即几乎所有的经济学研究都倾向于把经济发展的许多事情都向好的方向看,保增长、高投资、高速度、加快发展、跨越模式、高收入、高消费和激励政策等,层出不穷,几乎成为世界经济学的主流用词。相反,常规经济学的研究极度忽视对经济学二重性的研究,即经济发展和决策的副作用和非均衡状态。如果我们把经济矛盾看作是某种“变异”的经济现象,这种变异的经济现象对世界经济、洲际经济、国家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影响非常大。也就是说,以往的经济学研究比较缺乏理性思维和理智决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政府经济决策的失误。矛盾经济学的提出,就是为研究这些问题提供一种创新的思路。
【关 键 词】 变异经济 经济现象 矛盾经济学 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实际上,不仅仅是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就是西方国家的经济学,就其研究发展的规律来说,在过去的200 多年中,似乎是一直沿着探索增长规律,也可以叫做“增量规律”来展开的,即经济学研究的任务,就是保持经济增长的数量、速度和质量,保证个人收入和政府税收的“双赢”,保持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状态。但是,在经济学的研究和现实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生许多人们能够想到或者想不到的“反差”现象,或者可以叫做“经济变异现象”。对于这些变异现象,从经济理论的角度来看,可以权且称之为“矛盾经济”,或者矛盾经济学问题、矛盾经济现象和矛盾经济规律。这些矛盾经济问题,对于我们科学地研究经济问题和决策经济战略与政策尤其重要。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今天所讨论的经济变异现象与矛盾经济问题,主要是针对工业化以来的经济问题。从1750年前后英国的产业革命到现在,世界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大概有270 年了。在这270 年当中,社会经济发展的了270 年,经济学研究也进行了270年。在这其中,按照经济学流派来说,大概经历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货币主义、新货币主义、边际经济学、产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供给经济学等大量的经济学流派。
[3]王磊,姚骏.基于HTML5的移动病房WebApp的设计与实现[J].工业控制计算机,2017,30(05):143-144+148.
1.课题来源。胜利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1998年挂牌成立,2002年经国家人事部批准独立招收博士后。经过14年的发展,博士后已成为油田高层次人才的一个特殊人才板块,是油田科技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到2009年11月,油田已累计联合或独立招收171人,出站110人,在站50人。目前,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按照国家要求和建站标准,从机构设置、科研设施、经费投入到课题运行都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规范的工作管理制度。到2008年12月,累计开展博士后科研项目149项,已完成112项,在研37项,获得实用新技术和专利发明46项次。通过档案资料查询统计,科研项目终评优秀率达88%。
纵观几百年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和理论导向,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
经济矛盾现象是指我们的日常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反差现象,也可以叫做“非均衡现象”和“非协调现象”。经济矛盾无处不在,以独特的方式在影响着我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既影响政府行为,也影响民众行为,更影响企业行为。以下我们选择其中若干个比较突出的经济矛盾现象做些简单分析。
(二)经济学必须转化成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才有真正的现实用途。经济学虽然从理论上来说非常重要,是社会科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但是,经济学对社会的用途必须是经过转化后才有用。比如,经济研究要突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因此提出内涵型发展、外延型发展、跨越式发展、开放型发展,开发型发展,等等。经济学还要研究政策问题,如产业政策、金融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及有关流通、销售、分配和消费等方面的许多具体的政策。经济学体系要转化成政策体系。
(三)经济学的研究主要倾向于理想主义。不论是西方国家的经济学,还是中国特色的经济学,就其研究的基本主题而言,一直倾向于向上、向好、向前的规律。即:几乎所有的经济学研究成果,都主张围绕高投入、高增长、大开发、大循环、大市场和大手笔等展开的。特别是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学的研究似乎永远在讨论“谁好谁差”和“谁快谁慢”的问题。比如,以美国周刊为首的一些机构和学者们,每年不厌其烦地做“排位”研究工作,世界企业500 强、世界各国经济排位、各国人均GDP 排位、各国科技综合实力排位。这样的做法就把世界上的一些条件差的国家“逼上梁山”了,不发展都不行,不开发资源也不行。
(四)经济学在某些方面被创新理论所取代。创新理论形成于20 世纪的20 年代,最初的创新理论是为了探索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规律和模式,核心是技术进步问题。但是,现在的创新理论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甚至包括制度转型。创新理论被严重地庸俗化了,因为一旦把制度和体制作为创新的重点,人才和技术问题就有可能被忽视。有资源的地方要创新发展,没有资源的地方也要创新发展;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越贫困的地方发展思路和战略越新颖,人们似乎都在比口号、比勇气和比胆量的大小。这种情况在中国的西部地区非常多,具有很强的普遍性。
经济矛盾产生于经济运行和经济活动的变异,经济变异是非常普遍的经济现象,不论是在宏观经济活动中,还是在微观经济活动中都存在。把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某些现象说成是“矛盾经济”问题,在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都是充分的依据的。
综上所述,目前的世界经济学的发展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偏离了科学的轨道,走上了理想主义的“高速公路”。大量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只注意投资、激励、增长、收入、消费、福祉和满足,而不注意这些因素所能够带来的某些负面效应,比如目标过高、投资失控、结构失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泡沫经济、超前消费、供给过剩、市场不灵、政府失灵、债务危机、政府无助,等等。也就是说,长期以来,中外经济学的研究不注重对经济矛盾问题的研究,理想主义盛于现实主义。
二、变异经济现象概括和解读
(一)经济学是为政府服务的经济科学。众所周知,在这些经济学流派中,相对比较早期的经济学,实际上不叫做经济学,而是叫作政治经济学。在经济学前面加上“政治”两个字,大概包含着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经济学要主讲政府、政治和政策;二是经济学也要算“政治账”,经济学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必然带着政治的色彩。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政治经济学就是要献给国王和王后的礼物,对国家要有用,对政府要有用,才是这种学科得以正常发展必须的条件之一。
(一)使用价值与商品价值。商品二因素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出发点,也可以称之为基本元素,不论是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还是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对于商品二因素的论述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把商品二因素分开进行研究,并且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社会意义的研究,马克思最为出色。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研究证明了这样几个观点:一是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效性,即能够满足人们的某些消费需要,是实物特性;二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可以相互表现其价值的大小,即交换价值;三是人们对使用价值的追求与对价值的追求是完全不同的,对使用价值的追求有量的限制,马克思说“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它们的量的规定性为前提”[1](P48),而对价值的追求则没有量的限制。马克思曾经引用过这样一句话:“资本家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甘冒绞首的危险。”[1](P829)所以,商品二因素是经济矛盾的最初的表现形式,从中我们可以研究出大量结构“不对称”的问题。
古镇水景因势而造,蜿蜒曲折的流水间点缀有圆润自然的石头。溪内水草自然生长,沿岸植被丰茂,均为当地植被。景观设计整体上清新自然,无过多修饰,能够很好地融入整个环境中。
在城市建设中,地下管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城市重要的生命线。城市地下管线的科学布置是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的良好生活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指数,科学的地下管线的探测技术应用必不可少。探测地下管线的布置,采用复杂条件下的城市地下管线技术,从而有效保证城市地下管线的服务和运营维护。
(三)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即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加快资源开发,提高综合经济实力,又要保证生态环境不能够受到破坏,这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是几乎所有国家在工业化阶段都必须面临的棘手问题,中国也是如此。从1978 年到2018 年的40年当中,中国经济增加了200 多倍,从世界经济排位第20 多位上升到现在的第2 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但是,中国现在所面临的生态环境困境比较过去任何时候都严重。实践证明,不论选择“先开发后治理”的战略,还是选择“先治理后开发”的战略,实际上都无法圆满地解决问题。这是因为,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大量的贫困地区,大量的农村山区,它们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贫困和落后与生态敏感区高度融合!要发展要经济增长,就必须开发资源,这就必然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险;如果要高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就不可能有开发行为,只能搞一些生态旅游和林下经济,那不解决根本问题。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性上看,生态问题要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投入刺激,必须是产业生态,而不仅仅是环境生态。中国这些年以来,为了保证短期内就能够见到实际的经济效益,在有些地方实际上把生态经济基本放弃了。要速度不要生态,这等同于不要命。现在,中国大多数人的胃口都已经吊得很高,再要回过头搞生态产业,似乎已经为时已晚。
(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最为基本的原理,其中,关于产品转化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者转化为雇佣劳动者、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规律性差异等,都是围绕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来展开的,从而揭示了两种不同的资本的不同社会作用。在这方面,马克思的研究得出了几个重要的结论:一是商品流通与资本流通的模式完全不同,商品流通是W-G-W,而资本流通是G-W-G,商品流通是为了使用价值,而资本流通是为了获得更多的价值。马克思说道:“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1](P182);二是不变资本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仅仅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之一,关键的条件是可变资本;三是资本有机构成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四是相对剩余价值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结果。但是,在马克思那个年代,马克思不可能充分考虑到技术创新与有机构成提高的关系,也没有明确研究技术创新的“副作用”问题。实际上,所谓的技术创新有着非常大的副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创新的过程实际上是技术不断用设备替代劳动力的过程,技术越先进,用的劳动力就越少,这就是著名的技术“排挤”劳动的原因;二是技术创新经常发生,一天一个样,而劳动力的客观存在却是稳定的,一个正常的劳动力如果活80 岁,劳动年龄就有40 年;三是大量发展中国家都是人口和劳动力富裕的国家,技术创新与解决就业是难以同时得到满意解决的;四是如果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会降低产业档次,从而降低国际竞争力;五是相当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所谓创新战略实际上是盲目的,图概念和提法的新颖,在现实中根本行不通。
(四)经济增长与福利均衡。经济增长与福利获得之间不一定是对称的,许多时候是分离的和矛盾的。这主要是由于这样几个原因:一是经济增长属于企业问题,而经济政策属于政府问题,企业目标与政府目标不一定一致;二是市场条件下的分配是多次分配,而不是一次性分配,也就是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多次分配会改变初次分配的格局,具体的分配与劳动的关系会越来越远;三是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得需要大量中间环节,有许多因素会助推价值创造者的利益转移或者流失;四是价值创造是全社会的,价值分配和消费也是全社会的,不是个体所能够决定的经济运行行为;五是党政部门和大部分事业单位的整体分配仍然是以平均主义为主;六是随着现代化水平越来越高,非生产产业(服务业)的比重会越来越高,这些产业实际上是不创造价值的,但是它们一定要参与价值的社会分配;七是政府和官员的经济腐败行为。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创造了经济高速度增长,但并一定能够得到高收入。中国改革开放40 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解决好“搞导弹的搞不过卖鸡蛋的”的问题。许多地方发展经济不重视工业问题,一味地追求服务业,造成服务业出现泡沫化现象。生产和创造领域不一定能够竞争过流通领域。
(五)经济发展与社会恶习。按照一般规律,经济发展必然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不仅仅给社会发展提供经济实力,而且为社会发展创造技术手段,比如信息化和现代技术。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完全与社会是同方向的,在许多情况下甚至是相反的方向和结果。有这样一些情形:一是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不是倾向于社会发展,而是倾向于其他,比如前苏联把大量经济实力放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经济是发展了,但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二是有些国家和在有些时候,发展经济有比较独特的目的,比如为了战争做准备。20 世纪以来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证明,对于大战的结果许多专家都说道,战争就是打钢铁、打石油、打实力。三是有些国家发展经济是目的纯粹是为了“做秀”,提高本国的排位和世界地位。四是有些国家经济确实发展了,人均也提高了,但是,封建的、落后的和反科学的社会活动却多了起来。比如,中国现在许多地方经济发展之后,不想办法提供人民群众的福祉,而是盖祠堂、修庙宇、立牌坊、建公德坊,耍神弄鬼。五是马克思早就讲过,人类社会的发展一定要处理好“两个再生产”的关系,人口再生产一定要慢于经济再生产,但是,在许多国家和许多地方,人口增长的速度高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六)生产供给与市场需求。市场经济社会中大量的经济矛盾都源自于供给与需求,这是经济矛盾的总“基地”。斯密的绝对比较成本理论、李嘉图的相对比较成本理论、马克思的两部类理论、马歇尔的均衡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理论、洛桑学派的边际学说、熊彼特的创新理论、里根经济学等,这些大量的著名经济学理论,都是以研究结构性为主的,都是以探索解决结构矛盾为目的。对于这些结构问题,在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也许不是什么问题,因为他们有非常成熟和高效的经济运行机制来进行各种需要的调节,“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的互补作用非常大。但是,在市场经济非常不成熟的国家中,结构问题就非常要命。这是因为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两方面都存在许多缺陷,而且两方面经常会冲突,谁是谁非很难说得清楚。在我国目前的体制和机制中,有大量非正常因素干扰结构调整:一是市场严重过剩的产业和产品,政府规划中仍然在继续上项目;二是出口需要大量标准化的农产品,可我们养殖和种植的大部分产品是低标准产品;三是明明已经出现过度城市化现象,反而鼓励城市化;四是明明信息化商贸模式已经成长起来,开始许多地方仍然再大搞传统的“坐商”。如此等等,不胜枚举。
(一)矛盾的普遍性决定了经济矛盾的客观存在。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旧的矛盾一解决,新的矛盾就会产生,又开始了新的矛盾运动,在新旧矛盾之间绝对不存在哪怕一刹那的无矛盾状态。在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中,不论研究什么学科或者什么概念,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这个概念是否成立,有没有客观性。关于事物的客观性问题,在马克思和毛泽东的思想的思想中,表述已经非常多,不需要我们再通过引文的方式进行依据提供。庞朴先生为此还专门著书《矛盾普遍性》,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经济矛盾、非均衡现象、不协调现象、不对称信息等,都是矛盾经济学的现实问题。几乎所有的矛盾经济问题和现象,都具有充分的客观性,都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和运行过程中必须发生的事情。
(七)利益创造与利益转移。从古代经济学到现代经济学,不论是那个学派还是那个学者,在劳动创造价值,“不劳不获,劳有所获”的问题上一直是思想高度一致的,这是大家的共识,也是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收益原则。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生利益创造与利益获得“向背”的问题。主要表现和原因有:一是劳动过程与分配过程在许多时候是分离的状态;二是劳动创造的价值量会在此后的分配过程中被结构化,分成工资、企业利润、税收、各种扣除等;三是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还会在流通过程中被转移,比如农产品就是如此。大多数农民那么劳作辛苦,但是,农产品的地头价却是城市市场零售价的1/3~1/5,农民创造的价值被大量转移到流通环节上了,我们许多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和措施的最终效果,实际上低于同时期转移和流失农民收益的效果;四是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也会影响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得的多少;五是个人所得税政策的制定和政策规定,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劳动报酬的获取,也影响最终的消费水平;六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的影响力的大小。所以,在利益创造与利益获取的这对矛盾中,确实存在许多变数,由此形成许多矛盾和磨擦。
2014年,蔡振华与足球的“缘分”更近一步。2014年1月,第十届足代会在香河进行,蔡振华当选足协主席。
而实际上,进入21世纪后,建筑市场劳务工资及建筑材料价格等波动频繁,涨幅较大,造成概(估)算投资不足,给工程招标投标及实施带来较大压力和被动,有的工程不断签订补充协议,有的甚至停工谈判。鉴于这种情况,一些项目业主纷纷要求调概。但调概是工程实施被动和投资突破已成事实的无奈之举,不仅加大了工程建设成本,更对工程建设良性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八)政府经济与市场经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科学处置问题,从十八大到十九大,中央在多个会议和文件中都强调这个问题,这是因为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到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这个真理,抓住了现代经济的问题关键。但问题是,我们一方面高度重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另一方面,我们目前还确实没有很好的办法处理好这个关系。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个关系这么难以处理呢?是利益集团和改革深化问题。所谓“深水区改革”和“顶层改革”,说透了就是改革要触及到某些关键部门、关键领域和关键人物的权力和利益得失。一旦改革影响到这些部门和人的权力和利益,他们是不愿意放弃这些权力和利益的,就会制造各种理由,影响深度改革的进行,造成制度阻力。另外,由于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特殊性,政党和政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还要充分考虑政治原则和政治利益的得失。在许多时候,经济问题已经不单纯是经济问题,而完全有可能成为政治问题。
三、矛盾经济问题的客观性
目前供电企业的风险管理都是与业务管理紧密结合起来的,业务管理人员同时也是风险管理人员。这样的好处是风险管理者都是精通业务的人员,对风险政策的制定、风险分析防范控制都有较好的业务基础。在这个架构内,供电企业的总经理和分管经营的副总经理作为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风险政策,组建能对电费风险进行及时、有效控制的管理体系。业务管理层如营销部、客户服务中心、电费管理中心、电能计量中心,负责采取行动,他们负责控制每项业务的风险,营销部一般身兼业务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两种职责。供电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也承担了对电费业务的审计职能,一般设有营销审计岗位。
采用NG出口温度同SCV水浴温度的串级控制,串级控制方案如图1所示,主被控变量是NG出口温度TIC001,副被控对象为水浴温度TIC002,操纵变量为燃料气的流量。该方案将影响水浴温度的相关干扰因素如燃料气的流量、发热量、压力、风量和燃料气的配比等引入副回路,取得不错的效果[8]。
(二)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调整矛盾的过程。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国内经济与对外贸易、FDI 与境外投资、国际债务与政府债务等,经常处在不协调的状态。从国家内部经济来看,中央经济与地方经济、各个区域经济之间、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等,经常会发生不协调的经济问题。发展快的地方会对发展慢的地方产生聚集效应,会吸附落后地区的资源要素;招商引资虽然会拉动区域经济,但是又会冲击区域经济的自主空间;过度城市化虽然在短期内可以将大量农民吸引进城市,但是又会占有大量农民耕地和发展资源。从市场结构的角度看,国内外经济发展和运行总是处在非均衡状态,不是供给不足,就是供给过剩。想要达到“马歇尔均衡”难度很大。
(三)经济矛盾的客观存在对于发展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济矛盾说到底是结构性问题,国家之间、产业之间、供需之间、城乡之间、阶层之间、部门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等,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发生意外的或者能够预期到的事件,从而改变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状态。对于经济矛盾我们首先不要怕,毛泽东曾经说过,不要怕出现问题和矛盾,关键的是看你有没有解决好矛盾的想法和措施。经济矛盾的客观存在,给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动力和目标,给了我们研究的着眼点。经济矛盾的客观存在也给政府部门研究发展思路、战略、政策和措施提供了契机。甚至可以说,现代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矛盾的科学。
(四)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充满各种现实矛盾。当前,世界经济复苏依然艰难曲折,需求动力减弱和成本推动共同作用。一是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态势仍将延续,主要经济体总需求仍然疲弱,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抬头,各国都加强了对本国市场的保护,全球贸易面临下行的巨大风险。二是国内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近年来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均值低于历史平均水平。三是三大需求动力减弱,继续提高投资率已经没有空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进口和出口的增速都有所回落。四是相当部分大中型企业生产经营仍比较困难,企业效益持续下滑,生产经营困难加剧,企业综合生产成本持续上升,传统竞争优势减弱,而企业转型和创新发展又面临技术、人才和机制等因素的制约。
(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也充满各种现实矛盾。最近几年以来,社会矛盾逐渐成为了中国公众瞩目的焦点。比如官员经济腐败、贫富差距扩大化、城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三农问题、仇富心态、教育改革、房产价格、医疗社保等一系列问题,犹如走马灯一般纷纷闯入人们的视野。当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围绕主要矛盾,又有许多具体的表现形式,如产能严重过剩现象就在最典型的事例。由产能过剩所导致的许多矛盾的经济现象很多,像出口需求前景悲观、新增投资需求低落、农业基础地位不够牢固、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国际收支不平衡、外汇储备偏大、部分第三产业泡沫化、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等。
四、对矛盾经济学的基本规范
在本文中之所以提出矛盾经济学的新概念,只是要借助于这个概念来表达对于国内外某些经济现象的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和认识态度。既然已经提出了这个概念,就应该对这个概念进行基本的内涵解释,对起码的理论规范进行初步的界定,以便在今后的研究中有个大致的范围和方向。
(一)矛盾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经济矛盾的本质是非均衡经济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不协调现象,需要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过大。经济矛盾现象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问题,不论你是否认识到或者是否承认,都客观存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P82)。所以,矛盾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是经济发展和运行过程中的非均衡现象。矛盾经济学的研究比较偏重问题和不足,着重于对经济发展可行性和可能性的研究,明确不赞成“想当然”的经济思维。
(二)矛盾经济学的研究的主要问题。矛盾经济学从最简单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要研究和解答需要与可能、预期与现实、目标与能力、供给与需求、付出与获得之间的协调性、实现程度和现实意义。在市场经济的现实活动中,几乎所有的经济问题都带有两面性,一方面是人们和企业期望值,一般都很高;另一方面是发展资源和各种要素的供给能力,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发展要求。在这中间有许多因素往往是不对称的,因为相反的影响因素很多。但是,大多数企业和人们往往选择高目标,不会选择低目标,再加上攀比之风盛行,超前发展和消费就成为自然现象了。因此,对所谓的“跨越发展”、“赶超战略”和“借贷消费”等,我们就不难理解了。“生产同消费合而为一和消费同生产合而为一的这种直接统一,并不排斥它们的直接对立。”[2](P75)马克思的这句话正是对这些现象的最佳描述。
(三)矛盾经济学的理论价值。应该说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到现在,西方国家的基本经济学、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经济学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经济学,从研究方式和目标上来看,都是倾向于所谓的“正面研究”,也就是把所有经济问题看得都比较理想化、公式化和和谐主义。斯密的经济学明确是为国王和王后服务的;李嘉图经济学更加关注国家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关系问题;凯恩斯经济学主张政府的宏观经济调节手段的大量运用;而佛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则偏重金融对现代经济的“掌控”作用,有些列宁关于金融寡头控制产业寡头的意思。即,到了现代以来的许多经济学流派,不论学派叫什么名字,实际上大多数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都是围绕如何激励投资、增加税收、扩大就业、提高收入、提高福利和协调关系等。很显然,这些认识只是对相当经济问题的理想化,实际的经济活动要复杂得多。矛盾经济学的研究就会填补这方面的不足。
(四)矛盾经济学的现实意义。矛盾经济学的提出,不是要否定过去的经济学价值,而是要提醒经济学研究者们,一定要客观公正地研究经济问题。换一种思路,如果我们能够对非均衡现象和大量的、现实的经济矛盾能够做出非常深刻的研究,也许我们的经济学水平会大幅度提升。经济学不能把社会经济问题都看作是“伊甸园”和“乌托邦”。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所谓的“马歇尔均衡”只是理论研究的一种假设条件而已。也就是说,矛盾经济学的提出,是希望经济学家应该更加关注经济现实问题、关注困难和障碍因素,多思考副作用和可能出现的不理想的事情。
本文提出的关于经济矛盾与矛盾经济学问题是试图创新我们的现行经济学研究思路和方法,为更加深入地探讨非均衡和差别经济现象,提供一种有益的尝试。对于经济矛盾问题的研究本文还只是个起点,还有经济矛盾的分类、矛盾影响和矛盾化解方式等,将在此后的研究中再做延续分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评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中图分类号: F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106(2019)05-0048-06
*作者简介: 李含琳(1956—),男,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授,校智库工作站首席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一层次专家,甘肃省优秀专家。
(责任编辑:潘维永)
标签:变异经济论文; 经济现象论文; 矛盾经济学论文; 价值论文;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