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陆大省对外开放的几个战略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内陆论文,对外开放论文,中国论文,大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筑巢引鸟”与“借船出海”战略模式的评析
所谓“筑巢引鸟”,是指在对外开放的战略上,将有限的资金着力于进行内陆省份自身的能源、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改善投资环境,以达到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对外商投资吸引力,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加快自身的经济发展;所谓“借船出海”,是指将较多的建设资金投资于在沿海地区和其它对外开发的前沿地区的窗口建设,通过利用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优惠政策,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以实现对外开放的战略。
“筑巢引鸟”和“借船出海”,是内陆省份对外开放必不可少的两个轮子,其效果在不同时期、不同方面互有优势,其功能具有互补性。
1.资金紧张、技术落后,是内陆省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筑巢引鸟”一定要与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并使之相互协调,切忌一厢情愿地乱铺摊子,造成资金的大量积压、周转困难。近年来各地盲目地大上开发区的教训应当引以为戒。而“借船出海”,主要是为了解决内地企业信息不灵、渠道不通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必须切实加强窗口企业与母体企业的经济技术联系与协作,加强其对母体企业的信息传递、渠道沟通、市场开拓、资金技术引进各方面的作用,如果脱离了母体企业,窗口企业就失去了自身的窗口作用,“借船出海”战略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2.无论是“筑巢引鸟”还是“借船出海”,都应做好综合规划,协调实施。如果对“借船出海”过于偏重,往往容易造成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大量流失,最终反而会影响内陆省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而如果对“筑巢引鸟”过于偏重,则达不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目的,容易造成自身的思想封闭、信息不灵、渠道不通的状况,最终也会影响内陆省份的对外开放与经济发展。
3.由于“筑巢引鸟”战略与“借船出海”战略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不同,受地方政府的保护也不同,从总体上讲,“借船出海”战略具有效率高、风险大的特点,“筑巢引鸟”战略具有效益稳定、抗风险力强的特点。因此,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紧缩时期,应当相应降低“借船出海”战略的份量,加大“筑巢引鸟”战略的份量,适时地抽回一部份资金保证自身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尽可能避免当前这种在沿海的资金被套牢的现象;而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放松的时期,则可相应稳定“借船出海”与“筑巢引鸟”战略的份量,将一部分资金在沿海快速增殖,反过来用于加快内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促使“筑巢引鸟”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切实增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预见性和对企业经济行为的引导性。
4.之所以采取“借船出海”战略,从根本上讲是由于内地在对外开放度和优惠政策上比之沿海地区存在着明显的梯度差,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和内地改革开放的深入,内地也开始享受到沿海地区原来独享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内地的思想观念、政策体制、投资环境等也正在逐步适应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逐步增强,沿海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正在降低。因此,从目前趋势看,内地应该相应地调整对外开放总体战略,增大“筑巢引鸟”的比重,减少“借船出海”的比重,逐步地把以“借船出海”为重点的对外开放战略转化成“筑巢引鸟”为主的对外开放战略,同时,矫正“借船出海”战略实践中的误区,推动内地省份的对外开放在坚实的基础上深入持久地对外开放。
二、三资企业、国外贷款与BOT投资方式的比较
1.兴办三资企业是内地省份对外开放,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到1993年底四川省兴办三资企业达3960家,协议利用外资金额43.2亿美元,占全省利用外资金额77.3%。对外商而言,他们之所以到地处内陆的四川来投资办厂,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赚钱,因而其投资方向自然是倾向于比较利益较高的产业或行业。由于我国目前价格改革尚未完成,价格体系很不合理。比较利益较高的机械、食品、建材、电子、服装等加工工业和建筑、房地产及某些第三产业恰恰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长线产业或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而要将其投资引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则困难重重。
2.国外贷款在四川利用外资结构中亦占有较大比重,1993年底全省累计协议国外贷款金额达10.9亿美元,占全省利用外资金额的18.1%。国外贷款大多是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贷款,在投资方面上有较多限制,主要是农业、支农工业、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和基本原材料工业。毫无疑问,这些产业都是国民经济亟需重点发展或重点保护的产业,但这些产业一般都比较利益较低,投资回收期较长,创汇能力较差,这正是可能出现偿债困难的重要原因。此外,由于国外贷款97%以上是由地方政府对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的借款,因而项目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为政府所有,其采取的基本上是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也是利用国外贷款效益提不高的重要原因。
3.BOT投资方式,以正在谈判的成渝高速公路出让项目为例,其投资规模达数十亿元人民币。这种方式在行业上主要是能源交通、资源开发等基础产业与基础设施,在方法上采取的是从建设到营运的一揽子办法和一条龙作业,因而主要适用于一些大型和特大型项目,外商在合同期内根据合同规定拥有从建设到营运的全部管理决策权,采取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管理方式,中方无权也难以插手管理。BOT投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项目建设经营权或资源开发利用权的定期出让,原则上中方不直接投入资金,而由外商承担全部投资,其投资在规定的运营期中获得回报,中方到期全部收回。因而其风险基本上由外方承担。
综合考察上述三种方式,当前似可采取以下措施:
1.大力加快三资企业发展,给以更加积极合理的引导。为了增加兴办三资企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性效益,要积极引导外商对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投资。为此,一是要进一步放宽政策,允许外商在这些领域投资,并给予政策优惠,二是考虑到某些行业比较利益较低,可以采取在其它方面给予外商补偿,以吸引外商投资。同时,兴办三资企业一定要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和全新的运行机制,如果仍沿用国营企业传统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三资企业“国营化”,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经济效益就难以得到合理的体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就难以充分发挥。
2.积极慎重利用国外贷款,着力于加快和深化用贷项目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的改革,提高利用国外贷款的效率和效益,同时,在借、用、还三个环节上加强管理,以避免出现偿债困难的局面。应该看到,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条件是相当优惠的,如果经营得当,其效益理应高于兴办三资企业。之所以可能出现偿债困难,根本原因是自身经济实力的薄弱和用贷项目改革步伐的滞后。因此,仅管目前偿债率、负债率较高,但对于国外的优惠贷款仍应积极争取,而不必削足适履,限制国外的优惠贷款。但是,为了克服偿债的困难,在借、用、还三个环节上加强管理无疑是必要的,尤其在“用”这个环节,必须下功夫转换已有用贷项目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对于新的用贷项目则应坚决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用贷项目的经济效益提高了,还贷的问题是不难解决的。当然,在“借”这个环节上,也应尽可能增加出口创汇项目的比重,力争使大多数贷款项目外汇能够自身平衡,如发展创汇农业等。
3.仅管BOT投资方式在我国刚刚开始尝试,但在国外已历史悠久。例如在中东石油开发初期,不少西方石油公司与中东国家的合作就是这种方式。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建设资金技术严重短缺、资源或市场潜力巨大而又急于开放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BOT投资方式在产业上主要适用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或矿产水能资源开发,这恰是内地省份严重不足或潜在优势所在。因此,采用BOT投资方式引进外资应当成为今后内地省份对外开放中一个新的重点。仅管这种方式十分复杂,难度较大,但这种方式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一旦突破将产生巨大的相关效应。为此,应当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抓紧工作,积极争取。
三、出让内地市场和资源与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
1.出让内地市场和资源,以增强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的科学举措。与沿海地区相比,内地交通通讯不便,投资环境相对不利。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外商投资无疑会倾向于沿海地区,这正是我国对外开放首先在沿海地区展开的主要原因。然而,内地也有其相对于沿海地区的优势所在,并且随着改革开放发展的进程日益显露。例如,四川省有着1亿多人口的购买市场,年成交额达4千亿人民币之巨,而且发展潜力巨大,以年增长10%的速度计,每年新增的市场容量即达4百亿元人民币。同时,四川还有着丰富的矿产水能资源,潜在价值十分巨大,其开发利用可以取得重大的经济效益。同样,利用国外的市场和资源,以充分发挥和提高内地的经济实力也是从我国国情出发的合理构想。与沿海地区相比,内地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国有资产存量巨大,科技队伍力量雄厚,有着较强的生产能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廉价的劳动力,因此完全有可能生产价廉物美的产品到国际市场去竞争,去占领应有的市场份额。如四川省1986年至1993年7年间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的比例即上升了25.3个百分点,由原来的占一半不到发展为占3/4。同时,尽管四川各种资源十分丰富,但某些资源利用条件较差、开发成本较高而开发周期较长,某些产品技术落后、质量较差、成本较高而生产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完全可以利用国外的原材料或中间产品,以弥补内地经济的结构性短缺。
2.出让内地的市场和资源,在一定意义上是为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所付出的代价。这种代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出让自身的市场会不同程度对现有企业的生产经营形成冲击,一些企业因此而受到影响,但最终会在竞争中学会竞争,取得新的发展;另一些企业则可能生产萎缩,最终在竞争中失败,面临转产或破产。二是出让优势资源可能会不同程度损失潜在的利益,一些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开发一点就少一点;一些开发项目可以长期盈利,外商可能获得长期的高额回报。毫无疑问,出让市场和资源的代价可以通过引进国外资金技术来获得补偿,这种补偿一般远远大于其所付出的代价,这正是众多发展中国家乐此不疲的根本原因。更何况自身经济不发展,其市场必然被别人占领;资源得不到合理开发利用,其经济价值也无从体现,不是沉睡地下就是破坏浪费。利用国外的市场和资源,也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直接表现为作为不发达地区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交易和劳动力价值的转移。但是,正如马克思所揭示的,不同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可以为双方带来高于其原有价值的利益。内地通过国际贸易的收益远远大于在国际贸易中付出的代价,这正是我们不遗余力地发展对外贸易的内在原因。
3.出让内地市场和资源、吸引外商投资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地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开放度较小,如四川省市场总容量达4千亿人民币,但按人口平均不足4千元,比之全国平均尚有差距,且开放度较小,外商要进来并非易事,对于广大农村更是相对封闭。二是国家宏观政策限制较多,而内地的改革措施又未跟上,如对外商投资矿产水能资源的开发国家有多方限制,内地自身也未有切实有效的引资措施,至今尚未真正起步。其解决的办法无非是两条:加快市场培育、加快改革步伐。如果市场发达了,容量增大了,外商对现有企业的冲击也会减小。应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建立健全各种政策法规,加速培育内地市场,逐步完善市场运行机制,打破内地市场的地区封锁,为外商产品进入内地市场创造必要的条件;同时,积极转换政府职能,努力提高政府办事效率,保护外商投资的合法权益,为外商在内地投资办厂、尤其是开发利用内地优势资源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着眼于内地目前实际上已经主要被国外和沿海产品所占领、而内地产品近期内又无力与其分庭抗礼的市场领域,让引进外资生产的产品主要与国外和沿海生产的产品进行市场竞争,并力争将后者挤出去,这一者可以降低出让市场对本省企业的冲击,二者可以迫使沿海产品进一步走向世界,从而对国家经济全局也是有利的。在资源方面要着眼于内地储量十分丰富,而近期内又无力大规模开发利用或在相当长时期内用之不尽的资源领域,让内地的这些优势资源尽快得到开发利用,实现其经济价值,并力争将其产品打入国外和沿海市场,这样一者可以使双方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二者也不会过多损失资源的潜在经济价值,考虑到资源价值的时效性,其对于国家经济全局也是有利的。目前,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获取比较利益的难点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产品档次低,换汇成本较高。二是外向型经济少,创汇能力薄弱。利用国外资源必须要有支付能力,但内地经济长期高度内向型,外向型成份低,如四川省1993年出口总额仅为国内生产总值的7.5%(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按1:8.5计),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创汇能力与需要很不适应。应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尤其是要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入手,转换外贸生产和经营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努力提高其生产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练好内功,学好本领,降低出口产品的换汇成本,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提高在国际市场经营技巧,扩大在国际市场中的贸易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