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方法及其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94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依次设置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围手术期全方位护理,观察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评价其应用效果。结果: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4%(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2.2±5.8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8±5.5分(P<0.05);试验组患者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生理机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体健康评分为66.9±2.4分,高于对照组的46.5±2.7分(P<0.05)。结论:围手术期全方位护理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同时可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
近年来,人们所处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其疾病发生概率也越来越高,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以及宫颈癌等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也越来越大。现阶段,妇科盆腔手术是治疗各种妇科疾病的常用手段,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患者病情。然而,患者接受盆腔手术治疗后很可能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可能会诱发肺栓塞等问题,不利于改善患者预后,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因此,临床上必须要加强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尤其是要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有效预防,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本次研究选择本院94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依次行围手术期常规护理以及围手术期全方位护理,观察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评价其应用效果,现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本院94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样本,依次设置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7例。对照组年龄22-56岁,均值34.5±1.5岁,体重在45公斤至73公斤之间,均值55.8±2.5公斤。试验组年龄21-57岁,均值35.2±1.8岁,体重在46公斤至74公斤之间,均值56.5±2.8公斤。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接受盆腔手术治疗,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等一般资料对比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常规进行环境护理,加强对患者的下肢保暖,同时常规给予术前备皮,监督患者禁饮禁食,强化导尿管留置护理及其他常规护理。试验组行围手术期全方位护理,详细方法如下:
1.2.1术前护理
患者接受妇科盆腔手术治疗前,护理人员必须要强化对其心理护理,主动与之进行沟通和交流,鼓励其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免其情绪淤积出现抑郁以及焦虑等不良心理状况。护理人员必须要向患者详细介绍盆腔手术的目的、操作方法以及效果,增进患者对该治疗方法的认识,提高患者的手术配合度和依从性。告知患者盆腔手术治疗后可能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手术疗效,督促患者配合相关治疗和护理工作,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目的。另外,护理人员可邀请一些经盆腔手术治疗获得明显疗效的患者到病房与将手术患者进行交流,分享其心得体会,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改善其手术护理配合度,降低下肢深静脉发生率。此外,对于年龄较大、体重指数较高、烟龄超过10年且伴有糖尿病及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其开展健康指导,告知患者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具有的危害性,从而让患者加强预防和提高治疗、护理工作的配合度。患者术前饮食应尽可能选择清淡且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禁止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
1.2.2术中护理
患者接受妇科盆腔手术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协助其正确摆放体位,合理选择截石体位,方便手术的开展。护理人员应主动协助患者穿戴弹力袜,避免其双下肢长期处于外展状态。针对高危患者可通过SCD的压力抗栓泵进行血栓预防。在盆腔手术实施过程中,手术操作者应保持动作轻柔、准确,护理人员应协助医生进行科学止血,尽可能避免血管解剖暴露,同时减少机械刺激。护理人员必须要与手术医生进行默契配合,及时、准确传递手术中所需工具以及物品,尽可能缩短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另外,强化对患者的输液护理以及静脉穿刺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开展注射治疗期间,应首先对药液进行稀释处理,严禁患者自己注射。因上肢静脉在回流状况上明显优于下肢静脉,术中应尽可能取上肢给予输液或实施静脉穿刺治疗。护理人员需不断提高自身穿刺技术,尽可能避免出现机械性损伤[2]。
1.2.3术后护理
盆腔手术后,护理人员引导患者保持去枕平卧,对电解质紊乱者给予及时纠正,督促其投入到主动膝关节运动以及被动膝关节运动中。手术结束后2小时,护理人员及时帮助患者脱除弹力袜,继续通过SCD压力抗栓泵进行抗栓,待患者能够自行下床活动后暂停使用。术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病情状况开展实时监测,按照2小时/次对患者体位进行变换,避免其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护理人员应注意患者外露脚趾在颜色上有无异常,并对其足背动脉搏动状况进行实时监测。督促患者进行踩泵运动,尤其是要加强屈伸运动以及绕环运动,促进膝关节屈伸,运动频率为5-8次/天[3]。同时还要注意术后运动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具体耐受情况制定相应的运动计划,指导患者做好床上运动,运动量需严格控制,切勿剧烈运动和过量运动,并注意饮食干预,鼓励患者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1.3临床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11.0数据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资料实施统计学分析和处理,如果P<0.05,说明两组患者在相关数据对比上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试验组接受围手术期全方位护理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4%(P<0.05),详情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临床常见周围血管疾病之一,危害性极大,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诱发肺栓塞,造成患者死亡。因此,临床上必须要强化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的护理,尽可能避免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常规护理虽然能够在一次能够程度上缓解患者症状,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但是其护理措施不够全面,缺乏足够的针对性,因此应用效果有限[4]。围手术期全方位护理作为现阶段较为先进、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模式,能够站在术前、术中以及术后角度上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开展有效护理,更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痊愈。本次研究发现,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4%(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2.2±5.8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8±5.5分(P<0.05);试验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该研究结果与朱月华等人关于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5]。这意味着,围手术期全方位护理确实能够促进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降低,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具备良好的应用效果。
总而言之,围手术期全方位护理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同时可改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应用效果良好,值得在今后的妇科盆腔手术护理工作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泉玲.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07):174-176.
[2]张侠.妇科盆腔围手术期预防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综合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民康医学,2015,27(11):119-120.
[3]康铁焱,李晓娟.围手术期系统护理干预预防妇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2):3629-3631.
[4]叶为群,凌琳,李学华,谢利萍,潘晨萍,沈逸.围手术期干预对高危人群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4,24(07):76-79.
[5]朱月华.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0):6318-6319.
论文作者:郭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7
标签:患者论文; 下肢论文; 盆腔论文; 手术论文; 妇科论文; 静脉血栓论文; 静脉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