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

王嘉嘉[1]2008年在《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创新能力提升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强调对整个产业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评价,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提升战略模式及对策建议,对加速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进而吉林省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能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一定的贡献。本文从构建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角度入手,以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以及产业创新能力等理论为基础,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创新能力进行研究。首先,文章从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以及产业创新能力等相关理论入手,在分析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及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产品加工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其次,利用本文构建的产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对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创新能力进行评价,进而找出问题。最后,在对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创新能力的战略模式及对策建议。

董文[2]2004年在《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农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出现了供求基本平衡,甚至某些农产品暂时性过剩的局面。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成为当前解决“叁农”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举措和提高食物安全的有效手段。然而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能力低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甚远。因此,只有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加快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 本文首先根据国内外技术创新理论代表人物的观点,结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特殊性,提出了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的含义。在对当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现状、问题,以及落后的根本原因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的总体模式和发展策略。即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双向互动,官产学研相结合,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并举的方式,走相对跨越和绝对跨越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模式。实现技术跨越模式主要包括全新技术跨越、改进技术跨越、嫁接技术跨越和整合技术跨越。发展策略主要有整体追赶与局部跨越策略、引进吸收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策略和绝对跨越与相对跨越并行策略,同时从区域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东、中、西部的发展模式和策略。本文最后以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专项技术创新的成效为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要建设政府与政策支持体系,投资融资体系,研究开发体系,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以及人才培养体系等五个支撑体系。

李青松[3]2008年在《后WTO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经营对策》文中指出中国是继美国、欧盟、加拿大、巴西之后的世界第5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除欧盟、美国、日本之外的第4大农产品进口国,对世界农产品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1年加入WTO,是中国农业走向贸易自由化、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基本标志。从2005年开始,中国加入WTO过渡期基本结束,进入“后过渡期”的中国农业进入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对国内农业的有利因素将逐步消失,一些深层次的不利因素正在显现,农产品面对的国际竞争压力将全面提升。尽管目前中国农业参与世界贸易体系的程度相对有限,但贸易自由化使中国农产品面临压力。中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难以竞争的局面,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出现逆转。中国农业目前仍然是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一些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远没有根本解决,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将面临长越多的压力和挑战。由于我国农产品市场集中度过低,规模过小,并且农产品的鲜活性、替代性强,在信息稀缺下容易产生合成谬误和蛛网效应,同时农业退出成本高,产品缺乏差异化,种类单一,品牌知名度不高,导致农产品市场过度竞争。针对这种情况应对农产品组织进行优化调整,一是将存在于较高市场交易费用的农产品市场交易一体化转化为农产品企业内部的交易,降低农产品市场的交易成本,提高农产品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二是实现农产品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将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竞争活力有效地协调起来。宏基创始人施振荣的“微笑曲线”表明,在研发、加工制造和营销叁大领域中,研发可获得20%的利润,加工制造业可得8%-10%的利润,营销可得25%的利润。我国农产品应该主要通过研发和品牌营销来提升产品附加值,具体就是通过技术创新,深加工和培养强势品牌来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国际分工的细化导致了国与国之间的比较优势更多地体现为全球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环节的优势,而非传统的最终产品优势。本文根据我国农产品流通内价值链的分工中的价值分析与战略环节的识别,各区域资源状况并结合农产品流通价值链和产业链进行分析,通过农产品流通价值链条的增值路径来安排未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战略,以实现我国农产品国际经营的国家战略利益。农业产业组织的运作绩效关系到农产品国际经营的成败。本文运用SCP分析框架,从理论上研究了农业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同时以山西鑫源兄弟实业集团公司这一成功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例分析了其组织架构、行为特征与运行绩效。基于对鑫源兄弟实业集团公司的分析,相应提出了其他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路径。自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保持持续增长,但也遇到了国外绿色贸易壁垒层出不穷,大宗谷物类产品的成本较高、大都缺乏价格竞争力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我国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大规模的专业化农业产业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我国的农产品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大力推进环保农业,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冲破农产品技术贸易壁垒,进一步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应对农产品国际经营的基本战略是全面提升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论文建议抓好叁个关键措施:(1)确立适应WTO要求的农业发展战略;(2)调整农业国内支持政策;(3)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王东[4]2007年在《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创新能力培育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工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很快,成就显赫,在国内处于中上游水平。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创新能力不强,开发新产品不多,整体水平不高。因此,只有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才能加快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本文,从农产品加工业原料的专用性、农产品加工过程的复杂性、农产品加工制品的不稳定性叁个方面介绍了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特点。介绍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投入水平、产出水平、科技创新的支撑能力。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1个省的农产品加工业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创新能力中的突出问题总要是:企业创新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较差;吉林省企业和政府的科技投入强度较低;吉林省产学研合作范围还应进一步拓宽。论文最后通过建立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创新能力的培育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在创新能力培育的体系中,我们应使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创新能力培育的体,政府成为技术创新的领航者,高校和研究院所成为创新能力培育提供充分的技术源朱,良好的投融资体系成为创新能力的经济基础,技术人才的培养体系成为创新能力培育的持续的形成全社会都为农产品加工业创新能力培育创造良好条件和氛围。

钱丽晓[5]2012年在《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得到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拓宽了农产品销路,提高了农民收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源泉。但是,在农产品加工业较快发展的同时,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严重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在对国内外的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简要的总结分析基础上,以山东地区农产品加工行业为具体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采用层次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对山东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内容,建立了技术创新能力层次机构模型和评价体系,并进行了评价方法的研究。在运用这一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聚类分析的理论基础上,对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各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总体评价,得出了山东农产品加工业12个行业的排名,并得出创新能力表现的比较突出的农产品加工行业都具备的特点;运用对比和综合评价的方法对山东农产品加工业和山东工业进行创新能力的比较,结果表明山东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总体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和发展,但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与整个工业行业相比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力存在较大的差距。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提高山东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得出的结论和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山东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的一个支撑体系以及策略和模式的建议。

徐铮[6]2008年在《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连续七年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增长加速化、加工程度精深化、企业发展规模化、科技研发创新化和产业布局优势化五大趋势。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也发展较快,产业规模等各项指标均有上升。在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农产品加工业结构的优化不容忽视。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是经济效益高低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协调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对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进行优化,不仅可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实现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水平,同时对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起到了重要作用,是解决“叁农”问题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我国农业整体效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论文主要针对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优化进行研究。论文在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概念、产业结构概念和农产品加工业结构概念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现状进行研究,进而对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发展现状研究,对现阶段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情况以及结构情况进行分析;在研究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结构文献资料的前提下,对相应的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高效化理论进行阐述,对产业结构优化演变规律以及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优化的动因进行研究,分析现阶段影响以及促使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在对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结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包括运用弹性分析法、波动分析法和经济效益分析等方法对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进行分析,从对各行业各指标的计算结果中得到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结构是否合理化、高级化以及高效化;运用Shift-Share AnalySis(偏离-份额分析法)对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进行整体评价,找出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中存在的不足;论文最后将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相结合,分析并找到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产业结构优化理论,结构优化原则和思路等方面综合进行分析,对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科技进步速度、加强产品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对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纺织业和皮革制造业的发展,实施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其它产业兼顾的发展模式、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等。

李专[7]2016年在《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时空特征变迁及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既定目标,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同步发展的具体要求就是秉承产业融合发展理念,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快速推进农业“接二连叁”发展,最终提升农业增收能力。而农产品加工业正是实现上述发展的核心抓手。因此,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在上述现实背景下,中央及各省纷纷出台政策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从而在全国引发各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实践探索。正是这些实践探索为开展农产品加工业相关研究提供了绝佳机会。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及农副食品基地,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2003年时,辽宁省政府就出台了《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推进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截止目前,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辽宁省第二大支柱产业。那么,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发展变迁如何,存在哪些区域空间特征,辽宁农产品加工业与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哪些因素决定了辽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等问题都是亟待回答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基于19,98-2014年的统计数据,在对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行业结构及全国视角发展变迁的时空特征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计量模型对辽宁农产品加工业与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之间的协整关系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定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下一步发展提供实证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1.对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情况、行业结构的时间特征变迁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3年期间辽宁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除了企业单位个数有所缩减外,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全部从业人员和利税总额都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辽宁农产品加工业具有以农副食品加工业为主,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为辅,其他行业兼顾的行业结构特征,且这种结构特征没有随时间发生明显的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2.对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的省内区域空间分布特征分析表明:辽宁省14个地区产业发展差异显着,沈阳和大连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分别位列一二,它们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各占全省总数的1/5,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利税贡献等方面沈阳几乎占1/3,大连占1/5,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对2014年480家农产品加工省级龙头企业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各方面排名前两名的还是沈阳和大连,只是大连更强。3.对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进行全国视角的时间特征变迁分析发现: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所含的2/3行业发展水平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相比企业单位个数优势来说,在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和税收总额等体现行业发展质量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随着时间变迁,这种优势呈上升趋势。4.利用因子分析法和协整模型考察了辽宁省和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之间的关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辽宁省和全国的农副食品加工业等4个主要农产品加工行业的11个经济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和主成分提取,产生对每个行业综合发展水平刻画的综合指标。通过协整模型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辽宁省和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短期看,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较为明显,而长期看,前者还是在后者的发展中汲取更多营养。5.基于辽宁省14个地区2010-2013年的面板数据,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决定因素的固定效应模型分析表明:各地区的农业产出水平,工业发展水平,人力资本教育水平,金融、零售业发展程度等外在经济环境,医疗失业保险水平等外在社会环境都对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形成显着影响。因此,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应继续融入并努力引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此,辽宁省应继续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升工业的带动效应,提高市场流通便利性,健全创新创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在充分考虑地区差异的条件下,继续对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在14个地区的布局进行优化,从而实现农产品加工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刘金鑫[8]2007年在《长春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标准化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首先对农产品加工业和标准、标准化、技术标准化、标准战略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技术标准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对标准形成前和形成后的战略进行了分析,对企业技术标准战略的特性进行了叙述,分析了企业技术标准化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技术标准化对长春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作用。本文介绍了WTO/TBT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标准化的规定,列举了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农产品深加工业实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重点介绍了发达国家企业技术标准化现状,又介绍了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标准化发展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对长春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标准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本文提出了长春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的指导思想,又提出了长春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的目标,分析了技术标准化战略对长春市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影响机理。最后,本文论述了长春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施技术标准化战略应坚持的原则,并结合长春市的实际情况,从政府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长春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标准化战略的对策。

徐海波[9]2008年在《我国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研究》文中认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是实现小规模农业生产与现代化大生产对接的必由之路,是破解农产品卖难、农业增效难和农民增收难的战略举措。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新农村建设和建设现代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天生具有“弱势群体”的特点,以及面临着国际严峻的挑战。农业发展新阶段,传统的财政支农政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财政支农政策面临新的选择,迫切需要转型。国内外发展的差距表明,农产品加工业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传导作用,实践证明了农产品加工业在产业化机制中表现了自己的能力和作用。“扶持农产品加工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就是扶持农民”。因此,迫切需要从各方面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应以公共财政理论为指导,探讨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路子,以获得财政扶持的预期效果和政策效应。论文第一章是导论部分。主要阐明本文研究的意义、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并且就目前国内外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与评述。第二章主要界定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范围,以及构架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理论基础。从公共财政、财政支农、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特点、农产品加工业的作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国家财政实力等角度来探讨财政为什么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第叁章介绍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发展空间)以及政策支持趋势。主要阐述我国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历程中,政府扶持的积极作用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介绍国内外的实践。国内外实践表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达程度与政府扶持是分不开的。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也不例外。国内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都很重视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产业化,在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摸索出了很多宝贵经验。第六章主要分析扶持的目的和原则。第七章结合政府扶持目标,试图构建一个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财政扶持体系。从而得出政府扶持方式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有机整体的结论。第八章对扶持政策的预期绩效分析和模式进行选择。关于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的绩效分析,基于这样一个线索:政策评估(绩效综合评价方法)——理论上的适应性分析——案例论证来展开论证的。适应性分析主要从财政扶持与WTO协议、与农民增收、与农村工业发展、与农村经济发展四个角度来研究。我们得出: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农民人均总收入和纯收入的提高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对于促进农村工业产值的增长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对于促进农村GDP的增长发挥了明显的作用。案例分析分别从全国层面和湖南省层面选取案例来进行绩效的分析。论文最后部分(第九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归纳,阐述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的政府扶持行为提出政策建议。

毕颖[10]2010年在《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转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处于经济腾飞的重要历史时期,作为经济现代化两大重要标志的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也不断深化。无论是从世界各国还是我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既是带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又是区域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新疆兵团独特的体制机制以及特殊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农业在兵团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很大,如2009年农业总产值占GDP比重高达33.5%,这使得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在新疆兵团的经济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本文旨在对新疆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转移进行实践分析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以期完善新疆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展的策略,使新疆兵团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转移朝着合理性、可行性方向发展。本文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视角,以兵团番茄加工业为重点研究对象,探寻合适的技术转移方式。首先,简要概述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技术转移的内涵和理论;其次,对兵团番茄加工业的发展历程、特点、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再次,通过总结兵团番茄加工业技术转移的方式,对四种不同的技术转移方式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定性的判断出兵团番茄加工企业技术转移的主要方式为产学研合作模式;第四,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复合指标法,对技术转移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进行定量的分析,评价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绩效水平;第五,根据评价结果,结合兵团番茄加工企业技术转移的发展趋势,提出进一步完善兵团农产品加工技术产学研转移模式的构想;最后,给出保障兵团农产品加工技术产学研转移模式健康运行的对策与建议。通过分析本文得出以下认识:首先,产学研结合是兵团番茄加工企业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使科研与生产、科研与经济、科研与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企业界、科技界和经济界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其次,通过产学研结合,形成了企业需求——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带动农产品加工技术转移,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势必将成为今后兵团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转移的主要方式。最后,在强化兵团、师(市)在构建农产品加工技术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中的服务意识;构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学研合作各主体激励和保障机制;提高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需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营造具有兵团特色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等方面提出对策。

参考文献:

[1].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创新能力提升战略研究[D]. 王嘉嘉. 吉林大学. 2008

[2].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D]. 董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4

[3]. 后WTO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经营对策[D]. 李青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4]. 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创新能力培育对策研究[D]. 王东. 吉林大学. 2007

[5]. 山东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 钱丽晓. 大连工业大学. 2012

[6]. 河北省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优化研究[D]. 徐铮. 河北农业大学. 2008

[7]. 辽宁省农产品加工业时空特征变迁及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D]. 李专. 沈阳农业大学. 2016

[8]. 长春市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标准化对策研究[D]. 刘金鑫. 吉林大学. 2007

[9]. 我国财政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研究[D]. 徐海波. 湖南农业大学. 2008

[10]. 产学研结合模式下兵团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转移研究[D]. 毕颖. 石河子大学. 2010

标签:;  ;  ;  ;  ;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