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评论性阅读教学模式建构论文_蒋世栋

初中语文评论性阅读教学模式建构论文_蒋世栋

摘要:在应试思想影响下,长久延续的语文阅读教学则多以被动性的“文本理解和接收”为旨要,而只是在文本范畴内做着单一的解析和汲取,而鲜有主动的、独立的评论,这便将阅读固化为一种学习任务而完全忽略了其“启迪智慧和思想”的教育初衷。基于此,文本便就“初中语文评论性阅读教学模式建构”的话题做出分立:深入文内以评论文章内容、跃居文外以评论文本环境与形式、读写联动以深化理解和运用阅读所学此三大方面的阐述,以使学生拥有宽广的视野与格局、生成独立的思想、自主的阅读能力及语文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评论性阅读 模式建构

在长久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所竭力使学生明晰的便是“文本表达了什么”的问题,以达到学生“能够读懂文本”此单一的目的。但在此过程中,我们却忽略了阅读教育在更高层面和更广范畴上的理想目标,即培育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自主独立的思想与看待文本的更广视野。这是区别于固定化的语言、文学知识而将只属于学生自己的语文修养和内涵。以下,则便是对基于此理想目标提出的评论性阅读教学模式的具体建构方法的论述。

1.深入文内以评论文章内容

“深入文内”即是对文章内容的关注,这是传统的阅读常依循的、也是必然的教学方向,但在此方向下,除却单纯的作为任何一切拓展行为的基础的“理解”,还当有“评论”,即面向文章内容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评论,也即回答“文本这样的内容是好是坏、是是是非?”的问题,也即平常所说的“读后感”,而非对“文本呈现了什么样内容?”问题的单纯考究。

例如:在《背影》一文的教学之后,我便让同学们针对文本呈现的父子故事,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是最普遍、最直接的一种让学生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评论的方式。对此,一位同学则说道:“在父亲和脚夫讲价时,作者‘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的心理是身为子女的我们所常有的,因为厌烦于父母的迟钝、骄傲于自己的聪慧。在作者看着父亲买橘子的过程之后,‘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的感动心理也是我们所常有的。作者的父亲是天下所有父亲的缩影,质朴而伟大,因为爱,其为孩子放下一切的身段和骄傲,我们不应再觉得其丢脸,而皆应为感动、理解和体贴。”如此,对内容本身的评论是学生得出人文化认知的主要渠道,而亦将为之后的跃居文外的评价奠定坚实的基础。

2.跃居文外以评论文本环境与形式

“读后感”是针对文本内容发表的评论,而常所说的“论文”便要求写作者在更广的视野与更深的层次下对文本内在内容、外在写作形式、及文本创作时代环境,或者此环境与文本内容之间的关系等做出逻辑化的论述。在初中阶段的阅读教学中,是鲜介入此的,但对此的介入将更早使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思考范围得到扩展、使其得到对文本的深化理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其而言,此行有益而无弊。

例如:在《我爱这土地》一诗的教学中,在“跃居文外”的评论中,我则先向同学们介绍了本诗的创作背景:本首诗写于1938年11月17日,正处武失守之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的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在此阶段中写下这首诗。在此之后,我便让同学们结合此,去分析文本的写作内容与写作方法。如:本诗以“鸟”自愈,而非人,以显示在恶劣的时代环境与国家际遇中,即便是微小的鸟儿也充满着巨大的愤怒与愤恨。这种写作视角首先便创造了饱满的抒情空间。而在具体的情感抒发上,作者则采用了诸多具有激烈色彩的词语,如“嘶哑”、“汹涌”、“悲愤”、“无止息”、“激怒”、“深沉”等,同时在语句意义排布上,亦遵循着由激烈到平和,然而平和处却又深藏更强的激烈的原则,即由“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过渡至“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即由有声到无声,而无声却又胜有声,而将作者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所欲表达的悲愤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此的跃居文外的评论引导,将使同学们渐养成用退一步而更广的视野看待文本的意识与能力,从而形成更深的思想与更高水平的人文素养。

3.读写联动以深化文内文外评论能力

真正的评论观点当具有实际的自主创作成果以证明,且此自主创作的过程亦是学生深化文内评论与文外评论能力的过程,即其需要站在创作者的立场上依据自己所欲表达的中心思情去构思写作方式、素材选择等。

例如:在上述《我爱这土地》一文的教学中,继上述在“深入文内”与“跃居文外”此两个视角下的评论之后,我便让同学们去运用由此所得的文学和写作知识等,同样以写诗的形式进行对自己现有最明显情绪情感的表达。如借鉴由“跃居文外”的评论所得的“无声胜有声”的写作技法,以“如果有来生”为题,写道:“如果有来生,我甘愿做一朵云。在晴朗的日子里,成为湛蓝的高空里高贵的白;在阴郁的时光里,成为与电与雷一起激闪咆哮的黑;在释放了美与力量之后,继而在有风的日子里消散。天空未留痕迹,但我已来过。”如此,此创作的过程,便是依循自我的感觉深入了解“无声胜有声”技法的过程,同学们在进行对运用此技法文章的二次评价时,便更能够深入自如。

总之,评论性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理念与对学生独立思想的培育目的下所被提出的有效性阅读模式,而当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得到尝试性的落实。

参考文献:

【1】伍丽.初中语文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9(12):47-49.

【2】彭正元.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15-116.

论文作者:蒋世栋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  ;  ;  ;  ;  ;  ;  ;  

初中语文评论性阅读教学模式建构论文_蒋世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