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印度的地缘政治争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地缘论文,印度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选自法国《外交界》杂志2007年3月号
阿米特·拉伊纳(Amit Raina)是印度最负盛名的大学——位于新德里的尼赫鲁大学的一名年轻学生。他微微歪着头,用印度人惯有的说话方式,颇为肯定地说:“大象可以跑得很快。”聚集在其周围的学生,没有一个不同意这一论断的。所有的人都相信,早晚有一天,印度会重新找到它在国际事务中的位置。超过中国巨龙?对于这个问题,这些年轻人的观点就有了分歧。但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渴望国家强大的梦想。
的确,印度文明曾经在整个亚洲光芒四射,辉煌一时。那时的印度几乎与中国平起平坐,是世界一流强国,其国库收入占到了全球总收入的22.6%。那是在1700年。一个多世纪以后的1820年,这一比率下降到了15.7%,比其强大的邻国少了两倍。1980年,印度(其收入占全球总收入的3.4%)和中国(其收入占全球总收入的5%)的地位都衰退下来了。后来,中国复兴了,落在后面的印度则渴望着尽快追赶上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印度决定从实用主义出发,抛弃意识形态差异,搭上美国的列车。印度外交部发言人纳弗泰杰·辛格·萨尔纳(Navtej Singh Sarna)字斟句酌地说:“美国是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超级大国,我们同它发展良好关系是理所当然的。”在经历了数十年的、难以被美国所接受的不结盟政策以及受原苏联影响的外交活动后,这仅仅是印美两国关系的正常化而已。受此理念的影响,2005年-2006年间,印美之间的贸易额增长了11%,而印度与其前主要伙伴俄罗斯的贸易额仅增长了1%。
事实上,印度所寻求的远不止这些。其对手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令印度目瞪口呆,它毫不掩饰自己渴望,希望借助于跟美国的良好关系来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吸纳本国发展所匮乏的资金。2005年,中国所吸纳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高达724亿美元,而印度所吸纳的外国直接投资仅有66亿美元。
因此,辛格政府借鉴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设立几乎免税的经济特区,消除行政保护,降低关税……),千方百计地谋取利益,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除了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2006年11月,雷诺汽车公司宣布要在印度设立一家组装工厂)领域内的投资外,大型经销商(如沃尔玛、特易购、家乐福等)也高调宣称要进驻印度。当然,这些大型超市的进驻很可能会使当地众多的小商店倒闭。印度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开始,最大的投资国有美国、毛里求斯、英国、日本和韩国。
除了经济上的野心外,印度政府还有着政治上的考虑:它希望印度作为亚洲和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能够得到认可。这也是印美签署核技术协议的重要性所在。2006年,该协议得到了美国国会的批准,并将于2007年初生效。这为乔治·布什于2007年3月访印奠定了基础。这样,自印度于1998年悍然进行核试验以来,对其所采取的禁运也就解除了,尽管印度以“歧视”为借口一直未曾签署核不扩散条约,并以国家独立为借口拒绝接受国际组织对其核设施的检查。相反,美国及其盟友却强制要求对巴基斯坦、朝鲜和伊朗进行核查。
从此,在能源需求日益剧增的情况下,印度就能够进口敏感的核原料用于生产核电了。但这却并非最主要的。正如印度的一位外交官、联合国副秘书长沙希·沙洛尔(Shashi Tharoor)所说:“比获得能源供应更为重要的是,印度希望借助于该协议,使其核大国的地位能够得到确认,美国和其他正式的核大国能够承认印度这一特例。”不言而喻,“印度是个与众不同的国家”。这是印度外交官口中约定俗成的一句话。
1947年,这一特殊性使得印度从正在进行非殖民化的第三世界国家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道德强国”,其不结盟政策也得到好评。如今,它正准备成为一个由美国人装备起来的“军事强国”。一些印度人据此得出结论说,印度可能会陷入“结盟的圈套”。对此,辛格总理的反应较为激烈。他为那些人——“尤其是政治负责人”——“对我们外交关系变化的性质缺乏赞同”感到遗憾,并说:“我们常常采取一种基于过去的姿态。”
尽管跟华盛顿签署的核技术协议使得印度可以发展自己的可裂变物质生产项目,但它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美国的措施以作为补偿。布什政府反对印度和伊朗之间的天然气输气管道计划,尽管该计划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印度的能源需求并产生重大的外交影响。美国鼓动印度同其主要敌人巴基斯坦进行谈判,建议其输油管线从巴基斯坦过境。克林顿智囊团的前合作者、《金融时报》评论员爱德华·卢斯(Edward Luce)说:“这将对印巴之间关系的稳定起到促进作用。”目前,辛格借口伊朗要价过高而含糊其辞。但它不大可能长期维持现状。
印度也应与其强大的邻国中国进行和解。这两个巨人是达成地区协议以便对亚洲事务和世界事务产生影响还是为争夺老大的位置而大打出手?后一种假设最有可能成真。但迄今仍未有实质性的迹象出现。事实上,玩家不是两个,而是三个(加上美国),或四个(还有日本)。
美国人之所以敢不惜违反核不扩散条约的条款来支持印度,其实是为了促使印度成为抗衡中国的砝码,因为中国经济、军事和外交力量的增长威胁到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霸权。由于美国的传统盟友看起来更加脆弱(例如,韩国就拒绝跟朝鲜开战),于是,布什政府就将目光瞄准了对其邻国持不信任态度、有意投怀送抱的印度。
然而,2005年4月,深谙历史的中国总理温家宝在访问新德里期间,曾说道:“在过去的2200年间,在99.9%的时间里,我们两国都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中国人所说的那0.1%的时间指的就是1962年的中印战争。至今,印度人对这次战争仍记忆犹新。他们出乎意料的失败意味着尼赫鲁时代的终结。直到今天,这次战争的失败仍是印度人心头的创伤。
在经济学家阿乌蒂亚·森(Amartya Sen)看来,中印关系始于“贸易,而非佛教”。同样,两国重修旧好也是始于经济和贸易往来。2000年,两国的贸易额仅为30亿美元。而2006年,这一数字已达到了220亿美元,中国呈贸易顺差。中国希望利用两国经济上的互补性来尽快弥补技术上的落后,于是它积极促成签署了一项自由贸易协定。由于印度的国民生产总值仅为中国的三分之一,印度颇为担心中国产品会大量涌入。它意识到为全世界的英美企业提供转包服务和发展单一的软件业并不足以促进国家发展,于是就努力加强其相对老化和脆弱的工业。2006年11月在胡锦涛主席访问印度期间,两国签订了13份合作协议,涉及金融、农业、软件、能源等领域。
在需求激增的能源领域,两国关系也出现了缓和。当前,两国在该领域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争夺原材料供给方面。北京在这方面抢得了先机,尤其是在非洲。但不管怎样,2005年底,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还是就叙利亚石油开采的投资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同年,两国的石油部长也曾打算建立中印买家联盟以便对油价施加影响,但该计划流产了,因为此间印度石油部长马尼·桑卡尔·艾亚尔(Mani Shakar Aiyer)被免职了。可在胡锦涛主席访印期间两国发表的联合公报却明确指出,应当“鼓励两国企业进行合作,包括对第三国的能源进行共同勘探和开采”。之前,美国在获悉印度对叙利亚进行投资后,曾对印度政府提出了强烈抗议。由此可见该联合公报的意义所在了。
中印联合公报同样也强调了两国“在遵守各自国际承诺的前提下,加强核领域合作”的必要性。与中国主席几天后跟巴基斯坦总统所签协议不同的是,中印联合公报里的字眼是模棱两可的。但这毕竟是两国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提到核技术合作一词。归根结底,北京注意到了印美协议,努力不使新德里成为华盛顿的优先对话者。
对抗中国的轴心?
但是,两国关系的改善依然进展缓慢。两国之间一直存在着边界争议:北京宣称印度东北部阿鲁纳恰尔邦的一部分为中国领土;印度则宣称西北部的阿克赛钦为印度领土。负责解决边界争议的委员会一直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当然,中国承认自1975年起就成为印度一个邦的前佛教王国锡金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领土。同样,出于长远的战略考虑,自2003年起,印度也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但达赖喇嘛及10-12万西藏逃亡者却一直待在印度。2006年7月,自1962年起就一直关闭的喜马拉雅乃堆拉山口重新开放了,给著名的丝绸之路重新注入了些许生机。20世纪初,两国之间四分之三的贸易往来都是通过这条路线得以实现的。此后很久一段时间,这条路就逐渐荒废了。但有理由相信,军人会逐渐将这条路让给商人的。
然而,印度的不信任依旧存在,它担心被强大的中国包围起来。在北方,因克什米尔问题而与印度发生冲突的巴基斯坦长期以来都受益于中国无条件的支援。中国援建瓜达尔深水港口更是加剧了印度的恐惧。另外,中国也向东南方的缅甸提供了海军装备。北京说它只想为自己修建一个入海口,以保障其海上商路的安全。新德里并不相信此说,于是联合美军在中印边境、印度洋中沿输油管线至马六甲海峡一带展开了许多军事行动。另外,印度也联合日本展开了军事行动。当前,日本正在打造一种更具进攻性的军队理念。
因此,印度很想炫耀一下自己的实力。布什政府希望它发挥制衡中国的作用,对此,绝大多数亲美的印度精英们都表示接受。相反,一部分商界人士对此犹豫不决。最近,印度最大的工业家之一、塔塔公司的总裁古普塔先生(M.Shyamal Gupta)说:“我们希望看到的不是对抗中国的印度,而是联合印度的中国。”同样,在一些印度政治领导人——如轰动一时的《解读中印》一书的作者、执政的国大党党员、前部长贾伊拉姆·拉麦什(Jairam Ramesh)——身上,也能发现一些犹豫不决。
显然,没有一个人主张建立对抗美国的中印关系。也没人能够忘记这一事实,即中国希望跟美国建立极为亲密的关系,因为它在经济上依赖于美国。然而,在一个军费开支飞涨的地区,赋予中印《探索亚洲更紧密合作的框架》联合声明以实质性的内容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了。正如《印度教徒报》著名评论员希达尔什·瓦拉达尔贾(Siddarth Varadarajan)所言,“亚洲实在是太重要了,没有一个强国能独自领导亚洲。无论是中国、印度,还是日本,它们谁都不能幻想着独自或联合一个外部强国领导这一地区。”同许多进步主义知识分子一样,瓦拉达尔贾主张印度应更加积极地加入到地区组织中去。
影响印度以往外交政策的一个主要国家——俄罗斯的作用似乎正日益衰退。印俄联合声明是审慎的,两国双边关系的发展也并无多少可圈可点之处。可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破裂的贸易往来现在又恢复了,特别是在军事领域。在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研究系教授阿努拉达·切诺伊(Anuradha M.Chenoy)看来,“印度是唯一与俄罗斯有着技术和军事合作项目的国家”。2005年,两国的贸易额达到了65亿美元。俄罗斯是印度最大的军火销售商,排名第二的是以色列。印度前民族主义政府曾跟以色列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外交关系。
对于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同样也推动了印俄两国的合作。2004年10月,印度前石油部长艾亚尔曾宣称:“在印度独立后的前50年间,俄罗斯保障了印度的领土完整;在以后的50年间,它能够保障印度的能源安全。”或许这并非官方的观点,但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参与了库页岛油层的开采却是不争的事实。俄罗斯还承诺向印度提供60吨铀。为了实现其重新成为在世界政治生活中发挥举足轻重作用的一极的梦想,能源已成为俄罗斯的一件武器。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一位研究人员说,在普京的领导下,军事超级大国变成了石油超级大国,他的使命就是促使俄罗斯成为一个受人尊敬而不是令人恐怖的强国。
人们能够看到一个“印-中-俄”、而不是“中-印-北美”三角框架的形成吗?形势还没发展到这一步。但新德里已决定以观察员的身份(像巴基斯坦和伊朗那样)加入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的成员国有中亚四国(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和乌兹别克)、中国和俄罗斯。面对美国在该地区影响力的上升,中俄两国正努力赋予该组织更为强大的外交权力。
就目前而言,印度似乎并不能做出精彩的战略创举。作家苏尼尔·基尔纳尼(Sunil Khilnani)对此作出了绝妙的解释:“我们受到了一个想法的诱惑,即我们很快就将成为大国所举办的盛宴上的永久座上宾,我们应该梳洗打扮、穿上新衣去赴宴。”但这一切都有待于确定。
当前,印度已花了一部分精力去解决边界问题。它并不急着去跟其“小”邻国缔结平等关系,而是推动创立了南亚区域合作联盟。该组织成员国有孟加拉国、不丹、印度、马尔代夫、尼泊尔、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但其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仍居次要地位,而且该组织进展不顺,无法超越冲突。
当然,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也是造成这种混乱状态的原因之一。克什米尔地区目前分裂为两部分,北部是被巴基斯坦控制的自由克什米尔,南部是被印度控制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印巴两国曾于2004年开始就克什米尔问题进行谈判,后因故中断。要想重开谈判,困难重重。但两国间的贸易额却略有增长。2006年7月11日,印度城市孟买发生了连环爆炸事件,造成200余人死亡。印度指责巴基斯坦秘密组织制造了此事件,随后两国间的谈判中止。同年10月底,两国又重新开始会谈。去年12月5日,佩尔韦兹·穆沙拉夫总统首次宣布,如果印度放弃控制克什米尔的话,巴基斯坦也同样会放弃该地区。印度总理对这一建议表示欢迎。目前,克什米尔各方都保持着谨慎。
尽管印度跟其他邻国没有发生印巴之间那种激烈的冲突,但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实现正常化。11月初,尼泊尔政府军与毛派武装达成了协议,让人觉得印度与尼泊尔之间的关系或许会有新的变化。孟加拉国动荡的局势和斯里兰卡国内的战争也对印度的国内局势产生了影响。据估计,逃亡到印度的孟加拉难民已有两万人之多;约有一万斯里兰卡泰米尔人拥挤不堪地聚居在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难民营里。许多难民都生活在赤贫当中。
事实上,苦难孕育了那夏里特(印度毛派分子)运动,尤其是在西孟加拉邦、奥里萨邦、特兰伽纳(安得拉邦)以及北部靠近尼泊尔边境的比哈尔邦。在这些地区,独立主义运动如火如荼。辛格断言:“这是我们最大的安全问题。”但辛格总理忘记了导致这些动乱产生的社会根源了,特别是农村的“现代化”运动给农民所带来的灾难。2005年,有一万多农民自杀,多数是吞服农药而死,因为他们不敢面对自己所欠下的累累债务。印度是一个粮食出口国,但该国半数儿童却营养不良。十分之四的印度人不会读写(在中国,这一比例仅为十分之一)。根据人类发展指数的排名,印度排在第126位(中国则排在第81位)。
尽管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无论是它本身还是社会精英都无法改变大部分人民与约6000至7000万印度人(占全国人口的5-6%,过着欧洲水准的富裕生活)之间的巨大差距。外交官沙洛尔是为数不多的敢于谈及这一话题的人之一:“应该关心另一个印度……。我们应对‘硬件’进行投资,但也应对‘软件’——人进行投资,给予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这是一个文明问题……”将大多数人排除在外是一个以“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度”面目出现的国家的致命伤。
标签: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论文; 中国巴基斯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