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数学教学效率,但教师也不能过于依赖小组合作学习,并注意在进行合作学习时保证课堂纪律,保证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避免出现学生趁机闲谈的情况,切实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笔者从自身实践经验出发,总结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分享如下,希望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参考。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仔细分析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点,思考该知识点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以这些生活实际应用为话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动探究,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再结合学过的数学知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小明的爸爸在家门口种了一块长方形的菜地,但由于没有时间看守,导致菜地里的菜经常被家禽偷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再次出现,小明爸爸决定将菜地围起来,阻止家禽再跑进去偷吃。这时,爸爸开始考小明了,我要去买围栏了,可是不知道该买多长的合适,你帮我量一量并算一算,我应该买多长的围栏呢?问题抛出后,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们兴致勃勃,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讨论。讨论完之后,教师邀请学生回答,学生的答案大多是通过测量工具量出菜地四个边的长度,然后加在一起,就是要买的围栏的长度。接下来教师顺势引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就是将长方形各个边的长度加起来。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的计算公式。这样让学生现在组内探讨实际问题,然后再顺势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更加能接受,更好理解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二、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小组凝聚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组织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小组之间的凝聚力,让小组成员之间更加了解,关系更加和谐,有利于之后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实践活动的安排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设置,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认识物体”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将生活中常用的不同的物体带到课堂中来,小组中每个成员带不同的东西,保证小组中能组成更多不同的物体,如有的学生带鸡蛋、肥皂、茶叶盒,有的学生带纸巾盒、魔方、乒乓球等。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通过观察、动手摸、实际用等形式认识不同的物体,并分别描述各个物体的形状特点和实际用途。接着可以组织不同的小组之间分享各自的物体,彼此交换进行探索,认识不同的物体。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带来的各种物体集中起来,让学生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认识不同的形状,如球形、正方体、圆柱体等,加深学生对几何知识的了解。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实践活动,彼此互相探讨,互相学习,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做好课堂监督,避免无效学习
在小组探讨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发挥自己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在保证课堂纪律的同时,掌握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度,在小组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要及时进行必要的点拨,推动小组学习的进程,避免小组因此而停滞探讨,造成无效学习,浪费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
例如,在“三角形”这一知识点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教师向每个小组发放了一些各种形状的三角形,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画出每个三角形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发现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如锐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能很容易地画出他们的高线、中线、角平分线,但对于一些特殊的三角形,如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这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明白钝角三角形的高需要画出辅助线,直角三角形的高与其中的边是重合的,等等。通过点拨,让学生恍然大悟,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进程,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避免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浪费太多的时间还找不到解决的办法,造成无效学习。
综上所述,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下进行合作学习,还要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小组间的凝聚力。另外,教师还要做好小组间的指导工作,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成桂.合作促发展——小学数学小组学习策略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0):161.
[2]秦杰,刘开鹏.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151.
论文作者:严奉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小组论文; 角形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物体论文; 课堂论文; 《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