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工匠工作场所拓展性学习研究-基于《大国工匠》的案例分析论文

传统手工艺工匠工作场所拓展性学习研究
——基于《大国工匠》的案例分析

高 靖1,左 璐2

(1.曲阜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2.曲阜师范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变迁及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工作场所学习的价值愈发彰显。拓展性学习作为其中的一种学习类型,强调对学习过程的关注。以《大国工匠》中的传统手工艺工匠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其拓展性学习过程主要表现为主体跨越最近发展区、在适应变革中实现边界跨越、在拓展客体中实现周期进化、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追求创新。基于此,提出加强指向未来发展的学习内容、明确平衡传统与创新关系的学习动机、构建多重交互的学习方式等建议,以期增强传统手工艺工匠的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

关键词: 拓展性学习;传统手工艺工匠;活动系统理论;最近发展区;边界跨越

近年来,在“工匠精神”回归的时代诉求下,有关工匠的研究成为我国学界关注的热点,但大多数人聚焦的是智能制造时代下的高精尖人才,而对传统手工艺工匠关注较少。事实上,传统手工艺工匠的匠心独运对于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对于大国工匠来说,社会快速变革的现状和自身作为职业带头人的使命,都使拓展性学习成为其职业生涯高峰期的必然选择。[1]恩格斯托姆(Engeström)在其出版的《拓展性学习研究》专著中,针对“学习”概念提出三个问题:学习,更重要的是传递和保存,还是转化和创造?更重要的是纵向水平的累积还是横向水平的交换和融合?更重要的是生产实证性知识还是生产理论性知识?[2]鉴于此,以2016年央视推出的八集系列纪录片《大国工匠》和相关报道为资料来源,聚焦张兴华等9位传统手工艺工匠工作场所中的拓展性学习过程,在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以期能为传统手工艺工匠的拓展性学习提供些许建议。

一、拓展性学习概述

(一)拓展性学习的内涵

拓展性学习(Expansive Learning)是由芬兰学者恩格斯托姆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学习隐喻,他认为拓展性学习就是将一个简单的概念(对活动客体的当前认知)通过集体实践活动,拓展成为一个新的概念(对活动客体产生新的认知),在这种新概念的驱动下会形成一种新的实践活动,从而促进现实困境的破解。[3]

(二)拓展性学习的特征

与传统学习相比,拓展性学习表现为以下四个特征:从学习主体来看,传统学习认为个体是学习的主体,拓展性学习则强调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集体而不是个体;从学习内容来看,传统学习内容是预设的或是既定的,而对拓展性学习来说,学习内容是形成性的,随着活动的拓展而不断变化;[3]从学习形式来看,传统学习主张“非对称性学习观”,即知识由教师自上而下地传递给学生,而拓展性学习强调不同主体间通过水平方向的互动和交流,实现知识的融合、创新与变革;从学习目的与结果来看,传统学习侧重知识的获取和行为的改变,而拓展性学习强调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解决现实问题。[4]

(三)拓展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活动系统理论衍生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3]是拓展性学习的直接理论基础。活动系统是拓展性学习理论的基本分析单元,由主体、客体(活动对象)、工具、规则、共同体和劳动分工六个基本要素组成。不同的主体对“潜在共同目标”的认知不同,由此造成的差异使得客体不断变化,正是由于客体的拓展才使活动系统始终处于运作状态。因此,“客体”是活动系统的核心要素,它是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标志,指引活动的发展方向。此外,恩格斯托姆认为,活动系统中存在劳动分工和一系列指导日常互动的规则,可有效指导主体间的联合活动。语言和中介人工制品等工具在活动系统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5]此外,活动系统往往与拥有潜在共享客体的其他活动系统相联系,构成联合运作的网络。因此,拓展性学习涵盖同一活动系统内部和不同活动系统之间的学习(如图1)。

图 1活动系统运作模型

二、传统手工艺工匠拓展性学习的过程

(一)主体跨越最近发展区

恩格斯托姆将最近发展区理解为集体现有的实践能力与未来实践能力之间的差距,强调了学习的分布性、集体性和拓展性(创新性),[5]他把最近发展区比作一个有显性边界的居民生活区,居民对区内未知领域的探索促进了新路径的形成,当路径的探索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碰撞、突破现有的发展区边界而进入新的发展区域。拓展性学习的过程就是跨越最近发展区的集体旅程,[4]见图2。

图 2最近发展区拓展过程示意图

拓展性学习作为工作场所学习的一种学习类型,是大国工匠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他们作为职业领军人,在工作场所中的拓展性学习过程对其他传统手工艺工匠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克努兹·伊列雷斯(Knud Illeris)认为,所有学习都可划分为内容、动机、互动三个维度。基于此,为促进传统手工艺工匠的拓展性学习,可从内容、动机、互动三个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表 1主体跨越最近发展区情况

(二)在适应变革中实现边界跨越

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已经不局限于传统观念中稳定的个人知识和能力,而是产生于跨越边界、网络化的工作交流、团队协商合作的过程中,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挑战和不断重组的活动系统。“边界跨越”和“最近发展区”联系密切,“边界跨越”是对现有的最近发展区的突破,包括在不同活动系统间通过互动、协商和谈判,跨越彼此边界后形成一个共享的目标。[4]在现代社会中,未来的学习会越来越多地发生在不同活动系统间。

此外,在科技日新月异、社会不断变革的当下,如果没有工艺观念的创新,没有对市场和需求的了解,传统手工艺就会止步于现有发展区,难以突破最近发展区进而跨越边界。因此,“边界跨越”也可以理解为是创新学习的过程。晒纸工毛胜利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参与多项宣纸新品种的开发、研制和创新工作,延伸宣纸产业链,研制千禧宣、香港回归纪念宣等特种宣。与毛胜利类似的是,錾刻工艺师孟剑锋根据作品要求不断探索錾刻工具与方法,参与多项国家级工艺摆件的创作,比如汶川抗震英雄奖章、全国道德模范奖章等。恩格斯托姆提出的第二个 “学习,更重要的是纵向水平的累积还是横向水平的交换和融合”学习问题,可从上述案例中找到答案。传统雕刻结合数字化技术、古法造船结合现代科技都说明了不同系统间通过互动、交流,跨越彼此的边界,实现共享目标的同时也引发着社会变革。不同系统间的互动会带来新的可能性,甚至实现质的突破。在适应时代变革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系统内部的交流,也需要跨界进行系统间水平方向的交流。因此,系统间横向的交换和融合比纵向的累积更进一步,进步之处在于它体现了拓展性学习中跨越边界的过程,通过拓展活动系统和创新学习,进入新的发展区域并开辟了新的可能。因此,传统手工艺工匠拓展性学习是在适应变革中实现边界跨越的过程(见表2)。

传统手工艺工匠的拓展性学习也契合这七个环节。在拓印工匠李仁清的拓展性学习中,“客体”表现为从平面传拓到立体拓印的延伸。第一,质疑。对“只有平面拓印法,立体拓印法完全不可行”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第二,分析。立体雕像是凸凹不平的,要想在平面宣纸上展示立体的效果并且符合透视关系,需要把宣纸以正投影的方式直压到各个部位。第三,构建新方案。运用测绘中正投影的方法呈现立体效果。第四,试用新方案。摸索正投影测绘方法中用纸、用墨、用具的细微差别以及将不同拓印技法进行结合。第五,调整新方案。改进拓印工具,调整拓印技法的结合方式。第六,固化。将碑拓从平面图像拓展到三维立体空间,给传拓技艺带来新突破。而对錾刻大师孟剑锋来说,拓展性学习从接受制作国礼的任务开始。国礼要求的錾刻对象是厚度只有0.6毫米的银片,面对此任务,孟剑锋最初有 “客体”丧失感,因为传统的錾刻对象是铜器,很少有金银器上的錾刻。更为困难的是,为了呈现纺织物垂落的自然状态,在宽度只有0.1毫米的褶皱中也要刻上花纹。第二,分析。一件独具特色的錾刻作品,需要设计打造出最适合的錾子。第三,构建新方案。借鉴用于金属錾花工艺的古錾子的老花纹。第四,检验。反复开凿、磨平,试制新錾子。第五,实施。根据设计图案用新錾子在银片上錾出经纬线,交错成为纺织纹理。第六,固化。可为今后的金银器錾刻提供参考。同样,陶瓷艺术大师朱文立的拓展性学习也是按照拓展性周期框架进行的。在仿制汝瓷的长期摸索和对比研究中,朱文立首先对“客体”的理解逐渐发生了变化,认为制瓷的核心问题在于釉的配制。因此,探寻汝瓷的釉色配方开启了他的拓展性学习。汝州是汝瓷的唯一产地,交通不便的古代窑场都是就地取料,汝瓷釉料所用的矿石只会在汝州本地的大山里。《历代名窑资料汇编》里“活人入窑”的故事说明制瓷的成功可能与骨头中磷和钙的成分有关。再次,构建。可在配方里加入猪骨和羊骨,用汝州本地采集的矿石调制配方,记下瓷器的烧制时间、步骤和釉料配方。接着进入检验和实施阶段,他先后进行了大量的烧制试验,并通过多个古窑址进行对比研究。虽然没有到达固化阶段,没有完全掌握汝瓷烧制的真正秘诀,但“客体”的拓展也加快了绝迹汝瓷重现的进程,推动了陶瓷发展周期的进化。反思并非拓展性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独立的环节,而是贯穿于全过程中。[1]这一点在传统手工艺工匠中有所体现。对李仁清来说,从纸张的选择到传拓工具的改进,从重色浓淡的运用到创作理念的精进,反思环节贯穿其拓展性学习的全过程。对于朱文立来说,贯穿其拓展性学习全过程的则是他在烧制汝瓷时对于火照和温度的掌控。

创新创业实验班的开展对原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有利于高校发挥优秀人才的培养,对于开拓学生眼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力都大有助益。因此创新实验班的建立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对于建立模式是否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检验。

1)对预制光缆传输衰耗要求较高的工程应用,建议采用分支器型预制光缆;对施工效率及标准设计要求较高的工程应用,建议采用连接器型预制光缆。

表 2在适应变革中实现边界跨越情况

(三) 在拓展客体中实现周期进化

拓展性学习认为“客体”表现为不同系统间移动的、变化的、共享的集体目标,人们对客体的理解会随着活动的拓展而不断发展。[3]当面对难题,实践群体的第一反应是对“客体”的丧失感,不知道应借助哪些劳动工具,劳动指向性不强。恩格斯托姆用拓展周期展示了拓展性学习的步骤(如图3)。1.质疑:个体对当下的批判或怀疑;2.情境分析:分析原因以便解释问题;3.构建新模型:通过最新解释机制构建简洁模型;4.检验模型:通过试用模型检验其可用性;5.实施新模型:通过实际应用,进一步完善新模型;6.反思:评价拓展的全过程并进行反馈;7.固化:将新模型的试用结果变成相对稳定的实践形式。[1]

图 3拓展性学习的周期

“边界跨越”可以理解为是拓展活动系统的过程。马荣是第五套人民币原版雕刻创作的主力,张兴华是当地唯一精通木船制作全部工序的“掌作”师傅,他们是所从事职业的领军人,对于他们来说,纵向水平的累积已经到了“高原期”,在跨越最近发展区时很难有实质性的突破。随着计算机技术进入印钞行业,印刷、制版等各个工艺流程逐步被改进,传统手工雕刻忽然间成了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作为第五套人民币原版雕刻创作的主力,马荣自言:“如果我们要是抵触(计算机),完全用手工(雕刻),那谁来做转型的工作呢?我们曾经使得传统雕刻达到高峰,就有责任把这个高峰一直保持住。”因此他和同事们共同学习计算机凹版雕刻,掌握了计算机制版规律后将数字化雕刻技术应用到人民币印刷上,实现了手工凹版雕刻的边界跨越,手工雕版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拓宽了创作空间,带来了革命性的解放。同时,计算机技术作为应用系统,通过与新客体“人民币印刷”的结合也突破了自身的边界,找到了新的应用途径。在钢壳船早已普及而木船被边缘化的现代,木船制作传承人张兴华在适应变革中实现了古法造船的边界跨越,通过学习现代造船知识以及运用电脑设计图样,实现了现代科技和古法造船的结合,不仅减少了手画图纸带来的误差,还提高了造船效率。数字化图纸便是计算机应用系统在跨越边界过程中发现的新客体。

通过分析以上案例发现,客体会随着实践活动的拓展、时代的变革等而不断变化。在李仁清的拓展性学习中,“客体”拓展表现为从平面传拓到立体拓印的延伸,扩大了“客体”范围;在银器上錾刻国礼,孟剑锋最初有“客体”丧失感,随后经分析、构建新方案等环节将客体转化;而对朱文立来说,在仿制汝瓷的长期摸索和大量对比研究中,对“客体”的理解逐渐发生了变化。由此说明“客体拓展”会促进拓展性学习周期的进化,表现为李仁清开创立体拓印法,孟剑锋实现由铜器錾刻到银器錾刻的转变,朱文立复现了绝迹汝瓷。传统手工艺工匠的拓展性学习从客体拓展开始,经过分析、构建新方案、试用方案、调整方案等环节,到达固化阶段,实现周期的进化及发展,其中反思贯穿于拓展性学习全过程。因此,传统手工艺工匠拓展性学习是在拓展客体中实现周期进化的过程(见图4、表3)。

图 4拓展性学习的周期

表 3在拓展客体中实现周期进化情况

(四)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追求创新

拓展性学习的核心要素是创新与变革。它是一种倡导创新的学习,拓展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强调形成新概念、产生新的实践活动以解决困境与矛盾。但传统手工艺的创新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在对现阶段的“传统”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去其糟粕后将其发扬光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以古法造船过程中安装底板工序为例,船底板是船最重要的依托,使80块不同弧度的底板严密地并为一体最考验工匠的功力。实践表明,传统做法并不能使每道梁都服帖,一旦出现上劈、上裂的情况,船就有沉没的风险。基于此问题,经验丰富又善于思考的张兴华在继承安装底板传统操作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摸索出模拟安装、蒸煮、软化、加力等环节,提高了船梁与底板的贴合度,大大降低了船沉没的风险。再以拓印雕像为例,剪宣纸、贴敷宣纸、上墨、拼接拓纸都是沿袭下来的重要且关键的工序,在贴敷宣纸时,传统做法是用木槌敲打宣纸,对石刻有一定程度的伤害,基于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李仁清创造性地改用猪鬃制作打刷,减少木槌对雕像伤害的同时还能为其拂去灰尘。在“上墨”时,他把棉球换成羊毛毡,改善出墨不均匀问题的同时也更清晰地呈现了石刻的肌理和纹路。李仁清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改进工具,提高效率的同时对传统技艺进行了完善。

因此,传统手工艺工匠需要加强指向未来发展的学习内容,这就要求他们在具备实证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拓展学习相关领域内科技革命带来的原理性、方法性的知识,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提高理解力和领悟力,以便实证结合理论进行实践活动的创新,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跨越。具体来说,虽然传统手工艺的手工操作方式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但是传统手工艺技术的创新往往伴随着工具和工艺的创新而发生变化。因此,传统手工艺工匠需要在材料、工艺、产品形态等方面积极探索,通过拓展性学习,加强指向未来发展的学习内容,不断扩充知识结构与体系。

表 4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追求创新情况

恩格斯托姆在其专著中提出“我们究竟学了什么?”的疑问。门类繁杂的传统手工艺要想实现当代价值的演进和新生,需要传统手工艺工匠持续拓展指向未来发展的学习内容。在拓展性学习中,学习内容随着实践活动的开展而逐渐显现,因此,必须根据实践活动的要求而不断拓展。以王亚蓉为例,要想设计出修复东周织锦的方案,除了具备丰富的纺织考古经验,以考证织锦出土的地域、年代之外,还要明晰时下当地的纺织方法,而这就需要其不断进行拓展性学习,奠定深厚的织造功底。对李仁清来说,为了使传拓作品做到既不失真又有艺术神韵,需要深入了解雕像所在朝代的雕刻手法、服饰差异等时代特点,在拼接碎片时还需要结合考古测绘、绘画、雕刻等多方面的知识。由此可见,在拓展性学习中,学习者被赋予主体性,应具有重新框定甚至创造学习客体的能力。[6]在传统手工艺工匠拓展性学习中表现为主体跨越最近发展区的过程。比如,毛胜利主动参与多项宣纸新品种的开发、研制和创新工作,延伸了宣纸产业链。以上案例表明,他们学习的重点不在于掌握了多少具体知识,而是“拓展力”的获得,拓展力不仅能回答“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还能进一步回答“学习的社会价值是什么”、“学习的未来走向”等问题,[6]体现出宽领域、多层次、指向未来发展的学习内容。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多认为是一种T细胞依赖抗体介导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它的发病与胸腺有着密切的关系。胸腺瘤约1/3合并MG。胸腺瘤按WHO组织学分型分为A、AB、B1、B2、B3型,其中B2型胸腺瘤合并MG的发生率最高。本研究观察了重症肌无力合并B2型胸腺瘤患者胸腺生发中心中CD4+CXCR5+Foxp3+Tfr和CD4+CXCR5+ICOSmedianTfh的细胞的情况,旨在探讨Tfr细胞和Tfh细胞与MG发病的相关性。

三、促进传统手工艺工匠拓展性学习的建议

为了重现我国唐代的旷世经典,古丝织品修复专家王亚蓉与可操作传统织机的老匠人合作复织出唐风四经绞罗,实现了复原我国古代纺织技艺的重大突破。将复织技术代代传承的团队目标将推动他们继续突破现有的发展区边界而进入新的区域。为了更好地呈现书法、典籍等作品,晒纸工毛胜利和上百位工匠共同挑战制造传统宣纸的最大尺寸,经多道工序成功制作出“三丈三”超大手工宣纸,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为了保存在陶片上意外发现的古代工匠的指纹,文物修复师马宇和他的团队创造性地采用硅橡胶翻模的方法并进行保存记录,不断碰撞对文物现有认知的边界,加快了揭秘兵马俑等古老技艺的进程。在进行拼接陶俑的日常工作中,马宇会为每一件文物建立档案,详细记录每一道工序,还会手绘文物的病变图,将详实的数据和精细的图画转换成报告提供给博物院,这不仅有利于对文物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也为突破现有的发展区边界提供了便利条件。传拓工匠李仁清开创高浮雕传拓技法,将碑拓从文字拓展到图像,又将平面图像拓展到三维立体空间,给传拓技艺带来新元素、新突破。陶瓷艺术大师朱文立为了重现绝迹汝瓷的经典釉色,对比研究釉料配方,揣摩研习多年,终于再现汝瓷的天青釉色。但他并不满足于此,不断突破现有的发展区边界,试图探索出烧制汝瓷的真正秘诀。故宫钟表修复师王津对古钟进行逐步拆解,揣摩原作工匠留下的装配标记,体会每一个搭扣、咬合如何运作,他在修复古钟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区内未知领域进而跨越最近发展区。木船“掌作”师傅张兴华为了解决木船水密隔舱板易漏水的问题,经实地考察和多次实验,利用麻丝改善了密封效果并被业界广泛推广。錾刻工艺师孟剑锋为了攻克纯银浇注工艺的难题,通过改变铸造的焙烧温度、化料温度和倒料时的浇铸速度,创造性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制作工艺相结合,大大提高了纯银铸造成品率和生产效率。与恩格斯托姆不同的是,基于以上案例,本研究认为,跨越最近发展区旅程的主体可以是集体也可以是个体。传统手工艺工匠拓展性学习是主体(集体或个体)跨越最近发展区的过程(见表1)。

(一)加强指向未来发展的学习内容

综上,恩格斯托姆提出的“学习”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即学习不局限于知识的传递和保存,它也是一个转化和创造文化的过程。学习,更重要的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能力标准间的横向运动、交换和融合。实证性知识对于实践活动至关重要,同时理论性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决定了实践者看问题的视角,在掌握实证性知识和理论性知识的基础上,最重要的是运用辩证思维超越实证性知识,并借助理论性知识介入社会实践,进行实践活动的创新。[2]

传统固然有值得传承、发扬的精华,但张新华创新安装底板的工序、李仁清改进拓印工具也说明了传统有改善的空间。传统具有流变性。沿袭下来的传统都是在不断创新中积累起来的。因此,在不偏离传统手工艺规范的前提下,适度创新有利于加快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社会的进程,使其进一步完善。那么,恩格斯托姆的问题“学习,更重要的是传递和保存,还是转化和创造”也有了答案。在这个既尊重传统也鼓励创新的时代,传统手工艺不仅在于传递和保存,也要顺应时代进行转化和创造。[2]对传统手工艺工匠来说,学习不仅仅在于传递和保存核心技艺,同样重要的是结合时代特色对传统手工艺进行创新,使其真正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从而得以传承和发展。所以,传统手工艺工匠拓展性学习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追求创新的过程(见表4)。

(二)明确平衡传统与创新关系的学习动机

动机维度以态度、情绪和意志的形式出现,是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要素,更是个体在社会中恰当、有目的地发挥功能的能力。混乱和冲突引发的动机是体现学习实践中动机意义的一个重要方面,[7]而促进个体发展的学习通常以形成或打破现有的平衡作为起点。系统具有开放性,生产技术的变革或市场需求的变化会促使传统手工艺做出改变,当新的元素(如新技术)出现时,矛盾往往随之而来(如规则、劳动分工的不一致)。矛盾会扰乱系统引发冲突,而这种冲突有可能推动活动发生转化甚至激发活动系统实现突破性的变革。[6]

我国刑法第三百六十条规定,明知自己患有梅毒、淋病等严重性病卖淫、嫖娼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

随着当代社会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低产又低效的传统手工艺不能与高效的大批量生产抗衡,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濒临灭绝,如果不求新求变,势必被市场淘汰。对于传统手工艺来说,手工技艺所体现出来的“传统”与当代社会所推崇的“创新”之间在思想层面和实践层面上都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因而,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和冲突是传统手工艺工匠在当代实践中必须面对的问题。拓展性学习活动要求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矛盾化解的相关活动中,由此推动潜在活动的发生。[8]因此,传统手工艺工匠要通过参与相关活动不断明确平衡传统与创新关系的学习动机。我国最早的设计著作《考工记》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天时”指的是设计要展现时代感;“地气”指的是设计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社会、人文环境等。因此,传统手工艺工匠不能盲目追随流行元素,而是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又不失本土化。比如在材料使用方面要符合地域或行业传统。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手工艺中的核心手工技艺具有不可替代性,创新要以不偏离手工为本的核心技艺、不违背其传统内涵和底蕴作为前提,这是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必须要坚守的根本问题,是传统手工艺中“传统”的边界所在。因此,要使传统手工艺工匠明确平衡传统与创新关系的学习动机,使其理解坚守传统并不是固执地去重复传统,而是要让传统手工艺在传承中积累、延续和发展,这亦是传统手工艺工匠进行拓展性学习的应然之义。

对比分析2014年9月—2015年8月中国大陆IMERG和CGDPA日平均降水量,结果表明:两者的空间分布比较一致,东部介于1~10 mm,西部介于0.1~5 mm,南部介于2~10 mm,北部介于0.1~5 mm,说明IMERG日平均降水量能够较好地反映中国大陆降水量西部少、东部多,南部多、北部少的特点;IMERG日平均降水量比CGDPA的空间分布连续性更好,尤其是在西部、北部等地面雨量计观测站点较少的地区(图1)。西藏东南部、新疆天山,以及青海、广西和广东南部和海南等地区,IMERG日平均降水量比CGDPA偏低。

(三)构建多重交互的学习方式

拓展性学习的本质在参与活动并拓展新活动中得以体现,包括拓展新的客体、工具等,这就需要个体或群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9]对于朱文立来说,正是他在烧制汝瓷过程中不断地与火照和温度进行互动,才逐渐摸索出汝瓷烧制的秘诀。而毛胜利在坚守古法造纸核心技艺的前提下,参与多项宣纸新品种的开发、研制和创新工作,在拓展客体过程中延伸了宣纸产业链。此外,毛胜利团队成功挑战“三丈三”巨宣、马荣及其团队将数字化雕刻技术应用到人民币印刷等案例说明了团队协商合作的重要性。张兴华通过向女儿学习现代造船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大大减小了古法造船的误差,李仁清通过与美院学生的交流加速了高浮雕拓印“近浓远浅”的基本技法的开创等案例也说明了与他人互动、交流的重要性。由此可知,传统手工艺工匠正是通过与自然、社会、他人等因素的多重交互才实现了新活动的拓展。因此,有意识地构建多重交互的学习方式,方可带动传统手工艺工匠实现拓展性学习。

另外,民间传统手工艺具有产业性质,传统手工艺产品具有商品属性,会面临市场的竞争压力,这就需要从业者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互动。从目前我国从事传统手工艺行业的群体来看,突出的表征性问题是从业群体年龄结构不合理,缺乏中青年力量。由此导致的深层次问题是掌握传统手工技艺的老匠人思维不够开阔,而思维活跃的中青年技艺不够娴熟,传统手工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因此,传统手工艺工匠应积极参加国家举办的展销会、技能大赛等多种活动,突破思想和观念的局限,在与他人交流的基础上不断反思和研究,以多元开放的心态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寻找共享“客体”,并实现优势互补,通过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元素的结合,寻求更多的可能性。此外,在拓展性学习中,“边界跨越”是一种横向扩展的能力。学习者通过跨越既有的最近发展区边界来寻求或者给予帮助,寻求解决问题的资源。[10]因此,传统手工艺工匠应加强与拥有潜在共享目标的不同工艺门类工匠的联系与合作,在实现边界跨越的过程中形成传统手工艺品牌的聚合效应。除了与外界环境的交流,手工艺工匠对传统手工艺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手工制作阶段,而是要努力上升到精神、文化层面上与之进行对话交流。传统手工艺是传统文化典型的表现形式,因此产品表现形态应该尊重历史传统和风格,这就需要手工艺工匠在实践中坚持与历史交互。“传统”的内容和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手工艺工匠结合时代背景不断地思考并与之对话,才能使“传统”始终保持活力。由此,构建与他人、历史、社会等因素多重交互的学习方式开辟传统手工艺工匠拓展性学习的新思路,并结合时代背景解读传统,既坚守传统手工艺中的核心技艺与文化,又与时代保持密切联系,从而实现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

其中,时钟用于调整和控制各种输入输出数据的运行时间;程序存储器存储由用户准备的用于控制空调系统的各种控制程序。工作存储器用于读取、写入、随机访问和临时访问数据;多路输入、输出控制器:输入控制器将信号输入A/D转换器,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其输入CPU进行执行和运算,结果通过D/A转换器和输出控制器传输到变送器和执行器[2]。

参考文献:

[1]何爱霞,乐传永.从“边缘性参与者”到“充分参与者”的工匠工作场所学习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6):55-63.

[2]魏 戈.人如何学习——解读恩格斯托姆的《拓展性学习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3):169-180.

[3]吴 刚,洪建中,李茂荣.拓展性学习中的概念形成——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5):34-45.

[4]吴 刚,洪建中.一种新的学习隐喻:拓展性学习的研究——基于“文化——历史”活动理论视角[J].远程教育杂志,2012(3):23-30.

[5]吴 刚,马颂歌.工作场所中拓展性学习的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89.

[6]魏 戈.拓展性学习:探索学习科学的新维度[J].现代教育技术,2019(5):19-25.

[7][丹]克努兹·伊列雷斯.我们如何学习:全视角学习理论[M].孙玫璐,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96.

[8]Il’enkov E V. The dialectics of the abstract and the concrete in Marx’s capital[M].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1982:59.

[9]Engeström Y. Learning by expanding: An activity-theoretical approach to developmental research (seconded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252.

[10]Akkerman S F, Bakker A. Boundary crossing and boundary objects[J].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2011(2):132-169.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raftsmen Expansive Learning in the Workplace ——the Case Analysis Based on Great Country Craftsmen

GAO Jing1,ZUO Lu2

(1.Institute of Edu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2.Institut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 Qufu Normal University, Qufu Shandong 273165,China)

Abstract : With the change of socie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 The value of workplace learn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As one of the types of learning, expansive learning emphasizes the attention to the learning process. Focusing on the case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craftsmen in Great Country Craftsmen, it is found that their expansive learning process is a process in which the subject crosses the recent development area, crosses the boundary in adapting to change, periodic evolution is realized in the process of expanding the object, and pursues innovation on the basis of inheriting tradition. Based on thi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learning content pointing to the future development, making clear the learning motivation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 and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ng a multi-interactive learning style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traditional handicraft artisan’s contemporary practice level and transmission ability.

Key words : expansive learning; traditional craftsmen; activity system theory;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boundary crossing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6471 (2019) 03-0078-09

doi: 10.13983/j.cnki.jaechu.2019.03.012

收稿日期: 2019-08-11

基金项目: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续教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编号:18BJYJ03)

作者简介: 高靖(1992-),女,山东菏泽人,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

(责任编辑:王释云)

标签:;  ;  ;  ;  ;  ;  ;  

传统手工艺工匠工作场所拓展性学习研究-基于《大国工匠》的案例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