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治穴位敷贴法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我中心门诊或住院就诊的老年COPD患者18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予以噻托溴铵粉雾剂治疗,观察组予以中药三伏帖治疗,2年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总体疗效、中医症状积分、生活质量积分、一年内感冒次数及6分钟行走距离,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11%,明显高于对照组(63.33%)(χ2=7.089,P=0.008);治疗后观察组喘息、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和易感冒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年感冒次数少于对照组,6分钟步行距离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三伏帖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疾病稳定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一年内感冒次数,提高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关键词】 穴位敷贴法;老年;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9-0047-03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1]。老年COPD患者人数多,病死率高,在当前全世界死因中居第4位[2]。COPD稳定期患者虽然临床症状得到了改善,但患者的肺功能仍呈恶化趋势,因此如何控制稳定期病情和减少急性发作是治疗的重点[3]。冬病夏治贴敷治疗是针对冬季易发生或症状易加重的一些疾病,特别是呼吸道的疾病一种治疗方法。其治疗理念是炎热的夏季,特别是在三伏天,选择一些大热大辛的中药,在相应的穴位上敷贴,从而达到驱寒治病的目的。我中心近年来采用中药穴位敷贴配合辩证施护来治疗稳定期的老年COPD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中心门诊或住院就诊的老年COPD患者180例,经各项检查后均确诊为COPD稳定期。其中男性111例,女性69例,平均年龄(71.42±5.66)岁,病程5~38年。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于2013年修订的“COPD诊治指南”以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 211修订版)[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管理和预防指南中关于COPD稳定期的诊断、分级标准。稳定期指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较轻,并维持超过3各月。中医症候诊断准则:按照周仲瑛主编的《中医内科学》(第7版)之肺胀肺肾气虚证诊断标准以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将COPD缓解期划分为以肺气虚为主、以脾气虚为主、以肾气虚为主3种证型。纳入标准:患者年龄≥60岁;患者处于稳定期或非急性发作期,连续2年均有发作,且每年发作1次以上;患者符合中医肺胀肺肾气虚的辩证标准;患者或家属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之情同意书,就诊资料较为完整,有固定联系方式,具有随访可能性。排除标准:COPD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合并其他严重的全身疾病和精神病患者;皮肤有破溃或对本帖有过敏的患者;依从性差,不能保证按本研究方案完成研究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90例,对照组9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生活质量积分、一年内感冒次数及6分钟行走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衡可比。
1.2 方法
1.2.1对照组 予以噻托溴铵粉雾剂(思力华),德国勃林格殷格公司生产,每天一次,每次一吸。
1.2.2观察组 予以中药三伏帖联合噻托溴铵粉雾剂治疗。雾剂治疗方式同对照组相同。三伏贴药饼采用白芥子、细辛、干姜、吴茱萸、甘遂、肉桂、延胡索按照一定比例研磨成药粉,采用鲜生姜汁将上述药粉调成泥糊状,制作成直径约1cm、厚约0.5cm的药饼,用胶膏固定于穴位上。治疗时间为2015年至2016年的两年中的三伏的第一天,一伏一贴。所有患者在选择双侧肺俞、大杼、定喘、膻中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分型选择配穴:肺气虚选心俞和膏育;脾气虚选脾俞和膈俞,痰多加丰隆;肾气虚选肾俞和关元。每次贴敷时长为2~3h,反应不敏感患者可适当延长,但不超过6h,敏感患者可在出现明显不适时停止敷贴。
1.2.3疗程 两组患者均以2年1个疗程,1疗程后评定其疗效。
1.3 观察指标与检测项目
1.3.1安全性观察 包括一般体检项目;血、尿、粪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如出现过敏反应,应详细观察并记录其临床特征、严重程度,并及时处理。
1.3.2疗效性观察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指定的中医症状的积分评分标准[5],对喘息、咳嗽、咳痰、胸闷、畏寒、气短及易感冒等症状按照临床轻、中、重三级分别计2、4、6分,无则计0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情况、圣乔治呼吸问题调查问卷、一年内感冒次数、6分钟行走距离。
1.3.3总体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于2013年修订的“COPD诊治指南”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显效:观察期内(敷贴前及敷贴后2年内)感冒次数减少≥50%,喘息、咳嗽、咳痰等症状及肺部哮鸣音明显减轻,中医症候积分减少≥50%;有效;年度感冒次数减少≥30%,喘息、咳嗽、咳痰等症状及肺部哮鸣音减轻,中医症候积分减少≥30%;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患者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2007)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相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总体疗效情况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11%,明显高于对照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89,P=0.008)。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 (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喘息、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和易感冒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咳痰、气短和易感冒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喘息、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和易感冒评分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x-±s)
注:经t检验,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aP<0.05。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一年内感冒次数及6分钟行走距离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一年内感冒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年感冒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6分钟步行距离数均较治疗前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6分钟步行距离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一年内感冒次数及6分钟行走距离比较(x-±s)
2.5 安全性观察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一般体格检查、血、尿、粪三大常规、心电图、肝功能、肾功能等均未发现异常。观察组90例患者中有3例在敷贴穴位的皮肤出现小水泡,予以碘伏局部消毒处理,擦涂紫药水后体征消除。对照组90例患者未出现任何不适。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结论
研究发现,我国COPD的总体患病率为8.2%,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6]。从发病年龄来看,主要以中老年患者为主。COPD在中医上属于“肺胀”、“喘证”范畴,临床表现为咳嗽、喘息、胸闷、呼吸困难等[7]。COPD病变首先在肺,继则影响脾脏和肾脏,后期则累及到心脏。本病缓解期便于本虚,分为肺气虚,脾气虚和肾气虚3种证型。
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人与自然是互相关联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因而,人应顺时而生,应时而动,顺应大自然的法则才能适应生存环境。《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圣人夏养阳气,冬养阴气,以从其根。”即要求人应遵循自然界的规律,夏天应生长之气,冬天则应收藏之气。其中蕴含的“治未病”的思想是“冬病夏治”治疗方案的最早的理论来源。《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说明阳气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肺脏功能、主持气化开合、抵御外协侵袭、维持阴阳平衡的功能。COPD最根本的病机就是阳气不足,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冬季易受外邪侵袭而反复发作[8]。因此,利用夏季温度高、阳气充沛的最佳时间,采用温里驱寒和补虚助阳的中药进行穴位服帖治疗,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经过经脉的循行,深入脏腑,直达病变位置,从而驱散机体内阴寒之气,使冬天反复发作的、难以治愈的喘咳性病症,在三伏天得到预防性治疗,从而达到“缓则治其本”以及“治未病”的初衷。
三伏贴属于中药贴敷疗法,关于三伏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南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三伏贴所选用的中药多在清代张璐的“冷哮方”的基础上稍作改动。白芥子,味辛性温,入肺、胃二经,可温中散寒,利气豁痰,治疗喘咳痰饮、胸肺胀满疼痛。细辛,性味辛温,入心、肺、肾三经,可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祛风散寒,治疗肺寒咳喘病症。甘遂,性味寒苦,有毒性作用,入肺、肾、大肠三经,可泻水逐饮,治疗气逆喘咳。肉桂,性辛、甘、热,入肾、脾、心、肝四经,可驱寒止痛、活血通络、补火助阳,治疗肾虚作喘、腰膝冷痛等肾虚症。延胡索,性温味辛,入肝脾二经,可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治疗一身上下诸病痛症。
本次研究发现,通过中药三伏贴治疗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发现,外敷三伏贴比单独使用西药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少一年内感冒次数、提高患者运动耐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同时也为老年COPD中医药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参考文献】
[1]文红,何毅珺,陈景顺,等.过度动态气道塌陷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18,(5):876-879.
[2]包鹤龄,方利文,王临虹.1990-2014年中国40岁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Meta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1):119-124.
[3]陈伟涛,张红,苏连华,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医体质特点的临床研究[J].现代中医临床,2018,(2):7-10.
[4]罗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肺功能诊断标准及其局限性[J].临床误诊误治,2011,(11):1-4.
[5]吕佳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6):477-480.
[6]史卫卫,刘玉环,张帆,等.河北省部分地区≥40岁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河北医药,2018,(9):1419-1422.
[7]欧阳涛.社区老年COPD康复治疗临床观察[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24):29-30.
[8]刘玉玲,黄宝和.痰热清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0例[J].社区医学杂志,2017,15(17):28-31.
论文作者:许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咳痰论文; 中医论文; 疾病论文; 《医药前沿》2018年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