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护理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关勇华

(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脑科分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摘要】目的:本文就整体护理配合康复训练应用于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及可行性进行了浅显的分析。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实施整体护理干预服务,观察组患者加行康复训练,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FMA评分及ADL评分的变化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结果:观察患者护理干预前后FMA评分及ADL评分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73.33%(P<0.05)。结论:整体护理配合康复训练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值得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整体护理;康复训练

脑梗死是一种病情发展非常迅速的疾病,多数情况下,以休息及睡眠时发病为主[1],一旦未及时予以对症处理,极容易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我院采用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对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取得了不同的临床护理效果,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住院治疗患者中随机抽样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血尿便常规,生化检查及影像学辅助检查后均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采用计算机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例,男女比例为17:13,最低年龄为42岁,最高年龄为64岁,年龄均值为(53.24±4.25)岁;平均病程为(4.24±1.52)个月;左偏瘫18例,右偏瘫12例。对照组患者30例,男女比例为20:10,最低年龄为40岁,最高年龄为65岁,年龄均值为(52.15±3.64)岁;平均病程为(4.63±1.25)个月;左偏瘫16例,右偏瘫14例。组间基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后P>0.05,可做进一步对比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整体护理干预[3]。观察组患者在实施整体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加行康复训练。①体位摆放。护理人员在针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临床护理干预期间,需要每隔2-3h帮助患者翻身扣背,调整和更换体位,主要以半侧卧位及侧卧位为主,避免长时间卧床引发褥疮,在帮助患者调整体位的同时需要将患者的患侧放置于正面,避免患侧受压[4]。②运动锻炼。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按摩患肢,保证患肢血液循环的顺畅性,保证关节的灵活性。同时,护理人员需要结合脑梗死患者的恢复情况,指导患者进行适度、适量的床上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待患者可以下床活动时,鼓励患者主动的进行下床活动,通过散步、上下楼梯等轻度运动,伸展四肢和关节。③日常生活能力锻炼。护理人员在针对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还需要着重加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早期开展康复训练对加速康复的重要性,予以患者支持和鼓励,让患者自主的、适度的从事各项生活能力锻炼,例如刷牙、洗脸、如厕、穿衣等[6],逐渐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的治疗信心和护理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采用偏瘫上肢运动功能FMA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7]对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相关指标评分的变化情况予以评估和记录。同时,采用科室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题调查和整理两组患者对本次护理干预服务的满意程度。

1.4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60例脑梗死患者接受不同护理干预期间形成的数据予以研究和处理,采用t对组间干预前后FMA评分及ADL评分差异性进行检验,采用卡方对组间护理满意度差异性进行检验。

2 结果

2.1 组间干预前后FMA评分及ADL评分

据统计,两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前FMA评分及ADL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后,组间FMA评分及ADL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及死亡率高的特点,属于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疾病,由于患者局部脑组织受到损害后导致相应的肢体或意识出现障碍,运功功能障碍作为脑梗死常见并发症,不仅使患者饱受折磨,还增加了疾病治疗难度。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8],及时、优质的康复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本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观点,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脑梗死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配合康复训练,对照组脑梗死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结合所得研究,前者FMA评分及ADL评分较比后者明显更为理想,前者护理满意度93.33%较比后者护理满意度73.33%明显偏高。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与单纯的整体护理干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相比,整体护理干预配合康复训练对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更具有优越性。

综上所述,整体护理干预配合康复训练为临床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损害提供了有效的护理方法和手段,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值得予以更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江燕丽,甘小莉,肖展翅等.强化认知功能训练在脑梗死后非痴呆认知功能障碍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8):24-27.

[2] 朱晓伟,沈小英.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14(11):1857-1857,1858.

[3] 林丽.综合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J].哈尔滨医药,2016,36(2):194-196.

[4] 兰恒群.康复护理干预在改善脑梗死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认知功能中的应用效果[J].安徽医药,2016,20(9):1803-1806.

[5] 王利均,严凤慧.舒适护理对高压氧治疗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恢复的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15(30):117-118.

[6] 欧阳丽娟.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预后与认知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6,22(10):102-102,103.

[7] 黄紫霞,刘剑平,李辉等.早期护理干预在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康复的效果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5):616-619,626.

[8] 王弋平.身心整体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及预后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5,27(1):128-129.

论文作者:关勇华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1月第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22

标签:;  ;  ;  ;  ;  ;  ;  ;  

整体护理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关勇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