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代党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思考与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十年代论文,党对论文,社会主义经济论文,模式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五十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和“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也为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探索提供了客观依据和内在要求。
在几年的经济建设实践中,我党逐步掌握了一些建设经验,特别是1955年底到1956年初,我国制定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四十条,这是探索我国农业发展道路的最初成果。1955年前后,由于国际形势呈现缓和趋势,国内局势基本安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转向对经济建设的调查研究。从1965年2月至4月,毛泽东同志听取了党中央和国务院30多个部门的汇报,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对国情和重大理论问题有了深刻研究。1956年2月, 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揭露苏联体制的某些弊端,其积极效应是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促使人们独立思考,对苏联模式进行再认识。
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这是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道路提出的第一次理论概括,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毛泽东同志强调,“对于马列主义理论,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对于外国的经验,也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排斥,或都一概照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正如毛泽东同志在1960年的《十年总结》中提出:前八年照抄外国经验,但从1956年提出十大关系,开始找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开始反映中国客观经济规律。应该说这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认识史上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
《论十大关系》主要讨论经济问题,科学地、辩证地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几个重大关系,农轻重比例、沿海工业、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等五个重大关系的问题,这五大关系既涉及到中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也涉及到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问题,可以说这是我党对经济发展战略和探索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虽然这种探索当时没有深入进行下去,但确是一次思想大解放,历史大进步。
毛泽东同志从苏联的教训和中国的实际出发,及时地提出了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改革经济体制的设想。认为要适当调整重、农、轻三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在1956年至1957年,毛泽东同志花费大量精力,对农业、工业的发展做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并逐步形成他关于经济发展有别于苏联模式的设想。这一设想的基本点就是要求在强调重工业时,要把农业与轻工业摆到应有的地位上。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他明确指出这种发展思路为“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毛泽东同志认为:为了突出发展重工业,苏联采取了以牺牲农业发展来为重工业提供建设资金的方式,即让农业为重工业提供“贷款”。毛泽东同志批评了这种做法的弊端:“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毛泽东著作选读》第727—728页)。
毛泽东同志特别强调,以农业为国民经济基础。在肯定重工业为经济建设重点的条件下“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实行工农业同时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调整地域经济结构。针对我国在一段时间对沿海工业有所忽视而向内地倾斜的状况,毛泽东同志认为,要抓住新的侵华战争和世界大战暂时打不起来的机遇,利用沿海工业底子比较好的优势,积极发展沿海工业,从而有更多的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这就是我国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加快沿海建设,促进内地发展的经济建设战略。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主要提出两项,一是改革分配制度,调整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国家、集体的利益和生产者个人的利益都是同样重要的,必须三者兼顾。二是“下放权力”。调整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之间管理权限的关系。我国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很大程度上是仿效苏联模式建立的。从1956年起,毛泽东同志表示了要予以改革的明确意向,并开始初步探索。其一,主张中央与地方分权。他在《论十大关系》中说,我们不能象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应多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此后,也不止一次地重申这一思想,这种放权思想,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中国经济管理体制迈出的第一步。其二,允许企业成为“半独立王国”。1956年4 月下旬,继《论十大关系》讲话之后,他再次主张给企业一些自主权,使它成为“公开的合法的半独立王国”。后来,他还强调说有没有这种自治权,对促进生产的发展,还是阻碍生产的发展,关系很大。其三,提出“两参一改三结合”原则。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底指出,对企业的管理,要坚持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不断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实行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这一原则的概括,为建立和健全企业管理制度提供了经验。
《论十大关系》成功地总结了我国建设初期几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是适应当时经济建设形势的迫切需要而产生的。毛泽东同志将《论十大关系》的提出作为区分我国照抄外国经验和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的界线,旨在说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中国自己特点的道路,是我国探索改革之路起点上的丰碑。
毛泽东同志率先探索,在党内和思想理论界掀起了一股调查和探索的风气。1956年5月中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是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导方针方面的重要成果。党的八大决议关于我国社会矛盾的探索,在《论十大关系》的基础上又迈出了重大的一步。
实践证明,1957年实行“重点发展适当收缩”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1956年初到1957年初的反冒进,是我们党依靠集体领导、集体智慧,成功地避免了一次可能出现的重大失误而载入党的史册的。“总起来说,1957 年以前, 毛泽东同志的领导是正确的(《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4页),我们绝不能因为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 而否定毛泽东同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