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实现价值目标的误区探讨_个人价值观论文

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实现价值目标的误区探讨_个人价值观论文

中学政治课教学中价值观目标实施误区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探析论文,价值观论文,误区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往的教学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中的功能,教学活动被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框框中。这种教学,不但由于缺乏情感内涵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燥、单调,导致学习的兴趣丧失,而且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易于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新课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认识。作为中学学科课程系统中的必修课程——中学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将目标设定为正确实施价值观目标,在感人、化人、育人中不断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养。然而,在这一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盲点和误区。

一、价值导向失控——南辕北辙

传统的课堂中,价值观目标实施的方法、途径封闭、孤立、强制、灌输,压抑了学生的主体创造性、能动性,甚至导致了学生精神的倦怠和人格的分裂。价值观不同于纯粹的客观知识,反映的是人们深层的内心世界。这种精神层面的培育,必须在平等的、开放的氛围中,需要学生作为主体进行自我体验、反思、积淀和生成,自觉地建构,才能逐渐让学生在对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生成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原则和品德。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把学生学习、探索和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但自主不是放任自流。学生限于年龄、知识水平的差异,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起点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也有差异。而且,在课堂生成中,他们的有些理解也是错误的。此时,教师的引导、讲解就显得举足轻重了。正确的引导及必要的讲解,才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否则,价值导向失控,必然导致南辕北辙。

案例:某初中课堂上,老师在教苏人版《思想品德》《生活需要宽容友善》一课时,组织同学们讨论“宽容”的意义。不少学生在列举了丘吉尔等名人因宽容别人最终得到巨大回报的事例后,都反复强调:宽容不是吃亏,是占了大便宜。老师在总结时表示也有同感。无独有偶,在某高中课堂上,老师在组织学生谈对俗语“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理解时,不少学生津津乐道于“出人头地”的愉悦,而执教者也赞同这种看法,并且勉励学生以此为座右铭。

我们知道,宽容应是一种胸襟、一种素养、一种人格、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生活态度。过分强调功利,易导致学生对宽容的误读,最终因其理解的狭隘、偏执而走向反面。对学生发言内容中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差,教师如不适时循循善诱,不随机纠正批评,必然导致价值扭曲,对学生日后的自主发展造成严重后患。

二、价值评价失宜——物极必反

理想的教育当然要追求完美。但完美不是苛求,完美不能希冀一步登天,对完美教育的追求不能脱离现实的土壤。长期以来,政治课课堂中价值观目标的实施由于过于追求完美,追求“高、大、全”,追求统一规格的“一刀切”,而导致价值观目标的虚化、“泡沫化”,甚至导向物极必反的后果。

案例:某教师在苏人版《思想品德》《生活需要宽容友善》的授课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与你产生过激烈冲突、平时不说话的某同学在大街上跌倒后,你上不上去扶?学生通过前面对宽容问题的学习和导引,纷纷表态:要有宽容心态,要扶。此时,一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不扶。”教师愕然,随即作出评判: “你太自私了。”不少学生也纷纷附和老师的评价。但该学生却辩解道:“我这不是自私。他年纪轻轻的,又没有受伤,自己不能站起来?要我扶,我感情上一下子接受不了。”

这个典型案例中透露出来的价值取向值得人们深思。从教育的功能来看,大千社会中有圣人、贤人、坏人、恶人,但在他们之间更多的是凡人、普通人。教育当然要努力培养“圣贤”、精英,但教育恰恰不能也不应该忽视、排斥现实存在的绝大多数普通人,应该允许普通人和其价值取向的存在。从政治课堂来看,政治教师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主流价值观,反对错误、反动的价值观。但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价值并存,只要不是错误的、反动的、腐朽的或是非法的,我们就应该承认其存在的合理性。从学生自主成长的角度看,教育者必须立足于学生自身的实际进行价值引导,尊重学生的个性,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身心发展有着与其他年龄段许多不同的特征,教师应该以开放的眼光看待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思想品德的养成,承认其发展的过程性和差异性。在上述案例中,应该讲,学生的观点和做法当然不是崇高的、超凡入圣的,但却是合理的、可以理解的,也是可以允许其存在的。或者从追求完美的角度讲,也存在着通过逐步的教育而促使其上升的空间和可能。简单、粗暴地给以“自私”的断语,其价值评价是失宜的。这种人为催熟、过分拔高的教育,往往会导致空洞的价值说教和道德浮夸。

三、价值情境失当——弄巧成拙

新课程重视情境教学,通过情境设置,使学生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经历生命的过程,参与生活的体验,激发内在的情感,在自我反思、自我建构、自我生成中获得认知,升华思想,内化品德。要克服以往的政治课教学疏离人的精神家园和生活世界、偏重于生硬灌输的弊端,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内在精神的发展需求,使课堂充盈着应有的生命活力和育人魅力。但情境的设置要遵循认知规律、心理规律,要关注和研究预设和生成及效果之间的关系,防止弄巧成拙。

案例:某市汇课比赛中的情景。某教师为了帮助学生体验残疾人生活的不易,从而关爱、关心残疾人,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活动:几个同学被蒙上双眼在教室里跌跌撞撞地走,有的跌倒在地,有的撞到桌子和墙壁,结果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教室里洋溢着诙谐、戏谑、轻松的气氛。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的意图是好的,可是创设和提高的情景所生成的情绪色彩却没有产生教师预想的悲悯的情怀和向善的追求、助人的希冀,而是滑稽、可笑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的错位,却可能导向对残疾人的漠视、轻视、无视的结局。

四、价值抉择失衡——似是而非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新课程的一个主要价值取向是回归生活世界,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让学生在知识和生活的体味中作出价值判断,进行价值选择,内化思想品德。而在这一过程中起着引领作用的教师,如何使政治课教学从天上回到人间,克服长期以来我们在能力培养、价值选择、道德追求等方面遗留的崇高症、强迫症的虚妄和偏执,是需要引起深思和关注的。

案例:鲁人版《思想品德》《为了集体的发展》一课中设置的生活情境:郎晓红面临钢琴晋级考试,每天都在进行着紧张的练习。学校团委的赵老师找到她说,学校合唱团有一场重要的演出活动,希望身为领唱的她能按时参加排练。晓红接过排练时间表一看,大部分和自己练琴的时间冲突。议一议:她应该怎样妥善处理自己面临的难题?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讨论作出了选择:要以集体的利益为重,妥善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不能因个人的事影响学校的合唱排练。谁知此时教师又追设了一个情境:星期天就要进行钢琴十级考试,可学校也要进行合唱排练,郎晓红应该如何做?在片刻的冷场后,教室里响起了一片争议声。最后教师作出结论: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集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郎晓红不能去考试,应该参加学校排练。课后,听课的老师进行了调查,许多同学感到难以接受这一选择。

其实,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辩证统一关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两者互为前提而存在。一方面,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利益的不断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归根到底要靠社会集体事业的巩固和发展,靠社会主义国家的强大。而另一方面,社会集体利益也不能离开个人利益而存在。任何社会利益都是由个人活动创造出来的,同时又总是通过个人利益表现出来的。离开个人利益,社会集体利益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当然,与个人利益相比,集体利益更具有根本性的特点,占首要地位,我们反对为了个人私利而损害他人、社会、集体的个人主义,在必要时甚至要牺牲个人利益。但不能在集体的旗号下,在正确、高尚、崇高的名义下,忽视、轻视、排斥个人的正当利益,或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强调牺牲个人利益。这不但带来人的自我认同、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失落,也常常使人们产生我们所宣扬的集体主义面目可憎、缺少人情味的错觉。在上述案例中,星期天的钢琴十级考试对于郎晓红来讲,是关系到个人发展的大事。学校的合唱排练虽然不能算是小事,但是是能够进行调整、弥补,从而在两者之间寻找到平衡点的。过于偏执往往会导致价值抉择失衡,不但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而且也是与真正的集体主义背道而驰的。

标签:;  ;  

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实现价值目标的误区探讨_个人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