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战略问题_农业论文

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战略问题_农业论文

论我国农业现代化若干战略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业现代化论文,战略论文,论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即将过去的20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一个世纪,也是我国农业长足进步的一个世纪。面对新世纪,我国正面临人口持续增加,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愈益提高的发展大趋势。面对全新挑战,审时度势,从根本上分析认识并把握我国农业在21世纪初中长期发展基本战略问题,对统一思想,指导未来农业实践探索意义重大。

一、农业基本范畴

欧美国家是现代农业的起源地。1980年,美国哈尔克劳在《农业经济学》中指出:所谓农业是在生产和销售食物与纤维中对资源进行组合管理的一种行业。资源包括土地、肥料、资本、管理和劳动。最初的农业只是指作物种植与牲畜饲养。当经济发达后,农业的意义已经扩展到为农业提供机器,肥料等的厂商和工业,包括产品加工和销售行业,还包括政府的管理和服务部门、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市场信息和经济分析部门。1985年法国让·雄巴尔—德络夫指出,法国近代发展,使农业已经变成了动植物生产与其上下游工商业组成的一体化了的重工业了。以上认识代表了欧美关于农业范畴的流行观点。

我国1986年出版的《辞海》中关于农业的定义为:利用植物和动物生活机能,通过人工培育以取得农产品的社会部门。1990年邹德秀指出:农业是依靠植物、动物、微生物的机能,通过人的劳动去控制、强化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的过程,来取得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单纯利用生物机能不加入人工控制的不算农业。生物机能已经结束的农产品加工业不能算作农业。等等。

对比中外关于农业概念的有关观点可以得出以下认识。一是两者间存在明显差别;二是欧美关于农业的观念范畴较广;三是结合我国农业实践发展需要及存在问题,应当重新审视我们关于农业的认识。

基于上述认识,在此兹提出如下定义:农业是由农业生物生产与其上下游工商业,以及直接相关的科技教育系统、行政管理与市场管理系统共同组成的产业部门。也可以表述为:农业是由其生产系统、管理系统、科教系统共同组成的产业部门。

生产系统是以农业产品生产、加工、贮运到到达最终消费者前的物质活动为中心的系统。包括常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贮运及其服务性工商业内容。随着农业历史的发展,农产品到达最终消费者的距离在拉长,环节在分化与增加,加工服务业正在成为农业生产系统的主体。例如美国80年代中期时直接从事传统意义农业的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为11.68%,从事加工服务业者占88.32%。我国非传统农业生产劳动力与人口分布在持续增长,有关生产系统结构必将进一步分化、完善、向后延伸。

农业管理系统包括农业行政管理与农业市场管理两方面。其中行政管理与生产系统同时起源于农业形成时期。我国历史上的后稷是第一位农业行政官员。市场管理功能则孕育于传统农业时期,附属于农业行政部门,并于现代农业时期完成分化与独立的。比较而言,我国农业行政管理的历史悠久,实施市场经济管理时间短。因此,行政管理功能强于市场管理功能,未来相当一段时期,仍将存在行政与市场混存局面。长远发展来看,市场管理功能必将完成独立,并在微观经济与中观经济管理领域发挥主导作用。行政管理则在宏观经济协调管理领域继续保留存在。由于市场管理是新生事物,现阶段要特别给予重视与支持。

农业科教系统也是在近代由管理系统演化产生的。包括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体系与农业教育体系两部分。值得注意的是,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科教系统研究范畴与作用范围已经发生变化。扩展为生产系统、管理系统、科教系统三个方面。过去50年我国农业科教系统的重点是集中在农业生产系统,更确切地讲,是集中在农业生产系统的生产部分,而且是重种植业,轻养殖业。有关加工、贮运,产前产后服务领域的工作或者是因割裂而零散存在,或者是基本为零。至于管理与科教系统的研究与人才培养则更是缺乏。未来发展中,实行科学布局,平衡推进,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要求。科技研究体系与教育体系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发展。人才是人才所从事工作的基础,科技水平的发展又可以促进人才的培养。这就是说,教育是科技的基础,科技又是教育发展的动力。在实际发展中,应当注意处理好两者间的关系。

总体而论,农业生产系统与其管理科教系统是生产基础与上层建筑,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农业生产系统是农业管理与科教系统存在的基础与依据,农业管理与科教系统则反过来促进农业生产系统的健康发展。农业管理与科教系统并不总是对农业生产系统具有促进作用。一定的农业生产系统要求一定的管理科教系统与之相适应。农业生产系统是积极的、活跃的、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着的因素。农业生产系统发展了就要求农业管理与科教系统也发展。农业管理与科教系统进步又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系统的进一步发展。两者间相互矛盾,相互作用,推动农业系统向前发展。现阶段我国农业系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管理与科教系统落后于农业生产力。改革不合理的农业管理与科教系统是发展我国未来农业的主要任务。

二、农业区域现代化发展目标

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总目标是实现现代化。作为区域农业,其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可以分解为5个。

首先是实现区域内主要农产品基本自给。这是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前提条件,现阶段要求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kg以上。 凡是已经达到这一水平的地区,意味着基本实现温饱水平,意味着具备了基本发展基础,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向新的更高的目标发展。凡是还达不到这一水平的地区,就应当继续努力,力争实现目标。目前达不到这一水平的类型区中,那些相差距离很大,就是再通过巨大努力,现有资源技术状况也难以支持目标实现的区域,则应当适当扩大区域范畴,力求在新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基本实现目标。

第二,不断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其作为基本目标的理由如下:首先,农民是我国国民构成的主体,占80%左右。如果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这80%的部分得不到同步发展,最终会动摇发展的国民基础。农民乐,天下安。农民哀,天下悲。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二,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情况仍将如此。启动内需,发展国民经济,首先必须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事实上,农村繁荣是整个国民经济繁荣的前提与基础;其三,我国正致力于国民经济现代化。农业现代化进程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根本制约因素。农村文化科技水平低下又是农业现代化进程滞慢的根源。不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我们将何以去建设农村文化科技事业?这将使国民经济现代化大业变得遥遥无期,使中华民族的复兴变得遥遥无期,等等。这就是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根本意义所在。

第三,维持与恢复农业生态环境良化。大气、水、土壤、生物、植被共同构成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原始农业与传统农业时期,农业生产力发育有限,且其它生产与人类生活活动规模较小,农业生态环境不曾发生根本变化。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整个传统意义上不可抗拒的自然限制因素一个个被解除,几乎是整个自然正完全暴露在人类文明面前。今天的人类历史正面临严峻抉择,即要么凭借工业生产力巨轮的惯性滚动,彻底改变我们所熟悉的自然;要么审慎利用它,避免眼前危机的立即爆发。这就是世界范围内维持与恢复农业生态环境良化的大背景,中国农业也不例外。维持农业生态环境良化就是保持或基本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状态。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农业生态环境则应当着力恢复。上述两方面目标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又一重要任务。

第四,承担区域对整体基本义务。区域对国民经济整体的作用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对国家稳定与发展提供人力、物力与财力。除纯粹城市之外,在多数情况下,这都与农业有关,如提供农产品商品、农业税收、农村劳动力。第二、承担区域本身对国家安危负有的责任。如边疆、海防、河堤、林带、荒漠边缘,等等。事实上,这种义务历史上有之,现在有之,未来仍将作为基本任务存在下去。

第五,保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西方农业体系仅仅是生产体系,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占全社会劳动者比重在5%左右,甚至更低。 就是说在相当程度上属于自然科学领域范畴;中国农业体系则是农业生产系统与农民生活系统的混合体。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50%,农村人口占社会总人口的80%左右。农业生产与农村生活构成了我国社会活动的基础。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状况在未来发展中仍将长时期持续下去。这是中西方农业体系的根本区别之一。农业生产体系与农村生活体系双双并立,并且在全社会系统中同时占居基础地位,这就要求在发展中注意保持两者间的平衡与协调。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重农业生产轻农村建设,重物质建设轻精神建设,制约整个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调整比重,平衡推进是未来发展的任务。

以上五方面目标构成了我国农业未来发展基本方向——实现农业生产及农村经济持续繁荣与稳定发展。由于各目标间角度及层次差异,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决定着具体农业技术、政策选择及其作用的发挥。

三、农业现代化的本质

什么是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单纯农业机械化吗?不是。是单纯化学化吗?不是。那么是信息化吗?也不尽然是。事实上,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只能是农业科学化。所谓机械化、化学化、电气化、良种化、商品化、规模化、信息化、生物技术化只是农业现代化的具体内容与现实手段之一,是农业现代化本质的部分具体表现形式。

科学化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合情合理。就是要结合客观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技术建设。这是衡量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唯一标准。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凡是实事求是,符合客观实际的农业技术均属于农业现代化的范畴;凡是不实事求是,脱离实际的技术,不论有多玄,都不属于农业现代化。一切隶属于农业现代化领域的技术共同构成了当时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全部农业技术体系中,农业现代化技术体系主导地位的确立,标志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目前尚处于农业现代化进程之中,实现农业现代化仍然是我国未来中长期的现实奋斗目标。

既然农业现代化的内容是由农业现代化技术构成的,那么判断什么是农业现代化技术就必然面临两个问题。

一个是关于传统农业技术定位。毫无疑问,现行传统农业技术体系是过去两千多年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探索,反复检验,通过点滴积累、发展形成的。但是面临全新的发展过程,所有传统农业技术都将接受其科学化程度的检验。那些科学化程度高的技术,将完全划入到农业现代化技术领域;那些科学化程度低的技术,将被逐步淘汰;那些科学化程度不高,但是经过改造之后,可以显著提高的技术,将在完成改造之后成为农业现代化技术;等等。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新技术定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已经有了近百年的历史。事实证明,一切新技术与技术体系只有首先符合中国农业生产实际与中长期发展实际,才能称得上是农业现代化技术。这就必然要求对所有新技术,包括在国外业已证明有效的技术与技术体系,进行认识、研究与反复检验,然后取其精华,与传统农业中筛选出的技术一道,汇聚成我国农业现代化技术体系。我国曾经在发展大型机械、建立规模化养殖场、引进全自动温室设备上屡屡引进,屡屡失败的教训值得注意。究其思想根源,搞愣头青,急躁冒进,贪大求洋是症结所在。

同传统农业技术体系的发展、形成并曾经历长期实践历史过程一样,我国的农业现代化是等不来的,只有通过实践,只有在广泛、持久、深度实践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

四、农业现代化发展基本道路

一方面,我国农业内容广阔,规模宏大,发展基础水平低;另一方面,未来发展目标高远,子目标间相互制约,任务艰巨。这种形势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前无古人。这共同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是一条异常宏伟壮观、蜿蜒曲折的道路。根本而言,我国农业发展基本道路就是农业系统科学化的道路。由于我国农业系统的基础性与广泛性,这样一个农业科学化过程必然具有群众性的特征。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将是我国农业科学化进步的前提。由于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多样性,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道路复杂性、曲折性与不平衡性特征。以上基本特征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一个较长时期的持续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一切现存农业技术,包括经验型的、技术型的东西,都将在科学化前提下经过检验,决定存留;一切新型技术也将毫无例外地在科学化过程中接受淘汰筛选,从而最终汇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化农业技术体系。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化农业技术体系形成之时,就是我国农业基本目标实现之日,就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成之日。

标签:;  ;  ;  ;  ;  ;  ;  ;  

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战略问题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