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贸易发展的格局与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势论文,世界贸易论文,格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贸易经过九十年代头几年的疲软后,自1994年起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重新恢复强劲增长。据世界贸易组织发表的报告,世界商品贸易量在1994年增长9.5%的基础上,1995年又获得了持续的高速增长, 增长率达8%,大大超过过去10年(1985—1995)平均5.5%的水平。若从贸易额看(即未剔除价格因素),1995年世界商品出口额增长幅度快于1994年的13%而达19%,为1979年以来最高的,这一增长使1995年世界商品出口额达到4.875万亿美元。1995 年世界服务贸易也继续高速增长,继1994年增长8%后又增长了14%,达到1.230万亿美元。这样,1995年世界贸易总额(含商品和服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大关。从1996 年的情况看,世界贸易继续有力增长,但增长势头较上年有所减缓,预计全球商品贸易量增长率将回落至6-7%。世界商品贸易增长速度放缓,这既是前两年世界贸易超速增长后的正常回落,也是由于受到某些商品市场周期波动影响所致。世界贸易增长自1995年下半年出现放慢趋势,经过1996年调整,预计1997年可能有所恢复,增幅加大到7—8%。
综观当前世界贸易发展,下面几个变化值得重视。
一、世界贸易进入新的增长期,全球贸易新格局正在形成
进入九十年代,世界商品贸易量的增长已连续6 个年头超过世界生产增长率,预计近两年仍将维持这种格局。世界贸易的加速增长表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程度在提高。在世界商品贸易中,最具活力的为制成品贸易,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产品如现代化办公及电信设备出口力度强,在世界贸易比重中上升到12%,成为牵引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加工贸易的迅速扩展也是导致全球贸易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国家加工贸易已成为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墨西哥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已从1990年的1/3升至1995年的近40%,进口分别为1/4和35%多。中国1995年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近50%,进口为45%。在一些较小的国家,这一比例更高。世贸组织称:“加工贸易相对来说正在变得日益重要,零部件不只一次过境才到达最终买主手里的商品的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已越来越大。 ”世界服务贸易发展也十分迅猛,1995年世界服务贸易额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5强。 发达国家服务贸易的进口和出口都有较大增长,而亚洲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增长率在所有地区中是最快的。从主要服务部门看,保险、银行和通讯等服务的增长尤快,超过了传统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旅游和运输的增长。
目前,世界贸易格局仍以经济发达的国家为主。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推动全球贸易大幅度持续发展中,非经合组织(non-OECD)国家和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在产出和贸易方面颇具活力,胜过经合组织成员国。亚洲作为一个新崛起的经济地区和需求量最旺盛的巨大市场,进口增长率已连续四年远远超过了出口。拉美地区出口急剧增长,进口受墨西哥金融危机影响有所放慢。石油和农矿产品价格回升使中东和非洲地区的贸易呈现转机,达到数年来的最好水平。东欧和独联体地区贸易日益活跃,其中东欧国家贸易的增长比独联体各共和国高得多,成为世界上很有活力的贸易地区。不断兴起的区域性贸易是近年来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推动力。随着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区域一体化贸易协定激增,区域内贸易日益扩大。目前全球区域内部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比重已达50%,为世界贸易发展增加了新的推动力。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信息的全球化和广泛的开放市场措施的推动,预计世界贸易将步一个新的增长期,贸易自由化已成为主流,世界贸易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上述重要特点将继续有所发展和扩大。
二、亚洲国家和地区1996年出口普遍受挫,增速急剧下降
九十年代亚洲国家和地区经济及贸易增长速度领先于全球,在世界经贸格局的变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 1990-1995年,整个亚洲的进口以每年10%的平均速度增长,5年增加60%以上。同期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7.5%,明显高于世界平均6.0%的水平。到1995年,亚洲10个国家和地区商品进口总额达7484亿美元,超过同年欧盟15国的7361亿美元和日本的3359亿美元,但略低于美国同年7708亿美元的进口额,成为世界四大贸易中心之一。
与1995年调整增长相比,1996年亚洲国家和地区自年初以后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普遍失去了前几年强劲发展的势头,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1996年上半年亚洲地区出口平均增长率从1995年的33%跌至7 %,受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台湾(1995年的出口增长率达20%,而1996年上半年仅为3.5%)、泰国(1995年为23%,而1996年约为2.9%)、韩国(1995年为30%,1996年约为7.3%)、香港(1995 年为15%,1996年约为4.8%)和新加坡(1995年为23%,1996年约为3%)。亚洲地区出口增速减缓既有周期性因素, 也有各国家和地区出口业自身的问题:①1996年世界电子产品市场生产过剩,价格暴跌,需求下降,对该地区影响强烈。在亚洲国家生产和出口中,电子产品的比例近年逐渐增加,而世界电子业市场疲软,则使它们的出口遭受挫折。象韩国、台湾和新加坡等生产能力越大,所受的损失也就越严重。②亚洲国家近年出口的佳绩是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果。随着经济的增长,亚洲国家之间的依赖在逐年增加,现在亚洲各国之间的贸易超过了不管是同北美还是欧洲的贸易。如今,亚洲许多国家在经过多年超速发展后,为防止经济过热而实行紧缩政策,减缓经济运行速度,也影响了该地区的出口。③出口受到日元汇率剧烈变动的冲击。日元汇率自1995年中期大幅下跌,而亚洲国家的货币通常或多或少是与美元挂钩的,这些国家货币对日元比价的提高削弱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去年上半年亚洲地区出口的不利局面将对该地区全年的出口造成影响,不少国家已开始调整它们的出口结构,在减少低附加值和廉价商品出口的同时,增加了竞争性强的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预计出口不利状况在下半年将得到缓解,到今年将可得到不同程度的改观。许多经济学家仍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及经济持乐观态度。亚洲开发银行预计,今年“四小龙”的出口增长率可达14%,东南亚国家为17%,虽不及去年,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仍属于快速增长。
三、环保问题正在对世界贸易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990年以来,国际上掀起了强劲的环境保护浪潮。1992年6 月召开的世界环发大会将环保作为一个全球问题提到各国的议程,拉开了环保时代的序幕。随着世人环保意识的增强,世界环保产品市场需求持续扩大,且不断增长,环保行业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目前全球环保市场规模约4000亿美元,到2010年将增至约6000亿美元。现在大量的环保法规被制定和实施,越来越多的贸易措施成为实现环保目标的重要手段,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愈趋紧密。新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已创设了环境与贸易委员会,其基本任务是搞清贸易和环境措施之间的关系,以利于促进持续发展。
继ISO9000系列成为各国企业普遍重视并努力获取的品质保证后,规范企业环境管理标准的ISO14000 目前在世界市场卷起一股旋风。ISO14000与ISO9000两者都是管理性标准,都作为世界贸易标准, 管理体系相似;不同的是ISO9000侧重于企业的产品质量及其管理体系, 所管理的对象是卖给顾客的产品,而ISO14000则侧重于企业的活动、产品、服务的环境影响,涉及到更广泛的团体并考虑到社会和环境保护的需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决定从1997年起执行ISO14000环境管理系统,将环境保护纳入产品质量认证指标。尽管目前IS14000 系列属于自愿而非强制性质,由各国及企业自由选择是否采用,但实际上一些发达国家已按本国的环境管理标准开始以企业和产品进行认证工作,并对进口产品提出了环境管理标准认证的要求。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只能以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满足国际环保要求,企业更应尽快树立环保观念,迎接挑战。
展望未来,环境产品和产业将成为世界贸易竞争的新领域,谁拥有环保产品和产业,谁就拥有了市场,而环境保护的合作与交流也将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由环保引起的贸易纠纷将成为双边或多边摩擦的焦点,绿色壁垒将更多地取代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从而对世界贸易的手段和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
标签:环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