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科学方法论与创新思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创新思维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04.4
文献标识码:A
一、概述
前沿科学方法论是以前沿科研成果和新知识为基础,具有时代特征,贯穿前沿科学理念,并充分体现创新思维的科学方法论。
前沿科学方法论中的“科学”概念,是人们站在现代科学、现代科学哲学前沿,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人文观和价值观,正确运用物质世界内在必然性与内在自随机性、事物多样性与统一性、科学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科学知识体系、科学方法体系和科学思想体系以及真善美之间辩证的整合统一的先进思想来界定的。即:科学是人们在真善美辩证统一基础上,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探索研究及所形成的不断发展的、能反映客观事物内在必然性和内在自随机性本质的知识体系、方法体系和思想体系。
前沿科学方法论的一般方法论原则主要是基于人的大脑工作的特点和前沿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它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超耦合—自随机”原则(简称“超—自”原则)。这里,“超”字表示事物之间较为复杂、较为深刻、较为过剩(如超剩余)、较为多层、多重、多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及其整合的过程和结果。“自”字是指一个相对独立系统整体的自主性。在科学方法论中,它表示自觉、自悟、自主、自创、自生的含义。
“超—自”原则的核心意义就是最大可能地扩展思维领域和激发思维活力。
由“超—自”这个基本原则可以导引出以下“超耦合—自随机”方法论的一些原则:超多样性自选择原则、超非线性自探索原则、超常规性自创新原则、超困阻性自启示原则、超稳定性自建构原则。
前沿科学方法论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是“不变—可变”原则,由它可导引出下面即将讨论的“对称—对称破缺”方法论的一整套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式。
前沿科学方法论的中心问题,除了逻辑问题和模型问题外,由于考虑了人的大脑工作的复杂性和特点,所以它还包括了超逻辑问题(如科学灵感、科学直觉等)、非计算问题(避开模型灾难问题,但考虑非理性因素,如情感、意欲、意志的非计算问题等)、内在的不确定性问题、不可预见的突现性问题等。
前沿科学方法论和创新思维是紧密相关的。迄今为止,人类所创立的各种逻辑,如形式逻辑、数理逻辑、多值逻辑、归纳逻辑、概率逻辑、模态逻辑、超协调逻辑、辩证逻辑等,其实都是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的理论创新。但是对于更进一步的创新思维来说,一般地,它不是仅仅由已知的逻辑规则推演出来的思维活动。尽管创新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但创新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超逻辑和各种逻辑的辩证整合的创造性思维。
二、前沿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
(一)前沿科学方法论的科学哲学基础
1.宇宙物质的自身运动是内在的必然运动与内在的自随机运动以各种形式整合的结果。Stephen Hawking认为:“宇宙中的任何东西都由科学定律以及宇宙之中的骰子的滚动所确定”[1](P55),这已包含上述意义。但他没有指出这种骰子的滚动是宇宙自身内在的自随机运动,更没有涉及由充分的超耦合导致自随机这一重要的基本的普遍联系,即没有上升到科学哲学的高度。
2.宇宙物质自身内在的必然运动是下面即将谈到的“对称—对称破缺”方法论的客观基础,同时又是其科学哲学基础。
3.宇宙物质自身内在的自随机运动是下面即将谈到的“超耦合—自随机”方法论的客观基础,同时也是其科学哲学基础。
(二)“对称—对称破缺”方法论("Symmetry-Symmetry breaking"methodology)
这一科学方法论是指下述的整套思想方法和研究方式:一般以群论为数学工具,运用对称操作,构造对称性,探求物质运动变换中的不变性、不变量或不变式、物质内部的特征对称性、不同类物质的共同不变性或深层本质所体现的对称性等方法,去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结构关系、时空特征、守恒原理和动力学的一些基本性质。并根据对称性转化的方法论原则,通过探求物质系统质变过程时对称破缺的类型、特点和机制以及对称破缺的可恢复条件等,深入研究客观事物的质变形式和规律、发展形式和规律以及某些物质运动的可调控性、可回归性、可修复性、可拯救性与可纠错性[2](P10)。“对称—对称破缺”方法论的前沿性,主要表现在:
1.它是完成许多重大科研成果所用到的最基本的科学方法论。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医学生理学奖、化学奖等奖项,有不少是关于对称、对称破缺规律的发现:对称群用于物理,宇称不尽守恒,幺正对称理论,弱电统一规范理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不对称性,手性催化氢化反应及手性催化氧化反应等,后两项为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奖项。
2.它是探索解决21世纪世界难题的可供优先选用的十分重要的科学方法论。如生命起源与手性起源的关系,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不协调问题,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遗传对称性与变异对称破缺的辩证统一问题等。
3.它不仅是前沿的自然科学方法论,并且也是前沿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方法论。由于对称性是以变换的不变性为其基本含义,因此,它的哲学意义极为深刻。而广义对称性,将囊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各种类型、各种意义的对称性,所有这些对称性的集合是一个充分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先进哲学理念的丰满的总体。
(三)“超耦合—自随机”方法论("Supercoupling-Self-stochastic"methodology)
1.超耦合
粗略地直观地讲,耦合的耦合就是超耦合。但在“超耦合—自随机”方法论中的超耦合概念则有极其深刻、极其广泛的含义。超耦合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具有多种形式的复杂关系现象。从一般意义来说,超耦合是指通过广义普通耦合自身的特殊质变所形成的耦合,而较低级超耦合自身的特殊质变又可形成较高级的超耦合。这是一个相对性的柔性定义[2](P6~8)。例如,若把线性耦合视作为普通耦合,则非线性耦合就是超耦合。但是,若把单线性关系看做普通耦合,则双线性关系就是超耦合。又如分形结构、超螺旋结构、超稳定结构、超集合(Hypersets)、超循环、超网络、超图、超湍流(Superturbulent flow)、超对称、对偶的对偶以及北宋王安石提出的“耦中有耦”等都是典型的超耦合结构或关系。深一步地讲,相对于能产生明显必然性结果的普通耦合来说,具有不确定的多种可能结果的耦合,就是超耦合。
2.自随机(Self-stochastic)
自随机是指具有特定的充分超耦合特征的体系所固有的内在自生的随机性,它既不是外界不可控的力量强加上的,也不能通过自身的任何方面予以消除。自随机性不仅存在于非线性动力学和理论物理学所揭示的某些物理系统之中(如某些非线性物理系统内生成的混沌,宏观系统的统计涨落,微观世界中的量子起伏等),而且也存在于数学理论所研究的特定的量的关系之中(如某些数量关系的多解性、非循环性、不定性、任意性和不可判定性等)。另外,在生物学领域,也存在着包括遗传过程、生灭过程、更新过程、进化过程以及生物功能的内在随机性等生物自随机性。
自随机性具有有限性、内涵性、灵活性、新异性、超耦合性、致稳性等特征[3](P181~182)。
3.充分的超耦合可导致自随机性
“超耦合—自随机”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概念,它是以“一切自随机性均存在于超耦合之中”这一基本假定为前提,并以“充分的超耦合可导致自随机性”为其基本含义(基本论断)。这一基本含义的表述说明了超耦合与自随机之间的本质关联。这里“充分”是一个模糊的量的规定,它取决于具体的“超耦合—自随机”关联的特点和性质。达到“充分”的超偶合的量,或最小超耦合的量,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一个数值范围。例如,Li-Yorke定理中“周期三意味着混沌”这一表述中的“三”,“三体问题”的“三”,在鸭形极限环的非标准分析中所涉及的无限小的无限小,其“无限”的数量关系等都是在各自关系中达到充分超耦合的量。
充分的超耦合是怎样导致自随机的呢?这一论断的事实证据和逻辑依据在文献[3](P181~197)中已做过较详细的说明,在这里,只简括地加一些补充。由于具有不确定的多种可能结果的超耦合是在宇宙中普遍存在的客观的联系、关系或运动,所以它产生的性质和行为也都是客观的内在自然发生的,其中就存在分布关系(如时空分布)的不确定性、选择关系(如判断、决策)的不确定性、动向关系(如行为、演化)的不确定性,这都是蕴含于其相应的超耦合中的内在自随机性。
4.“超耦合—自随机”方法论
“超耦合—自随机”方法论的内容和目的是:以“充分的超耦合可导致自随机性”这一基本论断为核心,根据物质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深刻性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从确定性与随机性高度辩证统一的战略设想出发,对现代前沿科学技术中关于非线性和超非线性理论观点及其实践结果进行方法论分析和概括,并以此为工具考察物质的层次、结构、功能、行为、运动过程等的超耦合与其内在自随机性的本质联系,进而为深入研究事物的复杂性开辟可能有效的途径。
“超耦合—自随机”理论的方法论功能有:“超耦合—自随机”科学探索功能、“超耦合—强激发”科学创造功能、“超偶合—自随机”的准量化功能、“超耦合—自随机”的解顽功能、“超耦合—自随机”的广容功能、“超耦合—自随机”的超搜索功能[3](P221~225)。
更深一步地讲,其方法论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复杂事物和问题进行分析时,可将其分为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两个部分,如考察整体确定性与部分不确定性或整体不确定性与部分确定性及其相互转化、相互包含等辩证关系。第二,当做出重大的有风险的决策时,一定要考虑拟制灵活的伴随决策、应变决策和补偿决策等。第三,对于难以预测和可能出乎意外的事件,应进行冗余性安全设计,即不要简略化,而要冗余化,要树立冗余储备的防范意识。第四,对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应从“超耦合”观点出发,尽量进行“超完全性”思考,例如,要注意发展过程始末的极限域的特殊性及其延伸性,要深入探索超过极限的超临界、超常规的状态、性质、条件和规律。此外,拟制全视角、广领域、多层次的全景方略也是“超完全性”思考方式的一种重要体现。第五,要大力提高和充分运用潜在或实在的波动性创新思维(见后文)。第六,要深入把握超耦合性思维,即在遇到某些难题时,可努力启动自己的超耦合性思维。例如,个人难题群体化,就是指在群体反思的共交域可能出现高阶、特异的超耦合,从而会有对个人难解问题的可解性超越。其它,如有限性难题的无限化,层次性难题的超层次化,失稳性难题的超稳定化,不可能性难题的超不可能性化以及探索多尺度结构和功能的连接性与复合性等等,都是深入把握超耦合性思维的具体表现。第七,要正确分析关联的超耦合性、信息的不完全性、决策的不确定性之间三位一体的规律性联系。第八,要恰当处理有关渐近整合、快速整合;时空结构整合、功能属性整合;正整合、负整合乃至整合的整合等各种具体问题。第九,要从“充分的超耦合可导致自随机性”的基本论断出发,认真反思历史上人类整体失误的深刻原因。
“超耦合—自随机”方法论的前沿性,主要是指这种方法论对于21世纪向复杂性、不确定性现象研究的大举进军,对于物质进化深层本质的探讨以及对于许多前沿学科,如超非线性科学、脑知科学、创新思维理论、量子宇宙学、量子信息科学、多尺度科学等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方法论启迪意义和思考路线的导引作用。
(四)“对称—对称破缺”方法论与“超耦合—自随机”方法论的辩证整合
1.理论物理学中的对称方法可与非线性动力学中研究混沌的“超耦合—自随机”方法相结合,如时空混沌中的斑图(Pattern)演化就涉及到对称的决定性规律与随机无规运动的结合。
2.超耦合中有某种对称性,也有对称破缺。如超循环中的对称性,共同进化(Coevolution)中生态平衡的对称性,一元化的体系可在一定条件下破缺为多元的新体系(如超统一相变,化学拆分)。
3.对称性与内在的自随机性有着特定的关系。如混沌中奇异吸引子的分形结构具有一定的尺度不变性,各向同性的布朗运动具有一定的转动对称性,某种随机过程还可具有在可交换变量与反交换变量之间的超对称性。
4.宏观的对称破缺始于物质运动内在自随机的元破缺(元激发),即始于统计涨落或量子起伏。这就是说,对称破缺与内在自随机性也是密切相关的。
“对称—对称破缺”方法论与“超耦合—自随机”方法论的辩证整合,就是指基于上述四个方面的客观关系和更多、更深刻的正在探索或研究的其他涉及对称、对称破缺与超耦合、自随机的客观关系,运用两种方法论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原则,从物质的内在必然性与内在自随机性相互整合的基本要求出发,对各种复杂性事物进行辩证的方法论分析。
三、创新思维的实质、特点与形式
(一)创新思维的科学实质
创新思维即创造性思维,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事物之间未知联系和未知机能进行新探索,形成新认识,从而实现新创造的思维活动和能力。可以说,创造性就是在编织过去没有的故事,也在生成仅仅由逻辑推演所无法获得的东西。
从前沿科学哲学高度来审视,可以提出这样的基本假定:假如没有自然界的“超耦合—自随机”关联和运动,而只有纯粹的确定的必然运动,那么就没有自然界的创造性;同样,假如没有人的思维的“超耦合—自随机”关联和运动,也就没有人的创造性。例如,生物和人类的生成就是大自然造化之功(自然界的创造性)的最高成就。大自然各种巧妙精微的行为、性态、结构和功能(如分形结构、拟序结构,自组织、自组装、自适应、自反馈等的行为和性态)等也都是大自然本身经过“超耦合—自随机”探索、应变、选择、创造和缔新运动所创造出的珍品。人类思维的创造性表现在基于人们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线性思维与非线性、超非线性思维,闭域思维与开域思维,常规思维与超常规思维,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直向思维与旁向思维,粒子性思维与波动性思维等深刻的辩证统一,并通过足够充分的理性探索、非理性感悟及社会实践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之中。
目前,尽管人们对脑与认知科学中脑知结构和本质问题,特别是对人的创新思维的机制问题尚处于探索研究阶段,但是,在前沿科学与科学方法论以及前沿科学哲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人类积累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具体实例的分析,并以思想与行为、过程与结果相统一的方式,仍然可把创新思维的(相对认识的)科学实质初步表述如下:在人们的知识信息、工具手段、研究经验、科技水平等相互超耦合达到足够充分或呈现特定可能时,将导致具有灵活性、新异性等特征的自随机思维激发及其与客观事物的不断关联和相互作用,从而可实现以“超耦合—自随机”探索、应变、选择、创造和缔新为其基本表征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行为的全过程。
(二)创新思维的基本特点
比照前面所述及的前沿科学方法论的“超—自”原则和“不变—可变”原则,可将创新思维的基本特点归纳如下。
1.超多样性
一般来讲,多样性直接表达了丰富性,多样性意味着灵活性,多样性诱发着创造性,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这是生态学上的一个原理)。但是,多样性通常仅被人们理解为存在的多样性、限定的一重多样性。而“超多样性”概念则概括了不断发展的、动态的、变异的、超耦合性的多样性,不限定的多重的即深广的多样性。如大脑工作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在变异的多样性中获取选择的稳定性。超多样性概括了生成的创新性,表现出鲜活的不确定性,蕴含着深广的启示性,提供了选择的超可能性,能导致新异的超稳定性。
2.超非线性
大脑工作的超并行性特点实际上是一种超非线性。超非线性是与充分自由的探索,与超搜索的创新思维活动形式相对应和相容的创新思维的一个特点。创新思维的超非线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具有超逻辑、非计算、强突现、自随机和广容悖论等特殊思维能力。
3.超常规性
创新思维是不断出新的思维,它可以打破僵化了的常规的桎梏,也可以超越已公认的常规的框架。
4.超困阻性
我们已提到过“超耦合—自随机”方法论具有“超耦合—自随机”解顽功能。与此相应,创新思维具有超困阻的解顽能力。纵观人类创新思维的发展史,可以看到创新思维经常以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非线性和超非线性思维、开域思维、超常规思维、逆向思维、旁向思维,特别是波动性思维等形式出现在解决顽梗难题的思考和实践过程中,如对某些公认为是不可能的事情,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波动性思维及相关研究和实践,可能形成超不可能性(Superimpossible)策略。
5.超稳定性
超稳定性是指,当一个系统旧有的稳定性不可避免地被破坏时,能通过一种机制建立新的稳定性,这个系统具有超稳定性特征。大脑系统是一个具有很高阶的超稳定系统,其创新思维一方面可以建立自身超稳定性(如当原有思路被打乱时,可另辟蹊径),另一方面也具有建立研究对象超稳定性(如当研究对象失稳时,可通过探索分析,使其在允许的条件下,进入超稳定状态)的思索能力。
6.超耦合性
超耦合性或超整合性是多样统一原则在很高层次上的体现。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及多种逻辑模式相互超耦合整合的一种思维(如通常所说的“综合就是创造”就指的是人们运用创新思维超耦合性特点的一个外化结果),因此,创新思维具有“才智整合能力”、“统摄杂多能力”与“辩证析合能力”。
7.超自主性
创新思维是具有很高自主性的不依附他人的思维。它在充分超耦合下所导致的自随机性是具有很强能动力的内在随机性。
(三)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
1.按创新思维整体表现的不同可分为:
(1)直觉形式
直觉是人的理性揣度与非理性(情感、意欲、偏好等)投射在极短时间内高度浓缩整合所形成的对某事物特定印象的直观过程,简单地说,即指认识主体对认识对象的直观洞察。一般来说,直觉是未经过充分逻辑推理的,它的基本表现特点就是直观性。直觉可分为普通型直觉(如一个女人的直觉)、专家型直觉(如数学家的直觉)、特殊型直觉(不可预料和难以界定的一种超出普通常识与专家认识能力的直觉,如一个普通人直觉地预感可能有灾害要降临,这既不是专家型直觉,也不是普通型的直觉)。
(2)顿悟形式
顿悟是人们突然领悟问题关键所在或事物真谛的思维形式。
(3)灵感形式
如果把人的智力活动看成是一种复杂的波动状态,即一种智力波,那末灵感就是思考网络中突然生成的高幅智力结点,它呈现出富有创造性冲动的智力跃进。灵感是在最复杂的人的精神世界发生的最复杂的精神活动,顿悟是灵感的一种成功形式。灵感虽然富有创造性冲动,但并不总是成功的。不能认为灵感一来,就能立即解开一切谜团。因为人们经常在百思不得其解时,一下子来了灵感,带来新思路,但在尔后的思考和研究过程中,却发现这个新思路并不是成功的思路。
目前,人们只知道灵感是创新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它具有突现性、创造性和不可自控性。这显然是超非线性的特征,但它的生成机理和本质尚未被人们揭示清楚。
(4)敏感形式
受客观启示生成的灵感(灵感可以是受启示的,也可以是自我量变思考引起的质变),或快捷捕捉事物内藏价值的专注思考,都可以叫敏感思维,如艺术敏感、学术敏感、技巧敏感(如一下子就看出窍门)等。
(5)联想形式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连动性创新思维形式。它具有“由此及彼”的思维能力。它不仅可以掌握类似、相关的事物,也可以推及类似的类似、相关的相关,即推及超耦合关系。还可以探寻不相关中之相关、非类似中之类似,即探寻更高级的超耦合关系,例如,充分发挥所谓“遥远的联想”[1](P161~167),或超遥远的联想。
(6)猜想形式
运用创新思维的猜想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科学预见、科学假设。当然,猜想论断可能被证实,也可能被证伪,被推翻,或者尚无法确证(如数论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目前还没有解决的猜想问题)。
(7)脱颖形式
在一定范围内对一定对象而言,脱颖形式是创新思维的精华全部或大部显示的创新思维形式,如说某某人才华横溢,即是讲他表现出具有脱颖形式的创新思维。
(8)深潜形式
在创新过程中,其创新才华不轻易外露,呈现一种大智若愚。这即是创新思维的深潜形式。
2.按创新思维本身思路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1)不定指向形式
创新思维是多向性的,它可以表现为正向、直向思维,也可以表现为逆向、旁向思维。它的思路指向是内在不确定的,进一步说,即是内在自随机性的。
(2)聚散循环形式
一个比较完整的创新思维活动,就其聚散性质来看,大多数是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交替循环进行,也就是呈现一种聚散循环的形式。
(3)繁简交织形式
在很多情况下,人的创新思维是按自然界的简洁原理(或称节约机制,它在物理学领域表现为最小作用量原理,在心理学领域表现为小数定律)来活动,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创新思维活动显示出非线性乃至超非线性的复杂形态。因此,就其实在表现综合来讲,创新思维采取了繁简交织的形式。
(4)试错反馈形式
“试错—反馈—调控”方法链是人们早已运用的一条基本的科学方法链。它在前沿科学方法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超耦合—自随机”探索、应变、选择的核心直接地包括了“试错—反馈一调控”的基本含义。运用创新思维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很自然就采取了试错反馈形式。
(5)概率波动形式
当人们的思维处于高度受激状态时,他可能(以一定的概率)超越自己常态下的最高智力水平,完成智力的跃进(达到受激智力波振幅的最高点)。这时,他的创新思维活动是以波动性思维为主,如同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那样,可能克服本来智力或现实能力所无法克服的顽梗困难。
(6)情理熔融形式
在高阶次的创新思维中,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是超耦合地熔融在一起的,铸成了所谓情感智力。情感智力包括了解、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了解、控制他人情感的能力,以及自我激励的能力。无论在艺术创作还是在科学创造中,也无论是在科技管理还是在人才管理中,情理熔融的形式或生成、发展情感智力的形式,是创新思维最有效的表现形式之一。
(7)方圆破立形式
上面已经谈到,创新思维具有超非线性的基本性质(包括超逻辑,非计算等特征),同时也可超越常规。常言“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而创新思维既可超越一定的旧规矩,又可创立某种新规矩,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思维是以方圆破立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四)前沿科学方法论与创新思维方法论的整合统一
1.关于创新思维的理论,可提出以下几点假定:
(1)任何头脑正常且具有一定认识能力的人都可进行创造性活动。
(2)创造性水平与人们年龄的关系一般是不确定的。
(3)对于任何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个人来讲,都不可能永不间断地进行有效创造,因此,可持续创新并不等于永远连续的创新。
(4)勤奋工作、执着追求是激发创造性的一个必要因素,但是,紧张之余的放松,创新思维的休整,也可能使创造灵感倏然降临。
(5)任务压力和自由探索均可导致创造性思维活动。
(6)任何创造性理论都不是完全的。假如某一种创造性理论是十分完善的,那以后的创造性活动就将停止了。因为创造性活动是在编织过去没有的故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探索、创立、完善本身的理论。一旦创造性理论真的达到无以复加的完美程度,创造性活动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任何创造性理论都是不完全的。
这些假定既表明创造性活动不是高不可攀的,也表明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永进性。
2.从以上关于创新思维的科学实质、基本特点、主要形式和创造性理论的假定来看,前沿科学方法论与创新思维方法论是完全一致的,是自然地整合统一的。这个整合统一的基础就是前沿科学方法论的基本方法论原则(“超—自”原则与“不变—可变”原则及其辩证统一),也是创新思维活动全过程(包括从探索到缔新,从破到立等的全过程)核心要素组成的依据,具体来说就是:
(1)在创新思维方法论中,其基本方法要素组成都是以超耦合整合的形态出现,如逻辑思维方法与超逻辑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方法与收敛思维方法,各向思维方法之间,(超非线性的)复杂性理念与洁简性理论的超耦合整合等等。
(2)在创新思维方法论中,其基本效能要素组成是以充分的超耦合所导致的高度自主的自随机活性出现,如灵感、敏感、直觉、顿悟等。
(3)在创新思维方法论中,其基本目标要素组成是以缔建或发现可超耦合整合(复杂的拆分、析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超耦合整合)的新事物、新的不变性(新的对称性)、新的可变性(新的对称破缺)为核心,如构建新的超稳定性、新的规矩,发现新的机制、新的超相关性等。
收稿日期:2004-03-23
标签:科学论文; 科学方法论论文; 科学思维论文; 逻辑结构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逻辑能力论文; 线性系统论文; 关系逻辑论文; 非线性论文; 创造力论文; 测不准原理论文; 思维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