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概念的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浅谈论文,概念论文,初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初中化学中,许多化学知识是通过实验来总结、推论、说明的。但在教学中,有许多概念,如果要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其确切的含义,还需要从概念的每一字、每一词上下功夫,抓特征、重理解,引导学生探求概念的本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以为,初中化学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
一、重点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
化学概念中的许多字和词,是概念教学中的关键所在。这些字和词,既是正确理解概念的关键,又是区别易混概念的标界。如酸和碱的定义中,讲解时要着重强调“全部”二字。反之,如果忽视了“全部”二字,那么NaHSO[,4]就可以理解成酸了。再如电解质定义中的“或”字,表示二者之一,如果学生错误地理解为“都”或“和”,那么像HCl、H[,2]SO[,4]等都不是电解质了。还有如催化剂定义中的“改变”一词,既有“加快”之意,又有“减慢”一说,如果单纯地理解为“加快”,那就是理解上的片面。同样“……在化学反应前后都不改变”几个字,只强调了化学反应前、后的关系,而对于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则一带而过,并不提说。这样处理的目的就是对高中教材中催化剂的“量变”和“质变”埋下伏笔。再如氧化反应中“物质和氧发生的反应”中的“氧”字,所指应为元素,既包含游离态的氧,又包含了化合态的氧,如果单纯地理解为氧气,那就是不全面的,会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正确理解造成困难。
二、重点讲解概念中的前提条件
化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才能成立的。如果在教学中不明确其前提条件,那么概念的范围就会发生变化,出现错误也就难免了。如溶解度概念中的“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和“饱和状态”,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其中的任何一条,其结果都将产生错误。还有电解质定义中的“化合物”,如果离开了“化合物”这个条件,那么,能导电的一切单质也属于电解质了。还有“离子”定义中的“带电”、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参加化学反应的……”“反应后……”等等,都是概念的前提条件,必须向学生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讲解清楚。
三、举反例、特例,使学生完整理解概念
教材中的概念,课本的阐述一般侧重于正面叙述,这对学生的正确理解无疑是有好处的。但这还不够,还应从反面或是从某些特例上给予讲解,引导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剖析概念,使学生对概念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如下列各题中的反例、特例(括号中的),对有关概念的正确认识就有很大的帮助。例:最外层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化学性质相似(Mg、Ca……和He);在同一化合物中,相同元素显示的化合价都必然相同(NH[,4]NO[,3]中的N);凡是发光、发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电灯泡发亮);凡是均匀、透明、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水、酒精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a(OH)[,2]);任何一种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氢原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