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掉贫穷帽子,造就坚强班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班子论文,贫穷论文,帽子论文,坚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易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苦战三年,一举摘掉贫穷帽子,在全国率先脱贫出列,受到中央和省市表彰。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短短三年取得脱贫攻坚决定性胜利,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了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造就了一支懂经济、干事业、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干部队伍,这是我们实现脱贫的根本保证。具体做法是:
一、以人为本,把强班子作为脱贫的着眼点
易县地处太行山北端东麓,是保定市8个山区县之一, 也是革命老区。全县总面积2534平方公里,耕地63万亩,有8镇19乡469个行政村,总人口54万。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易县经济发展缓慢,到1994年,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473元,150个村、12万人人均纯收入在320 元以下。其中人均纯收入在200元以下的特困村11个,特贫人口近万人。 贫困乡村之所以长期处于贫困,除客观条件制约外,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一个坚强有力、凝聚民心的领导班子,特别是缺乏一个具有开拓创新、带领群众扎实苦干的致富带头人。1994年,县委根据中央十四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加强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组成百人调查组,对全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从调查情况看,一方面,乡村两级班子工作在第一线,任务繁重,工作辛苦;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基层班子不适应发展和脱贫致富需要的问题日趋显露。突出的表现是,一些班子,主要精力没有集中在发展农村经济上,不思经济、不善抓经济、不会抓经济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领导干部缺乏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任职数年,山河依旧,经济发展迟缓,当地群众始终未能摆脱贫困;一些班子内部不协调,不配合,搞内耗,严重影响了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同时,我们也看到,凡是班子素质高、战斗力强的地方,党的方针政策就贯彻落实得好,经济发展就快,社会就稳定,农民的富裕程度也较高。同是贫困山区,富岗乡由于班子得力,带领全乡人民苦战两年,实现了脱贫;同是一个紫荆关镇,由于领导班子的调整,当年镇财政预算外收入由上年9万元猛增到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了翻番, 由480元提高到960元。广泛的调查研究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说千道万, 建立一支适应脱贫攻坚的干部队伍是关键。要脱贫,先育人,育人先育带头人。为此,从94年起,我们在抓好县级班子建设的同时,下大力加强了乡村两级党组织建设,为加快全县整体脱贫步伐提供了组织保证。
一是实行“三定一放”,强化乡镇党委核心领导作用和党委书记脱贫攻坚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意识。1994年我们认真贯彻省委林州会议精神,按照省委领导提出的“选好主角、权力给够、责任亮透、压力施足、监督保护”的原则,在乡镇实行了“三定一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三定一放”的具体内容是:定职责,包括乡村两级党组织建设,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计划生育;定主角,选好党委书记;定奖惩,对乡镇党委书记实行目标管理,明确奖惩标准;放权力,主要是理顺关系,将县直部门设在乡镇的“七所八站”人事权放给乡镇管理。同时,对乡镇长及党政副职,党委书记有用人建议权。在干部的选任上,我们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坚持“三有四不管”,只要有真才实学、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有突出政绩、业绩者,不管是什么身份、不管是什么文凭、不管是什么年龄、不管是资历深浅,都可提拔重用。全县有57名工作平庸的副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落聘,96名年轻有为的一般干部、农村党支部书记、企业家走上乡镇领导岗位。“三定”职责清,“一放”活全局。通过“三定一放”改革,既增强了乡镇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又极大地促进了全县脱贫攻坚的进程。1994年当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就比1993年提高了200多元,1995年又提高了365元。
二是实行“三定一促”,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在乡镇实行“三定一放”的基础上,按照“五个好”的要求和脱贫攻坚的需要,在农村支部中实行了“三定一促”。其具体内容是:定目标,各乡镇将县委、政府下达的本乡镇各项指标分解到村;定主角,选好脱贫致富带头人;定奖惩,建立健全村级干部激励约束机制;促脱贫,确保脱贫目标如期实现。在支部书记配备上,突出能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型干部的选拔任用,把能否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作为衡量一个干部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准,响亮地提出了“四上四下”。即:政治素质好、党性观念强的上,大事糊涂、自身不正的下;善于谋划、熟悉经济、精通管理的上,致富无门、守业无成、创业无能的下;为官一任、致富一村、事业心强的上,品行不端、私心严重、碌碌无为的下;年轻精明、富于开拓创新精神的上,年老体弱、思想僵化守旧的下。1994年以来,全县围绕脱贫攻坚共调整充实党支部班子196个,其中调整支部书记163名,使农村党支部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地处狼牙山脚下的山西村,过去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支部班子调整之后,党支部一班人带领村民利用本地资源,开矿办厂,组织劳务输出,发展高效农业。全村500亩水地全部发展为地膜芸豆,仅此一项人均增收千元以上, 实现了稳定脱贫。
三是实行“四管齐下”,抓好后进支部的转化升级。抓好后进支部的整顿转化,不仅关系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的指示精神,而且也是脱贫攻坚的客观需要。全县38个后进支部中,有10个是特困村。为确保脱贫攻坚整体推进,几年来,我们把整顿后进支部作为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采取“四管齐下”的办法促其转化升级。即:县级领导每人选一个后进村作为联系点,实行“五联五保”;县直部门包村,实行对口帮扶;乡镇主要领导在后进村直接蹲点;抽调工作队驻村。近两年从党政机关选派159名优秀干部,先后到38 个后进村任职,帮助开展工作。由于措施得力,大部分后进村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变了面貌。紫荆关镇东清源村原是我县有名的后进村,遗留问题多,经济条件差。1994年在工作队的帮助下,短短3个月, 解决遗留问题47个,稳定了群众情绪。新班子组成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带领群众治理荒山1000多亩,筹资50多万元,建起了标准学校,办起了3 个小型企业,还修了5公里乡间公路,为摆脱贫困奠定了基础。
二、解放思想,把换脑子作为强班子的着力点
易县作为老区,长期以来受国家实行的“输血式”救济扶贫的影响,一部分贫困乡村的干部群众滋生了抱着“老区”牌子,“等”扶持、“靠”补贴、“要”救济的依赖思想,致使多年来全县特别是贫困乡村开发水平低下,脱贫步伐十分缓慢。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僵化的思想,落后的观念,是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经济要发展,思想必须先“脱贫”。越是穷,越要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在首位,关键是各级领导,特别是县委首先要带头解放思想,破除自卑,树立自强,把脱贫的着力点放在自己事业发展上,自己起来和贫穷作斗争,实干脱贫,苦干脱贫。为此,我们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建设脱贫攻坚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项基础工作,紧紧抓住不放,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加快脱贫步伐。
在思想认识上换了一个想法。为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树立自强自立、山区有为、敢富能富的突破意识,坚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在全县开展了“振兴易县经济,富裕全县人民”的大讨论,使各级各部门都把加快发展加速脱贫作为自己工作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强化了干部群众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和突破意识,变自卑为自强,变依赖为自立,变苦熬为苦干。从而,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一是每年组织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到沿海和内地先进县市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增长见识。1995年,为推广大棚菜,先后组织1000人(次)到满城、涿州、山东寿光等地参观学习。二是先后选派50名青年干部到上海、山东挂职锻炼,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三是给各级各部门领导压担子,逼着他们走出山门,跑部进厅,同大机关、大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联系。四是加大培训力度, 组织200名培训教师队伍,建立了县、乡、村培训网络,每年对全县村支部书记集中培训。几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百次以上。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在全县倡导和弘扬了“自我加压,敢争一流,勇于开拓,实干兴县”的易县精神,使全县人民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新,更加坚定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全县富民工程——高效日光温室瓜菜生产,自1994年开始,通过干部群众艰苦努力,从无到有, 从少到多, 到1996年一举突破1.5万亩,成为广大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
在发展思路上换了一个看法。易县是山区县,自然条件确实很差,但观念一换,视角一变,我们看到了自己的优势。我们不仅有临近城市的区位优势,地处京津保金三角地带,是环京津经济都市圈35个县市之一,还有丰富的矿产建材资源,广阔的山场资源,得天独厚的水电资源和旅游资源。依据县情,立足优势,“八五”期间,县委提出了“打基础、上项目、搞开放、促开发”的总体发展战略。按照这一发展战略,易县经济实现了超常发展。先后投资近亿元,扩建境内112国道, 修建乡间公路192公里;15000门程控电话投入使用。修建小水电站达到6 座,实现了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融资4亿多元,扩建改造了县城。 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资源的开发,使高效农业、林果业、畜牧业、矿产建材业、劳务输出和旅游业,形成带动经济腾飞的支柱产业群。其中,农业生产主要是调整了种植结构,先后发展了10万亩油料基地,10万亩高效瓜菜。在大力推行高效日光温室的同时,积极发展了大中小拱棚和地膜种植。林果业突出抓了大柿子生产,到1996年达到14万亩,产量达到5000万斤。畜牧业、矿产建材业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黄金产量去年达到1.3万两, 成为河北省产金大县。近三年来,全县国民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0%以上,乡镇企业年均增长40%以上,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增加,到1996年达到1637元。进入“九五”,县委又确定了“以人为本,开放为先,投入突破,强一上二兴三产”的发展思路,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在巩固脱贫的基础上,小康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在工作指导上换了一个手法。脱贫靠奋斗、靠苦干,但没有领导干部的带头苦干,就不会有全体人民的苦干。建立适应脱贫攻坚的干部队伍,各级班子要率先垂范,干部要守土有责,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少喊“给我上”,多喊“跟我来”。首先是县级领导带头抓落实。每年重要工作梳理成若干件大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主管领导牵头抓,几大班子成员按照分工一齐上。今年我们谋划了25件大事,全县三级干部会议还没结束,各分管领导就分头召集有关部门、乡镇领导安排部署抓落实。再是各级领导带头实干。去年8月份, 我县遭受了几十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关键时刻党员、干部能够拉得出来,挺得上去。特别县级领导,在危急时刻,都能及时赶到现场指挥战斗,大家冒着生命危险,深入灾区,察看灾情,慰问群众。灾情过后,我们及时发动了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为目的“水、菜、林、路”4个万人大会战, 县直机关、乡镇干部同广大群众一起参加义务劳动,极大地振奋了群众的精神。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还涌现出了一大批勇于吃苦、乐于奉献的领导干部。原水利局局长赵欣奇,为解决老区人民饮水困难和全县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踏遍了全县山山水水,终因积劳成疾,1995年在防汛期间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扩建改造被全县人民称为脱贫路、腾飞路的国道112线,从县领导到一般干部,从共产党员到普通群众, 争先恐后集资捐款。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支坚强务实的干部队伍,带动了全县人民苦干,易县的经济发展才驶入快车道,才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三、赏罚严明,把活机制作为强班子的着重点
解放思想换脑筋,实质上是解决敢不敢脱贫、会不会致富的问题,要建立适应脱贫攻坚需要的干部队伍,还必须解决干与不干的问题,还必须建立干部激励约束机制,用机制创新,真正形成一种“不干不行,不好好干不行,干不好也不行”的良好氛围。为充分调动各级领导干部的积极性,我们建立了“鼓励干的,鞭策看的,推动慢的,惩治捣乱的”一整套激励约束机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姜春云副总理来易县视察指导工作时,对我们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是建立激励机制。严格落实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几年来,从脱贫攻坚规划的制定到具体工作落实,一环紧扣一环,实行目标分解到乡、责任到人、措施到户工作责任制,并自上而下层层签订责任状,配套建立了升位晋级、后进激励机制。超额完成任务,提前实现脱贫目标的重奖;完不成任务,未按期实现脱贫的,重罚。塘湖镇、白马乡因未完成任务,党政一把手就地免职。桥家河、紫荆关、梁格庄三乡镇超额完成任务目标,一次奖给“一把手”2万元。去年,西陵、高陌等16 个乡镇完成任务较好,分档次给予奖励。干得好的,电视上有影子,经济上有票子,政治上还有位子。近3年来,有124名一般干部和副科级以上干部被提拔重用。其中有3名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经县委推荐, 被提拔为县级领导。有39名村支部书记、企业家走上乡镇和科局领导。龙门沟村党支部书记邢立江带头致富组织村民搞股份合作制进行大理石加工,全村两年脱贫奔小康。由于政绩突出,被提拔为乡经联社长。而在推行棚菜生产这一富民产业过程中,因工作不力先后有11名村支部书记被免职。
二是建立监督机制。在建立激励机制的同时,还建立了监督机制。每一位领导干部的责任目标,实施方案,都集印成册,发放各单位,以便群众监督。完成情况,半年一通报,年底搞述职,进行领导监督。同时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县委成立了督查考核办公室,定期对责任人进行监督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去年棚菜生产大会战中,大龙华乡虚报完成指标,考核发现后,对6名有关人员分别进行了处理。
三是建立保护机制。为把各级领导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引导好、发挥好、保护好,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对36家重点骨干企业实行了挂牌保护;纪检、监察和司法部门调查处理乡镇、部门干部时,要通过主管领导;处理村级干部时,要通过乡镇党委主要领导。对有失误的坚决保护,有严重错误的依法惩处,同时,对造谣生事、告黑状、告刁状的人给予严肃处理。从而在全县形成了“干者想干、敢干、能干”的新局面。
脱贫攻坚造就了坚强的干部队伍,坚强的干部队伍为易县的脱贫和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从县委“一班人”到全县的各级干部,都起着核心和骨干的作用。全县469个村,80%以上的村支部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先进集体。27 个乡镇党委有22个先后受省市县委表彰,高陌乡党委被省委命名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县2万多名农村党员中,60 %以上的党员掌握了一至两门致富技术,20%以上的成为科技示范户,在小康户中党员占70%以上。特别是经过去年抗洪抢险和重建家园的严峻考验,党的形象在人民心目中更加牢固地树立起来,各级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回顾易县脱贫攻坚、率先脱贫出列的奋斗过程,我们更加坚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什么时候,党的建设都不能放松。战争时期,党组织是带领人民打败敌人、走向胜利的导航灯;和平时期,党组织同样是带领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经过几年的奋力拼搏,虽然我县脱贫攻坚取得了较大进展,摘掉了贫困县帽子,但是全县还有部分乡村尚未脱贫,而这一部分人正是脱贫攻坚的难点,任务更加艰巨。对此,我们决心继续坚持围绕脱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方针,从选好班子、谋准路子、提高素质、完善机制四个关键环节入手,举全力以攻坚,大力实施“共富工程”,带领全县人民稳步迈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