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水-不要危言耸听_地下水位论文

缺水-不要危言耸听_地下水位论文

水荒——并非危言耸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荒论文,危言耸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地下水位下降的严峻形势及其造成的恶果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外乎两个方面:地表水和地下水。在气候条件不发生大的变化,一个地区降水波动不十分明显的情况下,地表水资源的总量是一定的。由于各个地区年降水量分布不均,地理条件千差万别,使地表水能够直接被人们利用,往往只占其总量的1/3左右,余下的2/3或被草被植物吸收,或被蒸发,或顺江河流失,或渗透到地下,成为地下再生水。我国是一个水资源贫乏的国家,随着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用水量的大幅度增长,对水资源的利用量已经远远超出了可供利用的地表水,这种情况尤其在城市和降水量较少,且分布不均的华北、西北等地区表现明显。这就使得全国不少城市和华北、西北等地区在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地下水所占比重尤显重大。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不仅解决了过去一些地方吃水困难的问题,而且给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华北地区为例,历史上,这一地区是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70年代,党和政府虽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南粮北调的局面始终不能解决。为了解决干旱问题,提高粮食产量,经过专家科学考察与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良方——打深井,利用地下水资源,扩大水浇地面积。70年代后期,华北地区打了数万眼机井,年抽地下水达600亿立方米,相当于黄河一年的总流量,浇地2500万亩,从根本上扭转了历史以来南粮北调的被动局面。

然而,开采地下水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没有维系多久,很快就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所打机井的出水量逐渐减少,有的甚至干涸。尽管采取了加深机井等办法,但因供水量减少仍不能遏止水浇地面积越来越少的趋势。据有关资料显示,70年代后期在华北地区所打的机井,没有几年,有相当一部分报废,目前仍能发挥作用的则更少。在河南省郑州市,至少已干涸机井2627眼。

第二、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并诱发土壤盐碱化和地面裂缝等问题发生。由于所开采的地下水量大大超过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从而使地下水位下降。据不完全统计,豫西地区自80年代以来,地下水位平均下降了40至45米。笔者在郑州六县市调查所得数据是:巩义市下降29米,登封市下降30米,荥阳市下降20米,新密市下降45米,陇海铁路沿线,平均水位下降了30米以上。在个别地方,地下水位下降之严重,速度之快,令人骇然!如河南省新密市的米村、牛店、平陌三乡地下水位下降了60米以上。目前,新密市县城的地下水每年正以10多米的速度下降。豫西地区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使水浇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在豫东、华北等地,这种现象也十分普遍。至于地下水位下降所造成的地面裂缝现象目前已发展到一些城市中。西安、三门峡(中央电视台已作报导)、焦作等超采地下水的城市均不同程度地发生。特别是采煤矿区,因采水过量,浅水已被疏干,导致了土壤干化,生态环境恶化等普遍现象。除造成粮食减产外,地面裂缝所招致的房屋倒斜,道路毁坏等,已日趋严重,成为一大公害。

第三,地下水位下降,已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原来主要依靠地下水而从事的工农业生产,因机井干涸或出水量减少,而受到严重影响,土地得不到灌溉,使粮食生产又回到靠天吃饭的阶段。工业生产用水缺乏,使不少厂家被迫停产、减产,例如河南省新密市甘砦村,该村因水浇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总产量也由原来的320多万斤,减少到280万斤,全村因机井干涸,使二个年产值分别为240万元的造纸厂关闭,一个面粉厂也不得不停产,其他企业因为等水,长期处于半停产状况,区区一村,不仅每年减少产值近700万元,而且还使340多万元固定资产报废。

第四,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使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和牲畜的饮用水得不到保障,使缺水地区日益增大。地处豫西地区的新密市,由于地下水水位的持续下降,使该市大部分浅层水已被疏干。据水利部门统计,全市原有1200眼机井,现已因无水报废300多眼。3500眼潜水井,已有一半以上干涸,牛店、苟堂、平陌三乡投资巨大的万人饮水工程,因无水报废了二处。全市20多条河流相继枯竭,缺水人口由1972年的13.3万,1993年增至33.0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近一半,昔日鱼米之乡,现在已弄到水贵如油,群众靠买水度日的地步。

第五,大范围内地下水水位的下降,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土壤干化,河水断流。由于浅层水疏干以后,植被生长失去了起码的条件,过去绿草丛生的地区,逐渐变为不毛之地,干枯的土壤风化以后,被风刮走,被暴雨冲走。在豫西地区的沟垄地带,这种现象最为明显。生态环境恶化以后,使河流水量的季节调控失控,雨季来临,河水暴涨,缺雨季节,河流干枯。近几年来,黄河的断流现象频频发生,固然与治河堤出水量增大有关,但从根本上说,是与我国中、西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有关生态环境恶化等密切相关。

地下水虽然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但是,如果补给量不能与抽取量相抵,这种资源就会日益减少,直至枯竭。根据科学研究所揭示的资料和人类对地下水资源利用量的日增,地下水下降到一定深度,即岩溶裂隙的地下水净储量干涸以后,要恢复元气,周期要60年,实在令人担忧。其现状到了不可再提取的地步,到那时,地下水位下降至300米,便难以利用了。事实上,目前在我国不少地方,机井的深度也已经达到或超过了300米,有的甚至深度超过了500米,豫西打深井水两层:1、石炭系,2、奥陶系,80年代初以采石炭系水为主,到90年代末延深奥陶系,现某些深井穿过奥陶系已到上寒武系地层。延深一眼井就要报废一眼,已形成恶性循环。照目前有些地区地下水下降的速度,再过10—15年,惨象就会出现,届时,这些地方的人们用水和工农业用水,将全部仰伏了老天爷的降水,不仅总量得不到保证,而且季节调节也成为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后果实在不可想象。

二、从地下水活动的规律看地下水位的下降

为什么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呢?是降雨量减少?还是地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回答都是否定的。那么,在自然降水和地质结构均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地下水位何以持续下降如此之快呢?究其原因,根本在于地下水活动的规律所引起的。即一方面,对地下水严重超采,另一方面地下水得不到足够的地表水的补源。

然而地下水的活动规律又如何呢?我们不妨从有关水文地质资料入手。根据中南煤田地质局125勘探队在1968年10月提供的新密煤田超化勘探区的水文地质勘探报告资料,当时在煤田内七八层灰岩富水性较强地带,在该井田(第一水平以上)布置大口径抽水钻孔一个。为了确定七八层灰岩水补给来源和富水性,布置了10个观测孔,加上原有观测孔及涌水孔8个,共计18个孔组成一个抽水观测网,进行较长时间抽水,了解各观测孔水位变化,从确定补给来源以及富水性。这次抽水(大口径)进行了一个多月,最大降深点连续抽了18天,主孔及观测孔稳定时间较长,主孔水位下降43.88米,流量为4894.56m[3]/日,形成一个人工降压漏斗。抽水时,降压漏斗扩展情况西部快,东部慢。在相距抽水孔大致相同的西部1、2号孔与东部12号孔比较,稳定后前者水位下降8.11—8.67米,水位标高为159.67—159.23米,后者水位下降3.68米,水位标高172.72米,说明地下水流向自东南向西北。当主孔及观测孔水位稳定后,形成降压漏斗形状为不完整椭圆形,漏斗长轴方向为东南—西北向,与本区主要裂隙方向一致,这就说明地下水有水平运动。而断层下盘的几个孔,在抽水时均涌水量有些减少,说明它们之间又互相存在着水力联系,正因为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和存在水平运动,所以抽水停止24小时以后,其水位上升值1号、2号观测孔分别上升3.34—3.72米,4104孔和4102孔分别上升19.91—20.16米。第二次又抽水43小时以后,西部孔水位分别下降4.67—4.59米,东部孔则分别下降21.83—21.63米。当大口径抽水停止24小时之后,超化翻花泉群的水位又恢复原来水位,地下水所存在的水平运动和水力联系是十分强烈的,在一定范围之内,地下水具有极强的灵敏度。

由于地下水的强烈活动规律,使得某地的地下水大量排出以后,其周围地区受到立竿见影的影响。郑州矿务局超化申沟煤矿是一个年产90万吨的矿井,1981年兴建,建矿时,由于排了大量的地下水,使周围的浅水层迅速疏干,造成矿井周围的所有潜水井及沿双洎河两岸的不少机井干涸。到80年代末,矿井建成后,因矿井大量排水,导致了闻名中外的超化翻花泉、灰徐沟翻花泉以及相隔有一定距离的苟堂乡九龙咀和平陌乡等分别投资270万元和200余万元的万人吃水机井干涸。

上述水文地质资料和一个地方地下水开采使周围地区地下水位下降的连锁反应,千真万确地证明地下水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地下水有着十分强烈的透水性。一个地区地下水的超量开采所带来的严重恶果,不单单是该地区自身的问题,而且将牵涉到全局。因此,从长远和整体来看,将酿成为全局性的问题,绝不可以等闲视之。

三、保持地下水位稳定的对策与措施

要保持地下水位稳定,在人口日益增长,工农业生产飞速发展的今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这是因为:我们既不能因为害怕地下水位继续下降停止或者减少对地下水的开采量,又不能放慢经济发展速度,把解决缺水地区的用水问题寄希望于跨地区,耗费巨额人力、物力、财力的调水工程上。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充分认识到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地下水活动的规律,在开采地下水的同时,又不断地补充地下水,使其开采量与供给量始终保持在平衡状态,惟有如此,地下水才会成为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根据目前的情况,要使地下水有足够的补源,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其一,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之下,要实实在在地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大对水利建设投入的比重,绝不能流于形式,流于口头。要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搞好水利建设,做到因地制宜,搞好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补源三统一。诸如华北地区,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过分的浪费,造成对地下水抽取量的增大,不少地下水被抽出来以后,没有合理充分利用;另一方面,由于这一地区地势平坦,容易造成涝灾,所以,长期以来注重排出,而忽略了对地表水的截流,让其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为此,有必要在节约用水的同时,考虑对地表水的利用。只要在降雨量不足以造成涝灾的情况下,要尽量避免地表水流失。

而在豫西地区,遏制地下水急速下降的措施有三:首先,根据豫西地区为半丘陵和山区地形,降雨水流急骤的特征,要大力植树造林,利用森林来调节降水的渗透与蒸发。冬天树木落叶以后,不要对落叶枯枝放火烧掉,而应让其保持于地,减少冬季因降水不足造成的土壤水份蒸发。对于坡岗地,可以发动群众,将其改造为梯田化,确保降雨100毫米不流失。过去修建梯田只注意到开发土地,没有认识到防水、保水的重要性,致使事与愿违,出现水土流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开建梯田的失败。要使梯田真正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使其防洪保水。至于平原地带,则应重视河流的建坝,只要在不发生洪水的情况下,要千方百计地不让地表水顺江河流失。其次,要针对豫西地区雨季集中,石灰岩地区分布广,透水性强,地形高,沟谷多,地下水埋藏深,地表岩溶裂缝发育,垂向漏水严重等特征,在岩溶裂缝发育的沟谷地段,恢复和新建一批拦水库、坝,通过渗透,使洪水等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调节利用水资源。再次,基于这一地区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资源丰富的情况,要充分注意利用矿井的水进行补源。目前豫西有国家统配煤矿5个,大量的矿井水排出,也是造成豫西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而这些排出的水由于没有实行谁排水谁补源的政策,与地方上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大量的水白白地流失。现在该是我们从误区中醒悟过来的时候了,必须对这些矿井排水进行综合利用,除了净化达到人畜饮用水的标准以外,还可以建坝库,让其补源。要做到这一点,有必要形成地方立法来约束企业。

其二,诱发我国不少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在很大程度上说,是由于进入8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一些乡镇企业在定位、选址方面,只顾经济效益,不考虑或很少考虑自然条件与环境因素,以致于在一些水源紧张的地区,在短时间里就集中了大批高耗水项目。这些企业排出的废水,又几乎不经任何处理,白白流走。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这种情况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其中以豫西和西北地区最为严重。作为河南省新密市境内唯一的一条有源河——双洎河,80年代以来,因大煤矿投产以后大量抽排地下水,导致该河原来流量为123.3m[3]/分的泉头干枯,并使源头以下几公里内的河流中终年无水。可是,在下游地区,却是崛起不久的新工业区,数百家造纸厂、电厂、煤矿等排出的废水汇合以后,使其流量仍不减当年。在这一地段存在有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没有经过处理的废水,源源不断地流走,另一方面,为抽取地下水的机井日益加深,300米的深井报废之后,不少井已超过500米,最深的已达600米。企业在地下水位下降以后,其对策是打深井,从来没有考虑对废水处理,进行第二次利用。这不仅造成了地下水位下降的恶性循环,而且污染使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近几年淮河等河流的水受到污染,症结就在于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大力宣传,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提高认识的前提下,对排放废水、污水的企业勒令限期整顿,过期不改者,坚决关闭,不能单纯地采取罚款的手段。要做到这一点,地方各级领导必须克服本位主义,丢掉急功近利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把治理污染落到实处。

其三,各级政府,尤其是计划部门,一定要发挥其职能部门的作用,在规划、审批新工业项目时,应根据本地地下水资源储备的实际情况,对那些高耗水的新建工业企业,在布局、定位方面予以管理和把关,要尊重科学,一方面尽量少上这类项目,另一方面在确有必要时,也要有先后顺序,避免过分集中。截止目前为止,在这方面的工作中,中央和省一级做得比较好,省级以下,则在不少地方出现了一种只要有条件(指资金)就上的情况,根本不考虑水资源问题,甚至在一些地方,少数领导高喊上项目上大项目,只要有钱赚,根本不考虑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某些地方的计划部门在错误的指导思想支配下,已失去了任何作用。与此同时,在极少地方,虽然仍发生作用,但只不过是搞权钱交易。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全国有不少地方因污染问题而被迫制订了一系列禁止新上某些项目的规定,但禁令只是一纸空文,其中的奥秘,用某些人的话来说:只不过是多花点钱而已。可见,在解决水资源危机问题上,也要同反腐败结合起来。

其四,各级水资源管理部门,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加强执法力度,打击各种破坏地下水资源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要把征收来的水资源管理费切实用在水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上,真正做到专款专用。在征收标准上,应根据其对水资源的利用及其影响制订标准,如规定使用地上水的数量和使用地下水的数量,对因大量开采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单位,增加征收量。但是,这部分管理费用,应该主要用在该地区,特别是该地水资源的保护和地下水的补源上。现在,有少数水资源管理部门在经费的使用上,往往偏重于为城市配套给水设备以及解决城区人口的吃水问题,有的职能部门,甚至用此款来购买豪华轿车。还有的以此款补助打深井解决人畜吃水问题,而没有实实在在用到补源工程上去。这种经费使用上的主次不当的问题应予纠正。

标签:;  ;  

缺水-不要危言耸听_地下水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