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凯恩斯“货币非中性思想”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凯恩斯论文,现实意义论文,货币论文,理论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古典经济学“货币中性论”
货币中性论是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基本主张,认为在市场均衡的前提下,货币数量的变动仅仅会引起物价的变动,而对其他经济变量诸如投资、消费、产出等无实质性影响,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威廉·配第、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及萨伊等。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 1623-1687)从货币性质和功能角度进行考察,提出货币脂肪观:“货币不过是国家的脂肪,如过多,就会使国家不那么灵活行事;如其过少,也会使国家发生毛病①”。“推动一国商业,需要一定数量和比例的货币,过多或过少都对商业有害②。”配第在《政治算术》一书中讨论了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他说:银行要考虑下列各事:“(1)需要多少货币交易才能正常进行?(2)流通中现存在有多少货币?(3)需要多少货币才能足以应付与生产相称金额的支付?(4)对于需要增加的货币,银行有没有无可怀疑的保证③”。配第对货币供求理论提出了天才的构想,他讨论了客观的货币需求量、货币存量、货币增量、货币流通结构及货币发行保证问题。
约翰·洛克(John Looke,1632-1704)提出了著名的“货币齿轮观”:“贸易之所以需要一定比例的货币,是因为货币是在其流通过程中推动着许多贸易的齿轮,货币起计算作用是由于它的印记和面值,它起保证作用是由于它的内在价值,也就是它的数量④”。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认为货币的功能是:“货币是流通的大轮毂,是商业的大工具⑤”。并进一步解释说:“货币是商业上的大工具,有了它,社会上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娱乐品,才得以适当的比例,经常地分配给社会上各个人⑥”。“流通中的金银币可与通衢大道相比。通衢大道能使稻麦转运到国内市场,但它本身却不产稻麦。慎重的银行活动,以纸币代金银,比喻得过火一点,简直有些像驾空为轨,使昔日的大多数通衢大道转化为良好的牧场和稻田,增加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⑦”。由上述的“大轮毂”、“大工具”和“通衢大道”,可以看出亚当·斯密认识到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以及发行纸币对于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如果以纸币代替,流通中需要的金银量减少到原先的1/5,那么4/5加在维持产业的基金内,会大大增加产业的数量和土地及劳动年产物的价值⑧”。但斯密又对纸币发行抱有疑虑:“以纸币代金银币,流通界无异使用了一个新轮,但它怎样做流通的轮毂,来增加社会总收入或纯收入呢⑨”。“必须承认,有了这种设施,工商业固然略有增进,但和足踏金银铺成的实地相比,这些由纸币的飞翼飘然吊在半空,是危险得多的⑩”。可见,斯密对于纸币作用机制和流通规律感到忧患和恐惧。
萨伊(Say,1767-1832)作为货币中性论的典型代表认为:“在以产品换钱、钱换产品的交换过程中,货币只在瞬间起作用。当交易结束时,我们将发觉交易总是以一种货物换另一种货物”。既然一种产品用另一种产品购买,而作为购买手段的这另一种产品又是在生产领域产生的,因此,萨伊说:“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11)”,“一种产物一经产出,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12)”。这就是著名的“萨伊定理”。凯恩斯评价说:“从萨伊及李嘉图以来,经典学派都说: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13)”。应该承认,在实物经济条件下,萨伊定理还是对的;但在货币经济条件下,萨伊定理就很难成立了,理论认识上的错误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不但混同了资本流通和简单商品流通,而且进一步将简单商品流通归结为直接物物交换,才得出一切商品不能同时产生过剩的结论。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712-1780)提出了著名的货币机械观:“在社会经济中,货币本质是最无意义的;它的意义在于它具有节省时间和劳动的特性。是一种使人办事迅速和方便的机械,没有它,要办的事仍可办到,只是较为缓慢与不便。它像其他许多机械一样,只是在发生故障时,才会发生它显著而独特的影响(14)”。穆勒对货币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是漠视的。
二、“货币非中性思想”先驱代表及观点
在经济学说史中,货币非中性论与货币中性论一样源远流长,坚持认为市场始终处于非均衡状态,因此,货币数量的变动不仅会引起物价的变动,对其他经济变量诸如投资、消费、产出等也会产生实质性影响。货币非中性论的先驱人物主要有约翰·罗、马克思、威克塞尔等。
被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称为“管理通货思想的鼻祖(15)”的约翰·罗(John Law,1671-1729)多次讨论了货币对经济的非中性作用。他说:“国家的实力和财富,是由人口和国内外货物的储存量构成的。人口和货物储存量依赖于贸易,而贸易又依赖于货币。要国家富强,就要比其他用家拥有更多的货币,倘若没有货币,法律再好也不能使人得到雇佣,也不能使农业、制造业和贸易得到发展(16)”。关于货币非中性的思想,约翰·罗更清楚的表述:“增加货币可以增加国家拥有的价值”。如何增加货币呢:“利用银行来增加货币是迄今所采用的最好的方法(17)”。他还把货币和信用结合在一起:“信用是必要的,信用量的增加与货币量的增加有同样的效果,即能够创造财富,繁荣商业(18)”。“通过银行的信用创造,在一年内增加货币量比从事十年贸易所增加的多得多(19)”。信用为什么具有如此奇妙的作用呢?是因为:“只是货币充裕,就能导致繁荣;只是信用设施,就能供应充裕的货币,给经济界以最初的冲击;依靠这种冲击,就能为法国创造大量的财富(20)”。约翰·罗天才地将货币信用和银行联系在一起。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货币供应要通过信用渠道实现;要增加信用就得利用设施即银行。诚如胡企林教授所言:“约翰·罗提出货币理论的目的,在于引申出他的纸币和信用货币理论,并以这些理论为依据,论证创办银行的建议(21)”。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在《资本论》中多次否定过货币中性论。具体表现为:(1)批判萨伊定理:“任何一门科学都不像政治经济学那样,流行着拿浅显的普通道理来大肆吹嘘的风气。例如,让·巴·萨伊由于知道商品是产品,就断然否定危机”。“有一种最愚蠢不过的教条:商品流通必然造成买和卖的平衡,因为每一次卖同时就是买,反过来也是一样(22)”。(2)商品流通内在矛盾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物的人格化和人格物化的对立,这种内在的矛盾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23)”。(3)提出货币是企业生产“第一推动力和持续的动力”的著名论断:“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要求货币形式的资本作为每一个新开办企业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动力(24)”。黄达教授对此评价为:“马克思提出第一推动力的说法,认为再生产扩张的起点是企业对实际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购买。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货币,或不存在订货刺激即需求的牵引,即使客观上存在可以利用的资源,再生产规模的扩张也无从实现。与前面论点不同,马克思对货币的估计是积极的(25)。”
威克塞尔(Kunt Wicksell,1851-1926)认为,将货币比作机油的说法是极为恰当的。一台机器,只需涂一点油就够了,但这样比喻也不过是姑且的说法。经济学家往往趋于极端,即不顾货币实际上所起的作用,而将其抽象后所演绎出来的经济规律直接适用了货币起作用的现实。货币使用对于实物交换和资本交易起强烈的影响,有可能使经济生活陷入混乱,但若能合理地加以利用,则也能促进实物资本的形成和全部生产的增加。通过货币和信用,可以诱发或强制人们的储蓄,借以促进实物资本的现实增加(26)。威克塞尔主张货币非中性论,并具体分析了货币对经济作用。刘桀敖教授将他视为首先“否定萨伊定律和货币面纱观,指出了货币对于经济具有积极作用的人(27)”。
三、凯恩斯“货币非中性思想”的理论价值
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对货币非中性思想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并构成凯恩斯革命的强大理论基础。凯恩斯是“在旧说下熏陶出来的”,对货币性质的认识,经历过“长期的挣扎”。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一人类经济学说史的高峰之作中,凯恩斯完成了从货币中性论向货币非中性论的转变。
在通论第2章《经典学派之前提》中,凯恩斯对萨伊定理以及迷信萨伊定理的经典学派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说:“从萨伊及李嘉图以来,经典学派都说供给会自己创造自己的需求,认为全部生产成本必然直接间接用在购买该产物上,不过他们没有说清楚,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28)”。紧接着凯恩斯引述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马歇尔的话,对萨伊定理进行了说明并认为萨伊定理“是整个经典学派理论之骨干,没有它,整个经典学派理论就要崩溃(29)”。并对迷信盲从萨伊定理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当代经济学家,也许要踌躇一下,不能同意穆勒,但是以穆勒学说为前提的许多结论,他们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以庇古教授为例,他相信除了引起若干摩擦阻力而外,有没有货币没有多大的差别;像穆勒一样,经济学家可以根据实物交换情形,完成生产论和就业论,然后再敷衍塞责引入货币,这就是经典学派传统之现代说法。战后经济学家,很少能始终保持这个观点,但还不敢充分接受由此所产生的后果,所以没有修改其基本学说(30)”。显然,凯恩斯强烈批判萨伊定理,并点名批判了穆勒、马歇尔和庇古等经济学家,坚持认为货币是非中性的。
在通论第12章《物价论》中,凯恩斯集中批判了传统的“两分法”:“经济学家在讨论所谓价值论时,总说物价决定于供需情况;边际成本以及短期供给弹性,尤占重要地位。但当另行讨论所谓货币与物价论时,我们恍如进了另一世界,代之而起的,是说决定物价者乃是货币之数量、货币之所得流通速度、流通速度与交易额之比、通货膨胀或紧缩……诸如此类;简直没有人想把这些空泛名词和以前供需弹性等观念联系起来。假使我们把人家传授给我们的东西回想一下,并设法使其合理化,则简单地讨论中,似乎是假定供给弹性必等于零,需求必与货币数量成比例;但到复杂一些地讨论中,我们简直如堕五里雾中,什么也看不清楚,什么都可能(31)”。“我以为把经济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价值论与分配论,另一部分是货币论,实在是错误的分法。我以为正确的两分法应当是:一方面是关于一厂或一业之理论,研究如何把一特定量资源分配于各种用途,其报酬为如何等;另一方面是适用于社会全体的产量论及就业论,这就需要一个关于货币经济之全盘理论(32)”。可见,凯恩斯首开了货币经济学的先河并为未来经济学的发展设计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蓝图。
在通论第13章《利率通论》中,凯恩斯肯定了货币刺激经济的作用:“我们把货币引入因果关系中是创举,货币是一种饮料,可以刺激经济体系,促其活动(33)”。货币刺激经济增长的非中性作用是肯定的,但基于大危机后世界性经济衰退,凯恩斯又提醒人们注意货币发挥刺激作用的条件:“设其他情形不变,则增加货币数量固可以减低利率,但设公众之灵活偏好比货币数量增加得更快,则利率不会减低。设其他情形不变,则减低利率固可增加投资量,但设资本之边际效率比利率下降得更快,则投资量不会增加。设其他情形不变,则增加投资量固可增加就业量,但设消费倾向也下降,则就业量未必增加。最后,若就业量增加,则物价将上涨;其上涨程度,一部分定于生产函数之形状,一部分须看工资单位是否上涨。产量既增,物价既涨,则又转而影响灵活偏好,故如欲维持一特定利率,则必须再增加货币(34)”。基于对货币非中性的理性认识,凯恩斯多次提出扩大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实行廉价的货币政策:“有效储蓄之数量乃定于投资之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35)”。“故要挽救经济繁荣,其道不在提高利率,而在于降低利率(36)”。
阿尔文·汉森(A.H.Hansen)也主张货币非中性论:“货币武器确实可以有效地用来制止经济扩张”。“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所提供的充分证据表明,恢复经济增长仅仅靠廉价的货币扩张是不充分的(37)”。这说明,汉森已经认识到了经济活动中的货币是非中性的,而货币政策作用却具有非对称性。詹姆斯·托宾(James Tobbin)也断言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性:“现在几乎没有一个人会认为货币无关要紧,货币政策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无关”。他甚至断言:“在美国,标准的凯恩斯学说,至少从1950年以来,便认为货币是具有重要作用的。至少从1951年签订了财政部——联邦储备系统协议以来,政府就已根据这种看法制定政策了(38)”。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也主张货币是非中性的,并提出:“经济科学已经知道如何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使衰退不致滚雪球式的变成一次持续而长期的不景气(39)。”
四、凯恩斯“货币非中性思想”的现实意义
胡代光教授认为西方经济学说史上存在六次革命:亚当·斯密、边际主义、凯恩斯、货币学派、斯拉法和理性预期学派革命(40)。其实,经济学说史上真正称得上革命的只有两次,即亚当·斯密革命和凯恩斯革命。亚当·斯密革命彻底粉碎了重商主义,开辟了自由放任的新时代;凯恩斯革命彻底埋葬了自由放任神话,开辟了国家干预的新时代。而凯恩斯革命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就在于货币非中性论和货币供给外生论。没有货币非中性论和货币供给外生论作为理论基础,凯恩斯革命就是空中楼阁。凯恩斯革命的内容可以从理论、政策、方法三个层面来认识,如表1。
表1 凯恩斯革命的内容
诚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一部晦涩难懂的书,这大概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著作的系统性不是很强;二是“本书主要是为我同行经济学家写的(41)”。但是从凯恩斯革命的内容中,我们仍然可以透视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内在逻辑: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非充分就业均衡;导致资本主义非充分就业均衡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政策药方在于国家干预;国家干预赖以实现的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理论依据是货币非中性和货币供给外生性,如下图: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内在逻辑
货币非中性论和货币供给外生论是凯恩斯革命的理论基础。易言之,没有货币非中性论和货币供给外生论作为理论基础即没有凯恩斯革命。凯恩斯明确提出了写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目的。他说:“经济学之研究既如此复杂,我们不能希望有完全准确的概括结论,故我们只能提出几个主要因素,其改变乃最足以决定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者,作为自变数。我们的最后任务,也许是在我们实际生活其中的经济体系中找出几个变数,可以由中央当局来加以统治或管理(42)”。凯恩斯实现了自己的写作目标,找到了“主要因素”和“变数”,这就是作为“可以由中央当局来加以统治或管理”的货币。在凯恩斯眼中,货币是非中性的,是外生变量,可以由中央银行有效地加以控制。凯恩斯的货币非中性思想被后继的凯恩斯主义者汉森、托宾、萨缪尔森等发扬光大并开发出“逆对经济风向行事”、IS-LM模型等标准的货币政策操作规则和标准的宏观经济分析工具。
由于经济运行处于非充分就业均衡是常态,凯恩斯经济学必然发挥其指导宏观调控的作用。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出版70周年的今天,从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践中,一切不怀偏见的人们当依然能够看到凯恩斯经济思想的影响因子。凯恩斯货币非中性思想的现实意义可归纳为:当经济运行态势为充分就业时,则适用于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可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当经济运行态势为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时,则适用于凯恩斯理论,采取紧缩性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则是行之有效的!
五、结论
市场始终处于非均衡状态,因此,货币数量的变动不仅会引起物价的变动,对其他经济变量诸如投资、消费、产出等也会产生实质性影响是“货币非中性思想”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凯恩斯货币非中性思想的系统梳理,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凯恩斯革命是从理论、政策、方法三个层面展开的。货币非中性论和与之紧密相连的货币供给外生性是凯恩斯革命的两大理论基础;货币非中性论和货币供给外生论为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撑;由于非充分就业均衡是经济运行的常态,因而,货币非中性论使《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具有了长久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配第:《献给英明人士》,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8页。
②转引自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42页。
③配第:《政治算术》,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0、31页。
④约翰·洛克:《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9页。
⑤—⑩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67、265、267、272、268、295页。
(11)—(13)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44、142、144页。
(14)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14页。
(15)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80页。
(16)—(18)约翰·罗:《论货币和贸易—兼向国家供应货币的建议》,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3、8、25页。
(19)—(21)转引自胡企林:《评约翰·罗的经济思想》,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ix、x、viii页。
(22)—(2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2页脚注、第133页。
(24)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393页。
(25)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3页。
(26)威克塞尔:《国民经济学讲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19页。
(27)刘桀敖:《国外货币金融学说》,中国展望出版社1983年版,第241页。
(28)—(32)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19-20、21、252、253-253页。
(33)—(36)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47、147-148、323、278页。
(37)A.H.Hansen.1941.Fiscal policy and Business cycles.New York; W.W.Norton and Company.
(38)托宾:《十年来的新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55-56页。
(39)萨缪尔森:《经济学》(上册),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375页。
(40)胡代光:《西方经济学说的演变及其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3页。
(41)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原序),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页。
(42)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10页。
标签:凯恩斯论文;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论文; 货币中性论文; 凯恩斯经济学论文; 凯恩斯模型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货币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萨伊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 央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