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促农 协调发展——山东兖州市“五新”展示新农村建设蓝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兖州市论文,山东论文,新农村论文,蓝图论文,协调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山东省兖州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方针的总体要求为发展目标,按照以工促农、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全面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呈现出“五新”的良好局面。
一、企业带动路子新。在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下,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73家,利税过千万元的23家,其中过亿元的4家,有6家企业进入济宁市民营企业10强行列。
二、镇村规划模式新。按照“规划先行、适度超前、逐步推进、分类实施”的要求,围绕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五种发展模式,对全市401个村进行了梳理分类,其中“以企带村,村企合一”模式,规划9个村;“改造城中村、村庄变社区”模式,规划11个村;“小村并大村、建设中心村”模式,规划101个村;“翻建旧村,提升新村”模式,规划104个村;其余176个村按照“不建新居变内涵,完善设施变环境”的模式进行规划建设。
三、村容村貌环境新。近两年为我市的“村容村貌集中整治年”。一是启动实施了“一池三改”(建沼气池,改厕、改灶、改圈)生态家园工程建设,大力普及推广户用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池。确定了“一池三改”建设的重点镇、重点村和重点养殖小区,首批3个村、10个养殖小区已经开工建设。二是推行了“三清一保”卫生保洁制度,村容村貌集中治理工作逐步规范。通过清理“三堆”,设立垃圾堆放点(池),成立卫生清运管理队伍,户收集、村集中、镇处理的环境保洁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完善。谷村镇东葛村是鲁西南最大的回民村,村两委多方筹集资金30多万元,修建了村委会大院、文化广场、架起路灯,对街道两旁的三堆进行了清理,组织村民栽花种草,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一改昔日旧貌,该村现已被纳入济宁、兖州两级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四、培训农民机制新。我市积极整合国家农业部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项目、山东省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和2006年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统一纳入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制定了新型农民五大技能培训计划,即:管理技能培训、经营技能培训、种养技能培训、创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市镇村三级农民培训网络,确定了市委党校、成人中专、职业中专、农广校、农村远程教育办公室和8处镇属成教中心等21处教育培训基地。去年市财政列支200万元,重点启动了“1259”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即:对1000名经营型农民、2000名农村管理型人才、5000名种养能手和 9000名需要进行劳动力转移的青壮年农民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持续培训和跟踪培训。
五、社会事业面貌新。各镇村积极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落实《文明市民公约》、《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引导群众更新观念,改变陋习,形成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同时积极丰富群众的文化娱乐。截至目前,全市8个镇全部建起了镇文化中心,4个镇建起了文化广场,有354处文化大院(室)、942处文化科普小康书屋、160套健身器材,已形成市、镇、村、户四级文化网络。
兖州市经济发展了,财政宽裕了,群众更多的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2005年在济宁市率先全面取消农业税,全市 35万农民直接减负3000多万元,市财政增支20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实行农村教师、乡镇干部工资全市统筹,由市财政统一直接发放,解除了5100名农村教师和乡镇机关干部的后顾之忧。2006年市财政又列支3300万元,在全省率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九年制全免费义务教育。建立了市级统筹的农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五保老人供养制度,投入320万元高标准改造了农村敬老院,建设了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建立了农村医疗救助市级统筹制度,对农村五保户、低保户、三老优抚对象家庭成员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资金全部由市财政统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7.76%。建立了城乡低保网,健全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帮扶体系,落实各项优抚政策,农村困难群众全部实现了“应保尽保”、“应助尽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