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让思想品德课焕发生命活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品德论文,活力论文,生命论文,学定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顾泠沅教授认为:未来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教育观念上,还是在教学结构上,都将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这一核心内容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如今,“以学定教”作为一种理念与实践探索再次进入我们的视野,并且.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逐渐成为广大教师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理想教学境界与目标。
思想品德课需要更多地关注育德而不是知识的传授。倡导“以学定教”,就是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充分研究学生的生活阅历、思想状态、心理特点以及已有的道德认知水平等,依据学生的这些学情来决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手段的采用等,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共同成长。今天,我们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情分析是否到位。而作为通过教学将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道德素质,外显为道德行为的思想品德课程来说,依据学情开展教学更是成为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成为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所在。
如何“以学定教”?同样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不存在统一的模式。走进思想品德课课堂,我们采集了七年级上册第三课“关爱父母学会孝敬”中的部分教学设计与教学片段,就如何“以学定教”提高教学有效性展开分析。
一、依据学生的生活经历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适宜性
教学片段1:
教师预设:凭着以往的教学经验与平时的观察,教师觉得现在的学生往往存在娇生惯养、不懂得体谅父母、不会为父母分忧的弱点,因此设计了“家长任务大考验”活动,课堂上让学生学做家务,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家长做家务的辛苦,教师认为这肯定能让学生感受到做家务绝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由此,就能水到渠成地引导学生多关心、体谅父母,并指导他们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下就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
教师:爸爸妈妈在工作之余还要忙家务,照料我们的生活,是非常辛苦的,下面我们就来体验一下父母的辛苦。
【多媒体呈现】家长任务大考验(洗衣服、擦皮鞋)
教师:你做了这些家务劳动后会有何感受?
按照这份教学设计,教师开始了教学。让教师大感意外的是,参与家务活动的学生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而且大部分学生都表示自己在家经常做家务,比如洗衣服、做饭等。很多学生指出,自己在家中能主动帮助父母承担家务,这已经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并没有感觉到做这两项家务的辛苦,更多的是兴奋与自豪。这已远远背离了本环节的教学目标,狠狠地将了教师一军,使教师的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显然,教师课前并不了解所任教学生的这一“特殊”情况,而想当然地确定了教学内容与手段。但可喜的是,教师从学生做“家务”时自豪的神情及做完“家务”后兴高采烈的神态中“看到了”学生的内心需求,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及时调整。针对学生会做与愿做简单家务这一实际情况,为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好地为家长分忧,教师将本教学环节由“家长任务大考验”改为“家务技能大比拼”,比一比谁的家务劳动做得好,赛一赛谁的家务技能掌握得多,并将此活动放到了课的最后作为实践环节。这一改动使教学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调整以后课的成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无论确定怎样的教学内容,都要以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为首要考虑因素。同一年龄段学生身上有许多共性特征,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学生必然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也必然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观念与想法。我们不仅要明白这个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去真正了解学生的生活现状与习惯,在此基础上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适切的体验与感悟,使他们的能力得以增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升。
这里涉及的是“以学定教”一个层面的问题——“以学定教”到底“教”什么?以什么作为教学内容?思想品德课要“解”学生思想上的困惑“点”,“纠”学生行为上的偏差“点”,这些“点”直接与他们的生活经历相关,只有依据学生的生活经历确定教学内容才能保证教学的针对性。上述案例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课堂片段,但反映的问题是深刻的,要想把课上得真实、有效,就必须在了解学生真实生活经历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无疑是关键。
二、依据学生的情感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适切性
教学片段2:
师:父母与孩子之间免不了会有摩擦,由于我们年龄还小,可能一时还无法完全理解父母的心情与很多话语。下面老师想让大家来体会一下做父母的感觉。
【多媒体呈现】如果我是父母
20年后,你们也都将成为父母。面对年幼的孩子(现在想象一下)你会有哪些叮咛与嘱咐?请说出三句你平时对孩子说得最多的话,并说明理由。
生1:要和同学好好相处;上课要专心;要学会保护自己。
师:理由呢?
生1:我觉得这三句话最重要,孩子还小,说少了他记不住,所以要经常提醒他。
生2:出门要小心;放学别太晚回家;作业认真做。
师:你为什么要说这三句话?
生2:因为我妈妈平时一直是这样对我说的。
师:你觉得烦吗?
生2:怎么不烦,我有时候觉得她像老太婆。(学生都笑起来)
师:那你觉得你妈妈这三句话说得对吗?
生2:对是对的,但说得太多了。
师:从同学们的话语当中,我已经感受到了父母对孩子的拳拳之心。但如果你的孩子无法领会,反而觉得你太唠叨怎么办?就像你现在的感觉。
生1:我做了父母,也许也会这样做的,他要是觉得唠叨,我也没办法。(学生哄堂大笑)
生2:我可能会控制一下,或找机会,但肯定还是要说的。
师:所以,我们要读懂父母,有的时候也要学会读懂父母的唠叨。因为唠叨的背后,是父母对我们的期望与心意。
教师创设情境“如果我是父母”,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促使学生“换位思考”,帮助学生体会“唠叨背后”的涵义,学会理解与体谅父母。教师似乎很轻松、很自然地让学生感觉了父母的唠叨,并尝试着读懂父母,理解父母对孩子的期盼与心意。正是由于教师巧妙的构思与智慧教学,把握住了学生的情感特点,抓住了学生内在的情感需求,不仅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看似不经意的对话中实现了换位思考。教师这一成功经验值得我们研究。对于初中生尤其是初中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情感丰富,表现强烈,喜怒哀乐溢于言表且容易变化,情感流露直接,不会转弯抹角,不会遮遮掩掩。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真情实感,把握学生的情感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寻找恰当的话题,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讨论,并通过教师不断的追问使学生产生情感与思维的碰撞,主动构建积极、向上的情感与价值观,实现自我教育。这样的教学无疑是适切的,富有生命力的。同时,初中生虽情感外露,愿意向教师同学等吐露自己的心声,但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最终形成,表现为他们的情感特点是激情大于理智,冲动大于思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需求要有恰当的点拨与引领,帮助学生用理智之舵去驾驭情感之舟,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进一步提升。
这里涉及的是“以学定教”该怎么“教”的问题之一——教学情境如何创设?思想品德课中有很多的道理需要学生去感悟、体会和内化,而这些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平台与载体,即我们通常所讲的“教学情境”。以境激情,只有借助适当的情境才能引发学生的真切体会,这个情境应与学生的情感特征相契合,碰触到学生内心的敏感点,学生才能自然而然地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因此,依据学生的情感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依据学生的思维特征选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相宜性
教学片段3:
教师预设:要想让学生学会关爱、孝敬父母,首先要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以及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于是,教师设计了一个“评选好家长”的活动,用虚拟的“家长心声”让孩子体会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与付出。
教师: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爸爸、好妈妈,下面我们就来开展评选好家长活动。
【多媒体呈现】好家长评选活动
一号候选人:我工作很忙,经常要加班到很晚才能回家,但我还是很关心孩子学习的。上次期末大考,孩子考得非常好,我一高兴就奖励了他一台电脑。这下可好,一个暑假孩子都泡在了电脑前。没办法,我只能跟孩子约法三章,规定每星期的上网时间。
二号候选人:我工作很辛苦,有时回到家里腰酸背疼,什么也不想干了,可孩子还小,再累我也只能撑着。幸好孩子很懂事,学习成绩不错,尽管家里的生活条件不是很好,但能培养出这么一个孩子,我觉得我这个家长也算是称职的了。
三号候选人:现在单位竞争压力很大,我们尽管年纪大了,可也得经常充电学习,吸收新知识。我在家就和孩子互相学习,他教我上网学英语,我教他烧菜、做饭。有时孩子也不乐意,觉得我占用了他学习、休息的时间。可我认为学习、生活能力都重要。
教师:请同学们选出你心目中的好家长,并说明理由。
教师带着满满的自信走进了课堂,结果是学生不仅没有如老师所愿去了解家长的想法,倾听家长的心声,体会家长无私的爱,体谅家长的辛苦,反而使评选活动变成了声讨会与批判会,学生们一致认为这样的父母做得还不够好,许多地方有待改进,父母应该关心孩子,这种关心从生活到学习,包括方方面面。这样的教学效果恐怕是教师始料未及的。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只是站在教师自身的角度选择了自以为合适、巧妙的教学方式,难免事与愿违。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他们看问题仍处在直观和感性的阶段,思维片面性和表面性非常明显,不能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常常抓住一点不计其余,常被事物的外部特征所迷惑,难以深入事物的本质,故当学生看到“评选好家长”的活动要求时,他们必然要就事论事地对三位家长的表现评头论足一番,从而得出“好家长要关心孩子的方方面面”的结论,甚至出现对家长横挑鼻子竖挑眼的现象,而不可能如教师所愿透过字里行间去真切体会家长对孩子那份无私的爱。初一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与做法其实很正常,说明学生不是在“作秀”,不是在表演,而完全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循循善诱?怎样的教学方式才是适宜的呢?
这里涉及的是以学定教该怎么“教”的问题之二——教学方式与手段如何选择?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手段是否恰当对一节课是否有效起着重要作用。要上好一堂思想品德课,教师首先必须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通过观察与分析等方式来掌握学生的思维规律,然后“顺思而导”,“蹲下身去”,用孩子的视角创设情境,用孩子的思维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增强体验。教师要学会用“童心”看世界,而不是居高临下甚至脱离学生实际进行预设,试图让学生围绕自己的指挥棒转。依据学生的思维方式选择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本着这样的理念,我们对以上教学环节进行了调整。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由歌曲入手,在渲染情感基础上展示照片,让学生用乙去观察“父母的喜怒哀乐”,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牵动着父母的心,使学生切身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为培养学生尊重、孝敬父母的良好品质与习惯做好铺垫,从而对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依据学生的思想状况设计活动形式,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甲班课堂片段:
师:爸爸妈妈一直在关心、关爱着我们,而我们有没有关心过父母的生活呢?我们对父母的辛苦又了解多少呢?接下来请大家先完成表格内容,然后交流一下爸爸妈妈平时的工作基本状况与家务劳动情况。
(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张表格,内容是家长的工作内容、工作压力与家务用时等。学生边填表边小声议论。)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我爸爸是公司经理,我也不知道他具体做什么,我觉得他好像没什么压力。
师:你怎么会认为你爸爸工作没什么压力呢?
生:他经常下班比我放学早,很悠闲的,下了班就是看看电视或上上网,也不做家务。
学生插话:我家里有钟点工的,爸妈基本不做家务,他们比我舒服。
教师无所适从,这种情况似乎有些出乎意料。
乙班课堂片段:
师:上节课布置大家回家与爸爸妈妈共同完成表格内容,老师课前了解了一下,大家都做得很好,爸爸妈妈也参与了。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看看同学们对父母的辛苦了解多少?
生:我妈妈是会计,她管理公司的财务,平时还好,月底的时候很忙的。
师:那你觉得你妈妈工作压力大吗?
生:她工作压力蛮大的,不能出一点差错,妈妈说有一次不知什么原因账面数据出了点问题,她一连几天晚上觉都没睡好。有时候有的职工想多报销一点,我妈妈比较讲原则,就会得罪人,会计做事很难的。她还要考试、拿证什么的。她回家从来不抱怨,我现在知道她的辛苦了,以后要多体谅她一点。
师:她平时做家务一般要花多长时间?
生:我们家请了钟点工,每天来烧个饭,简单打扫一下就走了,饭后妈妈洗碗,有时候还要洗我的校服与我爸爸的衣服。我的衣服比较脏,爸爸的衣服妈妈也不放心让钟点工洗,估计每天做家务的时间一个半小时吧。妈妈每天还要来问问我的学习情况,我以后要让她少操点心。
显然,乙班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体会到了父母养家的辛苦。同样的教学设计,为什么甲班教学效果不理想,甚至是失败的呢?回看教学流程,我们不难发现,甲班教师让学生直接课堂完成表格内容并讨论交流“父母的辛苦”,而乙班教师则让学生拿着同样的表格回家与父母共同完成,然后课堂交流。初看似乎没有特别的差异,但仔细思考,里面大有讲究,体现了两位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初一的学生,他们在家中备受父母的关爱,而对父母,他们并不了解,也没有主动去关心过自己的父母,他们并不真正了解父母的工作以及工作的压力与平时的喜怒哀乐。与甲班教师相比,乙班教师显然了解学生这样的思想状态,正是依据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采用了让学生与父母共同完成表格再交流的活动形式,学生与家长一起填表,就是学生了解父母体会父母辛苦的过程,然后回到课堂,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相互感染,促使情感得以升华,故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这是依据学生思想状态选择活动方式的一个成功案例。
这里涉及的是“以学定教”该怎么“教”的问题之三——学生活动如何开展?以上案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学生活动要真正有效,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要让学生从外到内都真正“动”起来。教师在了解学生真实思想状态基础上有的放矢地组织活动,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使师生沟通更为流畅,课堂更有活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能获得真切的感受,有真实的收获,教学目标获得较高的达成度。如何发现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呢?可以是课前,也可以是课内,教师要做足功课,让学生充分“暴露”,同时教师也要多做有心人,平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给学生活动定位:活动采用什么形式?分组还是全班共同参与?课前活动还是课内活动?对学生提出哪些具体要求?活动过程如何调控?这些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以学定教”包含了丰富的内涵,从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到学生活动的开展等一系列教学活动,都应融入“以学定教”的理念,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