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讨哮喘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抽取来我院诊治的哮喘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患者3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过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根据疗效评价标准,病情明显缓解者28例,约占77.78%,明显好转者6例,约占16.67%,治疗无效者1例,约为2.78%,死亡1例。结论 哮喘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具有病情严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只有及时明确诊断并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才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关键词】哮喘 持续状态 呼吸衰竭
【中图分类号】R5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0-0087-01
哮喘持续状态指的是常规治疗无效的严重哮喘发作,持续时间一般在12小时以上。哮喘持续状态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哮喘类型,而是它的病生理改变较严重,如果对其严重性估计不足或治疗措施不适当常有死亡的危险。呼吸衰竭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当哮喘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而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时,患者的死率会更高[1]。现将我院收治的36例哮喘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抽取的来我院诊治的36例哮喘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患者均符合支气管哮喘[2]及呼吸衰竭[3]的诊断标准,且排除了合并有其他严重的肺部疾病或恶性肿瘤、免疫功能低下、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及尿毒症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23-72岁,平均年龄49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憋喘、气急、发热、大汗淋漓、意识障碍、肺部哮鸣音、有明显的吸气性“三凹征”、双肺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呼吸>30次/min、心率>120次/min、动脉血气分析PaO2<60mmHg、伴有PaCO2>50mmHg者19例、哮喘发作时间为24-72h、呼吸困难均持24h以上。发病诱因:呼吸道感染诱发者16例、情绪激动诱发者6例、吸入刺激性气体诱发者2例、气候变化诱发者2例、感冒受寒诱发者1例、无明显诱因者9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治疗方法
(1)氧疗:一般吸氧流量为1~3L/min,吸氧浓度不超过40%;(2)雾化吸入:以高流量氧气(或压缩空气)为动力进行持续雾化吸入β2受体激动药或借助储雾罐给予β2受体激动药,每次2喷,必要时在第1个小时内每隔20min可重复一次;(3)建立通畅的静脉通路:首选氨茶碱静滴或静推不少于20min(首剂0.25g的氨茶碱加入100ml葡萄糖液中);(4)给予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溴化异丙托品);(5)纠正脱水,保持酸碱、电解质平衡;(6)针对诱发因素和并发症或伴发症进行预防及处理;(7)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应用机械通气,使用呼吸兴奋剂。
3 治疗结果
根据疗效评价标准,病情明显缓解者28例,约占77.78%,明显好转者6例,约占16.67%,治疗无效者1例,约为2.78%,死亡1例,死亡原因:多器官功能衰竭。
疗效标准[4]—明显缓解:治疗12小时后呼吸困难、紫绀及双肺哮鸣音消失;明显好转:治疗12小时后呼吸困难、紫绀及及双肺哮鸣音明显减轻;无效:治疗12小时后呼吸困难、紫绀及及双肺哮鸣音无改善或加重。
4 讨论
4.1 哮喘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的诊断: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气促、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加剧导致患者不能平卧、心情焦躁、烦躁不安、大汗淋漓、讲话不连贯、呼吸>30次/min,胸廓饱满、运动幅度下降、出现“三凹征”、心率>120次/min且常出现奇脉(>25mmHg)、成人可出现呼气峰值流速(PEF)低于本人最佳值的60%或<100L/min、PaO2<60mmHg、PaCO2>45mmHg、血液pH下降。经过一般解痉药物治疗无效,持续24小时以上不缓解、呼吸困难且出现呼吸节律的改变,如Cheyne-Stokes呼吸、Biot’s呼吸时应考虑并发急性呼吸衰竭可能。辅助检查有:胸部X线可见患者的胸廓饱满、肺部充气过度、气胸或纵隔气肿、心影呈“泪滴状”;心电图可呈肺性P波、电轴右偏、窦性心动过速、病情更危重者嗜睡或意识模糊;肺功能检测可见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以及呼气峰值流速(PEF)均减少;动脉血气分析可出现PaO2<60mmHg,伴有PaCO2>50mmHg者19例。
4.2 哮喘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防止缺氧及CO2潴留;纠正酸碱失衡、电解质紊乱及代谢功能紊乱;防治多器官功能损害;积极寻找并消除诱发因素;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及并发症。
综上所述,哮喘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具有病情严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特点,只有及时明确诊断并采取积极有效的综合治疗,才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参考资料
[1]秦成磊,张晓谊.探析哮喘持续状态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年第13卷第8期:160.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185.
[3]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1-149.
[4]王娟,席学礼.浅谈哮喘持续状态伴发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体会[J].医药前沿,2013,1(31):64-65.
论文作者:黄晓艳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5
标签:呼吸论文; 哮喘论文; 状态论文; 患者论文; 并发症论文; 紫绀论文; 死亡率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