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首乌抗动物急性炎症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学[1](2020)在《生发、乌发中草药复方的筛选及其药效学研究》文中提出头发不仅可以保暖,还可以使人更加美观。头发生长具有周期性,其周期可分为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正常情况下三个阶段周期长度相对稳定。生理或药物作用导致休止期延长而出现毛发减少,表现为脱发现象;黑素合成减少而导致白发的产生,严重影响了毛发的外观。目前,由于工作压力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许多年轻人出现脱发和白发现象。临床上脱发的治疗西药主要为米诺地尔与非那雄胺,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副作用大且易反弹;白发一般通过染发来达到乌发的目的。文献报道,许多中草药及其复方具有生发和乌发的功效,并具有毒副作用小,使用人依从性好等优势。尽管市场上已经拥有一些产品,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本研究首先建立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咪喹莫特诱导C57BL/6小鼠脱发模型和氢醌诱导C57BL/6小鼠白发模型,对文献报道具有生发或乌发功效的中药材及其复方进行功效筛选,然后对最佳复方提取工艺和制剂工艺进行优化,最后进行药效学评价。脱发模型的复制、复方筛选及其工艺优化。首先在实验室复制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和小鼠脱发模型,应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模型对4个复方进行活性筛选,结果发现4号复方抗炎效果良好。在4号复方组成的基础上设计4个新的复方,应用小鼠耳肿胀急性炎症模型和小鼠脱发模型进行筛选,发现7号复方效果良好。对7号复方进行提取工艺优化,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设计的方法,获得最佳工艺为:药材溶剂比1:10,提取次数3次,提取时间2h,提取温度80℃。在最佳的提取工艺下,浸膏得率由19.68%提升至23.53%,黄酮含量由3.51%提高至3.92%,姜辣素含量从0.26%提升至0.40%,没食子酸含量由0.30%提升至0.36%。随后,对水凝胶制剂工艺进行优化,发现最佳的制剂工艺条件为:2%卡波姆40%、甘油10%、丙二醇10%,三乙醇胺0.5%,透皮剂3%氮酮。在优化条件下所制凝胶粘度适宜,易于涂抹,透皮性好。对生发最佳复方进行药效学研究,制备生药含量分别为10g/100g水凝胶、20g/100g水凝胶、30g/100g水凝胶三个浓度,应用小鼠脱发模型对其药效进行考察,选择米诺地尔作为阳性药,共给药20天。结果:当生药含量为20g/100g水凝胶时,生发评分达4.33,单位面积毛密度2.96,毛囊切片显示中剂量高于低剂量和高剂量,与阳性药米诺地尔效果相当。白发模型的复制、复方筛选和药效学研究。首先建立体外酪氨酸酶活性测定模型、小鼠B16黑素瘤细胞模型和氢醌诱导C57BL/6小鼠白发模型,应用酪氨酸酶模型对18味药材进行筛选,结果发现女贞子、何首乌、紫苏叶等9味中药材提取物的酶促进活性较强;进而设计两种药材复合物和三种药材复合物,并进行活性的筛选,获得最佳的组合物为:女贞子何首乌丹参(女何丹)、女贞子何首乌紫苏叶(女何紫)、何首乌丹参紫苏叶(何丹紫)共三种;其次,应用细胞模型考察三种组合对B16黑素瘤细胞增殖与黑素生成的影响,对细胞增殖活性最强的为“女何丹”与“女何紫”组合,促进细胞黑素生成作用最强的为“女何紫”组合。制备乌发复方水凝胶,使用氢醌诱导C57BL/6小鼠白发模型考察了生药含量分别为30g/100g水凝胶、40g/100g水凝胶、50g/100g水凝胶三个浓度的乌发效果,结果:给药28天后,乌发中剂量组皮肤色素恢复区比例高达95%,评分3.83分,显微观察毛囊黑素含量最高。本研究通过动物模型筛选获得生发与乌发功能的新中草药复方,为中草药复方在头发护理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
郝占霞[2](2019)在《何首乌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性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发病率日益攀升。我国NAFLD患病率已经高达26%-45%,在所有慢性肝病中居首位。目前,人们对于预防和治疗NAFLD的药物选择有限,急需寻找更多安全有效的药物来弥补这一缺口。中药是祖国医学的瑰宝,在慢性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已有研究发现中药在NAFLD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为蓼科植物何首乌的干燥块根。生何首乌(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PMR)具有解毒,消痈,截疟,润肠通便等功效;而制何首乌(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 Praeparata,PMRP)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强筋骨,化浊降脂等功效。本论文以中药何首乌为研究对象,进行改善NAFLD的活性研究。首先,制备了生、制何首乌的水提物和醇提物。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了提取物中二苯乙烯苷(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ucoside,TSG)、大黄素(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的含量。结果发现在这4种提取物中,TSG、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均为主要化学成分,并且TSG的含量比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的含量高。其次,通过动物实验考察了何首乌改善NAFLD的活性。分别以高脂饲料(High-Fat Diet,HFD)和蛋氨酸胆碱缺乏饲料(Methionine-Choline-Deficent Diet,MCD)饲料诱导NAFLD动物模型,观察上述4种提取物连续灌胃给药是否可以改善HFD饲料和MCD饲料造成的NAFLD。结果发现:在HFD饲料诱导的NAFLD动物模型中,HFD组大鼠肝组织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的含量显着升高,脂滴沉积明显增多;而生、制何首乌水、醇提物给药均能显着逆转这些病变。在MCD饲料诱导的NAFLD动物模型中,MCD组小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力和肝组织中TG、TC含量显着升高,肝组织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显示MCD组小鼠肝脏均发生明显的脂肪变性。生、制何首乌水、醇提物给药能降低升高的小鼠血清中ALT、AST活力、肝组织中TG、TC含量。肝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显示生、制何首乌水、醇提物给药逆转了MCD饲料诱导的小鼠肝脏脂肪变性。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生、制何首乌水、醇提物对HFD饲料和MCD饲料诱导的动物肝脏中脂质堆积以及MCD饲料诱导的小鼠肝损伤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接下去,考察了生何首乌水提物(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 water extract,PMRWE)和制何首乌水提物(Polygoni Multiflori Radix Praeparata water extract,PMRPWE)改善NAFLD的药效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发现:生、制何首乌水提物均能抑制0.5 m M的油酸/棕榈酸(2:1)混合物诱导的人正常肝L-02细胞内的脂质堆积;和生何首乌水提物相比,制何首乌水提物改善L-02细胞内脂质堆积的药效更好。在HFD饲料诱导的NAFLD动物模型中,HFD组大鼠血清中ALT、AST活力明显升高,肝组织中TG、TC、非酯化脂肪酸(Non-esterified fatty acids,NEFA,即游离脂肪酸)含量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都显着升高。与HFD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的生、制何首乌水提物给药动物均能降低血清中升高的ALT、AST活力。与HFD模型组相比,各剂量的生、制何首乌水提物给药动物后,肝组织中TG、TC含量和ROS水平均显着下降,并且制何首乌水提物降低肝组织中ROS水平的作用更加明显。280 mg/kg的生何首乌水提物和各剂量的制何首乌水提物给药动物,均能明显降低肝组织中升高的NEFA含量。肝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显示HFD模型组大鼠肝脏发生了明显的脂肪变性,而生、制何首乌水提物能改善这种病变。这些结果提示,在HFD饲料诱导的NAFLD动物模型中,生、制何首乌水提物给药均能发挥降低肝脏中脂质堆积和缓解肝脏氧应激损伤的药效,其中制何首乌水提物的药效作用更明显。在MCD饲料诱导的NAFLD动物模型中,MCD组小鼠血清中ALT、AST活力明显升高,肝组织中TG、NEFA含量和ROS水平显着升高。与MCD模型组相比,生何首乌水提物(100,200 mg/kg)和制何首乌水提物(50,100,200mg/kg)给药动物,均能显着降低血清中升高的ALT、AST活力,减少肝组织中升高的TG和NEFA含量以及ROS水平。而50 mg/kg生何首乌水提物给药动物后,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变化。肝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和油红O染色显示MCD模型小鼠肝脏发生了明显的脂肪变性,而生、制何首乌水提物能减少这种病变。这些结果提示生、制何首乌水提物对MCD饲料诱导的NAFLD动物模型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而且制何首乌水提物的改善效果更好。Real-Time PCR实验结果表明,生、制何首乌水提物都可以逆转HFD饲料和MCD饲料诱导NAFLD模型动物肝组织中下降的脂肪酸β-氧化相关基因的表达,提示生、制何首乌水提物可能通过调节脂肪酸在线粒体内的β-氧化过程,发挥了改善NAFLD的作用。最后,采用0.5 m M的油酸/棕榈酸(2:1)混合物诱导L-02肝细胞中脂质堆积的实验来检测提取物中主要化学成分抑制肝细胞中脂质堆积的活性。结果发现,二苯乙烯类化合物TSG、白藜芦醇,和蒽醌类化合物大黄素、大黄素甲醚都可以抑制油酸/棕榈酸(2:1)混合物诱导的肝细胞中脂质堆积。综上所述,生、制何首乌水提物和醇提物体内动物给药均能改善HFD饲料和MCD饲料诱导的NAFLD。体内外实验结果提示制何首乌水提物改善NAFLD的作用明显优于生何首乌水提物。生、制何首乌水提物改善NAFLD的机制可能与其促进脂肪酸在线粒体内的β-氧化过程有关。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提示何首乌中TSG、白藜芦醇、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可能是其发挥改善NAFLD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
刘艺[3](2019)在《云南酱头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研究》文中指出何首乌属植物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具有抗衰老,抗癌,抗炎,降血脂血糖,免疫调节,神经保护,心肌保护,肝脏保护等药理作用。近年来,何首乌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的研究集中于何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Thunb.)Haraldson],毛脉蓼[Fallopia multiflora(Thunb.)Harald.Var.cillinerve(Nakai)A.J.Li],木藤蓼[Fallopia aubertii(L.Henry)Holub],卷茎蓼[Fallopia convolvulus(L.)á.L?ve]及篱蓼[Fallopia dumetorum(L.)Holub],而该属其他药用植物未见研究报道。云南酱头为蓼科何首乌属植物齿叶蓼[Fallopia denticuta(Huang)A.J.Li]的块根,为多年生草本,分布于云南西部、中部、西北部地区,生长于山坡、山沟、向阳的灌木丛,或人工栽培。目前,国内外对云南酱头的化学成分、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没有相关的报道,故而有待深入研究。本论文对云南酱头中化学成分,总酚提取工艺以及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抗炎活性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采用现代提取分离方法对云南酱头进行分离纯化,利用波谱解析技术并结合文献数据对比,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云南酱头中分离得到了21个化合物,分别为:十六碳烯酸甘油三酯(Tripalmitelaiden)(1),β-谷甾醇(β-sitosterol)(2),Ergosta-6,22-diene-3,5,8-triol(3),没食子酸(Gallic acid)(4),Epigallocatechin-3-O-(3,5-Odimethyl)gallate(5),水杨酸(Salicylic acid)(6),丁香酚基丙三醇(Syringylglycerol)(7),(+)-儿茶素[(+)-catechin](8),3,4-dihydroxybenzoic acid ethyl ester(9),大麻酰胺F(Cannabisin F)(10),N-顺式-阿魏酰基-3’-O-甲基多巴胺(N-cis-feruloyl-3’-O-methyldopamine)(11),N-反式-阿魏酰基-3’-O-甲基多巴胺(N-trans-feruloyl-3’-O-methyldopamine)(12),顺式-穆坪马兜铃酰胺(N-cis-feruloyl tyramine)(13),穆坪马兜铃酰胺(N-trans-feruloyl tyramine)(14),大麻酰胺D(Cannabisin D)(15),(2Z)-N-[2-(3,4-dihydroxyphenyl)-2-hydroxyethyl]-3-(4-methoxyphenyl)-2-propenamide(16),(2E)-N-[2-(3,4-dihydroxyphenyl)-2-hydroxyethyl]-3-(4-methoxyphenyl)-2-propenamide(17),(2Z)-N-[2-hydroxy-2-(4-hydroxy-3-methoxyphenyl)ethyl]-3-(4-hydroxy-3-methoxyphenyl)-2-propenamide(18),(2E)-N-[2-hydroxy-2-(4-hydroxy-3-methoxyphenyl)ethyl]-3-(4-hydroxy-3-methoxyphenyl)-2-propenamide(19),(2Z)-3-(4-hydroxyphenyl)-N-[2-(4-hydroxyphenyl)ethyl]-2-propenamide(20),(2E)-3-(4-hydroxyphenyl)-N-[2-(4-hydroxyphenyl)ethyl]-2-propenamide(21)。其中,化合物1为脂肪酸酯类化合物,化合物2和3为甾体类化合物,化合物4、6、7和9为酚酸类化合物,化合物5和8为黄烷醇类化合物,化合物1021为酰胺类化合物。所有化合物为已知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酱头中分离得到。2.采用酶解辅助微波提取法对云南酱头中总酚进行提取,通过单因素实验、Plackett-Burman实验,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对酱头中总酚提取工艺进行优化,最优工艺条件为微波时间25 min、微波温度60℃、微波料液比1:20 g/m L、微波功率600 W、提取溶剂50%乙醇、果胶酶用量1.0%、酶解时间30 min、酶解p H=5.0、酶解温度50℃、酶解料液比1:20 g/m L。3.以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生成一氧化氮(NO)为体外炎症模型,对云南酱头乙醇提取物及各萃取部分、总酚及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炎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0.2 mg/m L时乙醇提取物、石油醚部分、乙酸乙酯部分、正丁醇部分及水层均对NO生成具有极显着的抑制作用(p<0.001);同时酱头总酚能够显着抑制NO生成,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化合物17、915、17、19、21对LPS刺激RAW264.10细胞生成NO具有抑制作用。其中,在100μM时,甾体类化合物(化合物3)、苯甲酸类化合物(化合物6,9)、酚酰胺类化合物(化合物15)能够极显着抑制NO的生成(p<0.001),抑制率分别为70.00%,65.00%,53.75%,51.85%。
林远志(Lam Yuen Chi)[4](2019)在《加味养血柔肝汤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瑞士外科医生弗里茨·狄奎凡(Fritz de Quervain)于1895年作出第一个关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De Quervain’s Disease)的定义,本病是指由于腕背侧第1伸肌间隔内的拇短伸肌(EPB)与拇长展肌(APL)肌腱滑膜鞘发生炎症的病症。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腕部桡骨茎突局部出现肿胀、疼痛、压痛、患肢握力减弱、患侧拇指及手腕活动功能障碍,和握拳尺偏试验阳性等,若病情严重更会影响病患的工作能力、甚至生活质素。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病因至今仍然未明,其病理改变可能与炎症因子、雌激素水平、纤维结缔组织增厚及/或粘液样变性有关。目前普遍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患者反复作拇指内收及腕关节尺偏等重复性动作,使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肌腱与桡骨茎突处的骨性纤维管之管壁受到长期的机械性摩擦、劳损刺激,继而发生炎症(慢性及无菌性)。炎症的分泌导致腱鞘充血、水肿、后期更可使纤维结缔组织产生增生、肥大、粘连等病理变化,因而产生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一系列临床症状。本病好发于妊娠后期和产后哺乳期的女性,有学者指出这可能因为妊娠后期雌激素水平及产后哺乳期催乳素水平急剧增加,引起全身性滞留性水肿有关。由于肌腱、腱鞘和结缔组织均发生肿胀,使桡骨茎突的骨性纤维管内容物增多,鞘管空间变得更狭窄,增加肌腱与鞘管壁的摩擦,引起无菌性炎症而致病。西医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保守治疗方法包括:支具外固定法、西药内服外用、超声波、冲击波、局部封闭注射疗法等等。若果经过了保守治疗后情况仍未见改善,手术治疗可说是目前西医治疗本病的最终极治疗方法,也被认为是疗效最好及最确切的。可是,手术后局部组织的恢复缓慢,术后多数留下瘢痕,可导致鞘管再次狭窄,而且还有,可能破坏滑车功能,导致肌腱脱位、激惹桡神经浅支等后遗症。中医学理论以整体观为原则,治病必求于本、根据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出现的局部症状和其他全身症状,通过辨证论治,针对其病因病机而定立对应的治则治法。基于本病归属于中医所谓的“筋痹”,认为病位在肝,病因病机为肝血不足,筋脉失养,筋脉空虚则易受风、寒、湿等外邪侵入,邪气阻滞筋脉,使气血闭塞不通,不通则痛。辨证为肝血不足,卫气不固,邪痹筋脉,治疗当以“养血柔肝”为主要治法。由于肝肾同源,补肾即补肝,肝血得充盈,故采用补益肝肾,养血柔肝,健脾益气,和血通痹为法治疗,形成了临床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特色经验方-加味养血柔肝汤。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以评价加味养血柔肝汤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目的:1)探讨加味养血柔肝汤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学术思想。2)评价加味养血柔肝汤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提供有力的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自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共收集80例符合纳入病例诊断标准的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透过随机分组法,分为中药治疗组,稀释药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中药治疗组内服加味养血柔肝汤,稀释药对照组内服稀释药安慰剂。两组患者同时接受伤科黄水外用湿敷及支具外固定作为基础治疗。治疗共3周。观察指标: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临床疗效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标准评价,并量度腕关节尺偏活动度、以及按照视觉模拟评分(VAS)、腕关节功能患者自评量表(PRWE)等,对腕关节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程度评分,然后进行组内及组间比较。研究结果:本次临床对照试验共收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80例,男14例,女66例,男女比例约为1:5,年龄25-65岁,病程1-40星期。治疗前进行病例一般数据对比,中药治疗组和稀释药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病程、VAS疼痛评分、PRWE评分和腕关节尺偏活动度评分等各方面均无显着差异(P>0.05),具可比性。临床疗效:治疗3周后,中药治疗组治愈8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11%;稀释药对照组治愈2例,有效2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3.68%。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Mann-Whitney U=51 2.00,P=0.007<0.05);经Fisher卡方检验,中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25<0.05)。视觉模拟评分表(VAS):中药治疗组干预后的VAS疼痛评分与干预前比较有显着减少(P=0.000<0.01);与干预前比较,稀释药对照组在干预后的VAS疼痛评分有显着性降低(P=0.000<0.01);两组的治疗前后VAS差值比较,中药治疗组的VAS差值明显大于稀释药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00<0.01)。说明中药治疗组的疼痛缓解程度优于稀释药对照组。腕关节功能患者自评量表(PRWE):中药治疗组干预后的PRWE评分与干预前比较有显着性减少(P=0.000<0.01);与干预前比较,稀释药对照组在干预后的PRWE评分有明显减少,差异有显着性(P=0.000<0.01);两组的治疗前后PRWE差值比较,中药治疗组的VAS差值明显大于稀释药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00<0.0l)。说明中药治疗组的疼痛缓解及功能障碍改善情况优于稀释药对照组。腕关节尺偏活动度:与干预前比较,中药治疗组在干预后的腕关节尺偏活动度评分有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00<0.01);稀释药对照组干预后的腕关节尺偏活动度评分与干预前比较有显着性减少(P=0.000<0.01);两组的治疗前后腕关节尺偏活动度评分差值比较,中药治疗组的腕关节尺偏活动度评分差值明显大于稀释药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01<0.01)。说明中药治疗组的腕关节尺偏活动障碍改善程度较稀释药对照组更为良好。研究结论:1)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除了腕桡骨茎突的局部肿胀、结节、疼痛、压痛、活动受限、握力减弱及握拳尺偏试验阳性等症状外,如同时伴见面色不华或萎黄、心悸、不寐、眩晕、血虚筋挛、手足发麻、头发枯焦、皮肤干燥、爪甲色淡,关节僵硬、活动不利、唇舌淡白、脉细无力等全身症状中的一部分症状,可辨证为肝血不足型饶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病机为肝血不足,卫气不固,邪痹筋脉。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病位在筋,当以养血柔肝为主要治法,基于肝肾同源,补肾即补肝,肝血亦得充盈的中医治疗特色,采用补益肝肾,养血柔肝,健脾益气,和血通痹为法治疗。2)加味养血柔肝汤可以减低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患者的VAS疼痛评分数值、降低PRWE腕关节功能评分数值、增加腕关节尺偏活动度。3)加味养血柔肝汤能够改善腕桡骨茎突的局部肿胀、疼痛、压痛、腕关节尺偏活动受限及功能活动障碍等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临床症状。4)加味养血柔肝汤提供了桡骨茎突(?)窄性腱鞘炎辨证论治的新思路。
李鑫[5](2018)在《基于援药理论“制何首乌—虎杖”治疗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理论层面,从涵义、沿革、中医临床应用探析、关系辨析、意义和发展方向六个方面对援药理论进行系统的分析及探讨;临床研究层面,基于援药理论,对在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应用援药治疗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旨在探索援药理论应用于现代中医临床的思路及研究方向,发展传统中医药基础理论,推动现代中医临床实践。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辨证组、援药组,各40例。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药内科基础治疗,辨证组患者给予中药汤剂化痰活血汤治疗,援药组在化痰活血汤治疗基础上加用援药制何首乌、虎杖治疗。对三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月后的神经功能缺失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IADL)评分、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和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血糖等安全性指标进行评定,对三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2月后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眼底视网膜小血管、血压进行评定,对治疗前及治疗2月后凝血四项、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氧化物歧化酶测定(SOD)、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sy)、脂蛋白等脑小血管病可能的机制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传统中医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援药制何首乌、虎杖后临床疗效,探讨援药理论现代中医临床应用思路。结果:三组共完成临床观察病例108例,每组36例。临床研究显示,疗效性指标结果: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三组治疗前后组间、组内比较,提示援药组与辨证组在改善脑小血管病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方面临床效果相当,起效大致同步(P>0.05),在临床疗效与起效时间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IADL量表三组得分比较发现,单纯的西医内科基本治疗对患者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影响轻微(P>0.05),辨证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援药组在起效时间及对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程度上均优于辨证组(P<0.01);MMSE量表及MoCA量表评分三组治疗前后组间、组内比较发现,对于脑小血管病造成的轻度认知功能损害,援药组对认知能力的改善程度及起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和辨证组(P<0.01),而辨证组对认知功能改善程度较对照组佳(P<0.05)。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提示援药组和辨证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均优于对照组(P<0.01),且症状改善有效率相当,无明显差异(P>0.05);辨证组和援药组在改善中医证候各症状方面无明显差异。血压指标观察结果分析,由于对照组、辨证组、援药组均采用了控制血压水平的有效化学药物,三组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眼底视网膜小血管的观察结果,单纯西医内科基本治疗对脑小血管病患者眼底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及静脉直径、动静脉比值均无明显的改善作用(P>0.05),辨证组、援药组眼底视网膜中央动脉直径、动静脉比值较治疗前均增大(P<0.01),辨证组和援药组均可以明显改善视网膜小动脉硬化程度,但援药组对眼底视网膜小动脉硬化改善程度优于辨证组(P<0.05)。机制性指标结果:对凝血指标的结果分析得出援药组和辨证组对脑小血管病患者体内凝血、抗凝血体系干预效果相当(P>0.05),均优于对照组(P<0.01);对治疗前及治疗后hs-CRP、SOD测定发现,对照组、辨证组、援药组的指标均有改善(P<0.01),援药组的治疗效果优于辨证组(P<0.05),而辨证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三组在改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指标水平上效果相当(P>0.05);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测定的结果分析提示:三组对脂蛋白的调控均有效,援药组明显降低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效果优于辨证组(P<0.05),辨证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安全性指标结果:对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治疗前、治疗14天后、治疗2月后的结果分析提示,对照组的肝功能指标总体变化不大(P>0.05),辨证组和援药组均能降低ALT、AST的指标水平且优于辨证组(P<0.01)。从脱落病例分析来看,对照组因服用瑞舒伐他汀后出现肝功能异常,停止治疗退出脱落3例,辨证组和援药组均无因肝功异常脱落的病例。援药组3例脱落因腹泻便溏,患者不能耐受而停止治疗退出。三组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血糖等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变化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针对目前西医西药治疗效果明确的血压、血糖等的控制,内科基础治疗与加用中药、援药后治疗效果相当;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调节人体凝血、抗凝血功能方面,援药的应用与传统辨证论治采用化痰活血法的治疗效果相当,援药药对制何首乌、虎杖的加入没有明显提高传统中医药治法的疗效;但针对脑小血管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眼底视网膜小血管硬化,血管炎症性指标、氧化应激指标、脂蛋白代谢指标、肝功能指标等援药主要作用的靶向指标,加入援药后均优于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治疗效果;在中医证候各症状改善方面,援药组与辨证组治疗效果相当。总之,援药理论的应用提高了脑小血管病的现代中医临床疗效,是对传统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发展,是中西医相融合的可结合点之一。
张曼华[6](2018)在《何首乌九蒸九晒炮制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采用HPLC法探究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九蒸九晒炮制过程中指标性成分二苯乙烯苷、游离蒽醌和结合蒽醌含量的变化规律;同时对影响何首乌炮制品质量的因素进行考察,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何首乌九蒸九晒炮制工艺,为何首乌的炮制提供新的工艺参数;在优化工艺的基础上对何首乌进行质量方面的考察研究,拟定相应的质量标准草案,以更好地揭示何首乌九蒸九晒炮制的内涵。最后采用细胞实验对何首乌各炮制品的肝细胞活性做初步研究,探究何首乌九蒸九晒的合理性,为何首乌炮制减毒和临床用药安全性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经典与现代两种炮制方法指标性成分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结合文献,采用HPLC法测定何首乌九蒸九晒炮制品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并与药典法何首乌比较,分析其变化规律。2.九蒸九晒炮制工艺的研究确定因素和水平,以指标性成分的含量为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何首乌最佳炮制工艺。3.质量标准研究依照2015版《中国药典》的检测方法,对不同批次的何首乌炮制品的性状、显微、薄层、水分、总灰分、浸出物和指标性成分的含量进行考察,对其质量进行初步评价。最后,依据实验结果,拟定何首乌九蒸九晒质量标准草案。4.何首乌各炮制品对肝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采用CCK-8法测定九蒸九晒何首乌及正交实验各炮制品对正常人L02肝细胞的抑制率的影响,探究何首乌九蒸九晒的合理性。结果:1.经典与现代两种炮制方法指标性成分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九蒸九晒炮制品中,二苯乙烯苷的含量随蒸晒次数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结合蒽醌和总蒽醌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游离蒽醌的含量逐渐增加。药典法何首乌各成分的含量与九蒸九晒品中的四蒸四晒品接近。2.九蒸九晒炮制工艺的优化通过前期实验,确定蒸制时间(A)、晒制时间(B)和蒸晒次数(C)三个因素,并分别设置三水平,以二苯乙烯苷、游离蒽醌及结合蒽醌含量为考察指标进行正交试验。结果显示A3B1C3为何首乌最佳炮制工艺,即蒸制4 h、晒制4 h、蒸晒11次。其中,影响何首乌九蒸九晒炮制工艺因素的主次顺序为:A>C>B,即蒸制时间>蒸晒次数>晒制时间。3.何首乌九蒸九晒质量标准草案的拟定对14个批次的何首乌进行外观性状、水分、显微、薄层、总灰分、浸出物及指标性成分含量的检测,评价何首乌炮制品的质量。其中,水分的平均值是13.51%,范围9.1516.35%;总灰分的平均值是2.75%,范围2.124.98%;浸出物含量的平均值是5.07%,范围0.7710.39%;二苯乙烯苷含量的平均值是1.43%,范围0.493.12%;游离蒽醌含量的平均值是0.295%,范围0.1470.611%;结合蒽醌含量的平均值是0.009%,范围0.0010.024%。最终,何首乌九蒸九晒质量标准草案确立。4.何首乌各炮制品对肝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炮制程度越深,何首乌对肝细胞的抑制率越弱。结论:1.经典与现代两种炮制方法指标性成分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炮制对指标性成分含量产生影响,可能与何首乌炮制减毒作用相关。2.优化何首乌九蒸九晒的炮制工艺拟定炮制工艺参数为“蒸制4h、晒制4h、蒸晒11次”,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为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实验依据。3.拟定的何首乌质量标准应符合性状、显微及薄层鉴别的要求,二苯乙烯苷含量不得少于0.40%,游离蒽醌含量不得少于0.100%,结合蒽醌的含量不得高于0.020%。4.何首乌各炮制品对肝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细胞抑制率与炮制程度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何首乌九蒸九晒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刘亚亭[7](2016)在《利用何首乌提高公猪精液品质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公猪的饲养水平、外界环境应激及繁殖疾病等的因素均可能影响公猪的生长速度、繁殖率、生殖生理和精液品质,并最终影响公猪的生产性能。经研究发现,中草药何首乌及其主要活性成分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ucoside,TSG),是重要的抗氧化剂。具有增强免疫力、抗氧化损伤和抗衰老等作用。何首乌也是补肾要药,对公猪精液品质低下和精少不育症有很好的疗效。但是,何首乌及其活性成分TSG能否提高公猪精液品质目前尚不清楚。本实验主要通过饲喂何首乌和TSG体外处理猪精子,研究何首乌及其活性成分TSG对公猪精液品质及生理功能的影响。体内试验:选取9头年龄、体重、成熟一致的成年雄性大白猪,将其随机分为3组,饲喂添加不同浓度(量)何首乌(0 g/kg、1.5 g/kg、3.0 g/kg)的日粮,试验期45天,采集精液并利用精子质量检测分析仪分析。体外试验:用添加不同浓度TSG(0μg/m L、0.5μg/m L、1μg/m L、4μg/m L)的精子稀释液稀释精子,分别处理0 h、0.5 h、1 h、2 h。结果如下:1.何首乌饲喂公猪,对精液量、精子密度和精子活力均无显着变化(P>0.05)。2.1)公猪精子活力和精子顶体膜完整性:在体外,用0.5μg/m L、1μg/m L、4μg/m L的TSG孵育精子2 h时,与对照组相比,精子活力极显着地提高(P<0.01);而精子顶体膜完整性无显着变化(P>0.05)。2)精子活率和线粒体膜电位:与对照组相比,TSG对公猪精子活率、线粒体膜电位均无显着的变化(P>0.05)。3)精子获能及ROS水平:在体外,以0.5μg/m L、1μg/m L、2μg/m L、4μg/m L的TSG孵育精子2 h时,与对照组相比,精子内ROS水平和Ca2+水平显着降低(P<0.01)。综上所述,本实验发现TSG具有抗氧化性,可以清除精子内产生的自由基,降低精子ROS水平,从而提高精子的活力。同时,TSG能够降低精子内Ca2+水平,提示TSG可能具有抑制精子获能的作用。
杨敏[8](2016)在《基于精密肝切片技术的何首乌致肝毒性物质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精密肝切片技术探讨何首乌致肝毒性的物质基础。方法:生何首乌经乙醇提取后,提取液回收至无醇味,浸膏加水分散至一定体积,再依次经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分别回收溶剂后得到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及水部位。将上述的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及水部位分别与肝切片共同培养6 h后制备肝组织匀浆,匀浆液中的蛋白含量采用二喹啉甲酸(bicinchoninic acid,BCA)法进行检测,连续监测法测定并计算每微克蛋白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谷氨酰氨基转肽酶(gamma-glutamine amino transpeptidase,GGT)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漏出率,通过酶漏出率的大小筛选毒性部位,酶泄漏率越高说明该部位的肝毒性越大。利用硅胶、ODS、MCI柱层析、Sephadex LH-20、PHPLC、TLC等各种色谱技术对何首乌毒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MS、NMR等波谱分析及与标准物质进行薄层比对的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运用噻唑蓝比色法(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检测何首乌中游离蒽醌、结合蒽醌及萘类共11个单体成分对HepG2细胞的毒性,筛选出有肝细胞毒性的化合物,并进行相应的构效关系分析;采用精密肝切片(precision-cut liver slices,PCLS)技术对有细胞毒性的化合物进行验证,探讨何首乌导致肝毒性的物质基础。结果:何首乌3个不同的萃取部位分别与肝切片共同培养6 h,结果发现乙酸乙酯部位0.4 g·mL-1组能引起肝切片ALT,AST,GGT,LDH漏出率的显着升高(P<0.01或P<0.05),0.2 g·m L-1能引起肝切片ALT,GGT,LDH漏出率的显着升高(P<0.05或P<0.01)。相对于同等浓度下的正丁醇及水部位酶漏出率较大,毒性较强。因此,采用色谱技术对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合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并鉴定出6个化学成分,分别为大黄素、w-羟基大黄素、大黄素甲醚-8-O-(6′-O-乙酰基)-β-D-葡萄糖苷、没食子酸、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及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MTT试验结果显示大黄酸、大黄素、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6′-O-乙酰基)-β-D-葡萄糖苷的IC50值分别为71.07,125.62,242.27,402.32μM,而其他7个化合物的毒性很小。采用PCLS技术对肝细胞毒性较强的成分大黄酸、大黄素及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的肝毒性进行进一步的验证,结果显示大黄酸400μM组能引起肝切片ALT,AST,LDH漏出率的显着升高(P<0.01),100μM能引起肝切片LDH漏出率的显着升高(P<0.05);随药物浓度增大,蛋白含量显着下降(P<0.05),且显示一定的量毒关系。大黄素400μM组可引起肝切片ALT,GGT,LDH漏出率的显着升高(P<0.01)。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800μM能引起肝切片ALT,AST,LDH漏出率的显着升高(P<0.01或P<0.05);200μM能引起肝切片LDH漏出率的显着升高(P<0.05),且随药物浓度的增大肝切片ALT,AST,LDH漏出率呈升高趋势、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浓度为800μM的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与肝切片共培养6 h后MTT还原能力显着下降(P<0.01)。结论:大剂量的蒽醌类成分可能会导致肝毒性,但它们可能并不是何首乌致肝毒性的主要物质基础。本课题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精密肝切片技术的何首乌致肝毒性物质基础研究(编号:81503238)”。
梅雪,余刘勤,陈小云,周春阳[9](2016)在《何首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研究表明,何首乌化学成分包括蒽醌类、二苯乙烯苷类、磷脂类、酚类和黄酮类等。具有抗衰老、提高免疫力、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抗炎、抗菌、抗癌、抗诱变等药理作用,毒理作用主要表现为肝脏毒性。以"何首乌"、"化学成分"、"药理学"、"毒理学"、"Polygonum multiflorum"、"Pharmacology"、"Toxicology"为关键词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组合查询2000年至2015年在Pubmed、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读秀数据库中有关何首乌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理学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为进一步研究何首乌化学成分、药理学与毒理学提供参考,为后续药学工作者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
赵炜,赵树进[10](2014)在《何首乌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何首乌为我国传统中医常用的滋补名药,国内外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特异性进行区分鉴定、进行组织培养、毛状根培养、化学成分拆分、药理作用研究、主要成分代谢路经研究等几个方面,从这些方面对何首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二、何首乌抗动物急性炎症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何首乌抗动物急性炎症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生发、乌发中草药复方的筛选及其药效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说明 |
1 绪论 |
1.1 脱发的治疗研究 |
1.1.1 脱发的中医治疗研究 |
1.1.2 脱发的西医治疗研究 |
1.1.3 脱发动物模型的研究 |
1.2 白发的治疗研究 |
1.2.1 白发的中医治疗研究 |
1.2.2 白发的西医治疗研究 |
1.2.3 白发动物模型研究 |
1.3 中药凝胶剂研究现状 |
1.3.1 凝胶基质及其种类 |
1.3.2 溶剂及助溶剂 |
1.3.3 保湿剂 |
1.3.4 防腐剂 |
1.3.5 抗氧化剂 |
1.3.6 香精 |
1.3.7 透皮促进剂 |
1.4 立题依据 |
1.5 研究内容 |
2 脱发模型建立、复方筛选、制备工艺优化及药效学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动物 |
2.3 实验方法 |
2.3.1 抗炎和脱发动物模型的建立 |
2.3.2 中药生发复方的筛选 |
2.3.3 中药生发复方提取与制剂工艺的优化 |
2.3.4 中药生发复方对C57BL/6脱发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
2.4 实验结果 |
2.4.1 抗炎和脱发动物模型的建立 |
2.4.2 中药生发复方的筛选 |
2.4.3 中药生发复方提取与制剂工艺的优化 |
2.4.4 中药生发复方对C57BL/6脱发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白发模型建立、复方筛选及药效学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动物 |
3.3 实验方法 |
3.3.1 白发动物模型的建立 |
3.3.2 中药乌发复方的筛选 |
3.3.3 中药乌发复方对C57BL/6白发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
3.4 实验结果 |
3.4.1 白发动物模型的建立 |
3.4.2 中药乌发复方的筛选 |
3.4.3 中药乌发复方对C57BL/6白发小鼠的药效学研究 |
3.5 本章小结 |
4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申请 |
致谢 |
(2)何首乌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生、制何首乌水、醇提取物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 |
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2 实验结果 |
1.3 分析与讨论 |
第二章 生、制何首乌水、醇提取物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性的初步筛选 |
第一节 生、制何首乌水、醇提取物改善HFD饲料诱导的NAFLD |
2.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2 实验结果 |
2.1.3 分析与讨论 |
第二节 生、制何首乌水、醇提取物改善MCD饲料诱导的NAFLD |
2.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2 实验结果 |
2.2.3 分析与讨论 |
第三章 生、制何首乌水提物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性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生、制何首乌水提物抑制肝细胞中脂质堆积活性的比较研究 |
3.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2 实验结果 |
3.1.3 分析与讨论 |
第二节 生、制何首乌水提物改善HFD饲料诱导的NAFLD及其机制 |
3.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2 实验结果 |
3.2.3 分析与讨论 |
第三节 生、制何首乌水提物改善MCD饲料诱导的NAFLD及其机制 |
3.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3.2 实验结果 |
3.3.3 分析与讨论 |
第四章 何首乌中主要化学成分抑制肝细胞内脂质堆积的筛选研究 |
4.1.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2 实验结果 |
4.1.3 分析与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献综述 何首乌化学成分、药理及毒副作用相关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已发表文献 |
附件 |
(3)云南酱头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第一章 绪论 |
1.1 何首乌属药用植物概况 |
1.2 何首乌属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 |
1.2.1 何首乌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
1.2.2 何首乌属药用植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
1.2.3 结语 |
1.3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4.3 研究创新性 |
第二章 酱头的化学成分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植物来源 |
2.2.2 实验仪器 |
2.2.3 试验试剂 |
2.2.4 提取与分离 |
2.3 实验结果与结构鉴定 |
2.3.1 实验结果 |
2.3.2 化合物结构鉴定 |
2.4 讨论 |
第三章 酱头中总酚的提取工艺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提取方法 |
3.3.2 酱头总酚的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 |
3.3.3 酱头总酚提取工艺Plackett-Burman筛选显着性因素实验 |
3.3.4 酱头总酚提取工艺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 |
3.3.5 Folin-Cioealteau显色法测定酱头中的总酚含量 |
3.3.6 统计学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酱头总酚的提取工艺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2 酱头总酚提取工艺Plackett-Burman筛选显着性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3 酱头总酚提取工艺Box-Behnken响应面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讨论 |
第四章 酱头的体外抗炎活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4.2.3 实验细胞株 |
4.3 实验方法 |
4.3.1 体外抗炎活性实验 |
4.3.4 统计学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酱头乙醇提取物及各萃取部分的体外抗炎作用 |
4.4.2 酱头总酚的体外抗炎作用 |
4.4.3 化合物1~21 的体外抗炎作用 |
4.5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撰写专着 |
(4)加味养血柔肝汤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中西医认识及治疗概况 |
1.1 中医药古籍文献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论述 |
1.2 现代中医学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病因病理的认识 |
1.3 西医学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认识 |
1.3.1 生理解剖方面 |
1.3.2 西医对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病因病理的认识 |
1.4 中医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概况 |
1.4.1 中药内治法 |
1.4.2 中药外治法 |
1.4.3 手法治疗 |
1.4.4 针灸治疗 |
1.5 西医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论述 |
1.5.1 支具外固定 |
1.5.2 西药 |
1.5.3 理疗 |
1.5.4 局部注射疗法 |
1.5.5 手术疗法 |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论述 |
第二章 加味养血柔肝汤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学术思想探讨 |
2.1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证候分折 |
2.2 使用养血柔肝法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研究背景 |
2.3 加味养血柔肝汤的创建思路 |
2.4 加味养血柔肝汤组成 |
2.5 加味养血柔肝汤方义分折 |
2.5.1 养血柔肝汤 |
2.5.2 黄芪桂枝五物汤 |
2.5.3 四君子汤 |
2.5.4 加味养血柔肝汤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3.1 临床资料 |
3.1.1 病例来源 |
3.1.2 诊断标准 |
3.1.3 纳入标准 |
3.1.4 排除标准 |
3.1.5 剔除、脱落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样本量估算 |
3.2.2 分组方法 |
3.2.3 药物制作 |
3.2.4 治疗方法 |
3.2.5 观察指标 |
3.2.6 疗效评价 |
3.2.7 安全性评价 |
3.2.8 质量控制 |
3.2.9 统计学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3.1 随机入组结果 |
3.3.2 随机分组结果 |
3.3.3 一般数据 |
3.3.4 组间可比性分折 |
3.3.5 疗效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中医病机及辨证分析 |
4.2 组方分析 |
4.2.1 君 |
4.2.2 臣 |
4.2.3 佐 |
4.2.4 使 |
4.3 现代药理研究 |
4.3.1 制何首乌 |
4.3.2 枸杞子 |
4.3.3 女贞子 |
4.3.4 当归 |
4.3.5 白芍 |
4.3.6 生地黄 |
4.3.7 枳壳 |
4.3.8 黄芪 |
4.3.9 党参 |
4.3.10 白术 |
4.3.11 茯苓 |
4.3.12 桂枝 |
4.3.13 甘草 |
4.4 安慰剂的质量 |
4.5 基础治疗 |
4.5.1 伤科黄水 |
4.5.2 支具外固定 |
4.6 观察指标的信度和敏感度 |
4.6.1 疼痛强度评估量表 |
4.6.2 功能评定量表 |
4.7 疗效分析 |
4.7.1 临床疗效 |
4.7.2 视觉模拟评分表(VAS) |
4.7.3 腕关节功能患者自评量表(PRWE) |
4.7.4 腕关节尺偏活动度评分 |
4.7.5 抗炎、镇痛 |
4.7.6 产后哺乳期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
4.8 研究创新点 |
4.9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4.10 典型病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详细摘要 |
(5)基于援药理论“制何首乌—虎杖”治疗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援药理论探讨 |
1 援药及援药理论的涵义 |
1.1 “援”之释义 |
1.2 援药的涵义 |
1.3 援药理论的涵义 |
2 援药理论沿革 |
2.1 启发于张仲景“加减药” |
2.2 影响于张锡纯“衷中参西” |
2.3 发轫于王新陆“血浊理论” |
2.4 成长于中西医融合的大环境 |
3 援药理论中医临床应用探析 |
3.1 吸收传统中药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 |
3.2 以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为主体 |
3.2.1 援药选用应立足药物主要成分的药理作用 |
3.2.2 援药配伍可借鉴组分配伍理论的研究成果 |
3.2.3 援药选择宜重视现代药理毒理的研究成果 |
3.2.4 援药应用当注重量效、时效关系研究成果 |
3.3 以现代检查、检验指标为向导 |
3.4 临床应用选用原则 |
3.4.1 援药选用宜精而专 |
3.4.2 援药选用要安全可靠 |
3.4.3 援药现代药理研究靶向宜明确 |
4 援药理论的关系辨析 |
4.1 援药理论与“病证结合治疗观”的关系辨析 |
4.2 援药理论与“微观辨证”的关系辨析 |
4.3 援药理论与“微观中药西用”关系辨析 |
5 援药理论研究的意义 |
5.1 援药理论促进了中医诊断的客观化 |
5.2 援药理论使中医现代化用药途径客观化 |
5.3 援药理论扩大中药临床应用范围 |
6 援药理论的发展方向 |
第二部分 援药理论在脑小血管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
1.研究内容 |
2.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病例选择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药物制备 |
2.2.3 治疗方法 |
2.2.4 观察指标 |
2.2.5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临床相关资料分析 |
3.2 临床疗效性结果分析 |
3.3 机制性指标结果分析 |
3.4 安全性指标结果分析 |
4 讨论 |
4.1 基于援药理论制何首乌、虎杖治疗脑小血管病临证思维分析 |
4.1.1 脑小血管病援药治疗靶向分析 |
4.1.2 援药制何首乌、虎杖治疗作用点分析 |
4.1.2.1 抗氧化应激致脑衰老的作用点 |
4.1.2.2 减轻小血管动脉硬化的作用点 |
4.1.2.3 改善认知功能作用点 |
4.1.2.4 保护微血管拮抗脑出血作用点 |
4.1.3 整体中药组方分析 |
4.1.3.1 脑小血管病传统辨证论治及方药分析 |
4.1.3.2 本课题援药理论的临床应用思路探析 |
4.1.3.3 援药成分配伍分析 |
4.2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
4.2.1 基线资料分析 |
4.2.2 疗效性结果分析 |
4.2.3 机制性指标分析 |
4.2.4 安全性指标及脱落病例不良反应分析 |
4.2.5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
附件 |
(6)何首乌九蒸九晒炮制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何首乌炮制工艺历史沿革 |
1 何首乌古代炮制方法演变 |
2 何首乌现代炮制方法及研究进展 |
第二节 何首乌化学成分的研究 |
1 何首乌的化学成分 |
2 炮制对何首乌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
第三节 何首乌药理作用研究 |
1 保肝降脂作用 |
2 抗衰老作用 |
3 增强免疫力作用 |
4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和心肌保护作用 |
5 抗菌及抗炎的作用 |
6 抗癌及抗诱变的作用 |
7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
8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9 其他作用 |
第四节 何首乌毒理作用研究 |
第五节 小结 |
第二章 基于正交试验的何首乌九蒸九晒炮制工艺研究 |
第一节 何首乌“九蒸九晒”与“药典”两种方法对主要化学成分影响规律的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炮制方法 |
3 含量测定 |
4 结果与分析 |
第二节 正交试验 |
1 因素与水平的确定 |
2 样品的制备 |
3 含量测定 |
4 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验证实验 |
1 九蒸九晒优选炮制工艺 |
2 验证试验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何首乌九蒸九晒质量标准研究 |
第一节 何首乌炮制品性状、显微与薄层鉴别研究 |
1 仪器与试剂 |
2 样品制备 |
3 何首乌炮制品性状、显微与薄层鉴别 |
4 小结 |
第二节 何首乌炮制品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的测定 |
1 仪器与试剂 |
2 样品制备 |
3 结果分析 |
第三节 二苯乙烯苷、蒽醌类含量的测定 |
1 仪器、材料与试剂 |
2 含量测定 |
第四节 何首乌九蒸九晒质量标准草案 |
第四章 何首乌各炮制品对肝细胞活性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 |
1.1 药材及样品制备 |
1.2 仪器及试剂 |
1.3 细胞系及细胞培养 |
2 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九蒸九晒各炮制品对肝细胞活性的影响 |
3.2 正交实验各炮制品对肝细胞活性的影响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利用何首乌提高公猪精液品质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猪精液改善技术研究现状 |
1.1 种公猪精液品质下降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
1.2 种公猪精液的的保存进展 |
1.3 精子的功能 |
第2章 何首乌的生物及药理学活性 |
2.1 何首乌的概述 |
2.2 何首乌对哺乳动物生理功能的影响 |
2.3 二苯乙烯苷的生物学特性 |
2.4 二苯乙烯苷与动物生殖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饲料中添加何首乌对公猪精液品质的影响 |
1.1 材料和方法 |
1.2 结果与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2章 TSG对公猪精液体外生理功能的影响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基于精密肝切片技术的何首乌致肝毒性物质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精密肝切片技术筛选何首乌的毒性部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生化指标的选择 |
3.2 不同萃取部位的肝毒性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何首乌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仪器 |
1.2 试剂 |
1.3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构 |
3.2 分离过程中的问题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单体成分的肝细胞毒性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单体成分的细胞毒性分析 |
3.2 构效关系分析 |
4 结论 |
第四部分 肝细胞毒性成分的肝切片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何首乌研究现状 |
1.1 化学成分 |
1.2 药理作用 |
1.3 毒性作用 |
2 精密肝切片技术的应用 |
2.1 毒性评价及机理研究 |
2.2 研究药物代谢 |
2.3 研究不同种属对药物代谢的差异 |
2.4 肝纤维化方面的研究 |
2.5 研究药物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何首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何首乌的化学成分 |
1.1 蒽醌类化合物 |
1.2 二苯乙烯苷类 |
1.3 磷脂类 |
1.4 酚类成分 |
1.5 黄酮类 |
1.6 其他成分 |
2 药理作用 |
2.1 抗衰老作用 |
2.1.1增加抗氧化酶的活性 |
2.1.2降低丙二醛(MDA)水平 |
2.1.3抑制单胺氧化酶(MAO-B)的活性 |
2.1.4增强老年大鼠DNA损伤的修复能力 |
2.1.5何首乌能延长二倍体细胞的生长周期 |
2.1.6其他 |
2.2 提高免疫力 |
2.2.1增强非特异免疫功能 |
2.2.2增强特异性免疫功能 |
2.3 对血液系统的作用 |
2.3.1对造血细胞的作用 |
2.3.2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2.4 对神经系统作用 |
2.5 抗炎及抗菌作用 |
2.5.1抗炎作用 |
2.5.2抗菌作用 |
2.6 抗癌及抗诱变作用 |
2.6.1抗癌作用 |
2.6.2抗诱变作用 |
2.7 对心肌保护作用 |
2.8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2.9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
2.10 治疗脱发和乌发作用 |
2.11 其他 |
3毒理研究 |
3.1肝损害 |
3.2 肾损害 |
3.3 脑损害 |
3.4 其他不良反应 |
4 结语 |
(10)何首乌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何首乌鉴别 |
1.1何首乌易混品种 |
1.2何首乌种内差异性研究 |
2 何首乌化学成分 |
3 何首乌药理作用 |
4 何首乌组织培养及毛状根培养 |
4.1离体快速繁殖 |
4.2组织培养 |
4.3毛状根培养 |
5 二苯乙烯苷合成代谢 |
5.1芪类化合物 |
5.2苯丙氨酸途径 |
5.3芪合酶 |
5. 4 二苯乙烯苷合成路径研究 |
6 结语 |
四、何首乌抗动物急性炎症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生发、乌发中草药复方的筛选及其药效学研究[D]. 刘学. 中国医药工业研究总院, 2020(08)
- [2]何首乌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活性的研究[D]. 郝占霞.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3]云南酱头的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炎活性研究[D]. 刘艺.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4]加味养血柔肝汤治疗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研究[D]. 林远志(Lam Yuen Chi).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5]基于援药理论“制何首乌—虎杖”治疗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研究[D]. 李鑫.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何首乌九蒸九晒炮制工艺与质量标准研究[D]. 张曼华.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利用何首乌提高公猪精液品质的技术研究[D]. 刘亚亭. 吉林大学, 2016(09)
- [8]基于精密肝切片技术的何首乌致肝毒性物质基础研究[D]. 杨敏. 山西医科大学, 2016(08)
- [9]何首乌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 梅雪,余刘勤,陈小云,周春阳. 药物评价研究, 2016(01)
- [10]何首乌研究现状[J]. 赵炜,赵树进.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4(05)